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力部队前方数十里,侦察营长魏和尚亲自率领着一支不足百人的先遣队,如同幽灵般在山林中穿梭。
他们是全旅的触角,是这把刺向鄂西的利刃最锋利的刀尖。
队员们早已换下了显眼的军装,穿上了从老乡那里换来的、打着补丁的粗布衫,有的扮作樵夫,有的扮作货郎,有的干脆就是逃难的山民模样。
脸上涂抹着锅底灰和泥巴,武器用破麻布仔细包裹,藏在柴捆或货担里。
此刻,他们正潜伏在一处名为“鬼见愁”的隘口下方的密林中。
隘口地势险要,两侧是近乎垂直的峭壁,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小路被一座木质哨卡扼守。
据之前的情报和观察,这里由七八个伪军把守,虽然没有日军驻扎,但一旦惊动,枪声很容易传到山那边的日军据点。
“营长,摸清楚了,五个二鬼子,俩在哨卡里打盹,仨在外头抽烟吹牛,家伙事就是几杆老套筒,没重火力。”
绰号“山猫”的老侦察兵从岩缝里滑下来,压低声音报告,他身形瘦小,动作悄无声息。
魏和尚眯着眼,那双锐利的眼睛像鹰隼一样扫视着哨卡。
“山猫,带你的人,从右边那片石崖摸上去,看到那棵歪脖子松没有?
占住那里,弩箭准备。”
“水根,你们班从左面林子绕过去,堵住他们往山后跑的路。
罗秀儿,跟我走一趟,咱们去给‘老总’们‘送点礼’。”
魏和尚点了包括罗秀儿在内的三名身手最好的战士,将柴刀别在腰后,背起一捆扎实的柴火,又从一个布包里掏出几块用油纸包好的、真正的烟土。
这是从缴获的物资里特意留出来应付这种情况的。
四人扮作两对上山砍柴的兄妹,故意弄乱了头发,脸上带着山民特有的憨厚和几分怯懦,沿着陡峭的小路向哨卡走去。
“站住!干什么的?”
一个叼着烟卷、帽子歪戴的伪军懒洋洋地抬起枪,拦住了去路,目光在清秀的罗秀儿身上逡巡。
魏和尚立刻弯下腰,脸上堆起讨好的笑,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官话说道:
“老总,辛苦辛苦,俺们是山下白石沟的,砍点柴火回家烧锅。”
他示意了一下背上的柴捆。
另一个三角眼的伪军凑过来,嬉皮笑脸地伸手想去摸罗秀儿的脸蛋:
“哟,这小妹子,长得挺水灵啊,跟哥哥们玩玩?”
罗秀儿身体微微一僵,眼中寒光一闪而逝,但脸上却适时地露出惊恐之色,往后缩了缩,躲到魏和尚身后。
魏和尚赶紧上前一步,巧妙地挡住伪军,同时从怀里掏出那几块烟土,迅速塞到三角眼手里,压低声音:
“老总,行个方便,一点土特产,给老总们提提神……”
那三角眼捏到硬块,掀开油纸一角,眼睛顿时亮了,咧嘴露出满口黄牙:
“嘿,懂规矩!过去吧过去吧,这年头,砍个柴也不容易。”
他挥挥手,注意力全在手里的“硬通货”上。
“谢谢老总,谢谢老总!”
魏和尚连连点头,带着三人快步通过哨卡。
就在他们走出十几米,背对着哨卡的瞬间,魏和尚脸上的憨厚瞬间褪去,眼神变得冰冷如刀。
他没有回头,只是抬起右手,做了个微不可查的手势。
“嗖!嗖!”
几乎在同一时间,两支弩箭从右侧崖壁的歪脖子松后电射而出,精准地没入哨卡外两个抽烟伪军的咽喉,他们连哼都没哼一声就软倒在地。
与此同时,魏和尚、罗秀儿和另外两名战士如同猛虎般转身扑回。
魏和尚手中的柴刀划出一道寒光,直接噼翻了那个三角眼伪军。
罗秀儿身形灵动,一个侧步,手中匕首已从另一名伪军的肋下猛刺进去,直抵心脏。
剩下两名战士也利落地解决了哨卡里打盹的敌人。
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十几秒,五个伪军便被清除干净。
“清理痕迹,尸体拖到林子里埋了。
把哨卡恢复原样,做出他们还在的假象。”
魏和尚一边擦拭着柴刀上的血迹,一边冷静地吩咐。
他拿出炭笔和一张浸过桐油、略显坚韧的牛皮纸地图,在“鬼见愁”隘口的位置画上一个代表安全的三角符号,并详细标注了周边地形、水源点以及下一个需要注意的岔路口。
先遣队就像一把精细的梳子,一丝不苟地梳理着大军前进的每一寸道路。
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更多的是避开所有可能暴露的路径,在无路的荆棘和峭壁上,为后续部队开辟出隐秘的通道。
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会留下只有独立旅核心人员才懂的标记。
几块特殊摆放的石头,树皮上刻下的隐秘符号。
绘制的路线图通过身手最好的通讯兵,一站站接力,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后方的主力部队。
跟在先遣队后面的主力部队,则真正体会到了“千里奔袭”这四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山路越来越陡,许多地方根本不能称之为路,只是雨水冲刷出的深沟,或是野兽踩出的险径。
战士们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沉重的武器装备成了最大的负担。
机枪手和炮兵的负重最大,肩膀被背带勒出了深可见肉的血痕,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
脚上的草鞋或简陋的布鞋,在尖锐的石子和粗糙的山路折磨下,很快就被磨破,许多战士脚底打满了混着血水的燎泡,每踏出一步,都伴随着钻心的刺痛,在身后泥泞的山路上留下澹澹的血色脚印。
天气更是喜怒无常。
清晨可能还是浓雾弥漫,十几步外不见人影,湿冷的雾气浸透单薄的军装,寒气直透骨髓。
到了中午,秋老虎又猛地发威,毒辣的日头毫无遮挡地炙烤着,汗水如同小溪般从额头上淌下,迷住了眼睛,浸湿的军装紧紧贴在身上,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
而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眼间就可能乌云压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冰冷的雨水瞬间浇透全身,山路变得泥泞湿滑不堪,不断有人失足滑倒,从山坡上滚落,摔得鼻青脸肿,满身泥浆。
雨水汇成湍急的溪流,冲刷着山路,也考验着战士们的意志。
雨后,林间的蚊虫、蚂蟥如同轰炸机群般蜂拥而至,无情地叮咬着战士们疲惫的躯体,留下一个个红肿奇痒的包块。
“跟上!保持距离!注意脚下!”
连长、排长们的声音已经嘶哑,他们奔跑在队伍的前后,不断地鼓励、催促,甚至强行架起几近虚脱的战士。
政委刘文英也穿梭在队伍中,他的眼镜片上沾满了水汽和泥点:
“同志们,坚持住。
想想我们在河源、在城陵矶牺牲的战友。
我们多走一步,鄂西的同胞就少受一份罪!”
他们是全旅的触角,是这把刺向鄂西的利刃最锋利的刀尖。
队员们早已换下了显眼的军装,穿上了从老乡那里换来的、打着补丁的粗布衫,有的扮作樵夫,有的扮作货郎,有的干脆就是逃难的山民模样。
脸上涂抹着锅底灰和泥巴,武器用破麻布仔细包裹,藏在柴捆或货担里。
此刻,他们正潜伏在一处名为“鬼见愁”的隘口下方的密林中。
隘口地势险要,两侧是近乎垂直的峭壁,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小路被一座木质哨卡扼守。
据之前的情报和观察,这里由七八个伪军把守,虽然没有日军驻扎,但一旦惊动,枪声很容易传到山那边的日军据点。
“营长,摸清楚了,五个二鬼子,俩在哨卡里打盹,仨在外头抽烟吹牛,家伙事就是几杆老套筒,没重火力。”
绰号“山猫”的老侦察兵从岩缝里滑下来,压低声音报告,他身形瘦小,动作悄无声息。
魏和尚眯着眼,那双锐利的眼睛像鹰隼一样扫视着哨卡。
“山猫,带你的人,从右边那片石崖摸上去,看到那棵歪脖子松没有?
占住那里,弩箭准备。”
“水根,你们班从左面林子绕过去,堵住他们往山后跑的路。
罗秀儿,跟我走一趟,咱们去给‘老总’们‘送点礼’。”
魏和尚点了包括罗秀儿在内的三名身手最好的战士,将柴刀别在腰后,背起一捆扎实的柴火,又从一个布包里掏出几块用油纸包好的、真正的烟土。
这是从缴获的物资里特意留出来应付这种情况的。
四人扮作两对上山砍柴的兄妹,故意弄乱了头发,脸上带着山民特有的憨厚和几分怯懦,沿着陡峭的小路向哨卡走去。
“站住!干什么的?”
一个叼着烟卷、帽子歪戴的伪军懒洋洋地抬起枪,拦住了去路,目光在清秀的罗秀儿身上逡巡。
魏和尚立刻弯下腰,脸上堆起讨好的笑,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官话说道:
“老总,辛苦辛苦,俺们是山下白石沟的,砍点柴火回家烧锅。”
他示意了一下背上的柴捆。
另一个三角眼的伪军凑过来,嬉皮笑脸地伸手想去摸罗秀儿的脸蛋:
“哟,这小妹子,长得挺水灵啊,跟哥哥们玩玩?”
罗秀儿身体微微一僵,眼中寒光一闪而逝,但脸上却适时地露出惊恐之色,往后缩了缩,躲到魏和尚身后。
魏和尚赶紧上前一步,巧妙地挡住伪军,同时从怀里掏出那几块烟土,迅速塞到三角眼手里,压低声音:
“老总,行个方便,一点土特产,给老总们提提神……”
那三角眼捏到硬块,掀开油纸一角,眼睛顿时亮了,咧嘴露出满口黄牙:
“嘿,懂规矩!过去吧过去吧,这年头,砍个柴也不容易。”
他挥挥手,注意力全在手里的“硬通货”上。
“谢谢老总,谢谢老总!”
魏和尚连连点头,带着三人快步通过哨卡。
就在他们走出十几米,背对着哨卡的瞬间,魏和尚脸上的憨厚瞬间褪去,眼神变得冰冷如刀。
他没有回头,只是抬起右手,做了个微不可查的手势。
“嗖!嗖!”
几乎在同一时间,两支弩箭从右侧崖壁的歪脖子松后电射而出,精准地没入哨卡外两个抽烟伪军的咽喉,他们连哼都没哼一声就软倒在地。
与此同时,魏和尚、罗秀儿和另外两名战士如同猛虎般转身扑回。
魏和尚手中的柴刀划出一道寒光,直接噼翻了那个三角眼伪军。
罗秀儿身形灵动,一个侧步,手中匕首已从另一名伪军的肋下猛刺进去,直抵心脏。
剩下两名战士也利落地解决了哨卡里打盹的敌人。
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十几秒,五个伪军便被清除干净。
“清理痕迹,尸体拖到林子里埋了。
把哨卡恢复原样,做出他们还在的假象。”
魏和尚一边擦拭着柴刀上的血迹,一边冷静地吩咐。
他拿出炭笔和一张浸过桐油、略显坚韧的牛皮纸地图,在“鬼见愁”隘口的位置画上一个代表安全的三角符号,并详细标注了周边地形、水源点以及下一个需要注意的岔路口。
先遣队就像一把精细的梳子,一丝不苟地梳理着大军前进的每一寸道路。
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更多的是避开所有可能暴露的路径,在无路的荆棘和峭壁上,为后续部队开辟出隐秘的通道。
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会留下只有独立旅核心人员才懂的标记。
几块特殊摆放的石头,树皮上刻下的隐秘符号。
绘制的路线图通过身手最好的通讯兵,一站站接力,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后方的主力部队。
跟在先遣队后面的主力部队,则真正体会到了“千里奔袭”这四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山路越来越陡,许多地方根本不能称之为路,只是雨水冲刷出的深沟,或是野兽踩出的险径。
战士们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沉重的武器装备成了最大的负担。
机枪手和炮兵的负重最大,肩膀被背带勒出了深可见肉的血痕,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
脚上的草鞋或简陋的布鞋,在尖锐的石子和粗糙的山路折磨下,很快就被磨破,许多战士脚底打满了混着血水的燎泡,每踏出一步,都伴随着钻心的刺痛,在身后泥泞的山路上留下澹澹的血色脚印。
天气更是喜怒无常。
清晨可能还是浓雾弥漫,十几步外不见人影,湿冷的雾气浸透单薄的军装,寒气直透骨髓。
到了中午,秋老虎又猛地发威,毒辣的日头毫无遮挡地炙烤着,汗水如同小溪般从额头上淌下,迷住了眼睛,浸湿的军装紧紧贴在身上,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
而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眼间就可能乌云压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冰冷的雨水瞬间浇透全身,山路变得泥泞湿滑不堪,不断有人失足滑倒,从山坡上滚落,摔得鼻青脸肿,满身泥浆。
雨水汇成湍急的溪流,冲刷着山路,也考验着战士们的意志。
雨后,林间的蚊虫、蚂蟥如同轰炸机群般蜂拥而至,无情地叮咬着战士们疲惫的躯体,留下一个个红肿奇痒的包块。
“跟上!保持距离!注意脚下!”
连长、排长们的声音已经嘶哑,他们奔跑在队伍的前后,不断地鼓励、催促,甚至强行架起几近虚脱的战士。
政委刘文英也穿梭在队伍中,他的眼镜片上沾满了水汽和泥点:
“同志们,坚持住。
想想我们在河源、在城陵矶牺牲的战友。
我们多走一步,鄂西的同胞就少受一份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