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上海展会的“小圆满”-《暴富的乌龙恋》

  高铁驶离江城站时,林薇还在对着手机里的英文稿碎碎念,指尖无意识地抠着高铁票——票根被她夹在展会手册里,边角已经被捏得有点卷。江屿坐在旁边,手里转着个没开封的橘子糖,看着她把“ss”(青苔)念成“-ss”,憋笑憋得肩膀都在轻轻抖,却没戳破,只是把糖剥开放在她手边:“先吃颗糖,甜的能让人脑子转得快。”

  林薇含着糖,橘子的甜意漫开,才发现自己的手心都出汗了。她把英文稿摊在小桌板上,稿纸边缘沾着点早上匆忙啃面包时蹭的黄油印,看着“老巷文化传承”那行字,还是忍不住嘀咕:“等会儿布置展位要是来不及怎么办?万一外国客户问的问题我答不上来,岂不是要丢人?”

  “不会。”江屿伸手把她皱起来的稿纸捋平,指尖蹭过那片黄油印,没在意,“昨天我们已经把展位尺寸核对了三遍,展架和样品都按顺序打包好了,等下到了展馆,两个小时就能布置完。至于英文,你昨天跟我练的时候,已经说得很顺了,就算忘了,不是还有我吗?”他顿了顿,从背包里掏出个小本子,翻开是手绘的展位布局图,连每个样品的摆放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你看,都记在这儿了,丢不了。”

  林薇看着那张手绘布局图,线条工整,连小灯串的位置都画了个小圆圈标注“暖光”,心里的慌劲慢慢散了。她想起出发前,江屿把所有样品都按系列装在不同的箱子里,每个箱子外面都贴了标签:“铜铃铛系列(易碎,轻拿)”“帆布袋系列(靠展架左侧)”,连张师傅特意让带来的修鞋工具复刻模型,都用气泡膜裹了三层,装在单独的硬纸盒里,上面写着“重点摆放——修鞋摊模型”。

  到上海展馆时,已经是下午两点。两人推着堆满箱子的小推车找到展位,林薇刚要拆开展架包装,就被江屿拦住了:“你先贴海报,展架我来搭。”他蹲在地上,熟练地把展架的钢管对接起来,手指扣住卡扣时的力道刚好,没让钢管发出刺耳的碰撞声。林薇拿着“老巷四季”的海报站在旁边,刚要往展架上贴,就发现自己站着够不着最上面的位置,只能踩着个小凳子,踮着脚往上凑。

  “往左挪一厘米。”江屿的声音从下面传来,他刚搭好一根横杆,抬头就看见林薇的头发蹭到了海报边缘,还沾了点胶带的胶印。他走过去,伸手扶着她的腰,帮她稳住凳子,另一只手轻轻把海报往左边推了推,“好了,这样就正了。”

  林薇低头时,正好看见江屿的发梢沾着点展架上的灰,忍不住伸手帮他拂掉。两人的目光撞在一起,都没说话,只是悄悄笑了——刚才搭展架时的忙碌,好像瞬间被这阵安静的暖意裹住了。

  等把张师傅的修鞋工具模型摆在展位中央,再把暖黄色的小灯串绕在展架上时,天已经快黑了。林薇打开灯串,暖融融的光洒在铜铃铛钥匙扣上,把钥匙扣上的青苔纹路照得格外清晰。她拿起一个钥匙扣递给江屿:“你看,灯光一照,真的像老巷墙缝里的青苔,下雨后那种润润的绿。”

  江屿接过钥匙扣,指尖摩挲着纹路,点了点头:“比在工作室看的时候更有感觉。”他把钥匙扣放回展架,又从背包里掏出个小相机,“拍张照发给张师傅,让他看看他的工具在上海也有‘展位’了。”

  展会当天,林薇刚把“老巷糖水铺”的帆布袋摆好,就看见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士站在展位前,手里拿着个铜铃铛钥匙扣,好奇地打量着。林薇的心跳瞬间加快,刚要开口,就忘了“纹路”怎么说,急得手心都出汗了。

  这时,江屿悄悄走过来,站在她旁边,用中文小声提醒:“pattern,你昨天练过的。”

  林薇猛地反应过来,深吸一口气,对着外国女士笑了笑:“This pattern is inspired by the ss in the cracks of the old alley walls in Jiangcheng. After rain, the ss turns dark green, so I de the pattern a gradient of green.”(这个纹路的灵感来自江城老巷墙缝里的青苔,下雨后青苔会变成深绿色,所以我把纹路做成了渐变色。)

  外国女士眼睛一亮,指着钥匙扣说:“Thats azing! I went to Jiangchengst year and walked through the old alley. The ss there is really beautiful. I didnt expect to see it on a keychain here!”(太神奇了!我去年去过江城,逛过那条老巷,那里的青苔真的很美,没想到能在钥匙扣上看到!)

  林薇没想到能遇到去过老巷的人,兴奋得话都多了起来,还拿出手机里存的老巷照片给她看,两人聊了半天,最后外国女士买了三个钥匙扣,还跟林薇交换了联系方式,说“以后有新的老巷文创,一定要告诉我”。

  送走客户,林薇才发现自己的后背都汗湿了,却忍不住对着江屿咧嘴笑:“我刚才居然说顺了!还跟她聊了老巷的青苔!”

  江屿看着她眼里的光,伸手帮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我就说你可以的。”他从背包里拿出瓶冰水,拧开瓶盖递给她,“先喝点水,刚顾着说话,肯定渴了。”

  中午休息时,两人去了江屿说的那家生煎包老店。林薇咬开第一个生煎,滚烫的汤汁瞬间流出来,烫得她直吐舌头,江屿赶紧递过一杯凉豆浆,笑着帮她吹了吹手里的生煎:“慢点吃,没人跟你抢,不够再点。”

  下午展会快结束时,顾妍发来微信,带着一堆调侃的表情包:“林老板,展会上有没有遇到帅老外?有没有人夸你英文说得溜?快给我直播下展位盛况!”

  林薇笑着回复:“光顾着跟人说铜铃铛和青苔了,没注意帅不帅,不过有个客户说去过老巷,还买了三个钥匙扣!等回去给你带上海的生煎包!”

  晚上回到酒店,林薇趴在床上整理当天的订单,手指在手机上飞快地记着:“英国客户,50个铜铃铛钥匙扣;上海本地文创店,想批量进帆布袋;还有个阿姨,要10张‘老巷四季’书签,送孙女当礼物……”

  江屿走过来,坐在床边,轻轻帮她揉着发酸的肩膀:“别记了,明天还有一天展会,先休息。”他的力道刚好,揉得林薇舒服地哼了一声,把手机扔在一边,往他身边靠了靠。

  窗外的上海夜景很亮,霓虹灯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细细的光带。林薇靠在江屿的肩膀上,看着手机里展位的照片——暖黄色的灯串下,铜铃铛钥匙扣闪着微光,张师傅的修鞋工具模型摆在中央,像在诉说老巷的故事。

  “江屿,”她轻声说,“以后我们还要带老巷的故事去更多地方,好不好?”

  江屿低头,在她的发顶轻轻印了个吻,声音温柔又坚定:“好,我们一起去。”

  那天晚上,林薇睡得很沉,梦里都是老巷的青苔、展会的灯串,还有生煎包滚烫的汤汁——那些忙碌又甜蜜的片段,像一串裹了糖的珠子,串起了她和江屿,还有“小薇文创”的小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