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依旧料峭,但京口城外的空气里,已隐隐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躁动。陈衍的左脚被简陋的木板和布条紧紧固定着,每一次拄着粗糙木拐挪动,断骨处都传来钻心的刺痛,额角被桌角撞破的伤口结着暗红的痂,提醒着那夜的背叛与屈辱。然而,他眼中的火焰非但未被浇灭,反而在剧痛和绝境的淬炼下,烧得更加幽深炽烈。
桓玄使臣拿走了伪造的账簿,王铁头成了库房的新“忠犬”,陈衍和他的“秽营”被彻底排挤出军械司的核心区域。监视的目光无处不在,尤其是那个谄媚的马司马,几乎像阴魂一样盯着他。资源,尤其是铁料,被卡得死死的。私铸铠甲的计划眼看就要胎死腹中。
绝境中,唯一的好消息是,刘裕利用桓玄急于粉饰太平、修缮建康周边“名胜”以彰显新朝气象的心理,争取到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任务:修缮京口郊外那座早已荒废、只剩断壁残垣的前朝行宫遗址。名义上,是为了“彰显皇家威仪,供楚帝巡幸”。
这,成了陈衍唯一的生机。
行宫遗址位于一片荒僻的山坳。地表,几根巨大的石柱歪斜矗立,雕刻着模糊的蟠龙纹,殿基上杂草丛生,碎瓦遍地。而在不为人知的地下,依山势挖掘、又被岁月掩埋的,是前朝修建行宫时留下的庞大砖窑群!这些窑洞大部分已经坍塌淤塞,但核心区域,几条深邃的主窑道和几个结构相对完好的大窑室,如同沉睡的巨兽,深藏于地底。
陈衍拄着拐,在刘钟(刘裕族弟,负责此次“修缮”的明面负责人)的掩护下,由几个绝对心腹的“秽营”老卒搀扶着,艰难地深入这黑暗潮湿的地下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土腥味、霉味和陈年草木灰的气息。火把的光芒摇曳,照亮了布满蛛网的弧形窑顶和厚重坚实的窑壁。
“就是这里了!”刘钟的声音在空旷的窑洞中带着回响,他指着一片相对干燥、空间巨大的联排窑室,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陈什长,你看,这些前朝大窑,结构坚固,通风口犹在,稍加整饬,就是绝佳的…‘工坊’!”
陈衍忍着脚痛,仔细勘察。窑壁由厚重的耐火砖砌成,历经百年依然坚固;主烟道虽然部分堵塞,但疏通后足以排出废气;更妙的是,地下深处有细微的水声传来——附近有地下暗河!这意味着可以利用水力驱动鼓风设备!
“天助我也!”陈衍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连日来的阴郁被这地下空间点燃,“十二座!就按我之前画的图样,就在这里,砌十二座焦炭炉!要快,要隐蔽!”
一场与时间赛跑、在敌人眼皮底下进行的庞大地下工程,悄然启动。
地表: 一场精心编排的“修缮”闹剧上演。
数百名征召来的民夫和部分“秽营”士卒,在刘钟的指挥下,热火朝天地清理着地表废墟的碎石瓦砾,搬运着粗糙的木料和石料。
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号子声、监工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营造出一片繁忙景象。
马司马带着桓玄的眼线不时来巡视,看到的只是民夫们在“修复”一段无关紧要的宫墙地基,或者在搭建几座象征性的、粗糙的亭台框架。真正的核心区域——通往地下窑群的几个隐秘入口,被巧妙地用堆积如山的“建筑废料”和临时搭建的工棚掩盖得严严实实。
地下: 则是另一番惊心动魄的景象。
陈衍成了地底的总工程师和监工。他无法长时间站立,便让人用木板和草垫在干燥的角落搭了个简陋的“指挥所”。他坐在那里,借着昏暗的油灯和火把的光亮,摊开用炭笔画在粗麻布上的炉体结构图,嘶哑着嗓子指挥。
最核心、最可靠的一批“秽营”老卒和匠人(多是经历过生死、对刘裕绝对忠诚,或被陈衍技术折服的人),如同鼹鼠般在地下奋力工作。
砌炉: 按照陈衍改良的设计图(炉膛更深、更倾斜,烟道更曲折以延长热交换),他们利用从地表“修缮”工地“合理损耗”下来的青砖、耐火黏土(以修缮宫墙需要为名购入),混合着地下挖掘出的特殊胶泥,开始砌筑巨大的焦炭熔炉。十二座炉子,如同十二头蛰伏的钢铁巨兽,在幽深的地底逐渐显露出狰狞的轮廓。沉重的敲打声、砖石摩擦声在密闭的地下空间回荡,被厚实的土层和地表嘈杂的“修缮”噪音完美掩盖。
疏通与改造: 另一队人奋力疏通着主烟道,将废气引向远处更隐蔽的出口。同时,利用暗河水源,陈衍指导他们建造简易的水力翻车(类似水车),通过木制齿轮和皮带传动,连接到巨大的皮橐(风箱)上,为未来的熔炉提供持续、强劲的鼓风。水流潺潺,驱动着木轮,成为这黑暗世界里唯一悦耳的生机。
“龙脉哀鸣”: 一次在挖掘炉基深坑时,铁镐意外凿穿了地下一个巨大的空腔,发出沉闷悠长的回响,如同地底巨龙的叹息。这声音甚至隐隐传到了地表!正在巡视的马司马和桓玄眼线悚然一惊,疑神疑鬼地望向脚下。刘钟反应极快,立刻大声训斥几个正在搬运石料的民夫:“混账!叫你们小心!又碰塌了前朝的地宫?惊扰了龙脉,你们有几个脑袋!” 他转向惊疑不定的马司马,压低声音,煞有介事地说:“马大人有所不知,此地相传乃前朝龙兴之地,地宫深埋,常有异响,谓之‘龙脉哀鸣’,不祥之兆啊…看来修缮此地,还需多备香烛祭品,安抚地灵才是…” 一番神鬼之说,竟成功地将这危险的“噪音”解释为神秘现象,反而让桓玄的人更加不敢深究地底,只催促加快地表“修缮”以镇压“不祥”。
地下环境极其恶劣。空气污浊闷热(尤其砌炉点火后),粉尘弥漫。陈衍的断脚在这种环境下恢复得更慢,剧痛和可能的感染时刻威胁着他。他常常痛得脸色惨白,冷汗浸透单衣,却咬紧牙关,拒绝离开。
他依靠拐杖或由人搀扶,艰难地在各个炉位间移动,检查砌筑角度、测量尺寸、指导关键节点的施工。油灯的油烟熏得他双眼通红,咳嗽不止。
资源依然紧张。每一块合格的耐火砖、每一袋黏土、每一根用于传动机构的木材,都需要绞尽脑汁,通过地表“修缮”的庞大消耗进行掩护和夹带。刘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地表与马司马等人周旋。
信任的考验:王铁头的背叛阴影仍在。地下的每个人,既是战友,也可能是潜在的威胁。陈衍的目光变得更加锐利和审慎,每一个指令都经过深思熟虑。
当第一座焦炭炉的主体在幽暗的地底巍然矗立,厚重的砖石泛着冷硬的光泽时;当暗河的水流成功驱动起翻车,巨大的皮橐发出低沉有力的“呼…呼…”鼓风声时;当地表“修缮”的噪音完美地掩盖了地下最后一道砖缝被抹平的声音时…
陈衍拄着拐,站在炉前,感受着那来自水力和人类智慧驱动的、预示着毁灭与新生的风。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映照着跳动的火把光芒,也燃烧着十二座尚未点燃的炉膛所蕴含的、足以焚尽旧时代的熊熊烈焰。
地火已潜藏,只待引燃之机。这深埋于荒芜行宫之下的十二座熔炉,不仅是铸造铠甲的火源,更是点燃一场席卷天下燎原之火的火种。陈衍以断骨支撑着身躯,在这不见天日的地底,为即将到来的裂天之战,铸造着最冰冷的锋芒。
桓玄使臣拿走了伪造的账簿,王铁头成了库房的新“忠犬”,陈衍和他的“秽营”被彻底排挤出军械司的核心区域。监视的目光无处不在,尤其是那个谄媚的马司马,几乎像阴魂一样盯着他。资源,尤其是铁料,被卡得死死的。私铸铠甲的计划眼看就要胎死腹中。
绝境中,唯一的好消息是,刘裕利用桓玄急于粉饰太平、修缮建康周边“名胜”以彰显新朝气象的心理,争取到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任务:修缮京口郊外那座早已荒废、只剩断壁残垣的前朝行宫遗址。名义上,是为了“彰显皇家威仪,供楚帝巡幸”。
这,成了陈衍唯一的生机。
行宫遗址位于一片荒僻的山坳。地表,几根巨大的石柱歪斜矗立,雕刻着模糊的蟠龙纹,殿基上杂草丛生,碎瓦遍地。而在不为人知的地下,依山势挖掘、又被岁月掩埋的,是前朝修建行宫时留下的庞大砖窑群!这些窑洞大部分已经坍塌淤塞,但核心区域,几条深邃的主窑道和几个结构相对完好的大窑室,如同沉睡的巨兽,深藏于地底。
陈衍拄着拐,在刘钟(刘裕族弟,负责此次“修缮”的明面负责人)的掩护下,由几个绝对心腹的“秽营”老卒搀扶着,艰难地深入这黑暗潮湿的地下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土腥味、霉味和陈年草木灰的气息。火把的光芒摇曳,照亮了布满蛛网的弧形窑顶和厚重坚实的窑壁。
“就是这里了!”刘钟的声音在空旷的窑洞中带着回响,他指着一片相对干燥、空间巨大的联排窑室,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陈什长,你看,这些前朝大窑,结构坚固,通风口犹在,稍加整饬,就是绝佳的…‘工坊’!”
陈衍忍着脚痛,仔细勘察。窑壁由厚重的耐火砖砌成,历经百年依然坚固;主烟道虽然部分堵塞,但疏通后足以排出废气;更妙的是,地下深处有细微的水声传来——附近有地下暗河!这意味着可以利用水力驱动鼓风设备!
“天助我也!”陈衍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连日来的阴郁被这地下空间点燃,“十二座!就按我之前画的图样,就在这里,砌十二座焦炭炉!要快,要隐蔽!”
一场与时间赛跑、在敌人眼皮底下进行的庞大地下工程,悄然启动。
地表: 一场精心编排的“修缮”闹剧上演。
数百名征召来的民夫和部分“秽营”士卒,在刘钟的指挥下,热火朝天地清理着地表废墟的碎石瓦砾,搬运着粗糙的木料和石料。
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号子声、监工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营造出一片繁忙景象。
马司马带着桓玄的眼线不时来巡视,看到的只是民夫们在“修复”一段无关紧要的宫墙地基,或者在搭建几座象征性的、粗糙的亭台框架。真正的核心区域——通往地下窑群的几个隐秘入口,被巧妙地用堆积如山的“建筑废料”和临时搭建的工棚掩盖得严严实实。
地下: 则是另一番惊心动魄的景象。
陈衍成了地底的总工程师和监工。他无法长时间站立,便让人用木板和草垫在干燥的角落搭了个简陋的“指挥所”。他坐在那里,借着昏暗的油灯和火把的光亮,摊开用炭笔画在粗麻布上的炉体结构图,嘶哑着嗓子指挥。
最核心、最可靠的一批“秽营”老卒和匠人(多是经历过生死、对刘裕绝对忠诚,或被陈衍技术折服的人),如同鼹鼠般在地下奋力工作。
砌炉: 按照陈衍改良的设计图(炉膛更深、更倾斜,烟道更曲折以延长热交换),他们利用从地表“修缮”工地“合理损耗”下来的青砖、耐火黏土(以修缮宫墙需要为名购入),混合着地下挖掘出的特殊胶泥,开始砌筑巨大的焦炭熔炉。十二座炉子,如同十二头蛰伏的钢铁巨兽,在幽深的地底逐渐显露出狰狞的轮廓。沉重的敲打声、砖石摩擦声在密闭的地下空间回荡,被厚实的土层和地表嘈杂的“修缮”噪音完美掩盖。
疏通与改造: 另一队人奋力疏通着主烟道,将废气引向远处更隐蔽的出口。同时,利用暗河水源,陈衍指导他们建造简易的水力翻车(类似水车),通过木制齿轮和皮带传动,连接到巨大的皮橐(风箱)上,为未来的熔炉提供持续、强劲的鼓风。水流潺潺,驱动着木轮,成为这黑暗世界里唯一悦耳的生机。
“龙脉哀鸣”: 一次在挖掘炉基深坑时,铁镐意外凿穿了地下一个巨大的空腔,发出沉闷悠长的回响,如同地底巨龙的叹息。这声音甚至隐隐传到了地表!正在巡视的马司马和桓玄眼线悚然一惊,疑神疑鬼地望向脚下。刘钟反应极快,立刻大声训斥几个正在搬运石料的民夫:“混账!叫你们小心!又碰塌了前朝的地宫?惊扰了龙脉,你们有几个脑袋!” 他转向惊疑不定的马司马,压低声音,煞有介事地说:“马大人有所不知,此地相传乃前朝龙兴之地,地宫深埋,常有异响,谓之‘龙脉哀鸣’,不祥之兆啊…看来修缮此地,还需多备香烛祭品,安抚地灵才是…” 一番神鬼之说,竟成功地将这危险的“噪音”解释为神秘现象,反而让桓玄的人更加不敢深究地底,只催促加快地表“修缮”以镇压“不祥”。
地下环境极其恶劣。空气污浊闷热(尤其砌炉点火后),粉尘弥漫。陈衍的断脚在这种环境下恢复得更慢,剧痛和可能的感染时刻威胁着他。他常常痛得脸色惨白,冷汗浸透单衣,却咬紧牙关,拒绝离开。
他依靠拐杖或由人搀扶,艰难地在各个炉位间移动,检查砌筑角度、测量尺寸、指导关键节点的施工。油灯的油烟熏得他双眼通红,咳嗽不止。
资源依然紧张。每一块合格的耐火砖、每一袋黏土、每一根用于传动机构的木材,都需要绞尽脑汁,通过地表“修缮”的庞大消耗进行掩护和夹带。刘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地表与马司马等人周旋。
信任的考验:王铁头的背叛阴影仍在。地下的每个人,既是战友,也可能是潜在的威胁。陈衍的目光变得更加锐利和审慎,每一个指令都经过深思熟虑。
当第一座焦炭炉的主体在幽暗的地底巍然矗立,厚重的砖石泛着冷硬的光泽时;当暗河的水流成功驱动起翻车,巨大的皮橐发出低沉有力的“呼…呼…”鼓风声时;当地表“修缮”的噪音完美地掩盖了地下最后一道砖缝被抹平的声音时…
陈衍拄着拐,站在炉前,感受着那来自水力和人类智慧驱动的、预示着毁灭与新生的风。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映照着跳动的火把光芒,也燃烧着十二座尚未点燃的炉膛所蕴含的、足以焚尽旧时代的熊熊烈焰。
地火已潜藏,只待引燃之机。这深埋于荒芜行宫之下的十二座熔炉,不仅是铸造铠甲的火源,更是点燃一场席卷天下燎原之火的火种。陈衍以断骨支撑着身躯,在这不见天日的地底,为即将到来的裂天之战,铸造着最冰冷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