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节目老粉和路人们的质疑,香草们也迅速组织起来:
【看到一些老粉的担心,可以理解。但请相信节目组,也请相信若荀。他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家小孩儿是个特别温柔善良的人,和节目的气质简直是绝配。相信我,他会给节目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各位路人朋友如果还有疑虑,不如先别急着下定论。等到节目播出的时候,看上一集再评价好吗?我们家粉丝圈子很佛系的,绝对不会打扰大家看风景的。期待李若荀,也期待新一季的《我们在路上》!】
她们的回复有理有据,态度谦和,一时间倒也让不少跟风唱衰的路人冷静了下来,选择暂时观望。
而与此同时,在大多数人看不见的角落里,唐萱悄摸摸用小号关注了《我们在路上》这一季中嘉宾何卓尔的大粉。
“虽说何卓尔以前在团时候和小荀没有太大摩擦,但追星的谁不知道呢,团里的各种明争暗斗可不少!”
唐萱暗自想着。
“必须重点关注!”
……
飞机落地。
廊桥外,天空湛蓝,澄澈得没有一丝杂质,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而下,带着一种灼热的明亮。
“小荀。”陈思月快步跟在他身边,压低声音嘱咐道。
“节目组的规矩你也知道,接下来我就不方便跟在你身边了。有任何不舒服,要跟大家说,听到了吗?”
她眼神里满是关切。
李若荀冲她露出一个安抚的笑容:
“知道了,思月姐。你放心吧,你也要注意安全,有什么不舒服的别硬抗。”
陈思月看着他那张过分漂亮的脸,还是有些不放心。
但她也清楚这档综艺的拍摄模式,艺人需要完全独立,助理和经纪人全程都只能待在后勤区域,这是为了保证节目呈现出嘉宾们最真实的旅行和社交状态。
她点点头,不再多言,避开主摄像机的拍摄范围,转身走向了不远处节目组的工作人员。
《我们在路上》的素材拍摄,从这一刻便已正式开始。
不止一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对准了李若荀,几位扛着设备的工作人员在他周围不远不近地跟随着。
这种阵仗立刻引来了机场到达厅内其他旅客的注意。
一些举着手机的路人骚动起来。
“天啊,这不是李若荀吗?”
“没戴口罩,是在拍综艺吗?我的妈呀,太帅了吧……”
“真人好高好瘦!”
“妈妈,我偶遇李若荀了!”
来接李若荀的是一位皮肤黝黑、笑容淳朴的中年男人。
他穿着藏青色的袍子,手中捧着一条洁白的哈达。
“李老师,欢迎来到我们高原省,扎西德勒!”
男人的汉语说得相当流利,只是声调里带着点独特的韵味。
他一边说着,一边将那条柔软的哈达轻轻挂在了李若荀的脖颈上。
“达瓦老师您好,辛苦了。”
李若荀微微躬身,双手合十,诚恳道谢。
“不辛苦不辛苦。”
达瓦连连摆手,从旁边另一个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一个小包。
“李老师,我们这里海拔高,刚来千万不要走太快,也别做剧烈运动。”
李若荀露出一个真诚的笑容,眼眸里映着高原澄澈的天光,显得格外清亮:
“谢谢,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会注意的。”
坐上前往目的地的商务车,车内的GoPro和一位手持DV的跟拍摄像师宣告着拍摄仍在继续。
“若荀,这是你第一次来高原省吧?”
李若荀的视线正落在窗外。
车辆驶出机场,一望无际的壮阔景象扑面而来。
连绵的山峦在远处勾勒出苍茫的剪影,大朵大朵的白云低垂着,仿佛一伸手就能触碰到。
他声音里带着一种真实的向往:
“是啊,我期待很久了。以前总是在照片和纪录片里看,觉得这里是能让心灵彻底沉静下来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会觉得这地方遥不可及,但如果愿意来的话,似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远。”
他的侧脸映在车窗上,眼神悠远。
那股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在高原澄澈的光线下,非但没有被冲淡,反而更添了几分易碎的诗意。
女编导看得微微一怔,几乎忘了自己要问什么,过了几秒才回过神,继续下一个问题:
“这次的嘉宾一共有七位,除了您之外,还有几位演艺圈的前辈和同行,有您比较熟悉的吗?”
“嗯……”李若荀沉吟片刻,脑中快速过了一遍节目组给的名单。
“方茹老师,我们之前有过一些接触,她是一位非常纯粹的歌者,唱歌很好听。”
“邓瑶老师和钟振亚老师,都是我非常敬佩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我都看过。”
“能和这么多优秀的前辈一起旅行,我觉得会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很期待。”
“还有卓哥,何卓尔,我和他也是很久没见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车辆行驶了约莫一个小时,最终停在了一座充满藏式风情的院落前。
院门是厚重的实木,上面雕刻着繁复的吉祥图案。
门楣之上,一排排崭新而艳丽的彩色经幡,正被高原的风吹得猎猎作响,像是欢迎远方来客的旗帜。
李若荀推门下车,一眼便看到院子里的几个人。
加上他,不多不少,四男三女,看来大家抵达的时间都差不多,此刻正寒暄着。
一位气质雍容的女士注意到李若荀来着,立刻扬起爽朗的笑声:
“哎哟,是若荀来了。”
正是五十岁的老戏骨邓瑶。
她为人豪爽,一开口就带着不容分说的亲热,仿佛不是在录制节目,而是在自家院里招待晚辈。
“邓瑶老师好。”
李若荀快步走过去,礼貌地问候。
“好什么好,到这儿了还叫什么老师,叫邓姐!”
李若荀年纪最小,向众人问好,带着些初见面的拘谨。
“方茹姐。”
但当他的目光落在一个安静的身影上时,语气明显更熟一些。
方茹穿着棉麻长裙,正坐在窗边的藤椅上,看上去文艺气息十足。
她看到李若荀,抬起头,露出了一个浅浅的微笑:
“小荀,终于见到你了啊。”
李若荀之前有帮她写过一首《身骑白马》,那首歌让当时仍是小众歌手的方茹一举进入大众视野,受益颇多。
二人当时是网络交流,因此并没有在现实中真正碰过面。
【看到一些老粉的担心,可以理解。但请相信节目组,也请相信若荀。他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家小孩儿是个特别温柔善良的人,和节目的气质简直是绝配。相信我,他会给节目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各位路人朋友如果还有疑虑,不如先别急着下定论。等到节目播出的时候,看上一集再评价好吗?我们家粉丝圈子很佛系的,绝对不会打扰大家看风景的。期待李若荀,也期待新一季的《我们在路上》!】
她们的回复有理有据,态度谦和,一时间倒也让不少跟风唱衰的路人冷静了下来,选择暂时观望。
而与此同时,在大多数人看不见的角落里,唐萱悄摸摸用小号关注了《我们在路上》这一季中嘉宾何卓尔的大粉。
“虽说何卓尔以前在团时候和小荀没有太大摩擦,但追星的谁不知道呢,团里的各种明争暗斗可不少!”
唐萱暗自想着。
“必须重点关注!”
……
飞机落地。
廊桥外,天空湛蓝,澄澈得没有一丝杂质,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而下,带着一种灼热的明亮。
“小荀。”陈思月快步跟在他身边,压低声音嘱咐道。
“节目组的规矩你也知道,接下来我就不方便跟在你身边了。有任何不舒服,要跟大家说,听到了吗?”
她眼神里满是关切。
李若荀冲她露出一个安抚的笑容:
“知道了,思月姐。你放心吧,你也要注意安全,有什么不舒服的别硬抗。”
陈思月看着他那张过分漂亮的脸,还是有些不放心。
但她也清楚这档综艺的拍摄模式,艺人需要完全独立,助理和经纪人全程都只能待在后勤区域,这是为了保证节目呈现出嘉宾们最真实的旅行和社交状态。
她点点头,不再多言,避开主摄像机的拍摄范围,转身走向了不远处节目组的工作人员。
《我们在路上》的素材拍摄,从这一刻便已正式开始。
不止一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对准了李若荀,几位扛着设备的工作人员在他周围不远不近地跟随着。
这种阵仗立刻引来了机场到达厅内其他旅客的注意。
一些举着手机的路人骚动起来。
“天啊,这不是李若荀吗?”
“没戴口罩,是在拍综艺吗?我的妈呀,太帅了吧……”
“真人好高好瘦!”
“妈妈,我偶遇李若荀了!”
来接李若荀的是一位皮肤黝黑、笑容淳朴的中年男人。
他穿着藏青色的袍子,手中捧着一条洁白的哈达。
“李老师,欢迎来到我们高原省,扎西德勒!”
男人的汉语说得相当流利,只是声调里带着点独特的韵味。
他一边说着,一边将那条柔软的哈达轻轻挂在了李若荀的脖颈上。
“达瓦老师您好,辛苦了。”
李若荀微微躬身,双手合十,诚恳道谢。
“不辛苦不辛苦。”
达瓦连连摆手,从旁边另一个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一个小包。
“李老师,我们这里海拔高,刚来千万不要走太快,也别做剧烈运动。”
李若荀露出一个真诚的笑容,眼眸里映着高原澄澈的天光,显得格外清亮:
“谢谢,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会注意的。”
坐上前往目的地的商务车,车内的GoPro和一位手持DV的跟拍摄像师宣告着拍摄仍在继续。
“若荀,这是你第一次来高原省吧?”
李若荀的视线正落在窗外。
车辆驶出机场,一望无际的壮阔景象扑面而来。
连绵的山峦在远处勾勒出苍茫的剪影,大朵大朵的白云低垂着,仿佛一伸手就能触碰到。
他声音里带着一种真实的向往:
“是啊,我期待很久了。以前总是在照片和纪录片里看,觉得这里是能让心灵彻底沉静下来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会觉得这地方遥不可及,但如果愿意来的话,似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远。”
他的侧脸映在车窗上,眼神悠远。
那股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在高原澄澈的光线下,非但没有被冲淡,反而更添了几分易碎的诗意。
女编导看得微微一怔,几乎忘了自己要问什么,过了几秒才回过神,继续下一个问题:
“这次的嘉宾一共有七位,除了您之外,还有几位演艺圈的前辈和同行,有您比较熟悉的吗?”
“嗯……”李若荀沉吟片刻,脑中快速过了一遍节目组给的名单。
“方茹老师,我们之前有过一些接触,她是一位非常纯粹的歌者,唱歌很好听。”
“邓瑶老师和钟振亚老师,都是我非常敬佩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我都看过。”
“能和这么多优秀的前辈一起旅行,我觉得会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很期待。”
“还有卓哥,何卓尔,我和他也是很久没见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车辆行驶了约莫一个小时,最终停在了一座充满藏式风情的院落前。
院门是厚重的实木,上面雕刻着繁复的吉祥图案。
门楣之上,一排排崭新而艳丽的彩色经幡,正被高原的风吹得猎猎作响,像是欢迎远方来客的旗帜。
李若荀推门下车,一眼便看到院子里的几个人。
加上他,不多不少,四男三女,看来大家抵达的时间都差不多,此刻正寒暄着。
一位气质雍容的女士注意到李若荀来着,立刻扬起爽朗的笑声:
“哎哟,是若荀来了。”
正是五十岁的老戏骨邓瑶。
她为人豪爽,一开口就带着不容分说的亲热,仿佛不是在录制节目,而是在自家院里招待晚辈。
“邓瑶老师好。”
李若荀快步走过去,礼貌地问候。
“好什么好,到这儿了还叫什么老师,叫邓姐!”
李若荀年纪最小,向众人问好,带着些初见面的拘谨。
“方茹姐。”
但当他的目光落在一个安静的身影上时,语气明显更熟一些。
方茹穿着棉麻长裙,正坐在窗边的藤椅上,看上去文艺气息十足。
她看到李若荀,抬起头,露出了一个浅浅的微笑:
“小荀,终于见到你了啊。”
李若荀之前有帮她写过一首《身骑白马》,那首歌让当时仍是小众歌手的方茹一举进入大众视野,受益颇多。
二人当时是网络交流,因此并没有在现实中真正碰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