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市井烟火,心湖涟漪-《砍柴少年仙缘录》

  青岩城的日子,如同山涧溪流,平淡而悠长。赵飞,这个曾经的元婴大能,彻底融入了“赵账房”的身份。

  张记酒馆成了他的安身之所。掌柜张老实,人如其名,勤恳本分,待赵飞不薄。每日清晨,赵飞便早早起身,洒扫庭除,擦拭桌椅,迎来送往。算盘珠子在他修长的手指下噼啪作响,分毫不差。他话不多,笑容温和,待客周到,很快便赢得了街坊邻居的信任和掌柜的倚重。

  最初的疏离感渐渐褪去。他习惯了米铺老板为几文钱斤斤计较的市侩,理解了铁匠老李因儿子读书不成器的愁苦,也看惯了街角老乞丐日复一日的麻木与偶尔得到施舍时的卑微喜悦。

  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他会帮隔壁腿脚不便的王婆婆挑水劈柴,听她絮叨早逝的儿子和远嫁的女儿。

  他会给私塾里淘气挨罚、饿着肚子的小石头偷偷塞两个还温热的包子。

  他会在酒馆打烊后,与几个常客围坐在炉火旁,听他们讲田间地头的收成,讲城里大户的轶事,讲遥远的传说,偶尔插上一两句恰到好处的话,引得众人会心一笑或陷入短暂的沉思。

  他用心感受着这一切。

  他感受到市井小民为生计奔波的艰辛,也感受到邻里互助的温暖。他感受到失去亲人的悲痛(王婆婆最终在一个寒冬离去,赵飞默默为其料理了简单的后事),也感受到新生命诞生(对面布庄老板娘生下大胖小子)带来的纯粹喜悦。他感受到因利益而生的龃龉,也感受到患难时伸出的援手。

  这些最平凡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人情冷暖,如同细密的雨丝,无声地浸润着他被“强者”身份包裹已久的心湖。曾经坚如磐石、只为追求力量而跃动的道心,开始泛起一圈圈微澜。

  他开始思考:支撑着这些凡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是本能?是责任?是希望?还是某种更深沉、与这方天地运转息息相关的东西?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三年。

  赵飞彻底成为了青岩城的一份子。他依旧是张记酒馆那个沉默寡言、算账精准的赵账房,但眉宇间属于修士的锐利锋芒已完全内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阅尽世情后的平和与深邃。

  他不再刻意去“感悟”,而是让生活本身去冲刷。

  他学会了种菜。在酒馆后院开辟了一小块菜畦,学着街坊的样子翻土、播种、浇水、捉虫。当第一茬翠绿的青菜破土而出时,他蹲在地头,指尖拂过嫩叶,感受到泥土的厚重、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养,以及生命破土而出时那股顽强不屈的生机。这生机,无关修为,却如此真实而磅礴。

  他迷上了看日落。每当黄昏,若得闲暇,便登上城东矮矮的土坡。看那轮巨大的红日缓缓沉入西边连绵的山脉,将天空渲染成瑰丽的画卷,将青岩城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辉。城中炊烟袅袅,倦鸟归巢,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步履匆匆归家。那一刻,天地壮美与人间烟火完美交融,一种宏大与微渺交织的感动,无声地撞击着他的心灵。他仿佛触摸到了天地法则运转中,那恒定的、孕育万物的韵律。

  他重拾了书本。不是功法秘籍,而是那些记载南疆风物、历史传说、诗词歌赋的普通书籍。在油灯下细细品读,感受文字间流淌的智慧、情感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惊讶地发现,凡人用文字描绘的天地山川、四季更迭、人情世故,竟也隐隐契合着某种大道至理。

  偶尔,夜深人静时,他会仰望星空。浩瀚星河,亘古不变。失去修为后,他无法感知星辰之力,但那种面对宇宙的渺小感却更加清晰。他不再是那个试图摘星揽月的修士,而只是一个仰望星空的凡人。这份渺小,并未让他沮丧,反而让他生出一种奇特的宁静与归属感——他只是这浩瀚宇宙、无尽时间长河中,一个微小的存在,如同城中的一粒尘埃,却也真实地存在着,经历着属于自己的悲欢。

  手腕上的星芒印记,始终沉寂。那位化神前辈似乎真的彻底放手,让他独自在凡尘中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