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风掠过伊洛平原,卷起枯黄的草屑和尘土,扑打在黑压压的行军队伍之上。经过轩辕关的惨烈血战和数日的短暂休整、扫清残敌,北秦皇帝陈衍亲统的中路主力,终于如同一条望不见首尾的玄色巨龙,浩浩荡荡地开抵至洛阳城下。
陈衍勒马于一座微微隆起的高坡,身后是如林的旌旗与肃杀的甲士。他极目远眺,那座承载了无数王朝兴衰、象征中原正朔的千年古都,静静地匍匐在灰蒙蒙的天穹之下。高大的城墙历经战火修补,斑驳而苍劲,沉默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洛水如带,环绕其侧,却泛着冰冷的寒光。
这就是洛阳。光武中兴之地,魏晋风流之都,如今却成了胡骑铁蹄下的坚城,也是他统一北方的必争之心臓。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陈衍胸中翻涌——现代灵魂对历史的敬畏,乱世枭雄对霸业的渴望,以及身为帝王者对这片土地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目光逐渐变得锐利而坚定。
“传令,依计划构筑营垒,挖掘壕堑,设立炮阵。朕要这洛阳,飞鸟难渡!”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命令迅速下达。庞大的秦军团如同精密的机器般运转起来。数以万计的士卒和随军民夫开始在洛阳城外广阔的土地上劳作。深达丈余、宽亦数丈的壕沟被迅速挖掘出来,挖出的泥土堆砌成坚实的壁垒。一座座营寨以洛阳为中心,星罗棋布地建立起来,互为犄角。工械营的匠人们则在选定的阵地上,开始组装比在轩辕关时更为庞大、数量更多的“震天炮”和重型弩炮,冰冷的金属和木材部件在工匠手中逐渐成型,散发出令人心悸的威慑力。无数的旌旗插满营垒,迎风招展,黑压压的军阵将洛阳围得水泄不通,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与此同时,洛阳城头亦是戒备森严。虽然拓跋焘率领主力在外,但留守的皆是北魏精兵,统兵大将素延亦是以稳健着称的宿将。城墙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守军士兵,盔甲和兵刃在稀薄的日光下反射着冷光。滚木礌石堆积如山,床弩的弩矢粗如儿臂,一口口大锅里熬着恶臭的金汁,冒着滚滚热气。各种守城器械——叉竿、飞钩、夜叉檑——一应俱全。城门被用巨石和巨木彻底堵死,显露出死守到底的决心。
秦军并未立刻发动总攻,而是先派出了数千步卒,在弓弩和炮车的掩护下,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击,意图靠近城墙,侦查守备弱点,并试探守军的反应强度和防御配置。
试探部队刚进入守军弓弩射程,城头上立刻万箭齐发,如同飞蝗般密集落下。秦士卒举盾防御,缓缓推进,但越靠近城墙,遭遇的抵抗就越猛烈。床弩发出的巨弩带着恐怖的动能,有时甚至能连续射穿两三面盾牌和其后的士兵。滚石檑木轰然砸落,带来一片伤亡。
试图填平护城河的队伍遭到了更猛烈的打击。守军似乎早有准备,火力配置层次分明,指挥调动井然有序。试探攻击持续了约半个时辰,北秦军丢下百余具尸体和伤员,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被迫撤回。
王镇恶脸色凝重地向陈衍汇报:“陛下,守将用兵老道,城防极其严密,器械充足。强攻,恐难猝下,伤亡必巨。”
陈衍望着那座如同钢铁刺猬般的巨城,缓缓点头。他早有预料,攻克洛阳绝不会比拿下轩辕关轻松,甚至会更加艰难。这注定是一场消耗国力、军力、意志的硬仗、血仗。
“无妨。”陈衍的声音依旧平静,“朕有的是时间和耐心。传令各部,稳固营垒,轮流休整,炮阵日夜不停,给朕轰击城墙和城内,先挫其锐气,乱其人心。另,掘地道、造吕公车、冲车之事,需加紧进行。朕要这洛阳,内外交困!”
就在中路大军开始对洛阳进行长期围困布局的同时,东路,邺城之外。
独孤信接到了中路主力已成功合围洛阳的捷报。他抚着长须,脸上露出了然的笑容。
“好了,戏演得差不多了。”他对麾下将领道,“拓跋健这老乌龟已经被咱们吓破了胆,缩在壳里不敢动弹。传令下去,停止主动进攻,各部转入守势,加固咱们自己的营垒。但是——”他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游骑哨探给我再加一倍!我要邺城方圆五十里内,连只兔子是公是母咱们都得知道!彻底掐断它和外界的任何联系,尤其是通往洛阳的信使,给老子全部截下来!我要让邺城变成一座死城,也让洛阳的守军,盼不到河北的一粒粮食、一个援兵!”
东路的秦军迅速转变了角色,从咄咄逼人的“攻击者”变成了严密监控的“看守者”。一张无形的大网牢牢罩住了邺城,使其彻底孤立。
而在遥远的北方,平城之外数十里的一处风蚀严重的土丘之后,李渊和他的五千精骑,正疲惫而警惕地潜伏着。
经过沙暴的磨难和后续的急行军,他们终于抵达了目标区域。李渊在一个隐蔽的洼地里,远远地用“千里眼”观察着那座北魏的旧都。
平城规模宏大,虽然不如洛阳那般历史悠久,但作为北魏经营多年的都城,城墙高大坚固,守备森严。城头旗帜飘扬,巡逻队往来不绝。可以看到,一些城防工事似乎有新近加固的痕迹,印证了之前俘虏的口供。
“将军,看情况,硬打肯定不行。”副将低声道,语气沉重。
李渊放下千里眼,眉头紧锁。他召来了同行的高车部落首领拔略。拔略是个精悍的草原汉子,脸上带着风霜刻下的痕迹。
“拔略头人,你怎么看?”李渊用生硬的胡语夹杂着手势问道。
拔略眯着眼睛看了看平城,又看了看身后那些虽然疲惫但依旧跃跃欲试的部落战士,沉声道:“雄鹰不直接撞击岩石。城太硬,我们人少。但是,狼群咬牛,也不总是正面扑上。或许……我们可以绕到后面,找那些运粮的队伍,或者烧他们的草场,让他们乱起来?或者等到晚上,看看有没有机会摸到墙根下,放几把火?”
李渊沉吟片刻,摇了摇头:“烧粮扰敌固然可行,但难以撼动根本。陛下让我们来,是希望我们创造奇迹,而不是搔痒。”他目光扫过平城周边,“不能急。传令下去,全军就地隐蔽休息,不得生火。派出最精干的斥候,扮作牧民或者商队残兵,尽量靠近城池,给朕摸清楚他们的换防规律、粮草囤积之地、还有哪段城墙看起来最好爬!我们需要一个确切的弱点。”
西路的奇兵,如同潜伏在猎物附近的饿狼,强压下立刻扑杀的冲动,开始用最谨慎的方式,磨利爪牙,寻找着那稍纵即逝的战机。兵锋已指城下,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三路大军的命运,都系于接下来的攻城与应对之上,悬念陡增。
陈衍勒马于一座微微隆起的高坡,身后是如林的旌旗与肃杀的甲士。他极目远眺,那座承载了无数王朝兴衰、象征中原正朔的千年古都,静静地匍匐在灰蒙蒙的天穹之下。高大的城墙历经战火修补,斑驳而苍劲,沉默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洛水如带,环绕其侧,却泛着冰冷的寒光。
这就是洛阳。光武中兴之地,魏晋风流之都,如今却成了胡骑铁蹄下的坚城,也是他统一北方的必争之心臓。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陈衍胸中翻涌——现代灵魂对历史的敬畏,乱世枭雄对霸业的渴望,以及身为帝王者对这片土地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目光逐渐变得锐利而坚定。
“传令,依计划构筑营垒,挖掘壕堑,设立炮阵。朕要这洛阳,飞鸟难渡!”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命令迅速下达。庞大的秦军团如同精密的机器般运转起来。数以万计的士卒和随军民夫开始在洛阳城外广阔的土地上劳作。深达丈余、宽亦数丈的壕沟被迅速挖掘出来,挖出的泥土堆砌成坚实的壁垒。一座座营寨以洛阳为中心,星罗棋布地建立起来,互为犄角。工械营的匠人们则在选定的阵地上,开始组装比在轩辕关时更为庞大、数量更多的“震天炮”和重型弩炮,冰冷的金属和木材部件在工匠手中逐渐成型,散发出令人心悸的威慑力。无数的旌旗插满营垒,迎风招展,黑压压的军阵将洛阳围得水泄不通,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与此同时,洛阳城头亦是戒备森严。虽然拓跋焘率领主力在外,但留守的皆是北魏精兵,统兵大将素延亦是以稳健着称的宿将。城墙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守军士兵,盔甲和兵刃在稀薄的日光下反射着冷光。滚木礌石堆积如山,床弩的弩矢粗如儿臂,一口口大锅里熬着恶臭的金汁,冒着滚滚热气。各种守城器械——叉竿、飞钩、夜叉檑——一应俱全。城门被用巨石和巨木彻底堵死,显露出死守到底的决心。
秦军并未立刻发动总攻,而是先派出了数千步卒,在弓弩和炮车的掩护下,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击,意图靠近城墙,侦查守备弱点,并试探守军的反应强度和防御配置。
试探部队刚进入守军弓弩射程,城头上立刻万箭齐发,如同飞蝗般密集落下。秦士卒举盾防御,缓缓推进,但越靠近城墙,遭遇的抵抗就越猛烈。床弩发出的巨弩带着恐怖的动能,有时甚至能连续射穿两三面盾牌和其后的士兵。滚石檑木轰然砸落,带来一片伤亡。
试图填平护城河的队伍遭到了更猛烈的打击。守军似乎早有准备,火力配置层次分明,指挥调动井然有序。试探攻击持续了约半个时辰,北秦军丢下百余具尸体和伤员,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被迫撤回。
王镇恶脸色凝重地向陈衍汇报:“陛下,守将用兵老道,城防极其严密,器械充足。强攻,恐难猝下,伤亡必巨。”
陈衍望着那座如同钢铁刺猬般的巨城,缓缓点头。他早有预料,攻克洛阳绝不会比拿下轩辕关轻松,甚至会更加艰难。这注定是一场消耗国力、军力、意志的硬仗、血仗。
“无妨。”陈衍的声音依旧平静,“朕有的是时间和耐心。传令各部,稳固营垒,轮流休整,炮阵日夜不停,给朕轰击城墙和城内,先挫其锐气,乱其人心。另,掘地道、造吕公车、冲车之事,需加紧进行。朕要这洛阳,内外交困!”
就在中路大军开始对洛阳进行长期围困布局的同时,东路,邺城之外。
独孤信接到了中路主力已成功合围洛阳的捷报。他抚着长须,脸上露出了然的笑容。
“好了,戏演得差不多了。”他对麾下将领道,“拓跋健这老乌龟已经被咱们吓破了胆,缩在壳里不敢动弹。传令下去,停止主动进攻,各部转入守势,加固咱们自己的营垒。但是——”他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游骑哨探给我再加一倍!我要邺城方圆五十里内,连只兔子是公是母咱们都得知道!彻底掐断它和外界的任何联系,尤其是通往洛阳的信使,给老子全部截下来!我要让邺城变成一座死城,也让洛阳的守军,盼不到河北的一粒粮食、一个援兵!”
东路的秦军迅速转变了角色,从咄咄逼人的“攻击者”变成了严密监控的“看守者”。一张无形的大网牢牢罩住了邺城,使其彻底孤立。
而在遥远的北方,平城之外数十里的一处风蚀严重的土丘之后,李渊和他的五千精骑,正疲惫而警惕地潜伏着。
经过沙暴的磨难和后续的急行军,他们终于抵达了目标区域。李渊在一个隐蔽的洼地里,远远地用“千里眼”观察着那座北魏的旧都。
平城规模宏大,虽然不如洛阳那般历史悠久,但作为北魏经营多年的都城,城墙高大坚固,守备森严。城头旗帜飘扬,巡逻队往来不绝。可以看到,一些城防工事似乎有新近加固的痕迹,印证了之前俘虏的口供。
“将军,看情况,硬打肯定不行。”副将低声道,语气沉重。
李渊放下千里眼,眉头紧锁。他召来了同行的高车部落首领拔略。拔略是个精悍的草原汉子,脸上带着风霜刻下的痕迹。
“拔略头人,你怎么看?”李渊用生硬的胡语夹杂着手势问道。
拔略眯着眼睛看了看平城,又看了看身后那些虽然疲惫但依旧跃跃欲试的部落战士,沉声道:“雄鹰不直接撞击岩石。城太硬,我们人少。但是,狼群咬牛,也不总是正面扑上。或许……我们可以绕到后面,找那些运粮的队伍,或者烧他们的草场,让他们乱起来?或者等到晚上,看看有没有机会摸到墙根下,放几把火?”
李渊沉吟片刻,摇了摇头:“烧粮扰敌固然可行,但难以撼动根本。陛下让我们来,是希望我们创造奇迹,而不是搔痒。”他目光扫过平城周边,“不能急。传令下去,全军就地隐蔽休息,不得生火。派出最精干的斥候,扮作牧民或者商队残兵,尽量靠近城池,给朕摸清楚他们的换防规律、粮草囤积之地、还有哪段城墙看起来最好爬!我们需要一个确切的弱点。”
西路的奇兵,如同潜伏在猎物附近的饿狼,强压下立刻扑杀的冲动,开始用最谨慎的方式,磨利爪牙,寻找着那稍纵即逝的战机。兵锋已指城下,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三路大军的命运,都系于接下来的攻城与应对之上,悬念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