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开始攻克!-《我为国家献科技》

  他没有安慰,没有鼓励,而是直接站在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刷刷写下三个大字:

  震动。温度。算法。

  他转过身,眼神凌厉,声音如同铁锤敲击每个人的心房。

  “别人可以畏惧这三座大山,但我们不能。你们还在想着借鉴别人几十年的路子,而我告诉你们——没有路,就自己劈开一条!”

  一瞬间,所有人的眼神都被他死死吸引。

  伍思辰挥动马克笔,在“震动”两字下写下一个圆环。

  “震动问题,不靠传统的磁悬浮平衡,不靠复杂的外部减震。我们要做的,是让晶圆台‘与震动共舞’!”

  全场愣住。

  “什么意思?”有人忍不住出声。

  伍思辰指着圆环,眼神炽烈:“我们不去消灭震动,而是让震动成为晶圆台的一部分!让它自己形成闭环震荡,把外界干扰吸收进去,再反向抵消!”

  “这是——自谐振系统?”一位年轻工程师呼吸急促。

  “没错!”伍思辰点头,“别人竭尽全力去消灭震动,我们要反其道而行,让晶圆台自己像舞者一样,在震动中找到平衡!这样一来,再强的外部干扰,也会在系统内部化作无声涟漪!”

  众人眼神逐渐燃烧起来。

  他又走到“温度”二字前,重重一划:“第二,温度!别人用的都是复杂的冷却液与材料,而我不要!我们直接在台体内部,设计一条‘温度脉动通道’。”

  白板上,一个又一个波浪线出现。

  “这条通道,实时把热量集中到一个点,然后在下一个周期释放出去!这样温度不再是散乱的威胁,而是规律的脉冲。只要我们掌握了脉动的频率,晶圆台就永远不会畸变!”

  “这……这是完全原创的热控方案!”一位材料专家双眼放光,“我们从来没试过这样调温!”

  伍思辰冷笑:“因为别人都不敢试。但我们敢!只要有勇气,第一个热控奇迹,就该诞生在大夏!”

  他最后站到“算法”两个字前,停顿了片刻,目光如刀。

  “第三,算法。你们在借鉴卫星控制、飞行姿态,我说,不要!那些算法不是为晶圆台生的。我要你们抛掉一切旧公式,听从我的方案——本能算法!”

  “本能算法?”全场屏住呼吸。

  伍思辰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大字:“不再依赖外部算力,而是让系统自己‘学会动作’!”

  “晶圆台的每一次移动,都像人的肌肉一样,不是算出来,而是‘习惯出来’!我们要让它自己形成一种运动本能!”

  “这……等于是让台子自我进化!”有人瞪大眼睛,声音颤抖。

  伍思辰一字一句,掷地有声:“没错!别人走的是数学大道,我们走的是本能之路!当它习惯了纳米级的精度,习惯了在高温与震动下生存,它就能完成任何动作!这就是属于大夏的原创!”

  说完,他猛地将马克笔砸在桌上,整个会议室仿佛被电流击中。

  片刻沉寂后,年轻的研究员第一个站起,眼中燃烧着火焰:“干!我来负责自谐振系统的测试!”

  “温度脉动通道交给我!”另一位材料学博士拍案而起。

  “算法我来写!哪怕一行一行重敲,也要让这台子学会呼吸!”

  一瞬间,死寂化为雷鸣般的呐喊。

  所有人重新燃起了斗志,仿佛刚刚的失败从未存在。

  伍思辰环视全场,眼神坚定,声音低沉却震彻人心:

  “今天起,我们不再追随别人的脚步。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无人涉足的疆域!震动、温度、算法——三座大山,今天开始,就是我们的磨刀石!”

  “记住!未来的光刻机,不是荷兰的,不是西方的——是大夏的!”

  掌声、呐喊声、激昂的呼喊,汇聚在实验大厅中,像是狂风暴雨,轰鸣不息。

  这一刻,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的科研人员,而是一支为了民族未来而战的铁军。

  实验大厅再次被清空,只有核心小组留了下来。

  震动问题的试验,是所有人心头最沉重的石块。

  “自谐振系统”——这是伍思辰提出的全新原创方案,意味着不去消灭震动,而是让晶圆台“与震动共舞”,主动吸收、反向抵消外界干扰。

  这一想法在纸面上成立,但真正落实到实验……谁也没底。

  装置启动的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

  所有人紧张到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惊扰到那张“即将起舞的晶圆台”。

  操作员输入指令,平台缓缓悬浮,随后进入第一阶段测试。

  监控屏上,数据曲线立刻抖动得惊心动魄——频率偏移,幅度过大,整个平台像喝醉酒一样左右摇晃。

  有人额头冒出冷汗,声音干涩:“还是不稳……”

  伍思辰却没有急于喊停,他紧盯着屏幕,忽然开口:“切换到内环自反馈模式!”

  操作员猛地一愣:“可是——”

  “照做!”伍思辰声音冷厉,没有一丝犹豫。

  随着命令执行,系统中隐藏的“自谐振模块”瞬间启动。

  屏幕上的曲线依旧剧烈震荡,但只过了短短三秒,那原本杂乱无章的波动竟逐渐被拉拢、收束,仿佛狂野的洪水被无形的堤坝驯服。

  “天啊……它自己在抵消!”

  研究员的声音颤抖着喊了出来。

  果然,下一秒,曲线波幅骤然收窄——

  原本疯狂摇摆的晶圆台,像是突然“找到了节奏”,进入了一种自我共振的平衡状态。

  它并没有停止震动,而是保持在一种近乎完美的节律中,与外界干扰互相抵消。

  监测数据狂刷:

  ——误差:从纳米级降到皮米级!

  ——稳定时间:30秒、1分钟、2分钟……还在延续!

  “稳住了!稳住了!!”

  实验大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年轻工程师激动到热泪盈眶,差点扑到同伴怀里:“它不是死物!它在跳舞!台子真的学会跟震动共舞了!”

  另一位控制组的研究员双手颤抖:“误差比我们预期低了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我们完全跨过了国外几十年的经验积累!”

  掌声与欢呼此起彼伏,很多人眼眶发红。因为他们太清楚,这一步突破,意味着晶圆台不再是被动挨打的“脆弱玻璃”,而是有了“自愈与消化”的能力。

  而伍思辰只是静静看着屏幕上那条几乎稳成直线的数据曲线,目光锐利,语气坚定:

  “记住,这只是开始。震动这一关,我们赢了。接下来——轮到温度了。”

  全场再次爆发掌声,像雷鸣一般轰响在实验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