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公益基金惠万家-《小城股神:从家园到世界》

  第四百零六章 公益基金惠万家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南瓜暖心粥的甜润香气里,母亲特意选了软糯的老南瓜,搭配今年新收的有机玉米粉,熬得黏糯绵长,还蒸了一锅玉米爱心馒头,馒头表面印着小巧的“助”字——南瓜暖心、玉米养人,既给筹备公益基金落地的一家人添暖意,又暗合“公益帮扶、温暖万家”的寓意。庭院里,工作人员正将农业技术手册、医疗设备清单、学生文具打包,每一件物资上都贴着“乡村振兴公益基金”的标识,透着浓浓的善意与担当。“晴晴,快把给贫困地区的种子试种装再清点一遍,西坡6号、7号的适配品种都要配齐,别漏了高海拔地区的耐高寒品种。”母亲回头喊,手里还在给玉米馒头装保温箱,目光落在庭院里的一家人身上:大哥小电正核对农业技术资助项目清单,指尖划过贫困地区的土壤适配数据;二弟小风调试着捐赠光伏医疗设备的供电模块,眼镜后的目光专注严谨;妹妹小小整理着乡村教育公益绘本和文具套装,手里拿着标注清晰的捐赠点位图,嘴里不时传来“技术帮扶”“教育资助”“医疗改善”的字眼,满是温暖与热忱。

  苏晚晴笑着应声,逐一清点种子试种装:“都备齐了,耐盐碱、耐高寒、耐风沙的西坡系列品种各5000份,每份都附了简易种植手册,还加了小小的科普绘本,贫困地区的农户一看就懂。”她看向林凡,语气带着期许:“咱们捐10亿元成立乡村振兴公益基金,重点资助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教育、医疗,这个规模不小,得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真正惠及农户和村民。”

  林凡点点头,翻着基金运作方案:“放心吧,基金分了三大帮扶板块:农业技术板块,由小电负责,重点资助贫困地区引进优质玉米品种、推广智能种植技术,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教育板块,由小小负责,资助乡村学校建设、捐赠文具绘本,开设农业科普课堂;医疗板块,由我和你妈统筹,捐赠基础医疗设备、建设乡村医疗服务点,改善村民就医条件。基金账目全程公开透明,聘请第三方机构监管,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每一笔资助都有据可查、有实效。”他转头对小电说:“小电,农业技术帮扶要因地制宜,不同贫困地区的气候、土壤不一样,品种和技术要精准适配,不能一刀切。”

  小电点点头,语气沉稳笃定:“爸,放心吧!我已经把全国贫困地区按种植条件分成6大类,每类都制定了专属帮扶方案:西南高海拔地区推广西坡7号耐高寒品种,配套光伏滴灌设备;西北沙漠边缘推广西坡6号耐风沙品种,联动大哥的防沙装置;南方丘陵地区推广高产优质的西坡5号,配套小型智能农机。”他调出帮扶成果报表,“基金成立半年来,已经资助了200个贫困村,推广西坡系列品种10万亩,组织技术培训500场,培育产业带头人2000名,受助农户每亩玉米增收1500元以上,不少贫困村已经靠种玉米实现了初步脱贫。”小电转头看向二弟:“小风,捐赠的光伏医疗设备和种植用光伏设备,后续维护要跟上,贫困地区技术人员少,可不能设备坏了没人修。”

  小风推了推眼镜,调出设备运维系统:“大哥放心,我已经在基金里专门预留了设备维护资金,组建了10支公益技术团队,每支团队覆盖5个省份的贫困地区,定期上门检修设备;还开通了远程运维通道,设备出现小故障,技术人员在国内就能远程修复,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他指着屏幕上的设备数据,“目前已经捐赠光伏滴灌设备300套、光伏医疗供电设备200台,覆盖150个贫困村,解决了贫困地区种植缺水、医疗供电不稳的难题,没有一台设备因维护不及时闲置。”小风看向妹妹:“小小的教育公益,除了捐赠物资,还要多关注乡村孩子的兴趣培养,尤其是农业科普,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产业,以后愿意回来建设家乡。”

  小小举起捐赠点位图,眼睛亮晶晶的:“放心吧大哥、二哥!我已经在100所乡村学校建了‘玉米科普绘本馆’,捐赠绘本5万册,其中80%是咱们自主创作的农业科普绘本;开设了‘小小育种家’公益课堂,邀请农数科技的研发人员现场授课,教孩子们种植玉米、观察生长,培养农业兴趣。”她补充道:“还捐赠了2万套文具套装、500台教学电脑,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资助了1000名贫困学生上学,覆盖小学到高中阶段,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

  “孩子们,今天要去西南某贫困村参加公益基金落地仪式,那里是咱们重点帮扶的高海拔贫困村,之前因品种不适、技术落后,玉米亩产不足500斤,村民就医也不方便,这次去要完成品种推广、设备捐赠和医疗服务点揭牌。”林凡收起方案,语气凝重又充满期待,“公益不是一时兴起,是长久担当,咱们要通过基金帮扶,让贫困地区掌握自主增收的技术,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培育一批能扎根乡村的产业带头人,实现‘输血’与‘造血’结合,让帮扶成果能长久延续。”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林凡一行抵达西南高海拔贫困村——云溪村。刚进村,就看到村民们拿着农具在村口等候,脸上满是期待与淳朴的笑容。村支书老杨握着林凡的手,激动地说:“林先生、苏女士,太感谢你们了!之前咱们村种玉米,选不对品种,种出来的玉米又小又瘪,亩产才几百斤,村民们都没信心了;看病也要走几十公里山路去县城,老人孩子生病都遭罪,你们的公益基金真是救星!”

  一行人首先来到村里的玉米种植基地,之前的田地荒芜杂乱,现在已经平整完毕,田垄整齐排列,等待着优质种子的播种。小电现场演示西坡7号的种植技术:“老杨书记,西坡7号耐高寒、抗倒伏,特别适配咱们高海拔地区,亩产稳定在1000斤以上;配套的光伏滴灌设备不用依赖电网,靠太阳能就能抽水灌溉,解决咱们缺水的难题。”他让技术人员现场播种,教村民们掌握播种深度和间距:“播种深度3厘米,株距40厘米,播种后用秸秆覆盖,既能保墒又能保温,符合高海拔地区的种植需求。”

  村民们围着技术人员,认真学习种植技巧,一位叫李婶的农户疑惑道:“林博士,这智能设备看着先进,我们年纪大了,学不会怎么办?后续要是设备坏了,没人修可咋整?”小电立刻回应:“李婶,别担心!我们会组织为期一周的技术培训,每天手把手教大家操作设备;小风哥的公益技术团队每月都会来村里检修设备,有问题随时能联系他们,远程就能解决小故障,保证大家会用、用好。”

  随后,众人前往村里的医疗服务点。之前的医疗点只有一间简陋的平房,几张旧病床,基本医疗设备都没有,现在已经翻新完毕,宽敞明亮。林凡和苏晚晴为医疗服务点揭牌,捐赠的血压计、心电图机、急救箱等基础医疗设备整齐摆放,光伏供电设备确保医疗设备稳定运行。苏晚晴看着崭新的医疗点,笑着说:“以后村民们小病不用再跑几十公里山路,在村里就能看病,我们还会定期邀请县城的医生来坐诊,改善大家的就医条件。”

  就在这时,村支书老杨匆匆赶来,满脸焦急:“林先生,村里的老张头突然头晕胸闷,怕是高血压犯了,之前没设备测不了血压,现在医疗点有设备了,能不能帮忙看看?”苏晚晴立刻让随行的医生赶到老张头家,用捐赠的血压计测量,发现血压高达180/100Hg,医生当场给老张头服用降压药,监测血压逐渐下降,缓解了病情。老张头握着医生的手,热泪盈眶:“太感谢你们了!要是以前,我这病得扛着走几十公里山路,现在在村里就能看病,真是太方便了!”

  下午,公益基金教育资助仪式在村里的小学举行。小小的团队将文具套装和科普绘本送到孩子们手中,孩子们捧着崭新的绘本和文具,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小小给孩子们讲《玉米种质的秘密》绘本故事,教孩子们认识玉米品种,了解种植知识:“大家看,这是西坡7号玉米,能在咱们高海拔地区生长,等它成熟了,能做成好吃的玉米粥、玉米馒头,还能帮村里赚钱。”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举手提问:“林老师,我们能自己种玉米吗?”小小笑着回应:“当然可以!我们在学校旁边开辟了‘小小试验田’,以后大家可以一起种玉米,观察它的生长,做‘小小育种家’。”

  仪式上,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代表小红发言:“谢谢叔叔阿姨给我们送文具和绘本,我以后要好好学习,学好知识,长大了也像你们一样,帮助村里的人,让家乡变得更好。”老杨书记感慨道:“公益基金不仅给我们送来了种子、设备、文具,更给我们送来了希望,现在村民们种玉米有信心了,孩子们上学有保障了,看病也方便了,我们村一定能早日脱贫致富!”

  当天傍晚,林凡一行在村里的民宿,和村民们一起吃了顿家常饭,玉米粥、玉米馒头、当地的野菜,简单却充满温暖。村民们围着林凡一行,分享着对未来的期盼,不少村民表示要跟着产业带头人学技术,种好玉米,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返程的路上,小电收到云溪村的消息:“林博士,今天播种的西坡7号种子,技术人员教的方法我们都学会了,大家都在精心照料,盼着能有好收成;公益技术团队已经给我们培训了设备操作,以后我们自己就能管理滴灌设备了!”小电笑着把消息分享给大家,眼里满是欣慰。

  回到“家和院”,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玉米排骨汤,感慨道:“看着云溪村村民们的笑容,就知道公益基金没白建,10亿元花得值!能帮村民们解决种粮、上学、看病的难题,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事。”苏晚晴笑着给孩子们夹菜:“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小电的技术帮扶让村民能增收,小风的设备保障让帮扶有实效,小小的教育资助让孩子们有希望,咱们一家人齐心协力,把公益做到了村民心坎里。”

  林凡举起玉米汁,语气激昂:“公益基金惠万家,这不仅是一份善意,更是一份担当!我们用产业发展的成果反哺乡村,用技术和资源助力贫困地区振兴,培育1万名乡村产业带头人,帮扶1000个贫困村,让更多农户增收、孩子成才、村民安康,这就是扎根土地的初心,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未来,我们要继续扩大公益帮扶范围,完善基金运作机制,让公益的温暖传递到更多乡村,让更多家庭受益,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小电、小风、小小一起举起杯子,齐声回应:“我们一定继续做好公益帮扶,传递温暖与希望,让公益基金惠及更多万家,为乡村振兴贡献全部力量!”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窗外的乡村,公益捐赠的光伏设备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乡村学校的绘本馆里还留存着孩子们的笑声,医疗服务点的设备静静待命,守护着村民的健康;贫困地区的玉米地里,西坡系列种子正扎根土壤,孕育着增收的希望,产业带头人正带领村民们学习技术,憧憬着致富的未来。“你看,”苏晚晴轻声说,“公益是光,照亮乡村振兴的路;担当是暖,温暖千家万户的心,这就是最动人的力量。”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公益助力。未来,我们会继续坚守公益初心,让公益基金的温暖惠及更多乡村和家庭,让扎根土地的奋斗成果,滋养更多人的幸福生活,让乡村振兴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