未央宫内的权力架构已然确立,军事改革的蓝图也已绘就,然而,无论是维系朝廷运转的庞大官僚体系,还是“寓兵于农”的府兵制构想,乃至新朝许诺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其根基都深深扎于土地之上。土地,是财富之母,是百姓之命,更是帝国最根本的资源。前朝末世,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量农民沦为豪强佃户或流民,不仅导致国家税基萎缩,更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登基恩诏中减免赋税虽得民心,却非长久之计。一套系统、公平、可持续的土地制度,已成为永兴新朝能否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
户部衙门因此成为了继兵部、刑部之后,又一个忙碌到极点的中心。尚书省下达的“细化均田令,推行天下”的政令,如同一道无声的惊雷,在这里化为了无数需要计算的数字、需要绘制的图表和需要斟酌的条文。
户部尚书及其下属的度支、仓部、金部、民部各司郎中、主事们,几乎日夜宿在衙署之内。案几上堆满了从各州郡紧急报送来的鱼鳞图册、户籍黄册,以及前朝关于田制的各类档案。算盘声噼啪作响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墨汁、旧纸页和浓茶混合的独特气味。
核心的争论围绕如何将“均田”这一宏大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细则。
“首要之难,在于‘授田’标准!”民部郎中指着户籍册,眉头紧锁,“男女、老幼、丁口、奴婢,乃至耕牛,是否授田?授多少?前朝旧制各有不同,我朝当如何定夺?”
经过激烈讨论,并参考皇帝“务求公平,鼓励生产”的旨意,初步方案出炉:
“凡编户齐民,男丁授露田四十亩,女丁二十亩。奴婢依良人标准授田,但其田归主人支配。丁牛一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
“另授桑田二十亩,为永业田,需种桑、枣、榆等树,可世袭,限制买卖。”
“新附之民及无地流民,优先授给荒田,并三年内免租调。”
“地狭人稠之处,授田额可酌情减少,或鼓励迁往宽乡。”
“其二,‘还田’与‘授田’的流转!”另一位主事提出难题,“人会老死,户会增减,田如何收回?又如何重新分配?”
细则规定:“露田身死则还,奴婢、牛死亦还,以供再分配。桑田为永业,可传子孙。但若户绝,则全部收回。”
“每年由县衙组织一次‘貌阅’和‘团貌’,根据人口变动,调整田亩授还。新增丁口,次年授田;减少丁口,次年还田。”
“其三,‘垦荒’之策!”这是扩大耕地面积的关键。
“鼓励百姓垦荒,新垦之地,第一年免全税,第二年免半税,第三年起依常例征收。所垦之地,可优先计入其家永业田数额。”
“对于组织大规模垦荒有功的官吏或乡绅,予以旌表或奖擢。”
“其四,也是最棘手的,‘限田’与抑制兼并!”度支郎中语气沉重,“此乃均田之根本,亦最难执行。豪强势力盘根错节,如何防止其巧取豪夺,化公为私?”
法令变得异常严厉:“严格限制土地买卖!露田绝对禁止买卖。桑田等永业田,仅可在‘卖者无力丧葬’或‘迁往宽乡’等极端情况下,经官府审核后方可出售,且优先出售给不足田额之邻亲。”
“严禁豪强倚仗权势,兼并、侵夺民田!违者,一经查实,田产没官,主犯重惩!”
“地方官吏需严格核查田亩,若有豪强隐匿田产、虚报奴婢数量以多占田者,严惩不贷!官吏自身若受贿舞弊,与豪强勾结,罪加一等!”
这些细则条款,被反复争论、修改、计算。户部官员需要测算全国大致可授田亩总数,估算需要授田的丁口数量,评估推行后的赋税收入变化,以及可能遇到的阻力。
巨大的地图被铺开,各地上报的土地状况被用不同颜色的小旗标注出来:哪些是熟田,哪些是荒地,哪些是豪强占据的田庄,哪些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陛下,这是初步拟定的《均田令》细则草案,请陛下御览。”户部尚书捧着厚厚一叠文书,恭敬地呈给陈衍。
陈衍在宣室殿内仔细翻阅着。他看得非常认真,尤其关注授田标准是否合理,限田措施是否有力。
“桑田二十亩,是否足够一户纺织之需?”
“对于只有女丁或无丁之户,如何保障其生计?”
“抑制兼并的条款,执行起来必然阻力巨大,监察御史和地方官能否顶住压力?”
他提出一个个问题,户部尚书一一解答,有些当场修改。
最终,陈衍提起朱笔,在草案上批阅:“大体可行。即刻颁行天下试行。着御史台、各道巡察使严密关注地方推行情况,若有阻挠变法、阳奉阴违、贪赃枉法者,无论涉及何人,立即严参!”
《均田令》细则以诏书形式颁布天下,迅速下发至各州郡县。它不仅是一纸文书,更伴随着大量的实际工作:各县需重新核查户口,清丈土地,制作新的、更准确的鱼鳞图册和户籍黄册。
消息传出,民间再次沸腾。无数无地少地的农民翘首以盼,看到了拥有土地的希望。而许多地方豪强则感到震惊与不满,暗中串联,试图阻挠。
田间地头,开始出现州县衙门的小吏和户部派出的专员,他们带着绳尺、算盘和账册,在里正、村老的配合下,开始艰难的土地清丈与登记工作。
“均田令”的细化与推行,如同一场无声的革命,触及了帝国最根基的利益分配。它不仅是国家财政和府兵制的根基,更是新朝能否实现“永兴”理想,能否真正赢得亿万民心,能否区别于前朝腐朽统治的关键所在。这场发生在户部衙门和广阔田野上的变革,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大秦王朝的国运。
户部衙门因此成为了继兵部、刑部之后,又一个忙碌到极点的中心。尚书省下达的“细化均田令,推行天下”的政令,如同一道无声的惊雷,在这里化为了无数需要计算的数字、需要绘制的图表和需要斟酌的条文。
户部尚书及其下属的度支、仓部、金部、民部各司郎中、主事们,几乎日夜宿在衙署之内。案几上堆满了从各州郡紧急报送来的鱼鳞图册、户籍黄册,以及前朝关于田制的各类档案。算盘声噼啪作响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墨汁、旧纸页和浓茶混合的独特气味。
核心的争论围绕如何将“均田”这一宏大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细则。
“首要之难,在于‘授田’标准!”民部郎中指着户籍册,眉头紧锁,“男女、老幼、丁口、奴婢,乃至耕牛,是否授田?授多少?前朝旧制各有不同,我朝当如何定夺?”
经过激烈讨论,并参考皇帝“务求公平,鼓励生产”的旨意,初步方案出炉:
“凡编户齐民,男丁授露田四十亩,女丁二十亩。奴婢依良人标准授田,但其田归主人支配。丁牛一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
“另授桑田二十亩,为永业田,需种桑、枣、榆等树,可世袭,限制买卖。”
“新附之民及无地流民,优先授给荒田,并三年内免租调。”
“地狭人稠之处,授田额可酌情减少,或鼓励迁往宽乡。”
“其二,‘还田’与‘授田’的流转!”另一位主事提出难题,“人会老死,户会增减,田如何收回?又如何重新分配?”
细则规定:“露田身死则还,奴婢、牛死亦还,以供再分配。桑田为永业,可传子孙。但若户绝,则全部收回。”
“每年由县衙组织一次‘貌阅’和‘团貌’,根据人口变动,调整田亩授还。新增丁口,次年授田;减少丁口,次年还田。”
“其三,‘垦荒’之策!”这是扩大耕地面积的关键。
“鼓励百姓垦荒,新垦之地,第一年免全税,第二年免半税,第三年起依常例征收。所垦之地,可优先计入其家永业田数额。”
“对于组织大规模垦荒有功的官吏或乡绅,予以旌表或奖擢。”
“其四,也是最棘手的,‘限田’与抑制兼并!”度支郎中语气沉重,“此乃均田之根本,亦最难执行。豪强势力盘根错节,如何防止其巧取豪夺,化公为私?”
法令变得异常严厉:“严格限制土地买卖!露田绝对禁止买卖。桑田等永业田,仅可在‘卖者无力丧葬’或‘迁往宽乡’等极端情况下,经官府审核后方可出售,且优先出售给不足田额之邻亲。”
“严禁豪强倚仗权势,兼并、侵夺民田!违者,一经查实,田产没官,主犯重惩!”
“地方官吏需严格核查田亩,若有豪强隐匿田产、虚报奴婢数量以多占田者,严惩不贷!官吏自身若受贿舞弊,与豪强勾结,罪加一等!”
这些细则条款,被反复争论、修改、计算。户部官员需要测算全国大致可授田亩总数,估算需要授田的丁口数量,评估推行后的赋税收入变化,以及可能遇到的阻力。
巨大的地图被铺开,各地上报的土地状况被用不同颜色的小旗标注出来:哪些是熟田,哪些是荒地,哪些是豪强占据的田庄,哪些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陛下,这是初步拟定的《均田令》细则草案,请陛下御览。”户部尚书捧着厚厚一叠文书,恭敬地呈给陈衍。
陈衍在宣室殿内仔细翻阅着。他看得非常认真,尤其关注授田标准是否合理,限田措施是否有力。
“桑田二十亩,是否足够一户纺织之需?”
“对于只有女丁或无丁之户,如何保障其生计?”
“抑制兼并的条款,执行起来必然阻力巨大,监察御史和地方官能否顶住压力?”
他提出一个个问题,户部尚书一一解答,有些当场修改。
最终,陈衍提起朱笔,在草案上批阅:“大体可行。即刻颁行天下试行。着御史台、各道巡察使严密关注地方推行情况,若有阻挠变法、阳奉阴违、贪赃枉法者,无论涉及何人,立即严参!”
《均田令》细则以诏书形式颁布天下,迅速下发至各州郡县。它不仅是一纸文书,更伴随着大量的实际工作:各县需重新核查户口,清丈土地,制作新的、更准确的鱼鳞图册和户籍黄册。
消息传出,民间再次沸腾。无数无地少地的农民翘首以盼,看到了拥有土地的希望。而许多地方豪强则感到震惊与不满,暗中串联,试图阻挠。
田间地头,开始出现州县衙门的小吏和户部派出的专员,他们带着绳尺、算盘和账册,在里正、村老的配合下,开始艰难的土地清丈与登记工作。
“均田令”的细化与推行,如同一场无声的革命,触及了帝国最根基的利益分配。它不仅是国家财政和府兵制的根基,更是新朝能否实现“永兴”理想,能否真正赢得亿万民心,能否区别于前朝腐朽统治的关键所在。这场发生在户部衙门和广阔田野上的变革,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大秦王朝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