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暮春的余温漫进各州府的庭院,四人虽隔千里,却因一份长安回忆紧紧牵系。
陈清鸢正在陈家练武场练箭,腰间的虎头玉佩随动作轻晃,指尖握着那把亲手打磨的小匕首——刀柄的棉线已被她摩挲得发亮。箭簇精准射中靶心时,侍女递来一封书信,信封上是沈知意娟秀的字迹。她拆开信纸,一股淡淡的桂花香气扑面而来,纸上不仅抄录了新填的《忆长安》词,还夹着一片压干的曲江池桃花瓣。“清鸢姐,家中的黄桂柿子饼已快吃完,却总想起茶摊老板递来的热饼,外酥里嫩,比家中糕点多了几分市井烟火气。”读到此处,陈清鸢忍不住笑了,想起林晚星粘在嘴角的柿子泥,谢舒宁温柔擦拭的模样,当即提笔回信,末尾写道:“我已让亲兵打听,长安的黄桂柿子饼秘方,待明年相聚,咱们亲手做!”
沈知意的书房里,装订整齐的诗笺摊在案头,她正对着“曲水流觞”的诗句出神,窗外的柳絮飘进屋内,竟与碑林的飞絮重叠。案上摆着谢舒宁画的速写,她指尖抚过画中碑林的碑刻纹路,想起当时与谢舒宁讨论欧体字的细节。忽然,门房来报有书信送达,是林晚星寄来的,信封上画着个咧嘴笑的小老虎,里面还裹着一枚小巧的老虎玉佩——与长安买的摆件同款。“知意姐!我把小老虎摆在床头,每天醒来都能想起你在曲水流觞时吟的诗,真好听!”沈知意笑着提笔,在信中附上自己新译的《兰亭集序》片段,叮嘱她“闲来可临摹字迹,下次见面要考你”。
林晚星的闺房里,四枚小老虎摆件整齐地摆在梳妆台上,她正对着谢舒宁画的速写发呆——画中的自己站在糖画摊前,嘴角挂着笑,手里举着兔子糖画。母亲走进来,递上一封来自谢舒宁的信,信封上画着一枝兰草。信里夹着一张新的速写,画的是长安老巷的石榴花,配着一行小字:“晚星妹,你说巷口的石榴花最艳,我便画下来寄你,如见长安春色。”林晚星立刻蹦到书桌前,用彩笔在信纸上画了四个手拉手的小人,旁边写着:“舒宁姐!我已攒了好多新玩意儿,明年见面都给你!对了,清鸢姐说要教我们做柿子饼,你可别忘了学画画时的耐心呀!”
谢舒宁的画室里,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四幅长安速写旁,她正对着速写添画背景——给曲江池的风筝加上漫天云霞,给碑林的碑刻添上青苔痕迹。案上放着陈清鸢和沈知意的回信,陈清鸢的字迹刚劲利落,说“练武时总想起护着你们逛西市的日子”;沈知意的信里夹着晒干的桂花,写着“黄桂柿子饼的甜,不及姐妹相伴的暖”。谢舒宁拿起画笔,在一张新的宣纸上画了四个姑娘并肩站在大雁塔下的背影,远处是长安的城楼与晚霞,落款处写着:“长安忆,最忆是同舟。明年春日,共赴旧约。”
四人的书信往来于各州府之间,纸页上的字迹、夹着的花片、画中的景致,都带着长安的余温。陈清鸢的匕首护着行路平安,沈知意的诗笺伴着灯下读书,林晚星的小老虎守着闺房童趣,谢舒宁的速写藏着春日回忆。
日子在尺素传情中悄悄溜走,转眼夏去秋来,又逢冬雪。林晚星在雪天寄来一张画,画着四个小人在长安街头堆雪狮;沈知意抄录了冬日的诗句,说“长安的雪定比家乡厚,明年要踏雪登大雁塔”;陈清鸢在信中说“已备好御寒的棉袍,明年见面给你们每人带一件”;谢舒宁则寄去一幅雪景长安图,写道:“冬去春来,长安的桃花终将再开,我们的约定,亦不会落空。”
那份始于长安的情谊,如同陈月娥做的黄桂柿子饼,甜而不腻,藏着烟火气;又似谢舒宁画的兰草,清雅绵长,经得起时光打磨。只待明年春日,朱雀大街的杨柳再绿,曲江池的桃花再开,四人便会循着回忆的痕迹,重聚长安,续写未完的欢喜。
秀才巷的老槐树又落了场花雨时,江景行、柳文轩和傅云舟已开始闭门备考殿试。每日天不亮,三人就围坐在槐树下的石桌旁,捧着《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细读,偶尔争论起“治国之策”,声音压得极低,怕扰了巷里的邻居。张砚辞没中举,却没急着回家,反倒搬了张小板凳坐在一旁,跟着他们一起读——他说“今年先偷师,明年考得更稳”,有时还会主动去巷口的茶摊买些热茶汤,给几人润嗓子。
傅清妍倒没闲着。那日从贡院回来,她翻看老秀才给的才女诗文,忽然想起京城巷子里常有妇人站在书坊外徘徊,想给远方的丈夫写家书,却因不识字只能求助掌柜,多有不便。她心里一动,便跟老秀才商量:“老伯,我想在巷尾租个小铺面,帮人代笔写信、抄书,也卖些自己写的小诗册,您看可行?”
老秀才一听就笑了,当即从床底摸出个木匣子,里面是他早年攒下的几两碎银:“丫头有想法!巷尾那间铺面原是卖笔墨的,掌柜的上月回了老家,我帮你去说,租金定能便宜些。”
张砚辞听说傅清妍要开铺面,比自己中举还高兴,每天考完书就跑去帮忙:“清妍姐,这门板我来刷漆!要刷成你喜欢的淡青色!”他还特意去城外的山上捡了块平整的青石,打磨成砚台的形状,送给傅清妍当镇纸:“虽然不是名砚,但用着顺手!”
江景行几人也常来搭把手。柳文轩帮傅清妍写了“墨香居”的招牌,笔锋清秀又有力;傅云舟则帮她整理了代笔的价目表,用小楷写得工工整整,还特意注明“代写家书者,分文不取”——他记得傅清妍说过,最见不得家人分离的苦;江景行则托人从江南捎来最好的宣纸和墨锭,说“写文章得用好纸墨,才不委屈心思”。
殿试前一日,傅清妍的“墨香居”正好开张。巷子里的邻居都来道贺,老秀才送了她一幅自己画的兰草图,挂在铺面的墙上,说“丫头就像这兰草,虽不张扬,却有自己的风骨”。江景行几人也来了,傅清妍给他们每人包了一块桂花糕,又递过一张自己写的诗笺:“这是我写的‘应试谣’,你们带着,就当是我给你们加油。”
第二日,江景行、柳文轩、傅云舟背着行囊去参加殿试,傅清妍和张砚辞、老秀才站在巷口送他们。看着三人的身影渐渐远去,傅清妍忽然觉得,没上榜也没什么遗憾——她在巷尾的小铺子里,用笔墨为别人书写思念与期盼,不也是另一种“不负才华”吗?
后来,江景行殿试中了二甲,被派去江南任职;柳文轩中了三甲,留在京城翰林院编书;傅云舟则选择回故乡当教谕,说“想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读书”。张砚辞次年果然中了举,还特意来“墨香居”报喜,手里攥着傅清妍当年写的“应试谣”,说“全靠这个给我打气”。
每年春天,老槐树开花时,傅清妍的“墨香居”总会迎来老熟人——江景行会从江南捎来新茶,柳文轩会带翰林院新刊的书,傅云舟会寄来故乡学子的诗文,张砚辞则会抱着自己写的文章,来让傅清妍提意见。铺面里的兰草图依旧挂在墙上,墨香混着槐花香,成了秀才巷里最温暖的味道。
江景行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墨滴在“长安”二字旁晕开一小团云纹。他转头看向傅清妍,眼底带着江南水色的温润:“当年在江南,我靠船工的经验治水;如今在京城,倒觉得你这‘墨香居’里的暖意,比文书律法更能安人心。”
傅清妍闻言,将刚研好的墨汁推到他面前:“只是杯水车薪罢了。前日还有个城郊的农妇来,说想给在城里当学徒的儿子写封信,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签。”江景行听了,指尖在案上轻轻敲了敲——他想起吏部库房里堆积的奏疏,大多是地方官上报的“教化成效”,可真正落到百姓身上的,竟不如这一方小店里的纸墨实在。
第二日,江景行便带着两份文书去找傅清妍。一份是他连夜写的《广设蒙学疏》,提议在京城街巷、城郊村落开设“义学”,用闲置的庙宇、祠堂当校舍,再请致仕的老儒、识字的秀才来任教;另一份,则是他自掏俸禄购置的两百刀宣纸、五十锭松烟墨的清单。“我在朝堂上能为你说话,却不如你懂如何教百姓握笔。”江景行将文书递过去,“这‘义学’的事,还得靠你牵头。”
傅清妍接过文书,指尖触到纸页上未干的墨迹,忽然笑了:“那我便再添把火。”他当天就关了“墨香居”的正门,只留侧门供熟客取墨,自己则带着之前教过的少年们,挨家挨户去打听——在西市的布庄后巷,租下了一间废弃的染坊;在南城的菜场外,说服了看管土地庙的老和尚借出偏殿;甚至连城郊的豆腐坊老板,都愿意腾出后院的柴房,只求傅先生能教他女儿认字。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有御史弹劾江景行“越权行事”,说他身为吏部主事,却插手教化之事,是“舍本逐末”;还有些富贵人家的子弟,故意跑到义学门口起哄,笑那些捧着书本的农妇、挑夫“粗人学文,白费笔墨”。
那天傍晚,江景行刚从朝堂上据理力争回来,就见傅清妍在“墨香居”门口,正对着一群起哄的公子哥拱手。“诸位若是觉得读书无用,”傅清妍指了指身后义学里的孩子们,“不妨看看他们——前日有个卖炭的老汉,学会写‘炭’字后,再也没被黑心商贩用‘灰’字骗走秤;昨日有个洗衣妇,凭着刚认的几个字,帮邻居读懂了官府贴的‘赈灾粮’告示。这笔墨,可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话音刚落,人群里忽然走出一个人——是之前在江南帮过江景行的老船工。他如今跟着儿子在京城做漕运,听说傅先生在办义学,特意赶过来:“江大人当年在江南,教我们用芦苇挡水;如今傅先生教我们认字,都是给我们百姓铺路啊!”老船工一开口,周围的百姓也纷纷附和,那些起哄的公子哥见状,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没过多久,皇帝就批复了江景行的《广设蒙学疏》,还下旨拨了专款,让“义学”往各州府推广。这年除夕,江景行和傅清妍没在“墨香居”守岁,而是去了城郊的土地庙义学。烛火摇曳中,几十个百姓围坐在案前,手里握着粗劣的毛笔,在红纸上一笔一画地写“福”字。卖炭的老汉把写歪的“福”字贴在柴门上,笑得满脸皱纹;洗衣妇把写好的字叠好,说要寄给在外地做工的丈夫。
傅清妍看着满室的墨香与暖意,转头对江景行说:“当年你我初遇,只道是文人与官员的寻常交集,却没想到,竟能一起做这样的事。”江景行望着案上摊开的宣纸,上面写着一行刚落墨的字:“墨痕虽浅,可映江河;人心虽微,能聚山河。”窗外的雪轻轻落在纸页上,将墨迹晕得更柔,也将这满室的暖意,悄悄融进了京城的冬夜里。
金銮殿上的红榜
殿试放榜那日,京城的朝阳刚染透宫墙,礼部南院外的榜单前就挤满了人。江景行几人挤在最前排,张砚辞踮着脚,手指在榜单上飞快滑动:“江兄,你在二甲第三!文轩兄二甲第十一!云舟兄……二甲十七!哎?头榜怎么没写名字,只标了个‘待诏金銮殿’?”
正疑惑时,远处传来马蹄声,两队御林军开路,太监高唱:“传新科头榜进士傅清妍,即刻觐见陛下——”
“傅清妍?!”张砚辞惊得差点跳起来,转头看向身侧的傅清妍,她也愣在原地,月白裙角被风吹得轻轻晃,眼底满是难以置信。江景行最先反应过来,攥住她的手腕:“是你!快去,别误了时辰!”
傅清妍跟着太监走进金銮殿时,心还在狂跳。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龙椅上的皇帝放下手中的策论,目光落在她身上:“你便是傅清妍?朕看你策论中写‘民生非纸上谈兵,当亲见流民疾苦、农桑辛劳’,倒比那些空谈‘仁政’的考生实在——只是,你为何女扮男装应试?”
傅清妍定了定神,跪伏在地,声音却不卑不亢:“臣父曾为秀才,临终前叹‘女子有才亦当施’。臣不甘笔墨只作闺中消遣,便扮男装赶考,只求以真才实学报效家国,非敢欺君。”
殿内静了片刻,左相忽然出列:“陛下,女子应试古来无例,恐坏了科举规矩!”
“规矩是人定的。”皇帝却摆了摆手,拿起傅清妍的策论,“她的文章里,有流民的饥寒,有农人的期盼,比许多男考生的‘虚文’更懂治国。朕看,这‘规矩’,倒该改改了。”
话音落,殿内百官齐齐叩首:“陛下圣明!”
傅清妍抬头时,眼眶已泛红。皇帝看着她,温声道:“朕封你为‘翰林编修’,专司整理民间疾苦文书,往后你不必再扮男装,只管以真容,写尽天下实情。”
从金銮殿出来时,阳光正好。江景行、柳文轩、傅云舟和张砚辞早已在宫门外等候,见她穿着朝廷赐的青色官袍走出来,张砚辞第一个冲上去:“清妍姐!你是头榜!头榜啊!”傅云舟也难得露出笑意,递过一块干净的帕子:“擦擦汗,别慌。”
老秀才也来了,拄着拐杖站在人群外,手里还提着个食盒,里面是傅清妍爱吃的桂花糕:“丫头,老伯就知道,你能让天下人看见女子的笔墨。”
后来,傅清妍在翰林院任职,常常带着文书走访民间,把农人的建议、妇人的期盼都写进奏章里。江景行去江南任职时,她还特意托他多关注水灾地区的百姓,两人书信往来,满是对民生的牵挂;柳文轩帮她整理文书,常说“你的文字比史书更鲜活”;傅云舟回故乡教书,还把她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说“才华从不分男女”;张砚辞次年中举后,也常来翰林院找她,说“要跟清妍姐学,做个办实事的官”。
秀才巷的老槐树依旧年年开花,傅清妍的“墨香居”没关,她请了个识字的孤女打理,依旧帮人代笔写信,只是如今,常有妇人带着女儿来,指着墙上傅清妍的画像说:“你看,女子也能中头榜,也能为天下人做事。”
风拂过槐花瓣,落在“墨香居”的窗台上,像是在轻轻诉说着——这段从江南到京城的赶考路,不仅圆了几人的梦,更让“女子有才亦可为”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发了芽。
槐树下的家书
入秋后的秀才巷,风里带了些凉意,老槐树的叶子开始泛黄,落在石桌上,铺了薄薄一层。江景行刚从翰林院回来,手里攥着个牛皮纸信封,封皮上是父亲熟悉的笔迹——家里终于来信了。
他刚在石凳上坐下,傅清妍也提着食盒过来,见他盯着信封出神,笑着问:“江兄,是家里来的信?”话音刚落,张砚辞就举着个鼓囊囊的信封跑过来,嚷嚷着:“我家也来信了!我娘肯定给我寄了家乡的花生糖!”
傅云舟和柳文轩也闻声过来,傅云舟手里也捏着一封薄薄的信,指尖轻轻摩挲着封边——他离家最久,心里早盼着家里的消息。老秀才搬来几张小板凳,又泡了壶热茶,笑着说:“都是想家的孩子,拆开念念,让大家也听听家乡的事。”
江景行先拆开信,信纸有些粗糙,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却是父亲一笔一画写的:“鹏儿,见字如面。你中了进士,村里都传遍了,你娘把喜报贴在堂屋正中间,天天擦一遍。家里的稻子收了,留了最好的新米,等你回来煮粥。你在京城当差,别光顾着忙,要吃饱穿暖,待人要和善,别忘本……”信末还夹着一小包干菜,是母亲晒的萝卜干,带着阳光的味道。江景行捏着干菜,眼眶有点热:“我爹总说这些家常话,却比什么都暖。”
傅清妍拆开自己的信时,手指有些轻颤。信封里除了信纸,还有块叠得整齐的素色绢帕,上面绣着她小时候最喜欢的兰草——是母亲的手艺。信里写着:“清妍,我的儿。你竟中了头榜,还成了翰林,你爹知道了,在坟前哭了半宿,说终于遂了他的心愿。娘知道你扮男装受苦了,别再勒着束胸,身子要紧。我给你寄了件薄棉袍,天凉了就穿上,别冻着。京城远,娘不盼你当多大官,只盼你平平安安的……”傅清妍把绢帕贴在胸口,声音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我娘总怕我受委屈,其实有你们陪着,我一点都不苦。”
张砚辞拆开信,果然从里面摸出个油纸包,花生糖的甜香立刻飘了出来。他边掰给大家边念:“强儿,你没中举也别灰心,你爹说‘好事多磨’,明年再考肯定行。家里的鸡下了蛋,你娘天天给你留着,等你回来吃。巷口王婶家的小子也在备考,你俩要是在京城遇见,互相帮衬着点……”张砚辞嚼着花生糖,甜得眯起眼:“我娘就知道我爱吃这个!明年我肯定中,不让他们操心!”
傅云舟的信最简短,是家乡学堂的先生写的:“云舟,家乡的孩子们还等着听你讲京城的事。近来学堂缺笔墨,你若方便,可寻些旧纸旧笔寄回,若不方便,也无妨。你在外好好做事,便是孩子们的榜样。”傅云舟把信折好,放进怀里:“我回去就整理些不用的文稿,裁成纸给孩子们寄回去。”
柳文轩的信是父亲写的,说家里一切安好,让他在翰林院安心编书,还叮嘱他多向傅清妍、江景行请教,“做学问要踏实,做人更要踏实”。他笑着把信递给大家看:“我爹总怕我飘了,有你们在,我哪敢不踏实。”
老秀才看着他们,端起热茶喝了一口:“家书抵万金啊,知道家里好,你们在京城做事也能更安心。”
风又吹过老槐树,叶子沙沙响,像是在应和着。几人手里捏着家书,心里装着家乡的牵挂,却更坚定了——江景行想把江南的民生写进奏章,傅清妍想把民间的声音整理得更细致,张砚辞想明年考个好成绩让爹娘骄傲,傅云舟想早点为家乡的孩子做点实事。
这一封封家书,不是牵绊,而是底气,让他们在京城的路上,走得更稳,也更有力量。
翰林院的暗潮
入冬后,翰林院的炭火烧得总比别处晚半拍。傅清妍抱着刚整理好的《民间疾苦录》初稿,第三次站在礼部侍郎周显达的官署外,冷风顺着官服的领口往里钻,指尖冻得发僵。
“傅编修,大人说了,你这稿子‘过于细碎,无朝堂体统’,还是拿回去重改吧。”周显达的侍从把文稿递出来,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耐,“大人还说,女子治文书本就不合旧例,若再不用心,恐难服众。”
傅清妍接过文稿,首页上“市井琐事,非庙堂所需”的朱批刺得人眼睛疼。这已是她半月内第三次被驳回——前两次,周显达一会儿说她写的“流民安置策”“偏袒庶民,不顾国库”,一会儿又说“妇人诉求录”“格局太小,有失官体”,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是稿子的问题,是周显达打心底里不认可她这个“女官”。
回到翰林院时,江景行正等着她。见她脸色发白,手里的文稿皱了边角,便知又被刁难了:“周显达又扣你稿子了?”
傅清妍点了点头,把文稿摊在桌上,指着“流民安置策”里的内容:“我实地走访了京郊的流民棚,记录了他们缺粮少衣的实情,还算了一笔账——若按我提的‘以工代赈’,既省钱又能让流民有活干,可周大人说这是‘妇人之见’,非要改成‘强制遣返’。”
柳文轩也凑过来,翻了翻文稿,眉头皱得很紧:“周显达本就是守旧派,当年陛下特批你留任,他就当众说过‘女子为官,乱朝廷纲纪’,如今是故意找你麻烦。”
正说着,傅云舟提着个布包进来,里面是他从家乡带来的民情册子:“我刚从吏部回来,听见周显达跟人说,要在月底的朝会上参你一本,说你‘私采民情,越权行事’。”
张砚辞一听就急了,拍着桌子站起来:“这老东西太过分了!清妍姐,咱们不能就这么认了!我去打听打听他有没有什么把柄,让他也尝尝被刁难的滋味!”
傅清妍却拉住他,摇了摇头:“不用。我若靠耍手段反击,倒真应了他说的‘无官体’。我相信陛下让我留任,不是看我是男是女,是看我能不能为百姓做事。”
接下来的几日,傅清妍没再去见周显达,反倒带着文稿再次去了京郊流民棚。她帮着流民修补棚屋,听他们说最真实的难处,还把“以工代赈”的细节改得更具体——哪里需要修桥、哪里需要铺路、每人每日能挣多少粮,一笔一笔算得清清楚楚,最后还让流民们在文稿后摁了手印,算是“万民佐证”。
江景行怕她吃亏,陪着她一起去;柳文轩则在翰林院翻找旧例,找出了前朝“以工代赈”的成功案例,抄录下来附在文稿后;傅云舟把家乡学堂的孩童们写的“盼安稳”的纸条也带来,贴在文稿末尾,字歪歪扭扭,却满是真心。
月底朝会那天,周显达果然站出来,拿着傅清妍之前被驳回的文稿,向皇帝参奏:“陛下,傅清妍身为女子,不安分编书,反倒私闯流民棚,收集些‘鸡毛蒜皮’的事,还提些‘异想天开’的对策,实乃越权妄为,请陛下罢免其职位,以正纲纪!”
傅清妍从容出列,双手捧着修改后的《民间疾苦录》和流民摁印的佐证,躬身道:“陛下,臣所提‘以工代赈’,非凭空臆想——此乃京郊流民的手印,他们愿靠力气换温饱;此乃前朝旧例,证明此法可行;此乃孩童字条,他们盼的不过是安稳日子。周大人说这是‘市井琐事’,可臣以为,百姓的事,从来都不是小事。”
皇帝接过文稿,翻到流民手印那一页,又看了看孩童的字条,脸色渐渐沉了下来:“周显达,你身居侍郎之位,不去体察民情,反倒苛责办实事的官员,这才是‘有失官体’!傅编修的文稿,朕看甚好,即刻发往各部,照此推行‘以工代赈’!”
周显达脸色煞白,忙跪地请罪。傅清妍站在殿中,看着皇帝认可的眼神,又想起流民棚里百姓的笑脸,忽然觉得之前的委屈都值了。
散朝时,周显达经过傅清妍身侧,声音压得极低:“你以为赢了?流民不过是蝼蚁,他们的‘实情’撼不动真正的规矩。”傅清妍抬眼,见他官袍袖口内衬绣着精致的金线螭纹——那是江南贡织局的标记,而贡织局正归户部侍郎管辖,与粮案千丝万缕。她忽然明白,他打压的何止是女子为官,更是她即将触及的利益深渊。
散朝后,江景行、柳文轩、傅云舟和张砚辞早已在宫门外等着,手里还提着个食盒——里面是老秀才特意煮的姜汤,怕她在朝堂上冻着。
“清妍姐,你赢了!”张砚辞兴奋地递过姜汤,“我就知道,靠真本事肯定能赢过那老顽固!”
傅清妍接过姜汤,暖意从手心传到心里:“不是我赢了,是百姓的实情赢了,是咱们一起坚持的初心赢了。”
寒风依旧吹着,可翰林院的炭火,仿佛在那一天,提前烧得暖了起来。琉璃巷三号的暖意
傅清妍的住处,在京城南城的琉璃巷三号——一处带着小跨院的青瓦房,是她中榜后用朝廷给的俸禄租下的。院门不大,挂着块她亲手写的“兰居”木牌,门廊下种着几盆兰草,是老秀才从秀才巷移栽过来的,冬日里也能冒出几株青芽,透着些生机。
跨院的东厢房是她的书房,靠窗摆着张梨花木书桌,上面堆着《民间疾苦录》的文稿,砚台里总剩着半池未干的墨,桌角的铜炉里常燃着安神的艾草,烟气袅袅,混着纸墨香,成了这屋子最特别的味道。西厢房则堆着她从民间收集的物件:流民孩子画的“家”、农妇织的粗布帕、匠人打的小木勺,每一件都贴着纸条,记着背后的故事——这些都是她被周显达打压时,最能撑住她的“底气”。
每日散朝后,傅清妍总爱先绕去巷口的豆腐坊,买块热乎的嫩豆腐。坊主王大娘知道她是“女翰林”,总多给她舀一勺黄豆:“傅大人,这豆子熬粥养身子,你天天写文书,可得顾好自己。”有时王大娘还会把刚蒸好的窝头塞给她,说“孩子在外不容易,热乎的吃着暖心”。
江景行他们常来这里聚。冬日里炭价贵,江景行每次来,总会扛着半袋上好的无烟炭,说“翰林院的炭不够暖,你这屋子小,烧这个更热乎”;张砚辞总揣着从家乡带来的花生糖,往她书桌上一放,就去帮她劈柴,边劈边说“清妍姐,你别总对着文稿,偶尔也歇歇,我劈完柴给你烧壶热茶”;傅云舟来的时候,会带些家乡的新茶,坐在书房里,听她讲民间的故事,偶尔帮她整理文稿,说“这些细节最珍贵,可别被周显达的话磨没了”;柳文轩则爱和她在跨院的石凳上讨论文书,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末了却笑着说“跟你争论,我才觉得自己没偷懒”。
有次傅清妍被周显达当众刁难,回到“兰居”时,眼眶通红,连晚饭都没心思做。刚坐下,院门就被轻轻推开,王大娘端着碗热汤进来:“听张小子说你受了委屈,我炖了点鸡汤,你喝了暖暖身子——咱身子骨硬,不怕那些歪心思。”没过多久,江景行几人也来了,手里提着老秀才做的桂花糕,围着她坐在书房里,你一言我一语地帮她想对策,铜炉里的艾草香,把委屈都揉得软了。
后来傅清妍的《民间疾苦录》终于通过陛下审核,要刊印发行那天,她特意在“兰居”摆了桌小宴。王大娘送了盘自己腌的咸菜,老秀才带来了珍藏的好酒,江景行他们笑着闹着,跨院的兰草似乎也开得更旺了。傅清妍看着满院的人,忽然觉得,琉璃巷三号不只是一个住处,更是她在京城的“根”——有邻里的暖,有朋友的情,哪怕再遇风雨,只要回到这里,就总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紫宸殿的对谈
早春的紫宸殿还带着料峭寒气,殿内烛火明灭,映着御案上摊开的《民间疾苦录》,封皮上“傅清妍”三字的墨迹已被皇帝李治反复摩挲得有些发亮。
“传大理寺卿裴景明、翰林院编修傅清妍觐见——”太监的唱喏声落,裴景明身着绯色官袍,手持朝笏,步履沉稳地进殿;傅清妍紧随其后,怀里揣着那册记满流民冤案的纸笺,指尖轻轻攥着边角。
李治抬眼看向二人,指了指御案上的文稿:“裴卿,傅编修的《民间疾苦录》里,记了件京郊流民张老栓被诬盗粮的案子,你可曾听闻?”
裴景明躬身回话:“臣略知一二,此案原由京兆府审理,定了‘盗官粮二石’的罪名,已判流放三千里。只是臣近来查卷宗时,发现证物与供词有出入,正待复核。”
“出入?”李治眉头微蹙,看向傅清妍,“傅编修,你说说你查到的实情。”
傅清妍上前一步,展开怀中纸笺,声音清晰:“回陛下,臣上月走访京郊流民棚时,遇见张老栓的妻儿。他们说,张老栓是去粮库外捡掉落的谷粒,并非盗粮;且京兆府审理时,证人从未出庭,供词是严刑逼供所得。臣还查到,粮库管事李三曾与京兆府推官有私交,此案定谳后,李三家中多了五十两白银——这些细节,臣都记在纸笺后,附了流民的签字画押。”
她话音刚落,裴景明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陛下,傅编修所言与臣复核的线索吻合!臣已派人去查李三的银钱往来,只是京兆府推官一口咬定‘案情无误’,还说‘流民之言不可信’,倒让复核之事卡了壳。”
李治将御案拍得轻响,烛火都晃了晃:“荒唐!流民也是朕的子民,怎就‘之言不可信’?裴卿,朕命你三日之内彻查此案,提审李三与京兆府推官,若查实有徇私枉法,定要严惩不贷!”
“臣遵旨!”裴景明躬身领命,又看向傅清妍,“傅编修,你手中的流民证词至关重要,后续复核还需你协助佐证。”
傅清妍点头:“裴卿放心,臣随时可配合大理寺查案。”
李治看着二人,语气稍缓:“傅编修,你能顶着压力,把民间的冤屈记下来、呈上来,这份心,比多少‘朝堂体统’都金贵;裴卿,你刚正不阿,不避权贵,正是大理寺该有的样子。”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民间疾苦录》上,“往后,傅编修若再查到此类冤案,可直接递大理寺,不必再经礼部中转——朕倒要看看,谁还敢压着百姓的声音!”
出殿时,晨光已透过宫墙的缝隙照进来。裴景明看向傅清妍,语气带着几分赞许:“傅编修,你收集的证词细致入微,若不是你,这案子怕是真要沉了。”
傅清妍握着纸笺,心里松了口气:“裴卿过誉了,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若不是陛下信任,裴卿愿彻查,这冤屈也难昭雪。”
两人并肩走在宫道上,晨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傅清妍知道,这不仅是张老栓一案的转机,更是她往后做《民间疾苦录》的底气——有皇帝的支持,有裴景明这样刚正的同僚,哪怕周显达再想打压,也拦不住她为百姓发声的路。
暗巷里的流云手
其实傅清妍从未刻意隐瞒家世。父亲傅远山曾是江南名镖师,晚年弃武从文考取秀才,却因伤病早逝。他临终前将祖传的“青锋匕”交给她,叹道:“清妍,傅家以武立身,以文传世。这匕首护过三代人平安,如今交给你——若遇危难,不必拘泥闺训,护己护人方是正道。”入京后,她怕“武门之女”的身份被质疑科举资格,才缄口不言。此刻袖中冰冷的匕鞘贴着手腕,仿佛父亲沉稳的叮咛。
查张老栓冤案的第二日,傅清妍跟着裴景明的下属去城郊找关键证人——粮库的老杂役刘老爹。刚拐进粮库后的暗巷,就见三个蒙面人握着短刀冲出来,刀光在暮色里闪着冷光,直逼刘老爹。
“小心!”傅清妍一把将刘老爹拉到身后,左手飞快拂过腰间——那里藏着柄父亲留给她的短匕,是傅家祖传的“青锋匕”,柄上刻着小小的“傅”字。她幼时跟着父亲学武,傅家虽是武术世家,却从不在江湖张扬,父亲教她“流云手”时总说:“习武不是为争强,是为护己、护想护的人。”
蒙面人见她拦路,挥刀就砍。傅清妍不慌不忙,侧身避开刀锋,右手使出“流云手”的巧劲,扣住对方手腕,轻轻一拧,短刀“当啷”落地;另一个蒙面人从侧面袭来,她脚尖点地,身形像柳絮般飘开,同时从袖中摸出枚铜钱,指尖一弹,正打在对方膝盖弯,那人“扑通”跪倒在地。第三个蒙面人见状,转身想跑,傅清妍早追上前,手肘顶住他后背,借力一推,那人重重撞在墙上,动弹不得。
这一切发生在瞬息之间,裴景明的下属还没来得及拔刀,蒙面人已全被制住。刘老爹看得目瞪口呆,颤声问:“傅、傅大人,您……您还会武功?”
傅清妍收起短匕,拍了拍袖口的灰,语气平静:“家传的一些粗浅功夫,用来自保罢了。”
这时,裴景明带着人赶到,见地上绑着的蒙面人,又看了看傅清妍,眼中满是惊讶:“傅编修,这是……”
“是李三派来灭口的。”傅清妍蹲下身,解开其中一个蒙面人的面罩,果然是粮库的打手,“我家原是江南武术世家,父亲是当地武师,教我武功是怕我一个女子在外受欺。后来父亲去世,我带着他的匕首来京赶考,没敢说这事,怕人说我‘武夫无文’,误了做文书的事。”
裴景明恍然大悟,想起之前傅清妍走访流民棚,总敢孤身去偏僻地方,遇到地痞也能从容应对,原来都是有底气的:“傅编修深藏不露!若不是你,今日刘老爹怕是要遭毒手,这案子也断了线索。”
后来审蒙面人时,果然供出是李三怕刘老爹揭发他私吞官粮、嫁祸张老栓,才派他们来灭口。傅清妍的武功,成了破局的关键——不仅护住了证人,还从蒙面人身上搜出了李三私吞粮款的账本碎片,成了定罪的铁证。
江景行几人知道后,张砚辞最先拍着大腿笑:“难怪清妍姐之前敢一个人去流民棚!原来还有这本事,我之前还想护着你,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
傅清妍笑着拿出那柄青锋匕,给他们看柄上的“傅”字:“我爹总说,文能提笔写民生,武能抬手护弱小,才是真本事。以前我总觉得武功是累赘,怕人说我‘不似女子’,现在才懂,这是我能走下去的底气。”
老秀才也笑着点头:“好!文武双全,既敢为百姓写冤屈,又能护百姓周全,你爹若泉下有知,定会骄傲。”
往后查案时,傅清妍依旧带着短匕,却不再刻意隐瞒。遇到偏僻难行的山路,她能扶着同僚稳步走;遇到刁民闹事,她也能从容应对,却从不用武功伤人,只凭巧劲制住。旁人再不敢因她是女子而轻视,连周显达见了她,也多了几分忌惮——他原以为能靠刁难逼她退缩,却没料到,这女子不仅有文才,还有一身能护己护人的硬功夫,比许多只会耍嘴皮子的官员,强了百倍。
傅清妍知道,父亲教她的不仅是武功,更是“不怯、不馁”的劲——文能安天下,武能定风波,这才是她傅家的传承,也是她能在朝堂上为百姓发声的最大底气。
大理寺外的玄衣影
李三的账本碎片刚送到大理寺,衙门外就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玄镜司的人到了。为首的玄镜司统领沈砚,一身玄色劲装,腰佩绣春刀,面无表情地推开围上来的衙役,径直走到裴景明面前,递上一份鎏金令牌:“裴寺卿,奉陛下密令,李三案涉及官粮走私,恐牵出朝中勾结,交由玄镜司彻查,大理寺即刻移交所有卷宗与证人。”
裴景明接过令牌,指尖微凉——玄镜司直归皇帝管辖,专查“涉密大案”,寻常案件从不过问,如今突然插手李三这桩“小案”,分明是有人在背后动了手脚。他刚要开口,沈砚的目光已扫向站在一旁的傅清妍,眼神锐利如刀:“傅编修,听闻此案的关键证词与证物,多由你收集?一并交来吧。”
傅清妍敏锐捕捉到沈砚腰间令牌的鎏金纹路——那是玄镜司“特敕查案”的标记,非谋逆大案不可启用。她心头一凛:李三区区粮库管事,怎会惊动玄镜司?除非……此案背后牵扯之人,位高至此!她不由攥紧证词,纸页边缘被指节压出深痕。
傅清妍握紧了袖中的青锋匕,面上却丝毫不慌:“沈统领,李三案是京兆府枉判的流民冤案,涉及的不过是两石官粮与五十两白银,何来‘官粮走私’与‘朝中勾结’?玄镜司若要接手,总得给大理寺、给百姓一个明明白白的说法。”
“说法?”沈砚冷笑一声,上前一步,压迫感扑面而来,“玄镜司查案,无需向旁人解释。傅编修若是识趣,便交出证物;若是不识趣,休怪本统领以‘妨碍查案’论处。”
“你敢!”张砚辞突然从人群里冲出来,挡在傅清妍身前,“清妍姐是奉旨编修《民间疾苦录》,收集证词是分内之事,你凭什么抓她?”
沈砚刚要抬手,傅清妍已侧身避开张砚辞,挡在他前面,同时从怀中掏出那份流民签字画押的证词,摊在沈砚面前:“沈统领请看,这上面有三十七个流民的手印,他们都是张老栓冤案的目击者。玄镜司若真为‘查案’,便该让真相大白;若只是为了掩盖某些人的罪行,傅清妍便是拼着‘妨碍查案’的罪名,也绝不会交出游击队。”
她话音刚落,江景行与柳文轩也赶到了——江景行手里拿着翰林院的文书,柳文轩则捧着刚从京兆府调出来的旧卷宗。“沈统领,”江景行将文书递过去,“陛下曾下旨,《民间疾苦录》所涉案件,翰林院可参与复核。李三案既在录中,翰林院有权监督,玄镜司若强行接手,怕是不合规矩。”
沈砚看着眼前的几人,眉头微蹙——傅清妍有武功傍身,眼神里没有半分惧意;江景行持着翰林院文书,占着“奉旨”的理;裴景明虽未多言,却挡在刘老爹身前,显然不愿交出证人。他心里清楚,这案子背后牵扯着周显达——周显达的兄长是玄镜司的副统领,此次让玄镜司插手,就是为了护住李三,不让案子牵扯出更多人。
就在这时,巷口传来马蹄声,老秀才拄着拐杖,身后跟着几个秀才巷的邻居,手里举着写有“还流民公道”的木牌,慢慢走过来:“沈统领,老身虽不懂朝堂规矩,却知道‘民为根本’。张老栓是个老实人,若玄镜司真要查案,便该当着百姓的面查,别让大伙觉得,这京城的天,只护着当官的。”
沈砚看着围上来的百姓,又看了看傅清妍手中的证词,终于松了口气——他虽受命于副统领,却也不愿做那“欺民”之事。“好,”他收起令牌,语气稍缓,“卷宗与证人暂留大理寺,但玄镜司会派专人监督查案,若有任何隐瞒,休怪本统领不客气。”
说罢,他带着玄镜司的人转身离开,玄色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巷口。
傅清妍看着手中的证词,轻轻舒了口气——她知道,玄镜司的介入只是开始,周显达背后的势力绝不会善罢甘休。但此刻,有裴景明的刚正,有江景行几人的支持,还有百姓的信任,她便不怕。
裴景明拍了拍她的肩:“傅编修,接下来的查案,咱们得更谨慎些。”
傅清妍点头,指尖抚过袖中的青锋匕——父亲教她的“流云手”,不仅能护人,更能护这世间的公道。她定要让张老栓沉冤得雪,让那些藏在暗处的蛀虫,无所遁形。
陈清鸢正在陈家练武场练箭,腰间的虎头玉佩随动作轻晃,指尖握着那把亲手打磨的小匕首——刀柄的棉线已被她摩挲得发亮。箭簇精准射中靶心时,侍女递来一封书信,信封上是沈知意娟秀的字迹。她拆开信纸,一股淡淡的桂花香气扑面而来,纸上不仅抄录了新填的《忆长安》词,还夹着一片压干的曲江池桃花瓣。“清鸢姐,家中的黄桂柿子饼已快吃完,却总想起茶摊老板递来的热饼,外酥里嫩,比家中糕点多了几分市井烟火气。”读到此处,陈清鸢忍不住笑了,想起林晚星粘在嘴角的柿子泥,谢舒宁温柔擦拭的模样,当即提笔回信,末尾写道:“我已让亲兵打听,长安的黄桂柿子饼秘方,待明年相聚,咱们亲手做!”
沈知意的书房里,装订整齐的诗笺摊在案头,她正对着“曲水流觞”的诗句出神,窗外的柳絮飘进屋内,竟与碑林的飞絮重叠。案上摆着谢舒宁画的速写,她指尖抚过画中碑林的碑刻纹路,想起当时与谢舒宁讨论欧体字的细节。忽然,门房来报有书信送达,是林晚星寄来的,信封上画着个咧嘴笑的小老虎,里面还裹着一枚小巧的老虎玉佩——与长安买的摆件同款。“知意姐!我把小老虎摆在床头,每天醒来都能想起你在曲水流觞时吟的诗,真好听!”沈知意笑着提笔,在信中附上自己新译的《兰亭集序》片段,叮嘱她“闲来可临摹字迹,下次见面要考你”。
林晚星的闺房里,四枚小老虎摆件整齐地摆在梳妆台上,她正对着谢舒宁画的速写发呆——画中的自己站在糖画摊前,嘴角挂着笑,手里举着兔子糖画。母亲走进来,递上一封来自谢舒宁的信,信封上画着一枝兰草。信里夹着一张新的速写,画的是长安老巷的石榴花,配着一行小字:“晚星妹,你说巷口的石榴花最艳,我便画下来寄你,如见长安春色。”林晚星立刻蹦到书桌前,用彩笔在信纸上画了四个手拉手的小人,旁边写着:“舒宁姐!我已攒了好多新玩意儿,明年见面都给你!对了,清鸢姐说要教我们做柿子饼,你可别忘了学画画时的耐心呀!”
谢舒宁的画室里,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四幅长安速写旁,她正对着速写添画背景——给曲江池的风筝加上漫天云霞,给碑林的碑刻添上青苔痕迹。案上放着陈清鸢和沈知意的回信,陈清鸢的字迹刚劲利落,说“练武时总想起护着你们逛西市的日子”;沈知意的信里夹着晒干的桂花,写着“黄桂柿子饼的甜,不及姐妹相伴的暖”。谢舒宁拿起画笔,在一张新的宣纸上画了四个姑娘并肩站在大雁塔下的背影,远处是长安的城楼与晚霞,落款处写着:“长安忆,最忆是同舟。明年春日,共赴旧约。”
四人的书信往来于各州府之间,纸页上的字迹、夹着的花片、画中的景致,都带着长安的余温。陈清鸢的匕首护着行路平安,沈知意的诗笺伴着灯下读书,林晚星的小老虎守着闺房童趣,谢舒宁的速写藏着春日回忆。
日子在尺素传情中悄悄溜走,转眼夏去秋来,又逢冬雪。林晚星在雪天寄来一张画,画着四个小人在长安街头堆雪狮;沈知意抄录了冬日的诗句,说“长安的雪定比家乡厚,明年要踏雪登大雁塔”;陈清鸢在信中说“已备好御寒的棉袍,明年见面给你们每人带一件”;谢舒宁则寄去一幅雪景长安图,写道:“冬去春来,长安的桃花终将再开,我们的约定,亦不会落空。”
那份始于长安的情谊,如同陈月娥做的黄桂柿子饼,甜而不腻,藏着烟火气;又似谢舒宁画的兰草,清雅绵长,经得起时光打磨。只待明年春日,朱雀大街的杨柳再绿,曲江池的桃花再开,四人便会循着回忆的痕迹,重聚长安,续写未完的欢喜。
秀才巷的老槐树又落了场花雨时,江景行、柳文轩和傅云舟已开始闭门备考殿试。每日天不亮,三人就围坐在槐树下的石桌旁,捧着《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细读,偶尔争论起“治国之策”,声音压得极低,怕扰了巷里的邻居。张砚辞没中举,却没急着回家,反倒搬了张小板凳坐在一旁,跟着他们一起读——他说“今年先偷师,明年考得更稳”,有时还会主动去巷口的茶摊买些热茶汤,给几人润嗓子。
傅清妍倒没闲着。那日从贡院回来,她翻看老秀才给的才女诗文,忽然想起京城巷子里常有妇人站在书坊外徘徊,想给远方的丈夫写家书,却因不识字只能求助掌柜,多有不便。她心里一动,便跟老秀才商量:“老伯,我想在巷尾租个小铺面,帮人代笔写信、抄书,也卖些自己写的小诗册,您看可行?”
老秀才一听就笑了,当即从床底摸出个木匣子,里面是他早年攒下的几两碎银:“丫头有想法!巷尾那间铺面原是卖笔墨的,掌柜的上月回了老家,我帮你去说,租金定能便宜些。”
张砚辞听说傅清妍要开铺面,比自己中举还高兴,每天考完书就跑去帮忙:“清妍姐,这门板我来刷漆!要刷成你喜欢的淡青色!”他还特意去城外的山上捡了块平整的青石,打磨成砚台的形状,送给傅清妍当镇纸:“虽然不是名砚,但用着顺手!”
江景行几人也常来搭把手。柳文轩帮傅清妍写了“墨香居”的招牌,笔锋清秀又有力;傅云舟则帮她整理了代笔的价目表,用小楷写得工工整整,还特意注明“代写家书者,分文不取”——他记得傅清妍说过,最见不得家人分离的苦;江景行则托人从江南捎来最好的宣纸和墨锭,说“写文章得用好纸墨,才不委屈心思”。
殿试前一日,傅清妍的“墨香居”正好开张。巷子里的邻居都来道贺,老秀才送了她一幅自己画的兰草图,挂在铺面的墙上,说“丫头就像这兰草,虽不张扬,却有自己的风骨”。江景行几人也来了,傅清妍给他们每人包了一块桂花糕,又递过一张自己写的诗笺:“这是我写的‘应试谣’,你们带着,就当是我给你们加油。”
第二日,江景行、柳文轩、傅云舟背着行囊去参加殿试,傅清妍和张砚辞、老秀才站在巷口送他们。看着三人的身影渐渐远去,傅清妍忽然觉得,没上榜也没什么遗憾——她在巷尾的小铺子里,用笔墨为别人书写思念与期盼,不也是另一种“不负才华”吗?
后来,江景行殿试中了二甲,被派去江南任职;柳文轩中了三甲,留在京城翰林院编书;傅云舟则选择回故乡当教谕,说“想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读书”。张砚辞次年果然中了举,还特意来“墨香居”报喜,手里攥着傅清妍当年写的“应试谣”,说“全靠这个给我打气”。
每年春天,老槐树开花时,傅清妍的“墨香居”总会迎来老熟人——江景行会从江南捎来新茶,柳文轩会带翰林院新刊的书,傅云舟会寄来故乡学子的诗文,张砚辞则会抱着自己写的文章,来让傅清妍提意见。铺面里的兰草图依旧挂在墙上,墨香混着槐花香,成了秀才巷里最温暖的味道。
江景行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墨滴在“长安”二字旁晕开一小团云纹。他转头看向傅清妍,眼底带着江南水色的温润:“当年在江南,我靠船工的经验治水;如今在京城,倒觉得你这‘墨香居’里的暖意,比文书律法更能安人心。”
傅清妍闻言,将刚研好的墨汁推到他面前:“只是杯水车薪罢了。前日还有个城郊的农妇来,说想给在城里当学徒的儿子写封信,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签。”江景行听了,指尖在案上轻轻敲了敲——他想起吏部库房里堆积的奏疏,大多是地方官上报的“教化成效”,可真正落到百姓身上的,竟不如这一方小店里的纸墨实在。
第二日,江景行便带着两份文书去找傅清妍。一份是他连夜写的《广设蒙学疏》,提议在京城街巷、城郊村落开设“义学”,用闲置的庙宇、祠堂当校舍,再请致仕的老儒、识字的秀才来任教;另一份,则是他自掏俸禄购置的两百刀宣纸、五十锭松烟墨的清单。“我在朝堂上能为你说话,却不如你懂如何教百姓握笔。”江景行将文书递过去,“这‘义学’的事,还得靠你牵头。”
傅清妍接过文书,指尖触到纸页上未干的墨迹,忽然笑了:“那我便再添把火。”他当天就关了“墨香居”的正门,只留侧门供熟客取墨,自己则带着之前教过的少年们,挨家挨户去打听——在西市的布庄后巷,租下了一间废弃的染坊;在南城的菜场外,说服了看管土地庙的老和尚借出偏殿;甚至连城郊的豆腐坊老板,都愿意腾出后院的柴房,只求傅先生能教他女儿认字。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有御史弹劾江景行“越权行事”,说他身为吏部主事,却插手教化之事,是“舍本逐末”;还有些富贵人家的子弟,故意跑到义学门口起哄,笑那些捧着书本的农妇、挑夫“粗人学文,白费笔墨”。
那天傍晚,江景行刚从朝堂上据理力争回来,就见傅清妍在“墨香居”门口,正对着一群起哄的公子哥拱手。“诸位若是觉得读书无用,”傅清妍指了指身后义学里的孩子们,“不妨看看他们——前日有个卖炭的老汉,学会写‘炭’字后,再也没被黑心商贩用‘灰’字骗走秤;昨日有个洗衣妇,凭着刚认的几个字,帮邻居读懂了官府贴的‘赈灾粮’告示。这笔墨,可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话音刚落,人群里忽然走出一个人——是之前在江南帮过江景行的老船工。他如今跟着儿子在京城做漕运,听说傅先生在办义学,特意赶过来:“江大人当年在江南,教我们用芦苇挡水;如今傅先生教我们认字,都是给我们百姓铺路啊!”老船工一开口,周围的百姓也纷纷附和,那些起哄的公子哥见状,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没过多久,皇帝就批复了江景行的《广设蒙学疏》,还下旨拨了专款,让“义学”往各州府推广。这年除夕,江景行和傅清妍没在“墨香居”守岁,而是去了城郊的土地庙义学。烛火摇曳中,几十个百姓围坐在案前,手里握着粗劣的毛笔,在红纸上一笔一画地写“福”字。卖炭的老汉把写歪的“福”字贴在柴门上,笑得满脸皱纹;洗衣妇把写好的字叠好,说要寄给在外地做工的丈夫。
傅清妍看着满室的墨香与暖意,转头对江景行说:“当年你我初遇,只道是文人与官员的寻常交集,却没想到,竟能一起做这样的事。”江景行望着案上摊开的宣纸,上面写着一行刚落墨的字:“墨痕虽浅,可映江河;人心虽微,能聚山河。”窗外的雪轻轻落在纸页上,将墨迹晕得更柔,也将这满室的暖意,悄悄融进了京城的冬夜里。
金銮殿上的红榜
殿试放榜那日,京城的朝阳刚染透宫墙,礼部南院外的榜单前就挤满了人。江景行几人挤在最前排,张砚辞踮着脚,手指在榜单上飞快滑动:“江兄,你在二甲第三!文轩兄二甲第十一!云舟兄……二甲十七!哎?头榜怎么没写名字,只标了个‘待诏金銮殿’?”
正疑惑时,远处传来马蹄声,两队御林军开路,太监高唱:“传新科头榜进士傅清妍,即刻觐见陛下——”
“傅清妍?!”张砚辞惊得差点跳起来,转头看向身侧的傅清妍,她也愣在原地,月白裙角被风吹得轻轻晃,眼底满是难以置信。江景行最先反应过来,攥住她的手腕:“是你!快去,别误了时辰!”
傅清妍跟着太监走进金銮殿时,心还在狂跳。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龙椅上的皇帝放下手中的策论,目光落在她身上:“你便是傅清妍?朕看你策论中写‘民生非纸上谈兵,当亲见流民疾苦、农桑辛劳’,倒比那些空谈‘仁政’的考生实在——只是,你为何女扮男装应试?”
傅清妍定了定神,跪伏在地,声音却不卑不亢:“臣父曾为秀才,临终前叹‘女子有才亦当施’。臣不甘笔墨只作闺中消遣,便扮男装赶考,只求以真才实学报效家国,非敢欺君。”
殿内静了片刻,左相忽然出列:“陛下,女子应试古来无例,恐坏了科举规矩!”
“规矩是人定的。”皇帝却摆了摆手,拿起傅清妍的策论,“她的文章里,有流民的饥寒,有农人的期盼,比许多男考生的‘虚文’更懂治国。朕看,这‘规矩’,倒该改改了。”
话音落,殿内百官齐齐叩首:“陛下圣明!”
傅清妍抬头时,眼眶已泛红。皇帝看着她,温声道:“朕封你为‘翰林编修’,专司整理民间疾苦文书,往后你不必再扮男装,只管以真容,写尽天下实情。”
从金銮殿出来时,阳光正好。江景行、柳文轩、傅云舟和张砚辞早已在宫门外等候,见她穿着朝廷赐的青色官袍走出来,张砚辞第一个冲上去:“清妍姐!你是头榜!头榜啊!”傅云舟也难得露出笑意,递过一块干净的帕子:“擦擦汗,别慌。”
老秀才也来了,拄着拐杖站在人群外,手里还提着个食盒,里面是傅清妍爱吃的桂花糕:“丫头,老伯就知道,你能让天下人看见女子的笔墨。”
后来,傅清妍在翰林院任职,常常带着文书走访民间,把农人的建议、妇人的期盼都写进奏章里。江景行去江南任职时,她还特意托他多关注水灾地区的百姓,两人书信往来,满是对民生的牵挂;柳文轩帮她整理文书,常说“你的文字比史书更鲜活”;傅云舟回故乡教书,还把她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说“才华从不分男女”;张砚辞次年中举后,也常来翰林院找她,说“要跟清妍姐学,做个办实事的官”。
秀才巷的老槐树依旧年年开花,傅清妍的“墨香居”没关,她请了个识字的孤女打理,依旧帮人代笔写信,只是如今,常有妇人带着女儿来,指着墙上傅清妍的画像说:“你看,女子也能中头榜,也能为天下人做事。”
风拂过槐花瓣,落在“墨香居”的窗台上,像是在轻轻诉说着——这段从江南到京城的赶考路,不仅圆了几人的梦,更让“女子有才亦可为”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发了芽。
槐树下的家书
入秋后的秀才巷,风里带了些凉意,老槐树的叶子开始泛黄,落在石桌上,铺了薄薄一层。江景行刚从翰林院回来,手里攥着个牛皮纸信封,封皮上是父亲熟悉的笔迹——家里终于来信了。
他刚在石凳上坐下,傅清妍也提着食盒过来,见他盯着信封出神,笑着问:“江兄,是家里来的信?”话音刚落,张砚辞就举着个鼓囊囊的信封跑过来,嚷嚷着:“我家也来信了!我娘肯定给我寄了家乡的花生糖!”
傅云舟和柳文轩也闻声过来,傅云舟手里也捏着一封薄薄的信,指尖轻轻摩挲着封边——他离家最久,心里早盼着家里的消息。老秀才搬来几张小板凳,又泡了壶热茶,笑着说:“都是想家的孩子,拆开念念,让大家也听听家乡的事。”
江景行先拆开信,信纸有些粗糙,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却是父亲一笔一画写的:“鹏儿,见字如面。你中了进士,村里都传遍了,你娘把喜报贴在堂屋正中间,天天擦一遍。家里的稻子收了,留了最好的新米,等你回来煮粥。你在京城当差,别光顾着忙,要吃饱穿暖,待人要和善,别忘本……”信末还夹着一小包干菜,是母亲晒的萝卜干,带着阳光的味道。江景行捏着干菜,眼眶有点热:“我爹总说这些家常话,却比什么都暖。”
傅清妍拆开自己的信时,手指有些轻颤。信封里除了信纸,还有块叠得整齐的素色绢帕,上面绣着她小时候最喜欢的兰草——是母亲的手艺。信里写着:“清妍,我的儿。你竟中了头榜,还成了翰林,你爹知道了,在坟前哭了半宿,说终于遂了他的心愿。娘知道你扮男装受苦了,别再勒着束胸,身子要紧。我给你寄了件薄棉袍,天凉了就穿上,别冻着。京城远,娘不盼你当多大官,只盼你平平安安的……”傅清妍把绢帕贴在胸口,声音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我娘总怕我受委屈,其实有你们陪着,我一点都不苦。”
张砚辞拆开信,果然从里面摸出个油纸包,花生糖的甜香立刻飘了出来。他边掰给大家边念:“强儿,你没中举也别灰心,你爹说‘好事多磨’,明年再考肯定行。家里的鸡下了蛋,你娘天天给你留着,等你回来吃。巷口王婶家的小子也在备考,你俩要是在京城遇见,互相帮衬着点……”张砚辞嚼着花生糖,甜得眯起眼:“我娘就知道我爱吃这个!明年我肯定中,不让他们操心!”
傅云舟的信最简短,是家乡学堂的先生写的:“云舟,家乡的孩子们还等着听你讲京城的事。近来学堂缺笔墨,你若方便,可寻些旧纸旧笔寄回,若不方便,也无妨。你在外好好做事,便是孩子们的榜样。”傅云舟把信折好,放进怀里:“我回去就整理些不用的文稿,裁成纸给孩子们寄回去。”
柳文轩的信是父亲写的,说家里一切安好,让他在翰林院安心编书,还叮嘱他多向傅清妍、江景行请教,“做学问要踏实,做人更要踏实”。他笑着把信递给大家看:“我爹总怕我飘了,有你们在,我哪敢不踏实。”
老秀才看着他们,端起热茶喝了一口:“家书抵万金啊,知道家里好,你们在京城做事也能更安心。”
风又吹过老槐树,叶子沙沙响,像是在应和着。几人手里捏着家书,心里装着家乡的牵挂,却更坚定了——江景行想把江南的民生写进奏章,傅清妍想把民间的声音整理得更细致,张砚辞想明年考个好成绩让爹娘骄傲,傅云舟想早点为家乡的孩子做点实事。
这一封封家书,不是牵绊,而是底气,让他们在京城的路上,走得更稳,也更有力量。
翰林院的暗潮
入冬后,翰林院的炭火烧得总比别处晚半拍。傅清妍抱着刚整理好的《民间疾苦录》初稿,第三次站在礼部侍郎周显达的官署外,冷风顺着官服的领口往里钻,指尖冻得发僵。
“傅编修,大人说了,你这稿子‘过于细碎,无朝堂体统’,还是拿回去重改吧。”周显达的侍从把文稿递出来,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耐,“大人还说,女子治文书本就不合旧例,若再不用心,恐难服众。”
傅清妍接过文稿,首页上“市井琐事,非庙堂所需”的朱批刺得人眼睛疼。这已是她半月内第三次被驳回——前两次,周显达一会儿说她写的“流民安置策”“偏袒庶民,不顾国库”,一会儿又说“妇人诉求录”“格局太小,有失官体”,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是稿子的问题,是周显达打心底里不认可她这个“女官”。
回到翰林院时,江景行正等着她。见她脸色发白,手里的文稿皱了边角,便知又被刁难了:“周显达又扣你稿子了?”
傅清妍点了点头,把文稿摊在桌上,指着“流民安置策”里的内容:“我实地走访了京郊的流民棚,记录了他们缺粮少衣的实情,还算了一笔账——若按我提的‘以工代赈’,既省钱又能让流民有活干,可周大人说这是‘妇人之见’,非要改成‘强制遣返’。”
柳文轩也凑过来,翻了翻文稿,眉头皱得很紧:“周显达本就是守旧派,当年陛下特批你留任,他就当众说过‘女子为官,乱朝廷纲纪’,如今是故意找你麻烦。”
正说着,傅云舟提着个布包进来,里面是他从家乡带来的民情册子:“我刚从吏部回来,听见周显达跟人说,要在月底的朝会上参你一本,说你‘私采民情,越权行事’。”
张砚辞一听就急了,拍着桌子站起来:“这老东西太过分了!清妍姐,咱们不能就这么认了!我去打听打听他有没有什么把柄,让他也尝尝被刁难的滋味!”
傅清妍却拉住他,摇了摇头:“不用。我若靠耍手段反击,倒真应了他说的‘无官体’。我相信陛下让我留任,不是看我是男是女,是看我能不能为百姓做事。”
接下来的几日,傅清妍没再去见周显达,反倒带着文稿再次去了京郊流民棚。她帮着流民修补棚屋,听他们说最真实的难处,还把“以工代赈”的细节改得更具体——哪里需要修桥、哪里需要铺路、每人每日能挣多少粮,一笔一笔算得清清楚楚,最后还让流民们在文稿后摁了手印,算是“万民佐证”。
江景行怕她吃亏,陪着她一起去;柳文轩则在翰林院翻找旧例,找出了前朝“以工代赈”的成功案例,抄录下来附在文稿后;傅云舟把家乡学堂的孩童们写的“盼安稳”的纸条也带来,贴在文稿末尾,字歪歪扭扭,却满是真心。
月底朝会那天,周显达果然站出来,拿着傅清妍之前被驳回的文稿,向皇帝参奏:“陛下,傅清妍身为女子,不安分编书,反倒私闯流民棚,收集些‘鸡毛蒜皮’的事,还提些‘异想天开’的对策,实乃越权妄为,请陛下罢免其职位,以正纲纪!”
傅清妍从容出列,双手捧着修改后的《民间疾苦录》和流民摁印的佐证,躬身道:“陛下,臣所提‘以工代赈’,非凭空臆想——此乃京郊流民的手印,他们愿靠力气换温饱;此乃前朝旧例,证明此法可行;此乃孩童字条,他们盼的不过是安稳日子。周大人说这是‘市井琐事’,可臣以为,百姓的事,从来都不是小事。”
皇帝接过文稿,翻到流民手印那一页,又看了看孩童的字条,脸色渐渐沉了下来:“周显达,你身居侍郎之位,不去体察民情,反倒苛责办实事的官员,这才是‘有失官体’!傅编修的文稿,朕看甚好,即刻发往各部,照此推行‘以工代赈’!”
周显达脸色煞白,忙跪地请罪。傅清妍站在殿中,看着皇帝认可的眼神,又想起流民棚里百姓的笑脸,忽然觉得之前的委屈都值了。
散朝时,周显达经过傅清妍身侧,声音压得极低:“你以为赢了?流民不过是蝼蚁,他们的‘实情’撼不动真正的规矩。”傅清妍抬眼,见他官袍袖口内衬绣着精致的金线螭纹——那是江南贡织局的标记,而贡织局正归户部侍郎管辖,与粮案千丝万缕。她忽然明白,他打压的何止是女子为官,更是她即将触及的利益深渊。
散朝后,江景行、柳文轩、傅云舟和张砚辞早已在宫门外等着,手里还提着个食盒——里面是老秀才特意煮的姜汤,怕她在朝堂上冻着。
“清妍姐,你赢了!”张砚辞兴奋地递过姜汤,“我就知道,靠真本事肯定能赢过那老顽固!”
傅清妍接过姜汤,暖意从手心传到心里:“不是我赢了,是百姓的实情赢了,是咱们一起坚持的初心赢了。”
寒风依旧吹着,可翰林院的炭火,仿佛在那一天,提前烧得暖了起来。琉璃巷三号的暖意
傅清妍的住处,在京城南城的琉璃巷三号——一处带着小跨院的青瓦房,是她中榜后用朝廷给的俸禄租下的。院门不大,挂着块她亲手写的“兰居”木牌,门廊下种着几盆兰草,是老秀才从秀才巷移栽过来的,冬日里也能冒出几株青芽,透着些生机。
跨院的东厢房是她的书房,靠窗摆着张梨花木书桌,上面堆着《民间疾苦录》的文稿,砚台里总剩着半池未干的墨,桌角的铜炉里常燃着安神的艾草,烟气袅袅,混着纸墨香,成了这屋子最特别的味道。西厢房则堆着她从民间收集的物件:流民孩子画的“家”、农妇织的粗布帕、匠人打的小木勺,每一件都贴着纸条,记着背后的故事——这些都是她被周显达打压时,最能撑住她的“底气”。
每日散朝后,傅清妍总爱先绕去巷口的豆腐坊,买块热乎的嫩豆腐。坊主王大娘知道她是“女翰林”,总多给她舀一勺黄豆:“傅大人,这豆子熬粥养身子,你天天写文书,可得顾好自己。”有时王大娘还会把刚蒸好的窝头塞给她,说“孩子在外不容易,热乎的吃着暖心”。
江景行他们常来这里聚。冬日里炭价贵,江景行每次来,总会扛着半袋上好的无烟炭,说“翰林院的炭不够暖,你这屋子小,烧这个更热乎”;张砚辞总揣着从家乡带来的花生糖,往她书桌上一放,就去帮她劈柴,边劈边说“清妍姐,你别总对着文稿,偶尔也歇歇,我劈完柴给你烧壶热茶”;傅云舟来的时候,会带些家乡的新茶,坐在书房里,听她讲民间的故事,偶尔帮她整理文稿,说“这些细节最珍贵,可别被周显达的话磨没了”;柳文轩则爱和她在跨院的石凳上讨论文书,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末了却笑着说“跟你争论,我才觉得自己没偷懒”。
有次傅清妍被周显达当众刁难,回到“兰居”时,眼眶通红,连晚饭都没心思做。刚坐下,院门就被轻轻推开,王大娘端着碗热汤进来:“听张小子说你受了委屈,我炖了点鸡汤,你喝了暖暖身子——咱身子骨硬,不怕那些歪心思。”没过多久,江景行几人也来了,手里提着老秀才做的桂花糕,围着她坐在书房里,你一言我一语地帮她想对策,铜炉里的艾草香,把委屈都揉得软了。
后来傅清妍的《民间疾苦录》终于通过陛下审核,要刊印发行那天,她特意在“兰居”摆了桌小宴。王大娘送了盘自己腌的咸菜,老秀才带来了珍藏的好酒,江景行他们笑着闹着,跨院的兰草似乎也开得更旺了。傅清妍看着满院的人,忽然觉得,琉璃巷三号不只是一个住处,更是她在京城的“根”——有邻里的暖,有朋友的情,哪怕再遇风雨,只要回到这里,就总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紫宸殿的对谈
早春的紫宸殿还带着料峭寒气,殿内烛火明灭,映着御案上摊开的《民间疾苦录》,封皮上“傅清妍”三字的墨迹已被皇帝李治反复摩挲得有些发亮。
“传大理寺卿裴景明、翰林院编修傅清妍觐见——”太监的唱喏声落,裴景明身着绯色官袍,手持朝笏,步履沉稳地进殿;傅清妍紧随其后,怀里揣着那册记满流民冤案的纸笺,指尖轻轻攥着边角。
李治抬眼看向二人,指了指御案上的文稿:“裴卿,傅编修的《民间疾苦录》里,记了件京郊流民张老栓被诬盗粮的案子,你可曾听闻?”
裴景明躬身回话:“臣略知一二,此案原由京兆府审理,定了‘盗官粮二石’的罪名,已判流放三千里。只是臣近来查卷宗时,发现证物与供词有出入,正待复核。”
“出入?”李治眉头微蹙,看向傅清妍,“傅编修,你说说你查到的实情。”
傅清妍上前一步,展开怀中纸笺,声音清晰:“回陛下,臣上月走访京郊流民棚时,遇见张老栓的妻儿。他们说,张老栓是去粮库外捡掉落的谷粒,并非盗粮;且京兆府审理时,证人从未出庭,供词是严刑逼供所得。臣还查到,粮库管事李三曾与京兆府推官有私交,此案定谳后,李三家中多了五十两白银——这些细节,臣都记在纸笺后,附了流民的签字画押。”
她话音刚落,裴景明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陛下,傅编修所言与臣复核的线索吻合!臣已派人去查李三的银钱往来,只是京兆府推官一口咬定‘案情无误’,还说‘流民之言不可信’,倒让复核之事卡了壳。”
李治将御案拍得轻响,烛火都晃了晃:“荒唐!流民也是朕的子民,怎就‘之言不可信’?裴卿,朕命你三日之内彻查此案,提审李三与京兆府推官,若查实有徇私枉法,定要严惩不贷!”
“臣遵旨!”裴景明躬身领命,又看向傅清妍,“傅编修,你手中的流民证词至关重要,后续复核还需你协助佐证。”
傅清妍点头:“裴卿放心,臣随时可配合大理寺查案。”
李治看着二人,语气稍缓:“傅编修,你能顶着压力,把民间的冤屈记下来、呈上来,这份心,比多少‘朝堂体统’都金贵;裴卿,你刚正不阿,不避权贵,正是大理寺该有的样子。”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民间疾苦录》上,“往后,傅编修若再查到此类冤案,可直接递大理寺,不必再经礼部中转——朕倒要看看,谁还敢压着百姓的声音!”
出殿时,晨光已透过宫墙的缝隙照进来。裴景明看向傅清妍,语气带着几分赞许:“傅编修,你收集的证词细致入微,若不是你,这案子怕是真要沉了。”
傅清妍握着纸笺,心里松了口气:“裴卿过誉了,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若不是陛下信任,裴卿愿彻查,这冤屈也难昭雪。”
两人并肩走在宫道上,晨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傅清妍知道,这不仅是张老栓一案的转机,更是她往后做《民间疾苦录》的底气——有皇帝的支持,有裴景明这样刚正的同僚,哪怕周显达再想打压,也拦不住她为百姓发声的路。
暗巷里的流云手
其实傅清妍从未刻意隐瞒家世。父亲傅远山曾是江南名镖师,晚年弃武从文考取秀才,却因伤病早逝。他临终前将祖传的“青锋匕”交给她,叹道:“清妍,傅家以武立身,以文传世。这匕首护过三代人平安,如今交给你——若遇危难,不必拘泥闺训,护己护人方是正道。”入京后,她怕“武门之女”的身份被质疑科举资格,才缄口不言。此刻袖中冰冷的匕鞘贴着手腕,仿佛父亲沉稳的叮咛。
查张老栓冤案的第二日,傅清妍跟着裴景明的下属去城郊找关键证人——粮库的老杂役刘老爹。刚拐进粮库后的暗巷,就见三个蒙面人握着短刀冲出来,刀光在暮色里闪着冷光,直逼刘老爹。
“小心!”傅清妍一把将刘老爹拉到身后,左手飞快拂过腰间——那里藏着柄父亲留给她的短匕,是傅家祖传的“青锋匕”,柄上刻着小小的“傅”字。她幼时跟着父亲学武,傅家虽是武术世家,却从不在江湖张扬,父亲教她“流云手”时总说:“习武不是为争强,是为护己、护想护的人。”
蒙面人见她拦路,挥刀就砍。傅清妍不慌不忙,侧身避开刀锋,右手使出“流云手”的巧劲,扣住对方手腕,轻轻一拧,短刀“当啷”落地;另一个蒙面人从侧面袭来,她脚尖点地,身形像柳絮般飘开,同时从袖中摸出枚铜钱,指尖一弹,正打在对方膝盖弯,那人“扑通”跪倒在地。第三个蒙面人见状,转身想跑,傅清妍早追上前,手肘顶住他后背,借力一推,那人重重撞在墙上,动弹不得。
这一切发生在瞬息之间,裴景明的下属还没来得及拔刀,蒙面人已全被制住。刘老爹看得目瞪口呆,颤声问:“傅、傅大人,您……您还会武功?”
傅清妍收起短匕,拍了拍袖口的灰,语气平静:“家传的一些粗浅功夫,用来自保罢了。”
这时,裴景明带着人赶到,见地上绑着的蒙面人,又看了看傅清妍,眼中满是惊讶:“傅编修,这是……”
“是李三派来灭口的。”傅清妍蹲下身,解开其中一个蒙面人的面罩,果然是粮库的打手,“我家原是江南武术世家,父亲是当地武师,教我武功是怕我一个女子在外受欺。后来父亲去世,我带着他的匕首来京赶考,没敢说这事,怕人说我‘武夫无文’,误了做文书的事。”
裴景明恍然大悟,想起之前傅清妍走访流民棚,总敢孤身去偏僻地方,遇到地痞也能从容应对,原来都是有底气的:“傅编修深藏不露!若不是你,今日刘老爹怕是要遭毒手,这案子也断了线索。”
后来审蒙面人时,果然供出是李三怕刘老爹揭发他私吞官粮、嫁祸张老栓,才派他们来灭口。傅清妍的武功,成了破局的关键——不仅护住了证人,还从蒙面人身上搜出了李三私吞粮款的账本碎片,成了定罪的铁证。
江景行几人知道后,张砚辞最先拍着大腿笑:“难怪清妍姐之前敢一个人去流民棚!原来还有这本事,我之前还想护着你,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
傅清妍笑着拿出那柄青锋匕,给他们看柄上的“傅”字:“我爹总说,文能提笔写民生,武能抬手护弱小,才是真本事。以前我总觉得武功是累赘,怕人说我‘不似女子’,现在才懂,这是我能走下去的底气。”
老秀才也笑着点头:“好!文武双全,既敢为百姓写冤屈,又能护百姓周全,你爹若泉下有知,定会骄傲。”
往后查案时,傅清妍依旧带着短匕,却不再刻意隐瞒。遇到偏僻难行的山路,她能扶着同僚稳步走;遇到刁民闹事,她也能从容应对,却从不用武功伤人,只凭巧劲制住。旁人再不敢因她是女子而轻视,连周显达见了她,也多了几分忌惮——他原以为能靠刁难逼她退缩,却没料到,这女子不仅有文才,还有一身能护己护人的硬功夫,比许多只会耍嘴皮子的官员,强了百倍。
傅清妍知道,父亲教她的不仅是武功,更是“不怯、不馁”的劲——文能安天下,武能定风波,这才是她傅家的传承,也是她能在朝堂上为百姓发声的最大底气。
大理寺外的玄衣影
李三的账本碎片刚送到大理寺,衙门外就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玄镜司的人到了。为首的玄镜司统领沈砚,一身玄色劲装,腰佩绣春刀,面无表情地推开围上来的衙役,径直走到裴景明面前,递上一份鎏金令牌:“裴寺卿,奉陛下密令,李三案涉及官粮走私,恐牵出朝中勾结,交由玄镜司彻查,大理寺即刻移交所有卷宗与证人。”
裴景明接过令牌,指尖微凉——玄镜司直归皇帝管辖,专查“涉密大案”,寻常案件从不过问,如今突然插手李三这桩“小案”,分明是有人在背后动了手脚。他刚要开口,沈砚的目光已扫向站在一旁的傅清妍,眼神锐利如刀:“傅编修,听闻此案的关键证词与证物,多由你收集?一并交来吧。”
傅清妍敏锐捕捉到沈砚腰间令牌的鎏金纹路——那是玄镜司“特敕查案”的标记,非谋逆大案不可启用。她心头一凛:李三区区粮库管事,怎会惊动玄镜司?除非……此案背后牵扯之人,位高至此!她不由攥紧证词,纸页边缘被指节压出深痕。
傅清妍握紧了袖中的青锋匕,面上却丝毫不慌:“沈统领,李三案是京兆府枉判的流民冤案,涉及的不过是两石官粮与五十两白银,何来‘官粮走私’与‘朝中勾结’?玄镜司若要接手,总得给大理寺、给百姓一个明明白白的说法。”
“说法?”沈砚冷笑一声,上前一步,压迫感扑面而来,“玄镜司查案,无需向旁人解释。傅编修若是识趣,便交出证物;若是不识趣,休怪本统领以‘妨碍查案’论处。”
“你敢!”张砚辞突然从人群里冲出来,挡在傅清妍身前,“清妍姐是奉旨编修《民间疾苦录》,收集证词是分内之事,你凭什么抓她?”
沈砚刚要抬手,傅清妍已侧身避开张砚辞,挡在他前面,同时从怀中掏出那份流民签字画押的证词,摊在沈砚面前:“沈统领请看,这上面有三十七个流民的手印,他们都是张老栓冤案的目击者。玄镜司若真为‘查案’,便该让真相大白;若只是为了掩盖某些人的罪行,傅清妍便是拼着‘妨碍查案’的罪名,也绝不会交出游击队。”
她话音刚落,江景行与柳文轩也赶到了——江景行手里拿着翰林院的文书,柳文轩则捧着刚从京兆府调出来的旧卷宗。“沈统领,”江景行将文书递过去,“陛下曾下旨,《民间疾苦录》所涉案件,翰林院可参与复核。李三案既在录中,翰林院有权监督,玄镜司若强行接手,怕是不合规矩。”
沈砚看着眼前的几人,眉头微蹙——傅清妍有武功傍身,眼神里没有半分惧意;江景行持着翰林院文书,占着“奉旨”的理;裴景明虽未多言,却挡在刘老爹身前,显然不愿交出证人。他心里清楚,这案子背后牵扯着周显达——周显达的兄长是玄镜司的副统领,此次让玄镜司插手,就是为了护住李三,不让案子牵扯出更多人。
就在这时,巷口传来马蹄声,老秀才拄着拐杖,身后跟着几个秀才巷的邻居,手里举着写有“还流民公道”的木牌,慢慢走过来:“沈统领,老身虽不懂朝堂规矩,却知道‘民为根本’。张老栓是个老实人,若玄镜司真要查案,便该当着百姓的面查,别让大伙觉得,这京城的天,只护着当官的。”
沈砚看着围上来的百姓,又看了看傅清妍手中的证词,终于松了口气——他虽受命于副统领,却也不愿做那“欺民”之事。“好,”他收起令牌,语气稍缓,“卷宗与证人暂留大理寺,但玄镜司会派专人监督查案,若有任何隐瞒,休怪本统领不客气。”
说罢,他带着玄镜司的人转身离开,玄色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巷口。
傅清妍看着手中的证词,轻轻舒了口气——她知道,玄镜司的介入只是开始,周显达背后的势力绝不会善罢甘休。但此刻,有裴景明的刚正,有江景行几人的支持,还有百姓的信任,她便不怕。
裴景明拍了拍她的肩:“傅编修,接下来的查案,咱们得更谨慎些。”
傅清妍点头,指尖抚过袖中的青锋匕——父亲教她的“流云手”,不仅能护人,更能护这世间的公道。她定要让张老栓沉冤得雪,让那些藏在暗处的蛀虫,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