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霜降已过,秋意愈浓。沈家老宅门前那两株百年银杏,如今已是满树金黄。秋风掠过,叶片簌簌而下,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宛如给青石板路镀了层金。可惜这般美景,再无往日赏叶之人。
沈寒酥站在银杏树下,手中握着一封请柬。这是商会送来的,邀沈家出席产业拍卖会。曾经江南首富的沈家,如今却要以卖家产度日,何等讽刺。
“小姐,马车备好了。”福伯低声道。这位老管家今日特意换上了那身半新的靛蓝长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仿佛要去赴一场重要的宴会,而非变卖家产。
沈寒酥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这座承载了她二十三年记忆的府邸。朱漆大门上的铜环已有些松动,门前石狮也蒙了尘,唯有那方“沈府”匾额依旧高悬,在秋阳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马车穿过熟悉的街巷,沈寒酥掀帘望着窗外。这条富贵街,她从小走到大,每一家店铺,每一处宅院,都藏着一段记忆。
“福伯,记得那家绸缎庄吗?”她忽然指向街角一处店面。
福伯顺着望去,叹道:“如何不记得?那是老爷开的第一家铺子。”
三十年前,沈老爷就是靠着这家小小的绸缎庄起家。那时沈寒酥还未出生,只听父亲提起过,铺子虽小,却承载着他全部的希望。每天天不亮,父亲就亲自去码头接货;夜深了,还在灯下算账。一尺一布,积攒起最初的资本。
“父亲常说,创业容易守业难。”沈寒酥轻声道,“如今想来,他早已预见今日。”
福伯摇头:“老爷是明白人,可惜...明白得太晚。”
马车在商会门前停下。今日的商会格外热闹,各路商贾云集,其中不乏沈家从前的合作伙伴,也有许多闻讯赶来捡便宜的生面孔。
沈寒酥一下车,便感受到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有同情,有好奇,更多的是幸灾乐祸。她挺直脊背,面带微笑,从容地走进会场。
“沈小姐到——”司仪高声通报。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曾经的江南第一才女身上。她今日穿着一件半旧的月白襦裙,发间只簪一支素银簪子,浑身上下再无半点装饰,却自有一番清雅气度。
“寒酥来迟,诸位见谅。”她微微欠身,声音清越。
商会会长赵老爷连忙起身:“沈小姐客气了,请上座。”
沈寒酥在指定的位置坐下,目光扫过桌上那本厚厚的产业名录。翻开第一页,便是沈家最为人称道的丝绸工坊。
“第一家,城南沈氏丝绸工坊。”司仪高声道,“占地五十亩,织机百台,工匠三百,起价十万两。”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谁都清楚,这座工坊光是地皮就值五万两,更别提那些精良的织机和熟练的工匠。
“十一万!”
“十二万!”
“十三万五千!”
叫价声此起彼伏,沈寒酥却恍若未闻。她记得七岁那年,父亲第一次带她去工坊。那时正值蚕月,工坊里热气蒸腾,织女们手指翻飞,梭子来往如织。父亲指着那些织机说:“酥儿你看,这一丝一线,都是沈家的根本。”
后来工坊规模扩大,从江南织造局接了不少宫中的订单,最鼎盛时,连皇亲国戚都以穿沈家丝绸为荣。父亲在工坊后院种了一片桑林,说是要让工人们记住,再华美的绸缎,也源自最朴素的桑叶。
“二十万两!成交!”木槌落下,工坊被一个山西商人买走。
沈寒酥轻轻合上眼。那片桑林,不知新主人会不会保留?
接下来的拍卖,如同在沈寒酥心上凌迟。沈家的茶山、盐引、当铺、船队...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父亲半生心血。
“城西永昌当铺,起价三万两。”
“三万五千!”
“四万!”
叫价声中,沈寒酥想起永昌当铺的掌柜老周。那是父亲最信任的老人之一,在当铺做了四十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再高明的赝品,也逃不过他的法眼。
父亲常说:“做当铺这行,最重要的是良心。人家来典当的,都是急用钱,我们不能趁火打劫。”
永昌当铺的利息一直是全城最低,遇到实在困难的,老周还会自掏腰包垫付。父亲知道后,不但不责怪,反而夸他做得对。
这样一位忠心的老掌柜,不知新东家会如何对待?
当铺最终以五万两成交。沈寒酥暗中记下买主,打算日后托人打听老周的去处。
拍卖进行到午后,终于轮到沈家的几处田庄。这些田庄大多在城郊,是沈家的根基所在。其中最值钱的是东山庄园,有良田千亩,还有一个很大的果园。
“东山庄园,起价八万两。”
台下却无人应价。沈寒酥正觉奇怪,忽听旁边有人低语:“听说那庄子闹鬼,前些日子还死了人...”
她心中一紧。东山庄园一直是沈家最太平的产业,何时闹过鬼?
福伯俯身低语:“小姐,老奴打听过了,是有人在暗中散布谣言,想压低价码。”
沈寒酥抬眼望去,果然看见几个商人交头接耳,面露犹豫。她心中明了,这是有人要趁火打劫。
“八万两,我要了。”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青衫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起身。他面容清秀,目光澄澈,不似商人,倒像个读书人。
司仪问道:“这位公子出价八万两,可有人加价?”
台下寂静片刻,忽然有人道:“八万五千两!”
青衫书生不慌不忙:“九万两。”
“九万五千两!”
“十万两。”
这个价格已接近庄园的实际价值,先前竞价的那人悻悻坐下。
青衫书生顺利拍得庄园,走到沈寒酥面前,拱手道:“在下林清源,久闻沈家仁义,今日得此庄园,必当善待庄上佃户,请沈小姐放心。”
沈寒酥起身还礼:“林公子客气了。东山庄园的佃户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还望公子多加照拂。”
“这是自然。”林清源取出一张名帖,“这是在下在城中的住处,沈小姐日后若有事,可派人传话。”
沈寒酥接过名帖,心中疑惑。这林清源举止文雅,谈吐不俗,不像寻常商贾,却为何要买沈家的田庄?
拍卖继续进行,沈寒酥渐渐感到疲惫。眼看着祖产一件件易主,如同看着自己的血肉被一刀刀割下。
“接下来是沈家在城中的十三处铺面。”司仪的话让她精神一振。
这十三处铺面分布在城中各处,虽不算最大,却是沈家生意网络的关键节点。父亲生前最看重这些铺面,常说它们是沈家的“眼睛和耳朵”。
“这些铺面要整体出让,起价十五万两。”
这个价格显然偏高,台下一时无人应声。沈寒酥明白,这是商会为保住沈家颜面特意安排的。若能整体出让,至少这些铺面还能保持完整。
“十五万两。”终于有人开口,是城中另一大商号“瑞昌号”的东家。
“十六万两。”又一个声音响起。
“十七万两。”
“十八万两。”
价格一路攀升,沈寒酥的心也随着叫价声起伏。这些铺面若能卖个好价钱,至少未来几年的生活都有了着落。
“二十五万两!”瑞昌号东家咬牙道。
这个价格已远超预期,司仪正要落槌,忽听门外传来一个声音:“三十万两!”
全场哗然。只见一个锦衣华服的中年男子大步走进,身后跟着几个随从。此人面色红润,目光锐利,一看便是久经商海的人物。
“是京城来的皇商,马百万!”有人低呼。
马百万径直走到前排,对司仪道:“三十万两,这些铺面我要了。”
司仪为难地看向沈寒酥。马百万是出了名的狠角色,他若接手这些铺面,原店的伙计掌柜恐怕都要遭殃。
沈寒酥起身道:“马老板,这十三处铺面是整体出让,不知您接手后,打算如何经营?”
马百万挑眉:“既是我买下的产业,如何经营,似乎不劳沈小姐过问吧?”
“马老板误会了。”沈寒酥不卑不亢,“这些铺面中的伙计掌柜,多是跟随沈家多年的老人。寒酥虽不才,却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失去生计。”
马百万哈哈大笑:“沈小姐果然如传言般仁义。好,马某答应你,原店人员一概留用,工钱照旧,如何?”
沈寒酥微微欠身:“多谢马老板。”
交易达成,马百万走到沈寒酥面前,递上一张银票:“这是定金,余款三日内结清。”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沈小姐,马某有一言相劝。”
“马老板请讲。”
“商场如战场,仁义固然重要,但太过心软,终究难成大事。”马百万意味深长道,“今尊就是最好的例子。”
沈寒酥面色不变:“多谢马老板指点。但寒酥以为,经商如做人,失了本心,纵然富可敌国,也不过是行尸走肉。”
马百万一愣,随即笑道:“好个伶牙俐齿的丫头!可惜啊,这世道不吃这一套。”
望着马百万离去的背影,沈寒酥默然良久。父亲果真是因为太过仁义才败家的吗?她不禁想起那些年被父亲帮助过的人...
拍卖会持续到日落时分,沈家产业已去了七七八八。最后一件,是沈家老宅。
“沈府宅院,占地百亩,五进院落,亭台楼阁俱全,起价五十万两。”
这个价格让在场多数人望而却步。毕竟,能一口气拿出五十万两现银的,江南也没有几家。
沈寒酥紧张地握紧了手。这座宅院是沈家的根,若是连它也卖了,沈家就真的成为历史了。
“五十万两。”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沈寒酥抬眼,竟是多日未见的表叔沈明远。这位表叔一向与父亲不和,在沈家鼎盛时很少登门,没想到今日会来竞拍老宅。
“五十五万两。”另一个声音加入竞争。
“六十万两!”沈明远毫不犹豫。
“六十五万两。”
“七十万两!”
价格节节攀升,沈寒酥的心渐渐沉了下去。表叔这般势在必得,恐怕不是念及亲情,而是另有所图。
果然,当价格喊到九十万两时,竞争对手放弃了。沈明远得意地站起身,对司仪道:“可以落槌了。”
“九十万两一次,九十万两两次...”
“一百万两。”
这个声音很轻,却如惊雷般在会场炸开。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角落处站着一个蒙着面纱的女子。
沈明远怒道:“你是谁?敢跟我抢!”
女子缓缓摘下面纱,露出一张清丽绝俗的脸。沈寒酥惊呼出声:“苏姨娘!”
这是父亲生前最宠爱的妾室苏婉柔,三年前因与父亲争执,负气离家,再无音讯。没想到今日会出现在这里。
苏婉柔走向沈寒酥,眼中含泪:“寒酥,好久不见。”
“苏姨娘,你...”
“这一百万两,是我这些年的全部积蓄。”苏婉柔轻声道,“老爷生前待我不薄,我不能眼看着他的心血落入小人之手。”
沈明远暴跳如雷:“你说谁是小人?”
苏婉柔冷冷道:“谁在老爷病重时,暗中转移沈家资产,谁就是小人!”
会场顿时一片哗然。沈寒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苏姨娘,你说什么?”
“寒酥,你可知沈家为何败得如此之快?”苏婉柔眼中满是痛楚,“除了你哥哥经营不善,更因为有人里应外合,掏空了沈家的根基!”
她转向众人,高声道:“诸位都是商场中人,应该明白,再大的家业,也不可能在三个月内败得如此彻底!沈家这是遭了内贼!”
沈明远面色惨白,强作镇定:“你、你血口喷人!”
“是不是血口喷人,查查账目便知。”苏婉柔从袖中取出一本账册,“这是老爷临终前交给我的,里面记录了沈明远这些年来如何通过虚假交易,转移沈家资产。”
真相大白,全场哗然。沈明远在众人鄙夷的目光中,仓皇逃离会场。
最终,沈家老宅由苏婉柔拍得。她走到沈寒酥面前,将房契塞到她手中:“这宅子,物归原主。”
沈寒酥泪如雨下:“苏姨娘,对不起,当年我...”
当年苏婉柔与父亲争执,正是因为她发现了沈明远的不轨,而沈寒酥却误会她是要争家产。
苏婉柔摇头:“都过去了。我今日来,不只是为了这宅子,更是要告诉你一个道理。”
“请姨娘指教。”
“产业如秋叶,有荣必有枯。今日沈家产业凋零,看似不幸,实则是新生。”苏婉柔望向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叶子落了,树才能熬过寒冬,来年发出新芽。沈家也是如此,放下这些重担,或许能活得更轻松。”
沈寒酥若有所思。
离开商会时,已是夜幕低垂。福伯提着灯笼在前引路,主仆二人默默走着。
“福伯,你说父亲若在天有灵,会怪我吗?”沈寒酥忽然问。
福伯停下脚步,认真道:“小姐,老爷若在,一定会为你骄傲。今日这场拍卖会,你表现得比很多男子都要坚强。”
回到城西小院,母亲和翠儿早已等在门口。见沈寒酥平安归来,这才松了口气。
“怎么样?”母亲急切地问。
沈寒酥将今日之事细细道来,听到苏婉柔出现时,母亲怔了许久,才叹道:“没想到,最后帮我们的,竟是她。”
晚饭后,沈寒酥独自在院中徘徊。月光如水,洒在槐树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她想起白日里变卖的种种产业,想起父亲创业的艰辛,守业的不易,以及最终的凋零。
“产业凋零如秋叶,人生起落似浮云。”她轻声吟道。
忽然明白,父亲留给她的最大财富,不是那些可计价的产业,而是经商做人的道理——诚信为本,仁义当先。这些,是任何拍卖会都无法夺走的。
远处传来更鼓声,三更天了。沈寒酥抬头望月,只见一片浮云掠过,暂时遮住了月光,但很快又会重现光明。
如同沈家的命运,今日凋零,未必不是明日新生的开始。
她转身回屋,心中已有了打算。那些变卖产业所得,除了维持生计,更要用来帮助那些因沈家败落而失去生计的伙计掌柜。这是沈家应有的担当,也是父亲会做出的选择。
秋叶飘零,不是终结,而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下一个春天。
霜降已过,秋意愈浓。沈家老宅门前那两株百年银杏,如今已是满树金黄。秋风掠过,叶片簌簌而下,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宛如给青石板路镀了层金。可惜这般美景,再无往日赏叶之人。
沈寒酥站在银杏树下,手中握着一封请柬。这是商会送来的,邀沈家出席产业拍卖会。曾经江南首富的沈家,如今却要以卖家产度日,何等讽刺。
“小姐,马车备好了。”福伯低声道。这位老管家今日特意换上了那身半新的靛蓝长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仿佛要去赴一场重要的宴会,而非变卖家产。
沈寒酥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这座承载了她二十三年记忆的府邸。朱漆大门上的铜环已有些松动,门前石狮也蒙了尘,唯有那方“沈府”匾额依旧高悬,在秋阳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马车穿过熟悉的街巷,沈寒酥掀帘望着窗外。这条富贵街,她从小走到大,每一家店铺,每一处宅院,都藏着一段记忆。
“福伯,记得那家绸缎庄吗?”她忽然指向街角一处店面。
福伯顺着望去,叹道:“如何不记得?那是老爷开的第一家铺子。”
三十年前,沈老爷就是靠着这家小小的绸缎庄起家。那时沈寒酥还未出生,只听父亲提起过,铺子虽小,却承载着他全部的希望。每天天不亮,父亲就亲自去码头接货;夜深了,还在灯下算账。一尺一布,积攒起最初的资本。
“父亲常说,创业容易守业难。”沈寒酥轻声道,“如今想来,他早已预见今日。”
福伯摇头:“老爷是明白人,可惜...明白得太晚。”
马车在商会门前停下。今日的商会格外热闹,各路商贾云集,其中不乏沈家从前的合作伙伴,也有许多闻讯赶来捡便宜的生面孔。
沈寒酥一下车,便感受到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有同情,有好奇,更多的是幸灾乐祸。她挺直脊背,面带微笑,从容地走进会场。
“沈小姐到——”司仪高声通报。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曾经的江南第一才女身上。她今日穿着一件半旧的月白襦裙,发间只簪一支素银簪子,浑身上下再无半点装饰,却自有一番清雅气度。
“寒酥来迟,诸位见谅。”她微微欠身,声音清越。
商会会长赵老爷连忙起身:“沈小姐客气了,请上座。”
沈寒酥在指定的位置坐下,目光扫过桌上那本厚厚的产业名录。翻开第一页,便是沈家最为人称道的丝绸工坊。
“第一家,城南沈氏丝绸工坊。”司仪高声道,“占地五十亩,织机百台,工匠三百,起价十万两。”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谁都清楚,这座工坊光是地皮就值五万两,更别提那些精良的织机和熟练的工匠。
“十一万!”
“十二万!”
“十三万五千!”
叫价声此起彼伏,沈寒酥却恍若未闻。她记得七岁那年,父亲第一次带她去工坊。那时正值蚕月,工坊里热气蒸腾,织女们手指翻飞,梭子来往如织。父亲指着那些织机说:“酥儿你看,这一丝一线,都是沈家的根本。”
后来工坊规模扩大,从江南织造局接了不少宫中的订单,最鼎盛时,连皇亲国戚都以穿沈家丝绸为荣。父亲在工坊后院种了一片桑林,说是要让工人们记住,再华美的绸缎,也源自最朴素的桑叶。
“二十万两!成交!”木槌落下,工坊被一个山西商人买走。
沈寒酥轻轻合上眼。那片桑林,不知新主人会不会保留?
接下来的拍卖,如同在沈寒酥心上凌迟。沈家的茶山、盐引、当铺、船队...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父亲半生心血。
“城西永昌当铺,起价三万两。”
“三万五千!”
“四万!”
叫价声中,沈寒酥想起永昌当铺的掌柜老周。那是父亲最信任的老人之一,在当铺做了四十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再高明的赝品,也逃不过他的法眼。
父亲常说:“做当铺这行,最重要的是良心。人家来典当的,都是急用钱,我们不能趁火打劫。”
永昌当铺的利息一直是全城最低,遇到实在困难的,老周还会自掏腰包垫付。父亲知道后,不但不责怪,反而夸他做得对。
这样一位忠心的老掌柜,不知新东家会如何对待?
当铺最终以五万两成交。沈寒酥暗中记下买主,打算日后托人打听老周的去处。
拍卖进行到午后,终于轮到沈家的几处田庄。这些田庄大多在城郊,是沈家的根基所在。其中最值钱的是东山庄园,有良田千亩,还有一个很大的果园。
“东山庄园,起价八万两。”
台下却无人应价。沈寒酥正觉奇怪,忽听旁边有人低语:“听说那庄子闹鬼,前些日子还死了人...”
她心中一紧。东山庄园一直是沈家最太平的产业,何时闹过鬼?
福伯俯身低语:“小姐,老奴打听过了,是有人在暗中散布谣言,想压低价码。”
沈寒酥抬眼望去,果然看见几个商人交头接耳,面露犹豫。她心中明了,这是有人要趁火打劫。
“八万两,我要了。”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青衫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起身。他面容清秀,目光澄澈,不似商人,倒像个读书人。
司仪问道:“这位公子出价八万两,可有人加价?”
台下寂静片刻,忽然有人道:“八万五千两!”
青衫书生不慌不忙:“九万两。”
“九万五千两!”
“十万两。”
这个价格已接近庄园的实际价值,先前竞价的那人悻悻坐下。
青衫书生顺利拍得庄园,走到沈寒酥面前,拱手道:“在下林清源,久闻沈家仁义,今日得此庄园,必当善待庄上佃户,请沈小姐放心。”
沈寒酥起身还礼:“林公子客气了。东山庄园的佃户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还望公子多加照拂。”
“这是自然。”林清源取出一张名帖,“这是在下在城中的住处,沈小姐日后若有事,可派人传话。”
沈寒酥接过名帖,心中疑惑。这林清源举止文雅,谈吐不俗,不像寻常商贾,却为何要买沈家的田庄?
拍卖继续进行,沈寒酥渐渐感到疲惫。眼看着祖产一件件易主,如同看着自己的血肉被一刀刀割下。
“接下来是沈家在城中的十三处铺面。”司仪的话让她精神一振。
这十三处铺面分布在城中各处,虽不算最大,却是沈家生意网络的关键节点。父亲生前最看重这些铺面,常说它们是沈家的“眼睛和耳朵”。
“这些铺面要整体出让,起价十五万两。”
这个价格显然偏高,台下一时无人应声。沈寒酥明白,这是商会为保住沈家颜面特意安排的。若能整体出让,至少这些铺面还能保持完整。
“十五万两。”终于有人开口,是城中另一大商号“瑞昌号”的东家。
“十六万两。”又一个声音响起。
“十七万两。”
“十八万两。”
价格一路攀升,沈寒酥的心也随着叫价声起伏。这些铺面若能卖个好价钱,至少未来几年的生活都有了着落。
“二十五万两!”瑞昌号东家咬牙道。
这个价格已远超预期,司仪正要落槌,忽听门外传来一个声音:“三十万两!”
全场哗然。只见一个锦衣华服的中年男子大步走进,身后跟着几个随从。此人面色红润,目光锐利,一看便是久经商海的人物。
“是京城来的皇商,马百万!”有人低呼。
马百万径直走到前排,对司仪道:“三十万两,这些铺面我要了。”
司仪为难地看向沈寒酥。马百万是出了名的狠角色,他若接手这些铺面,原店的伙计掌柜恐怕都要遭殃。
沈寒酥起身道:“马老板,这十三处铺面是整体出让,不知您接手后,打算如何经营?”
马百万挑眉:“既是我买下的产业,如何经营,似乎不劳沈小姐过问吧?”
“马老板误会了。”沈寒酥不卑不亢,“这些铺面中的伙计掌柜,多是跟随沈家多年的老人。寒酥虽不才,却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失去生计。”
马百万哈哈大笑:“沈小姐果然如传言般仁义。好,马某答应你,原店人员一概留用,工钱照旧,如何?”
沈寒酥微微欠身:“多谢马老板。”
交易达成,马百万走到沈寒酥面前,递上一张银票:“这是定金,余款三日内结清。”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沈小姐,马某有一言相劝。”
“马老板请讲。”
“商场如战场,仁义固然重要,但太过心软,终究难成大事。”马百万意味深长道,“今尊就是最好的例子。”
沈寒酥面色不变:“多谢马老板指点。但寒酥以为,经商如做人,失了本心,纵然富可敌国,也不过是行尸走肉。”
马百万一愣,随即笑道:“好个伶牙俐齿的丫头!可惜啊,这世道不吃这一套。”
望着马百万离去的背影,沈寒酥默然良久。父亲果真是因为太过仁义才败家的吗?她不禁想起那些年被父亲帮助过的人...
拍卖会持续到日落时分,沈家产业已去了七七八八。最后一件,是沈家老宅。
“沈府宅院,占地百亩,五进院落,亭台楼阁俱全,起价五十万两。”
这个价格让在场多数人望而却步。毕竟,能一口气拿出五十万两现银的,江南也没有几家。
沈寒酥紧张地握紧了手。这座宅院是沈家的根,若是连它也卖了,沈家就真的成为历史了。
“五十万两。”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沈寒酥抬眼,竟是多日未见的表叔沈明远。这位表叔一向与父亲不和,在沈家鼎盛时很少登门,没想到今日会来竞拍老宅。
“五十五万两。”另一个声音加入竞争。
“六十万两!”沈明远毫不犹豫。
“六十五万两。”
“七十万两!”
价格节节攀升,沈寒酥的心渐渐沉了下去。表叔这般势在必得,恐怕不是念及亲情,而是另有所图。
果然,当价格喊到九十万两时,竞争对手放弃了。沈明远得意地站起身,对司仪道:“可以落槌了。”
“九十万两一次,九十万两两次...”
“一百万两。”
这个声音很轻,却如惊雷般在会场炸开。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角落处站着一个蒙着面纱的女子。
沈明远怒道:“你是谁?敢跟我抢!”
女子缓缓摘下面纱,露出一张清丽绝俗的脸。沈寒酥惊呼出声:“苏姨娘!”
这是父亲生前最宠爱的妾室苏婉柔,三年前因与父亲争执,负气离家,再无音讯。没想到今日会出现在这里。
苏婉柔走向沈寒酥,眼中含泪:“寒酥,好久不见。”
“苏姨娘,你...”
“这一百万两,是我这些年的全部积蓄。”苏婉柔轻声道,“老爷生前待我不薄,我不能眼看着他的心血落入小人之手。”
沈明远暴跳如雷:“你说谁是小人?”
苏婉柔冷冷道:“谁在老爷病重时,暗中转移沈家资产,谁就是小人!”
会场顿时一片哗然。沈寒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苏姨娘,你说什么?”
“寒酥,你可知沈家为何败得如此之快?”苏婉柔眼中满是痛楚,“除了你哥哥经营不善,更因为有人里应外合,掏空了沈家的根基!”
她转向众人,高声道:“诸位都是商场中人,应该明白,再大的家业,也不可能在三个月内败得如此彻底!沈家这是遭了内贼!”
沈明远面色惨白,强作镇定:“你、你血口喷人!”
“是不是血口喷人,查查账目便知。”苏婉柔从袖中取出一本账册,“这是老爷临终前交给我的,里面记录了沈明远这些年来如何通过虚假交易,转移沈家资产。”
真相大白,全场哗然。沈明远在众人鄙夷的目光中,仓皇逃离会场。
最终,沈家老宅由苏婉柔拍得。她走到沈寒酥面前,将房契塞到她手中:“这宅子,物归原主。”
沈寒酥泪如雨下:“苏姨娘,对不起,当年我...”
当年苏婉柔与父亲争执,正是因为她发现了沈明远的不轨,而沈寒酥却误会她是要争家产。
苏婉柔摇头:“都过去了。我今日来,不只是为了这宅子,更是要告诉你一个道理。”
“请姨娘指教。”
“产业如秋叶,有荣必有枯。今日沈家产业凋零,看似不幸,实则是新生。”苏婉柔望向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叶子落了,树才能熬过寒冬,来年发出新芽。沈家也是如此,放下这些重担,或许能活得更轻松。”
沈寒酥若有所思。
离开商会时,已是夜幕低垂。福伯提着灯笼在前引路,主仆二人默默走着。
“福伯,你说父亲若在天有灵,会怪我吗?”沈寒酥忽然问。
福伯停下脚步,认真道:“小姐,老爷若在,一定会为你骄傲。今日这场拍卖会,你表现得比很多男子都要坚强。”
回到城西小院,母亲和翠儿早已等在门口。见沈寒酥平安归来,这才松了口气。
“怎么样?”母亲急切地问。
沈寒酥将今日之事细细道来,听到苏婉柔出现时,母亲怔了许久,才叹道:“没想到,最后帮我们的,竟是她。”
晚饭后,沈寒酥独自在院中徘徊。月光如水,洒在槐树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她想起白日里变卖的种种产业,想起父亲创业的艰辛,守业的不易,以及最终的凋零。
“产业凋零如秋叶,人生起落似浮云。”她轻声吟道。
忽然明白,父亲留给她的最大财富,不是那些可计价的产业,而是经商做人的道理——诚信为本,仁义当先。这些,是任何拍卖会都无法夺走的。
远处传来更鼓声,三更天了。沈寒酥抬头望月,只见一片浮云掠过,暂时遮住了月光,但很快又会重现光明。
如同沈家的命运,今日凋零,未必不是明日新生的开始。
她转身回屋,心中已有了打算。那些变卖产业所得,除了维持生计,更要用来帮助那些因沈家败落而失去生计的伙计掌柜。这是沈家应有的担当,也是父亲会做出的选择。
秋叶飘零,不是终结,而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