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暴增的忙碌像场酣畅的急雨,淅淅沥沥落尽后,“小薇文创”的日子慢慢沉回了安稳的节奏。林薇把最后一张印着“老巷四季”草稿的便签贴在白板上时,指尖蹭过墙角叠得方方正正的空纸箱——上面还留着她之前忙乱时随手画的小铜铃涂鸦,铃舌处被马克笔描得粗粗的,像个歪头笑的小表情,成了工作室里“忙过一场”的温柔印记。
窗台上的绿萝又抽了两根新茎,嫩生生的绿芽缠着江屿上周帮她搭的细竹竿,一路往阳光里钻,叶片上沾着的晨露被晒得发亮,比刚搬来时那副“蔫巴巴”的样子精神多了。林薇伸手碰了碰最嫩的那片叶子,指尖刚沾到露水,就听见身后传来轻微的纸张摩擦声——江屿正坐在对面的工作台前,手里捏着支铅笔,在画纸上勾勒着什么。
周末的早晨总是带着点松快的暖意。阳光斜斜地透过玻璃窗,在两人之间的地板上投下交错的光影,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咖啡香——是江屿早上煮的手冲,壶底还留着点浅棕色的咖啡渣,杯沿沾着半片没挑干净的肉桂粉。林薇的手边放着块半融化的黄油曲奇,是顾妍昨天送来的,说“给你们当画稿时的‘脑力补给’”,她咬了一小口,酥松的曲奇渣掉在画纸上,刚好落在“秋天修鞋摊”的银杏叶旁边,像片小小的碎金。
她正低头用橡皮轻轻蹭掉画纸上的曲奇渣,就听见江屿的声音慢悠悠飘过来:“下个月中旬,上海有个国际文创展会,要不要一起去?”
林薇的橡皮顿在画纸上,留下个浅浅的白印。她猛地抬头,眼里还带着点刚从画稿里抽离的茫然,过了两秒才反应过来,手里的橡皮“啪嗒”掉在桌上:“真的?就是那个能看到好多国外文创品牌的展会?我去年就想报名来着,可惜那时候工作室刚起步,连份像样的产品介绍都没做全。”
江屿放下铅笔,指尖在画纸上轻轻点了点——那是张展陈设计草图,角落里画着个熟悉的铜铃铛轮廓,旁边标着“老巷系列展位参考”。他抬头看她,眼里带着点浅淡的笑意,像藏了点小秘密:“嗯,我已经帮你报了名,展位在三楼的文化传承区,离入口不算远,光线也不错。”
林薇盯着那张草图,突然反应过来——江屿最近总说“要整理点展陈资料”,晚上偶尔会在工作室多待半小时,原来不是在忙他自己的项目,是在偷偷帮她准备展会的事。她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暖乎乎的,忍不住从椅子上站起来,踩着软乎乎的地毯走到他身边,伸手轻轻抱住他的肩膀:“你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怎么都不告诉我?”
江屿的肩膀几不可察地僵了一下,耳根悄悄泛了点红,他伸手把她落在衣领上的曲奇渣拈掉,声音比平时软了些:“上个月看你整理老巷采访资料时,总念叨‘要是能让更多人看到就好了’,就想着帮你报个名。怕你担心准备不好,就先自己画了点展位草图,没提前说。”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一本展会手册递给她,手册扉页上用铅笔标了几处重点:“这是去年的展会手册,我标了几个做传统工艺文创的展位,到时候可以去看看他们的产品陈列。你要是觉得现在的产品系列不够丰富,我们可以从‘老巷四季’里挑两款先打样,赶在展会前做出来。”
林薇翻开手册,指尖拂过那些密密麻麻的铅笔标注,心里的暖意像水一样漫开来。她想起刚开工作室时,自己对着空荡荡的货架发愁,连第一批钥匙扣的打样费都要算着花;想起第一次办小型展陈,江屿默默帮她搭展架到深夜,手指被钉子划了道小口子都没说;想起应对抄袭风波时,他陪她熬夜整理证据,眼底的红血丝比她还重——原来从“小作坊”到能站在国际展会的展位前,不是她一个人在走,身边一直有个人,用他最踏实的方式,陪着她一步步往前。
“其实现在这样,我已经觉得很满足了。”林薇靠在他的椅背上,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撒了一把碎银,“以前总怕自己做不好,怕辜负爸妈的期待,怕老巷的故事没人愿意听。现在有这么多人
窗台上的绿萝又抽了两根新茎,嫩生生的绿芽缠着江屿上周帮她搭的细竹竿,一路往阳光里钻,叶片上沾着的晨露被晒得发亮,比刚搬来时那副“蔫巴巴”的样子精神多了。林薇伸手碰了碰最嫩的那片叶子,指尖刚沾到露水,就听见身后传来轻微的纸张摩擦声——江屿正坐在对面的工作台前,手里捏着支铅笔,在画纸上勾勒着什么。
周末的早晨总是带着点松快的暖意。阳光斜斜地透过玻璃窗,在两人之间的地板上投下交错的光影,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咖啡香——是江屿早上煮的手冲,壶底还留着点浅棕色的咖啡渣,杯沿沾着半片没挑干净的肉桂粉。林薇的手边放着块半融化的黄油曲奇,是顾妍昨天送来的,说“给你们当画稿时的‘脑力补给’”,她咬了一小口,酥松的曲奇渣掉在画纸上,刚好落在“秋天修鞋摊”的银杏叶旁边,像片小小的碎金。
她正低头用橡皮轻轻蹭掉画纸上的曲奇渣,就听见江屿的声音慢悠悠飘过来:“下个月中旬,上海有个国际文创展会,要不要一起去?”
林薇的橡皮顿在画纸上,留下个浅浅的白印。她猛地抬头,眼里还带着点刚从画稿里抽离的茫然,过了两秒才反应过来,手里的橡皮“啪嗒”掉在桌上:“真的?就是那个能看到好多国外文创品牌的展会?我去年就想报名来着,可惜那时候工作室刚起步,连份像样的产品介绍都没做全。”
江屿放下铅笔,指尖在画纸上轻轻点了点——那是张展陈设计草图,角落里画着个熟悉的铜铃铛轮廓,旁边标着“老巷系列展位参考”。他抬头看她,眼里带着点浅淡的笑意,像藏了点小秘密:“嗯,我已经帮你报了名,展位在三楼的文化传承区,离入口不算远,光线也不错。”
林薇盯着那张草图,突然反应过来——江屿最近总说“要整理点展陈资料”,晚上偶尔会在工作室多待半小时,原来不是在忙他自己的项目,是在偷偷帮她准备展会的事。她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暖乎乎的,忍不住从椅子上站起来,踩着软乎乎的地毯走到他身边,伸手轻轻抱住他的肩膀:“你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怎么都不告诉我?”
江屿的肩膀几不可察地僵了一下,耳根悄悄泛了点红,他伸手把她落在衣领上的曲奇渣拈掉,声音比平时软了些:“上个月看你整理老巷采访资料时,总念叨‘要是能让更多人看到就好了’,就想着帮你报个名。怕你担心准备不好,就先自己画了点展位草图,没提前说。”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一本展会手册递给她,手册扉页上用铅笔标了几处重点:“这是去年的展会手册,我标了几个做传统工艺文创的展位,到时候可以去看看他们的产品陈列。你要是觉得现在的产品系列不够丰富,我们可以从‘老巷四季’里挑两款先打样,赶在展会前做出来。”
林薇翻开手册,指尖拂过那些密密麻麻的铅笔标注,心里的暖意像水一样漫开来。她想起刚开工作室时,自己对着空荡荡的货架发愁,连第一批钥匙扣的打样费都要算着花;想起第一次办小型展陈,江屿默默帮她搭展架到深夜,手指被钉子划了道小口子都没说;想起应对抄袭风波时,他陪她熬夜整理证据,眼底的红血丝比她还重——原来从“小作坊”到能站在国际展会的展位前,不是她一个人在走,身边一直有个人,用他最踏实的方式,陪着她一步步往前。
“其实现在这样,我已经觉得很满足了。”林薇靠在他的椅背上,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撒了一把碎银,“以前总怕自己做不好,怕辜负爸妈的期待,怕老巷的故事没人愿意听。现在有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