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老院团圆忆初心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红枣团圆粥的暖甜香气里,混着刚蒸好的玉米饺子、炸得金黄的玉米酥的香味——母亲特意用三种不同年代收获的玉米磨粉做食材:最老的是二十年前西坡1号的陈粮,中间是十年前西坡3号的存粮,最新的是今年西坡7号的新粮,熬粥包饺子,既暗合“三代同堂、薪火相传”的寓意,又藏着“初心不改、味道不变”的念想。“晴晴,快把红灯笼再挂高些,门口的玉米串要摆得整齐,让院子里更有年味儿!”母亲回头喊,手里还在给玉米饺子捏花边,目光落在庭院里忙碌的三代人身上:林凡正给老玉米树系红绸,苏晚晴在贴春联,上联“老院藏珍忆往昔”,下联“新枝吐翠续华章”,横批“初心不忘”;大哥小电带着儿子小林宇整理全球示范田的照片,二弟小风陪着女儿林溪调试迷你光伏模型,妹妹小小和女儿林禾一起给玉米玩偶贴福字,孙辈们的笑声清脆,混着“爷爷”“奶奶”“大伯”“小姑”的喊声,满院都是团圆的暖意。
苏晚晴笑着应声,踮脚把红灯笼挂在玉米树枝桠上,红灯笼映着金黄的玉米串,格外喜庆:“都布置好了,你看这横批,还是你爸特意请村里的老秀才写的,正好合了今天的心意。”她看向正在给孙辈分糖果的林凡,语气带着感慨:“还记得二十多年前,咱们家春节就只有一家三口,年夜饭就一碗玉米粥、几个窝窝头,现在三代同堂,子孙绕膝,连海外的合作方都寄来了年货,真是恍如隔世。”
林凡笑着递过一颗玉米味的糖果给林宇,眼里满是温情:“是啊,当年磨玉米粉的石磨还在厢房里,那时候为了改良西坡1号,我和你妈在灯下研究到半夜,磨破了三双布鞋,跑遍了周边的农资站,没想到现在,西坡系列能种到全球100个国家,智舱的设备能通到五大洲的乡村,小小的文化故事能让全世界的小朋友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红枣团圆粥的暖甜香气里,混着刚蒸好的玉米饺子、炸得金黄的玉米酥的香味——母亲特意用三种不同年代收获的玉米磨粉做食材:最老的是二十年前西坡1号的陈粮,中间是十年前西坡3号的存粮,最新的是今年西坡7号的新粮,熬粥包饺子,既暗合“三代同堂、薪火相传”的寓意,又藏着“初心不改、味道不变”的念想。“晴晴,快把红灯笼再挂高些,门口的玉米串要摆得整齐,让院子里更有年味儿!”母亲回头喊,手里还在给玉米饺子捏花边,目光落在庭院里忙碌的三代人身上:林凡正给老玉米树系红绸,苏晚晴在贴春联,上联“老院藏珍忆往昔”,下联“新枝吐翠续华章”,横批“初心不忘”;大哥小电带着儿子小林宇整理全球示范田的照片,二弟小风陪着女儿林溪调试迷你光伏模型,妹妹小小和女儿林禾一起给玉米玩偶贴福字,孙辈们的笑声清脆,混着“爷爷”“奶奶”“大伯”“小姑”的喊声,满院都是团圆的暖意。
苏晚晴笑着应声,踮脚把红灯笼挂在玉米树枝桠上,红灯笼映着金黄的玉米串,格外喜庆:“都布置好了,你看这横批,还是你爸特意请村里的老秀才写的,正好合了今天的心意。”她看向正在给孙辈分糖果的林凡,语气带着感慨:“还记得二十多年前,咱们家春节就只有一家三口,年夜饭就一碗玉米粥、几个窝窝头,现在三代同堂,子孙绕膝,连海外的合作方都寄来了年货,真是恍如隔世。”
林凡笑着递过一颗玉米味的糖果给林宇,眼里满是温情:“是啊,当年磨玉米粉的石磨还在厢房里,那时候为了改良西坡1号,我和你妈在灯下研究到半夜,磨破了三双布鞋,跑遍了周边的农资站,没想到现在,西坡系列能种到全球100个国家,智舱的设备能通到五大洲的乡村,小小的文化故事能让全世界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