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红楼:我的护卫生涯从黛玉开始》

  “日后这倒是个生财之道,可以再试试。”

  “不过嘛,还是林妹妹说得对,你们总不能整日沉迷其中吧?一群黄毛丫头,懂得倒挺多。”

  清晨用膳时,

  戏班的小丫头们也被请到正堂一同吃饭,这让她们既惊喜又忐忑。

  原以为昨日那般放肆,很快就会被赶出府去,没想到竟又受到礼遇。

  只是再踏入门槛时,昨日的情景便浮上心头,脸上不禁泛起红晕。

  她们本无颜面凑这热闹,却也不敢拒绝主家的邀请。

  待入座后,悄悄抬眼打量四周,却发觉气氛古怪。

  其他丫鬟比她们还要羞赧,个个低头缩肩,仿佛犯了什么大错。

  这反倒让她们心里好受了些,只是仍不敢出声。

  偷瞄上首并肩而坐的岳山和林黛玉,两人举止亲密如同夫妻,互相夹菜斟茶,看得这群小姑娘脸颊发烫,心绪纷乱。

  尚未成亲便这般亲近,怎能不叫人浮想联翩?

  不过近旁的丫鬟们早已习以为常,视若无睹。

  匆匆用完饭,戏班的姑娘们主动收拾起来。

  岳山望着满屋子的女孩,只觉得眼花缭乱。

  原本就有九人,加上妙玉、晴雯和戏班,足足二十三个,衣着鲜艳,神情各异。幸好今日气氛微妙,无人多话。

  若是这群姑娘同时开口,叽叽喳喳的,怕是真要头疼。

  犯错的小丫鬟们退下后,岳山与林黛玉饮过茶,又闲谈起来。

  为避免再提先前尴尬的话题,岳山先开口道:“祭拜令堂的日子可定下了?”

  林黛玉眸光一黯,轻声道:“嗯,定在冬月二十二。”

  岳山掐指一算,只剩半月,“还缺什么?我让人去置办。”

  林黛玉摇头:“不必了,王嬷嬷都已准备妥当。”

  “那不一样,她准备是她的本分,我总得表表心意。我同你去见令堂,岂能空手?”

  林黛玉蓦然抬头,怔怔望着岳山,眸中水光潋滟,映出他俊朗的轮廓。

  她急忙取出帕子擦拭眼角,心潮翻涌。

  总是在这些细微处,她能感受到岳山的尊重与关怀。或许正因如此,她才愿意依赖他,愿意留在这府里与那些“狐媚子”周旋。

  微微低头,林黛玉轻抿嘴唇,应道:“好。”

  岳山略作思索,抬头说道:眼看就要过年了,林大人在扬州离得也不远,不如我们也准备些年礼送过去?

  林黛玉沉吟道:我们今年要去扬州过年吗?

  岳山摇头道:这还说不准,要看奏折递上去后陛下的意思。若陛下采纳了我的建议,这个年怕是要忙些;若是没采纳,可能就要召我回京,正好路过扬州可以停留过年。

  听岳山这么说,显然还要在苏州多待些时日。

  也是,身为江浙巡抚,在行省衙门倒台后就是这里最大的官员,有无数公务等着处理,岂能剿完倭寇就甩手离去。

  林黛玉心里明白,岳大哥在推行大业,要将沧州的繁华复制到各地。江浙作为国家根基,自然要稳固后才能离开。

  不过岳大哥终究不能久留外地,迟早要回京,到时还是要经过扬州。

  林黛玉其实有些抵触,不知为何父亲总对岳大哥不满,书信往来中都透着这层意思,她不太想回去。

  若回去后父亲执意留她在扬州,她该如何拒绝?难道要等岳大哥来?

  这两种情形都不甚美好,倒不如跟着岳大哥在苏杭游玩。

  也好,送些礼物去,正好王嬷嬷在这儿,等她忙完祭拜的事,就可以顺道带回去了。

  林黛玉轻轻点头表示赞同。

  ……

  西厢房里,

  薛宝钗与秦可卿相对而坐,谁也不说话,脸色都不太好看。

  莺儿和香菱识趣地出门找别人玩去了,只留下被林黛玉扣上败坏风气帽子的两人在屋里互相埋怨。

  秦可卿撇撇嘴道:事情都这样了,我也没想闹这么大,就是跟你开个小玩笑,你别再生气了。

  你可是赚了五千两,我才不到两百两,多的我也不要了。

  薛宝钗蹙眉道:报纸起初都是亏钱的,后期盈利还得扣除前期店面整修、印刷工坊、人工和其他撰稿人的稿费等成本,实际攒下的根本没这么多。

  在侯爷面前我不敢说少,就怕侯爷觉得这事没意义。其实我觉得这事很重要。

  没想到侯爷也很认可我们的作为,早知该先问问侯爷的意见。

  照现在的盈利情况,很快就要转亏。苏州本地的邸报如雨后春笋,外面连松江等地都有人模仿。

  见秦可卿不太明白,薛宝钗又比划着解释:好比这碗茶,茶盏就是苏州府。我们先喝了不少,但余量已不多,一时又找不到新茶盏,而且别的茶盏已经有人在喝了。

  秦可卿这才着急起来:那可怎么办?

  两百两比起五千两确实不多,但按月钱算,她一个月五两银子,两百两要攒二十个月。

  而她欠侯爷五千两,若两个月能赚两百两,很快就能还清了。

  如今这桩买卖眼看就要维持不下去,秦可卿也不由得忧心忡忡。

  薛宝钗轻叹:眼下只能去请教侯爷了。

  秦可卿迟疑道:要不...我多写些文章?

  薛宝钗眉梢微挑:且不说林妹妹乐不乐意,你先前不是说才思枯竭了吗?怎么又能写了?

  秦可卿抿了口茶,眼波流转:大不了把昨日宝妹妹在廊下学猫儿叫的事儿写进去,这个能凑好几篇呢。

  薛宝钗羞恼地扬起手,终究没落下,只冷哼一声:我好心带你赚银子,你倒拿我取乐。若传出去,我在这府里待不下去搬走了,看你拿什么还侯爷的债。

  秦可卿忙挽住她手臂轻晃:好妹妹,是姐姐错了。往后绝不提你扮猫儿的事。

  还说!

  不说了不说了。

  正欲同去寻岳山,却见他已踏进门来。瞧见秦可卿时一怔,目光掠过她微乱的胭脂,耳根便热了。

  岳山轻咳掩饰:可卿也在?

  秦可卿察觉他灼灼视线,瞥见垂首的薛宝钗,颊边也泛起红晕:来找宝妹妹商议邸报的事...近来经营艰难,正发愁呢。

  她忙引岳山入座奉茶,岔开话题。

  岳山接过茶盏:我正是为此而来。苏州文风鼎盛,却受限于运输。不妨借漕运设印坊,将晚报沿江送至邻府;再辟广告版面。

  广告?二人齐声问。

  即广而告之。岳山解释,商铺开业若在邸报刊登宣传,按字收费,便是新财路。

  薛宝钗眸光一亮:每期都有广告进账,岂不如同铸钱?

  岳山笑道:全赖二位抢占先机。方才拜读文章...文采斐然,只是莫要写得太露骨才好。

  秦可卿睁大双眸,惊讶道:竟还能写?

  随即面颊绯红,低头轻语:我并非因喜好才写这类文章。

  岳山与薛宝钗忍俊不禁,笑出声来。

  秦可卿眼睫低垂,须臾也跟着浅笑。

  岳山沉吟道:待薛家二房打通海运,可将报纸销往宁波等地,届时便要看文章水准了。

  不能总靠低俗内容吸引眼球,需另辟蹊径。

  若真到那一步,我可撰文阐述陛下与我的新政方略,想必畅销。

  薛宝钗欣喜拍手,唯有在岳山面前,她才显露出这般少女情态。

  有侯爷名声加持,销路定然畅通。

  岳山点头:你多与薛家二房联系,薛宝琴才干出众,日后必堪大用。

  薛宝钗笑容微凝,未料双屿岛事务竟是宝琴经办,更得岳山如此赞誉。

  她深知这位妹妹才学不逊于己,见识更广,经史子集无一不精,容貌亦极出众。

  唯年少阅历浅,若经岳山点拨,恐后来居上,自己这外事主管之位或将不保。

  见薛宝钗出神,岳山问道:怎么了?

  薛宝钗忙道:侯爷放心,我明白该如何行事。

  原想借故暂离沧浪园,又恐宝琴趁机而入,遂决意加倍效力。

  岳山道:刊文前可先透露些政策动向,以邸报造势。

  任重道远,你须再接再厉。

  薛宝钗正色应诺:定不负所托。

  岳山临行忽驻足,想起薛宝钗方才异样,必是因提及宝琴之故。

  宝琴尚欠火候,不如你老练,不妨多予指点。

  薛宝钗心下稍宽,点头称是。

  岳山忽展颜笑道:但莫教她学猫叫,虽你模仿得惟妙惟肖。

  秦可卿顿时笑倒案前。

  薛宝钗:......

  清晨的京城刚刚苏醒,正阳门下便传来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一列囚车缓缓驶入。

  官兵严密把守,囚笼中的人影枯槁如鬼,面无血色,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这些从远方押解而来的囚徒,不是权倾一时的重臣,便是恶名昭彰的凶徒,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这是从哪儿押来的?可有人知道?”

  “还能是哪儿?瞧他们衣衫单薄,怕是江南来的,哪经得住京城的寒冬。”

  “江南?那不是安京侯坐镇的地方?”

  “正是!连江浙的丞相都被押来了,全是安京侯的手笔。”

  “嚯,这般阵势?究竟犯了什么事?”

  “跟安京侯作对,能有什么好下场?押到京城,怕是难逃一死。这些蛀虫,早该杀个干净!”

  人群嘈杂,议论纷纷。

  囚车上的犯人早已麻木,眼神空洞,形如槁木,只求速死。

  穿过正阳门,早有宦官候在道旁,尖声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