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风掠过洛阳城头,卷起的不再是战旗猎猎,而是弥漫不散的浓重血腥与焦糊气味。阳光艰难地穿透尚未熄尽的缕缕黑烟,照亮了下方的修罗场。
攻城战事的余烬未冷,一场同样艰巨、却更加沉闷压抑的战斗已然开始——清理战场。
洛阳城外,尤其是那段被“火药惊雷”撕裂的巨大缺口处,尸骸堆积如山,层层叠叠,几乎填平了护城壕沟,又沿着斜坡蔓延开来。秦军士兵和从附近紧急征召来的民夫们,用布条捂着口鼻,眼神麻木地忙碌着。他们或用粗木杠抬起僵硬扭曲的尸体,或用草席、破布包裹残肢断臂,沉默地将它们分别搬运到不同的集中点。
对待遗体的方式泾渭分明。秦军阵亡将士的遗体被尽可能小心地收敛,用水简单擦拭面容,登记番号姓名,然后一具具排列整齐,等待后续的庄严安葬。而对那些北魏守军的尸体,则更多的是效率至上。巨大的坑洞被挖掘出来,尸体被如同柴薪般抛入其中,准备集中掩埋。石灰被大袋大袋地撒在尸堆上和血迹最浓稠的区域,用以抑制瘟疫的发生。空气中混杂着血腥、尸臭和石灰的刺鼻味道,令人作呕。士兵们动作机械,脸上写满了疲惫与一种见惯了死亡的麻木,只有偶尔看到熟悉同袍的面孔时,才会流露出一丝难以抑制的悲恸。
城内景象同样惨烈。街道上瓦砾遍地,残破的旗帜、丢弃的兵刃、散落的箭矢随处可见。许多坊市仍在冒着滚滚黑烟,烧焦的木料味混合着更浓的血腥气。清理工作在这里更加复杂,需要小心翻动废墟,寻找可能被掩埋的幸存者或遗体。
陈衍在一众文武官员及精锐护卫的簇拥下,行走在这片疮痍之中。他面色沉静,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处残垣断壁,每一具被抬走的尸首,眼神深处是化不开的凝重。他没有乘坐车驾,而是步行,靴底沾染了暗红的泥泞。
他的首要目的地,是设在一处相对完好的前朝官署院落内的临时伤兵营。尚未走近,一股浓烈的草药味和血腥味便扑面而来。院子里、廊檐下、甚至露天庭院中,密密麻麻躺满了伤员。痛苦的呻吟、压抑的哀嚎、医官和后勤人员急促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战争之后最令人心碎的悲歌。
慕容月早已在此忙碌多时。她挽起袖口,秀发微乱,额角带着汗珠,正指挥着随军的医官和由她组织的后勤妇孺,为伤员清洗伤口、包扎换药、喂水喂食。她的存在,如同一抹亮色,在这片灰暗和痛苦中带来一丝抚慰和秩序。
陈衍的到来引起了小小的骚动,许多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的伤员被他用手势轻轻制止。他俯下身,仔细查看一名腹部受创、高烧不止的年轻士兵的状况,询问医官用药是否充足。
“回陛下,金疮药、麻沸散、止血粉……都所剩无几了。重伤员太多,药材消耗太快……”年迈的医官面带难色。
陈衍眉头紧锁,对随行的度支官员道:“立刻清点城内所有药铺、医馆,征调所有能用之药!同时,八百里加急,从长安、南阳等地紧急调运!不惜一切代价,救人要紧!”
他又走到一名被削断了手臂的老兵面前。老兵认得皇帝,挣扎着想用独臂行礼,眼中含泪:“陛下……洛阳……拿下了吗?”
“拿下了。”陈衍握住他仅存的手,声音低沉而肯定,“弟兄们没有白白牺牲。你好生养伤,朝廷会奉养你终生。”
他一路行去,不断停下脚步,查看伤势,询问姓名籍贯,许下抚恤的承诺。他的话语不多,但那份沉痛与关怀却清晰可辨,让周围疲惫不堪的将士们眼中重新燃起一丝光亮和暖意。慕容月跟在他身侧,不时低声补充着后勤安排的情况,两人默契地共同支撑着这战后的第一道难关。
离开伤兵营,回到临时辟为行宫的大殿,王镇恶、独孤信等主要将领已等候在此。人人面带倦容,甲胄上血污未净。
“陛下,”王镇恶声音沙哑,率先汇报,“初步清点,我军此战阵亡……约八千余人,重伤致残者逾三千,轻伤者……几乎人人带伤。”每一个数字都沉重如山,“其中,攻坚先锋营、玄甲骑以及夺门敢死队,伤亡最为惨重,几近……重建。”
他又汇报了缴获:俘获北魏各级将校近百人,士卒四万余人;缴获粮草初步估算可支全城数月;军械、甲胄、旗仗无数;库府金银绢帛仍在清点,数额巨大。
独孤信补充了阻击拓跋焘援军以及后续追击的战果和损失。
听着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殿内一片沉默。胜利的代价,远超预期。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和无数破碎的家庭。
“厚葬阵亡将士,优抚伤残。他们的名字,要刻碑立传,让后人铭记。”陈衍的声音打破沉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缴获之物,妥善登记造册,充入国库,用于抚恤和重建。”
此时,殿外传来一阵骚动。几名军法队的士兵押着十几个被捆缚的北秦士兵和几个地痞模样的人过来。
“陛下,巡城队抓获这些趁乱劫掠民宅、商铺的败类!请陛下发落!”军法官单膝跪地,大声禀报。
陈衍面色一寒,走到殿外。那些兵痞地痞吓得浑身发抖,磕头求饶。
“朕入城之初,便严令不得扰民。尔等竟敢违抗军令,劫掠百姓,败坏我军声誉!”陈衍的目光冷冽如刀,“军法无情!拖下去,斩首示众!传首各营,以儆效尤!”
命令一下,求饶声立刻变成了绝望的哭嚎。很快,十几颗人头落地,血淋淋地悬挂在闹市口的高杆之上。雷霆手段瞬间震慑了所有心怀侥幸之人。
与此同时,一队队文吏和士兵开始在洛阳各主要街道和残存的坊门处张贴安民告示,宣布洛阳光复,历数北魏罪状,承诺秋毫无犯,要求居民返回住处,登记户籍,领取临时口粮。一整套战后秩序重建的机器,开始伴随着血腥的惩戒与初步的怀柔,缓慢而坚定地运转起来。
洛阳在流血,在哭泣,但也在巨大的创伤中,艰难地迈出了新生的第一步。陈衍站在行宫阶前,望着这座满目疮痍的巨城,深知抚平战争的创伤,远比夺取城池更加漫长和艰难。
攻城战事的余烬未冷,一场同样艰巨、却更加沉闷压抑的战斗已然开始——清理战场。
洛阳城外,尤其是那段被“火药惊雷”撕裂的巨大缺口处,尸骸堆积如山,层层叠叠,几乎填平了护城壕沟,又沿着斜坡蔓延开来。秦军士兵和从附近紧急征召来的民夫们,用布条捂着口鼻,眼神麻木地忙碌着。他们或用粗木杠抬起僵硬扭曲的尸体,或用草席、破布包裹残肢断臂,沉默地将它们分别搬运到不同的集中点。
对待遗体的方式泾渭分明。秦军阵亡将士的遗体被尽可能小心地收敛,用水简单擦拭面容,登记番号姓名,然后一具具排列整齐,等待后续的庄严安葬。而对那些北魏守军的尸体,则更多的是效率至上。巨大的坑洞被挖掘出来,尸体被如同柴薪般抛入其中,准备集中掩埋。石灰被大袋大袋地撒在尸堆上和血迹最浓稠的区域,用以抑制瘟疫的发生。空气中混杂着血腥、尸臭和石灰的刺鼻味道,令人作呕。士兵们动作机械,脸上写满了疲惫与一种见惯了死亡的麻木,只有偶尔看到熟悉同袍的面孔时,才会流露出一丝难以抑制的悲恸。
城内景象同样惨烈。街道上瓦砾遍地,残破的旗帜、丢弃的兵刃、散落的箭矢随处可见。许多坊市仍在冒着滚滚黑烟,烧焦的木料味混合着更浓的血腥气。清理工作在这里更加复杂,需要小心翻动废墟,寻找可能被掩埋的幸存者或遗体。
陈衍在一众文武官员及精锐护卫的簇拥下,行走在这片疮痍之中。他面色沉静,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处残垣断壁,每一具被抬走的尸首,眼神深处是化不开的凝重。他没有乘坐车驾,而是步行,靴底沾染了暗红的泥泞。
他的首要目的地,是设在一处相对完好的前朝官署院落内的临时伤兵营。尚未走近,一股浓烈的草药味和血腥味便扑面而来。院子里、廊檐下、甚至露天庭院中,密密麻麻躺满了伤员。痛苦的呻吟、压抑的哀嚎、医官和后勤人员急促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战争之后最令人心碎的悲歌。
慕容月早已在此忙碌多时。她挽起袖口,秀发微乱,额角带着汗珠,正指挥着随军的医官和由她组织的后勤妇孺,为伤员清洗伤口、包扎换药、喂水喂食。她的存在,如同一抹亮色,在这片灰暗和痛苦中带来一丝抚慰和秩序。
陈衍的到来引起了小小的骚动,许多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的伤员被他用手势轻轻制止。他俯下身,仔细查看一名腹部受创、高烧不止的年轻士兵的状况,询问医官用药是否充足。
“回陛下,金疮药、麻沸散、止血粉……都所剩无几了。重伤员太多,药材消耗太快……”年迈的医官面带难色。
陈衍眉头紧锁,对随行的度支官员道:“立刻清点城内所有药铺、医馆,征调所有能用之药!同时,八百里加急,从长安、南阳等地紧急调运!不惜一切代价,救人要紧!”
他又走到一名被削断了手臂的老兵面前。老兵认得皇帝,挣扎着想用独臂行礼,眼中含泪:“陛下……洛阳……拿下了吗?”
“拿下了。”陈衍握住他仅存的手,声音低沉而肯定,“弟兄们没有白白牺牲。你好生养伤,朝廷会奉养你终生。”
他一路行去,不断停下脚步,查看伤势,询问姓名籍贯,许下抚恤的承诺。他的话语不多,但那份沉痛与关怀却清晰可辨,让周围疲惫不堪的将士们眼中重新燃起一丝光亮和暖意。慕容月跟在他身侧,不时低声补充着后勤安排的情况,两人默契地共同支撑着这战后的第一道难关。
离开伤兵营,回到临时辟为行宫的大殿,王镇恶、独孤信等主要将领已等候在此。人人面带倦容,甲胄上血污未净。
“陛下,”王镇恶声音沙哑,率先汇报,“初步清点,我军此战阵亡……约八千余人,重伤致残者逾三千,轻伤者……几乎人人带伤。”每一个数字都沉重如山,“其中,攻坚先锋营、玄甲骑以及夺门敢死队,伤亡最为惨重,几近……重建。”
他又汇报了缴获:俘获北魏各级将校近百人,士卒四万余人;缴获粮草初步估算可支全城数月;军械、甲胄、旗仗无数;库府金银绢帛仍在清点,数额巨大。
独孤信补充了阻击拓跋焘援军以及后续追击的战果和损失。
听着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殿内一片沉默。胜利的代价,远超预期。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和无数破碎的家庭。
“厚葬阵亡将士,优抚伤残。他们的名字,要刻碑立传,让后人铭记。”陈衍的声音打破沉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缴获之物,妥善登记造册,充入国库,用于抚恤和重建。”
此时,殿外传来一阵骚动。几名军法队的士兵押着十几个被捆缚的北秦士兵和几个地痞模样的人过来。
“陛下,巡城队抓获这些趁乱劫掠民宅、商铺的败类!请陛下发落!”军法官单膝跪地,大声禀报。
陈衍面色一寒,走到殿外。那些兵痞地痞吓得浑身发抖,磕头求饶。
“朕入城之初,便严令不得扰民。尔等竟敢违抗军令,劫掠百姓,败坏我军声誉!”陈衍的目光冷冽如刀,“军法无情!拖下去,斩首示众!传首各营,以儆效尤!”
命令一下,求饶声立刻变成了绝望的哭嚎。很快,十几颗人头落地,血淋淋地悬挂在闹市口的高杆之上。雷霆手段瞬间震慑了所有心怀侥幸之人。
与此同时,一队队文吏和士兵开始在洛阳各主要街道和残存的坊门处张贴安民告示,宣布洛阳光复,历数北魏罪状,承诺秋毫无犯,要求居民返回住处,登记户籍,领取临时口粮。一整套战后秩序重建的机器,开始伴随着血腥的惩戒与初步的怀柔,缓慢而坚定地运转起来。
洛阳在流血,在哭泣,但也在巨大的创伤中,艰难地迈出了新生的第一步。陈衍站在行宫阶前,望着这座满目疮痍的巨城,深知抚平战争的创伤,远比夺取城池更加漫长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