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电磁弹射-《我为国家献科技》

  得知消息后,南方造船厂的厂长几乎是抑制不住激动,立刻拿起电话,亲自拨通了达利安造船厂的热线。

  电话一接通,他便开门见山:

  “请问……贵厂这次使用的模块化吊装分布集群系统,是否有技术资料可以共享?我们这边有不少项目,也正在面临类似的瓶颈。”

  语气中,透着一股难掩的兴奋和渴望。

  而此时的达利安造船厂指挥中心,伍思辰听完汇报,只是淡淡一笑:

  “技术不是用来藏的,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随即,他亲自签发了指令。

  包括核心调度算法、视觉辅助同步模块、力矩平衡接口在内的完整技术文档,当天就通过官方渠道无保留公开。

  毫无保留,毫不避讳。

  因为他知道——

  这项技术,不只是为了解决达利安的问题,更是为了推动整个大夏船舶工业,迈向更高效率、更高精度、更高自主性的新时代。

  在成功解决了002航母的舰体结构问题后,伍思辰终于难得在办公室休息了半天。

  然而,还没坐热,舰体主设计师唐越又匆匆敲门而入,手中抱着一叠资料。

  “伍总工,电磁弹射试验系统的对接出了点问题。”

  伍思辰揉了揉眉心,语气平静:

  “我记得,在测试歼-35舰载适配时,我就设计过一套陆地版的‘电磁弹射试验系统’,当时运行得非常稳定。你们用的,不是这套系统吗?”

  唐越点头:“确实,那套系统在陆基条件下表现优异。但现在我们在尝试移植到航母上时,遇到了一系列适配问题。”

  “主要是舰体供电稳定性、电磁场泄露控制,以及设备本身的耐盐雾和抗震等级适配都存在难点。”

  伍思辰皱了皱眉,语气低沉:

  “也就是说——你们现在需要一套适配航母作战环境的‘舰载电磁弹射中间件系统’,能实现状态感知、动态补偿、以及能量调度协调?”

  唐越苦笑:“说得没错。我们移植小组其实已经为这个问题摸索了很久,但——”

  “但还是解决不了,对吧?”伍思辰语气一针见血。

  “是。”唐越有些尴尬地低下头,“只是我们也不敢一遇到难题就来打扰您,怕给您这边增加太多压力……”

  伍思辰却轻轻一笑,语气温和:

  “没事,问题解决了才最重要。”

  话音刚落,他站起身,拿起外套。

  “走吧,带我去你们实验场地看看。”

  唐越点头应声,两人随即离开办公室,直奔电磁弹射系统研发测试区。

  空气中,又是一场攻坚战即将展开的味道。

  电磁弹射系统总工刘文彬正焦躁地在测试区边缘来回踱步,目光不断扫向正在调试的设备。

  “怎么还是不行……”他低声咕哝,眉头紧锁,眼中满是疲惫。

  这时,伍思辰与唐越并肩走进实验区。刘文彬一眼看到两人,立刻迎上前来,脚步带着几分急切。

  “伍总,实在抱歉——陆地版的电磁弹射系统我们都调通了,但一移植到模拟航母环境中,就接连出问题。”他低声说道,声音里夹着几分自责,“就这点小事,还要麻烦你亲自过来……”

  伍思辰摆了摆手,语气轻松却铿锵:

  “没关系。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就是你们的高个子。”

  一句话,轻描淡写,却如定海神针,落在众人耳中。

  刘文彬与唐越对视一眼,神情一肃。

  他们心中都清楚,002航母从传统滑跃的6万吨001型,跃迁至12万吨级全电推进 电磁弹射的核动力航母,每一步,都是技术极限的挑战。

  鹰酱为此走了几十年路,也仍在电磁弹射这道关口徘徊。

  而如今,在大夏,这条路几乎是被眼前这个男人硬生生一个人啃下来的。

  伍思辰目光扫过实验舱内一圈,声音平稳而有力:

  “行了,详细说说你们目前卡在哪儿。”

  刘文彬立刻收敛情绪,取出一份调试报告,将手上的问题一项项列出:

  “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舰载电力系统在高频次充放期间会出现小范围电压波动,影响线圈推力稳定;第二是磁场干扰对甲板下方部分电子舱位有信号串扰风险;第三……”

  实验区的空气,随着问题的展开,再次凝重。

  但此刻,众人的目光里,已多了一份信任与安定。

  因为他们知道,伍总工来了,问题就不是问题。

  在听完刘文彬的汇报后,伍思辰没有急着发表意见,而是径直走向调度控制台,翻开调试日志,一页页迅速扫过核心数据。

  “电压波动频率在2.7hz到3.1hz之间?……这不是系统问题,是电容群响应滞后。”

  他指向图表中一段电压折线图,“这段时间的功率曲线像不像你见过的三阶残振效应?”

  刘文彬一愣,随即眼睛一亮:“是……对,像!你是说——电流调度逻辑出问题了?”

  “准确说,是舰载供电系统的动态负载识别延迟了半拍。解决方法是,在电容冗余结构上引入自适应吸收单元,做‘电压边界抑制’。”

  随后,伍思辰又调出磁场干扰模拟结果,分析各路径的信号耦合系数。

  “甲板以下的电子舱位防护等级不够,用电磁泡沫屏蔽内衬 低频扰动干扰源,能抹去85%以上的误扰。”

  他一边讲解,一边写下临时调整方案。

  第三项,关于稳定推力输出的动态反馈问题,他干脆在控制台前写下一整套新逻辑:

  ‘多点传感—预测调度—能量预置’三段式自校正模型。

  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被逐一击破,原本沉闷压抑的实验舱里,气氛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曾经眉头紧锁、一言不发的工程师们,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系统的迭代优化中。每一次代码刷新、每一次曲线修正,都是一场对极限的重新定义。

  经过连续数轮测试、调校与校验,这套专为航母环境定制的电磁弹射方案,终于定型。

  它被正式命名为:

  “舰载电磁弹射多层感知补偿框架”。

  这不仅是一套控制逻辑,更是一种跨代的思维方式。

  在主控室里,刘文彬盯着屏幕上逐步亮起的绿色状态条,那些曾经反复跳转的红色警告,如今已一一熄灭。

  他轻声自语,眼神中带着一丝敬畏,又仿佛是在对整个系统宣告:

  “以前,是系统去适应舰体……现在,是整艘舰体,主动为弹射系统让路了。”

  技术不再只是附属,而是变成了航母的核心节拍器。

  而那节拍,正由他们亲手调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