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小薇文创”的品牌升级-《暴富的乌龙恋》

  “小薇文创”工作室的白板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利贴,红的写着“铜铃铛钥匙扣补货”,黄的标着“和布料厂对接新花色”,最角落那张蓝底白字的,被林薇用马克笔圈了两圈——上面只写了四个字:“品牌升级”。

  这四个字是她昨晚对着电脑屏幕,翻完近半年的销售数据后,突然冒出来的念头。之前做文创,总想着把老巷的物件画在产品上,卖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就行,可上次和苏晚的抄袭风波后,她忽然觉得不够——那些藏在老巷里的手艺、故事,不是印在帆布袋上就够了,她想让它们真正“活”起来,让更多人知道老巷不止有糖水铺和修鞋摊,还有藏在砖瓦缝里的时光。

  江屿推门进来时,就看见林薇趴在白板前,手里攥着支马克笔,笔尖在蓝便利贴旁边画着圈,眉头微蹙,嘴里还念念有词。桌上的咖啡杯空了大半,杯壁凝着的水珠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一小片墨迹,旁边堆着几本翻得卷边的书,书名都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案例》之类的,书页里夹着密密麻麻的书签。

  “在想什么?”他把手里的热牛奶放在她手边,杯垫是印着小铜铃的图案,是她之前做的周边样品,“刚路过便利店,给你热了杯,加了点蜂蜜。”

  林薇抬头,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拉着他的手腕走到白板前,指着那张蓝便利贴,语气里带着按捺不住的兴奋:“江屿,我想给‘小薇文创’做品牌升级!不只是卖钥匙扣、帆布袋这些产品,我想做个‘老巷记忆计划’——咱们可以拍纪录片,跟着张师傅学修鞋、跟陈伯学熬糖水,把他们的手艺和故事拍下来;还能办讲座,请老巷里的老人来讲讲过去的事;甚至可以开体验课,让年轻人来学做铜铃铛、画老巷素描,真正把老巷的文化传出去!”

  她说得飞快,指尖在白板上比划着,眼睛里闪着光,脸颊因为激动泛着淡淡的红。之前画设计稿时的认真、和苏晚对峙时的坚定,此刻都变成了对“老巷文化”的热忱,像团小火苗,在她眼里烧得旺。

  江屿看着她眼里的光,嘴角不自觉地弯起来,伸手帮她把贴歪的便利贴扶正:“想法很好,比单纯卖产品有深度,也更能留住老巷的‘根’。”他顿了顿,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的马克笔,在白板上画了个简单的框架,“需要我帮你做份详细的企划书吗?包括预算分配、传播渠道这些,我之前做过类似的展陈策划,有经验。”

  换作以前,林薇肯定会立刻点头——江屿做的企划书永远条理清晰,连最细节的执行步骤都标得明明白白,跟着他的思路走,永远不会出错。可这次,她却轻轻摇了摇头,伸手把马克笔从他手里拿回来,指尖捏得紧紧的,眼神里带着点小倔强:“不用啦!”

  江屿愣了一下,有点意外地看着她。

  “这次我想自己来。”林薇的声音比刚才轻了些,却很坚定,“之前不管是应对抄袭,还是改设计稿,总想着靠你帮我兜底,可这次不一样,这是我想做的事,我想试试完全靠自己把它做出来,哪怕会走弯路、会出错,也是我自己的经验。”她低头看着桌上的笔记本,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而且,这是‘小薇文创’的根,得我自己亲手把它扎深才行。”

  江屿的眼里闪过一丝赞许,他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动作很轻,带着点纵容的笑意:“好,那你自己来。要是遇到卡壳的地方,随时找我聊。”

  从那天起,林薇就像上了弦的发条,连轴转起来。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工作室,先泡一杯浓茶,然后打开电脑查资料——从别的城市的老街区文化传播案例,到纪录片拍摄的基础流程,再到体验课的课程设计,她都一笔一划记在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术语,就截图存下来,晚上回家慢慢查。

  工作室的书架上,渐渐堆起了一摞新的参考书,最上面那本《纪录片拍摄入门》,书边被她翻得发毛,重点段落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出来,空白处写满了批注:“拍摄时要多拍特写,比如张师傅钉鞋跟的手”“采访时用自然光,更真实”。

  她常常熬到深夜,桌上的台灯亮到后半夜,电脑屏幕上是写了一半的企划书,旁边摊着的笔记本上,画满了修改的痕迹——预算表改了五版,传播渠道删删改改,连体验课的课时安排都反复调整了三次。有天凌晨两点,她对着“如何平衡文化传播与商业盈利”的问题卡壳,趴在桌上对着屏幕叹气,手指无意识地戳着键盘,连江屿推门进来都没察觉。

  “卡在这里了?”他的声音很轻,没吓着她。林薇抬头,看见他手里拿着个保温杯,里面是温温的红枣枸杞茶,“刚加完班路过,看你灯还亮着。”

  他没坐,就站在她身后,扫了眼屏幕上的问题,指尖轻轻点了点屏幕边缘:“其实不用太纠结‘平衡’,你可以把体验课和产品结合起来——比如学员做完铜铃铛,能自己设计图案,我们帮他定制成专属钥匙扣,既让他们体验了手艺,又能带动产品销售,不算纯粹的‘非盈利传播’。”

  说完,他没多留,只是把保温杯放在她手边:“茶是温的,喝了暖暖胃,别熬太晚。”

  林薇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眼屏幕上的问题,忽然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刚才钻牛角尖想着“传播”和“盈利”必须分开,却忘了两者本来就能相辅相成。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体验课 定制产品”的思路,越写越顺,不知不觉就把卡壳的部分补全了。

  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她查资料查到眼睛发酸时,桌上会“恰好”多一瓶缓解眼疲劳的眼药水;她对着预算表皱眉时,江屿会“随口”提起“之前合作过的印刷厂,批量印刷价格能压低五个点”;她写课程大纲没头绪时,他会递过来一本《非遗体验课设计案例》,说“昨天整理书架翻到的,或许对你有用”。

  没有直接插手,没有大包大揽,只是在她需要的时候,悄悄递上一把“梯子”,让她能自己爬过去。

  三周后的一个下午,林薇把最后一页企划书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捧着那本厚厚的“老巷记忆计划”企划书,坐在工作室的椅子上,忍不住笑出了声。封面是她自己画的老巷剪影,扉页写着“献给老巷的时光”,里面从项目背景到执行步骤,从预算分配到传播渠道,每一页都写得满满当当,带着她的笔迹和修改痕迹,是她熬了无数个夜晚、查了几十本书的成果。

  江屿推门进来时,就看见她抱着企划书,眼睛亮闪闪的,像个刚拿到奖状的孩子。他走过去,拿起企划书翻了两页,指尖拂过她写得工整的字迹,抬头看向她,眼里满是赞许:“做得很好,比我想象中更细致。”

  林薇仰头看他,嘴角的笑意藏不住:“你看,我自己也能做到。”

  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企划书上,把纸页染成了暖金色。林薇摸着封面上的老巷剪影,心里踏实又骄傲——这不仅是“小薇文创”的升级,更是她自己的成长,从依赖别人的帮助,到能独当一面撑起一个项目,她终于亲手给“小薇文创”,扎下了更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