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祭灶。细雪从清晨便开始飘洒,不疾不徐,将京城覆上一层素净的白。往年的这一日,各府各院早已是炊烟袅袅,糖瓜的甜香混杂着炮仗的硝烟味,弥漫在街巷之间,一派忙碌而喜庆的迎年景象。然而今年,这雪似乎也带着几分清冷,几分沉寂,尤其是经过月前那场牵连甚广的朝堂巨震之后,许多高门大户门前车马稀疏,连带着整座京城的年节气氛,都淡薄了几分。
青囊阁内却是一番不同的光景。药香依旧氤氲,但因着年节,宋青书特意吩咐伙计在檐下挂起了几盏崭新的红灯笼,又在厅堂的角落里摆了一盆水仙,嫩黄的花蕊在碧叶间悄然绽放,给这素来清静之地添上了几许温暖的生气。几个小学徒正手脚利落地擦拭着药柜,整理着药材,脸上带着对年节的期盼。
沈云棠坐在靠窗的暖榻上,手中是一件即将完工的青色棉袍,针脚细密匀称,是为宋青书赶制的新年衣裳。窗外雪花无声飘落,屋内炭盆烧得正旺,偶尔爆出一两声轻微的噼啪。她偶尔抬眼,看看在药柜前仔细核对药材账目的宋青书,他神情专注,偶尔蹙眉思索,那侧影在灯火下显得格外沉静安稳。一种久违的、近乎奢侈的宁静感,如同温暖的泉水,缓缓包裹着她。
然而,这份宁静之下,并非全无涟漪。
前几日,她去了京兆府衙门的监牢。不是去耀武扬威,也并非心存怜悯,只是一种连她自己都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冲动——她想亲眼看看,那个曾经权倾朝野、将她与父亲逼入绝境的贾世清,在失去一切之后,究竟是何等模样。
牢狱深处,气味污浊。曾经的吏部侍郎,如今穿着肮脏的囚服,蜷缩在铺着薄薄稻草的角落。头发蓬乱,花白了大半,面容浮肿憔悴,哪里还有半分昔日的气度。他被判了斩监候,秋后处决,如今不过是苟延残喘。听到脚步声,他缓缓抬起头,浑浊的目光在沈云棠身上停留了片刻,竟扯出一个扭曲的、近乎嘲讽的笑容。
“你……来看我笑话?”声音嘶哑,如同破旧的风箱。
沈云棠沉默着,没有回答。
贾世清却自顾自地说下去,眼神空洞地望着牢房湿冷的墙壁:“成王败寇……古今皆然。沈云棠,你莫要得意……你以为你赢了?呵呵……这京城,这官场,今日是我,明日……未必不是你那心爱的宋大夫……欲望之海,何人能真正脱身?仇恨的种子既已种下,便会生根发芽……你今日放过了我,他日,我的门生故旧,未必会放过你……冤冤相报,何时了?哈哈……何时了?!”
那笑声在阴森的牢狱中回荡,带着一种彻骨的寒意和疯狂。
沈云棠最终一言未发,转身离开了那里。但贾世清那“冤冤相报何时了”的诘问,却像一根冰冷的刺,扎在了她的心底。她真的赢了吗?看着仇人身陷囹圄,家破人亡,她心中最初那强烈的快意,不知何时,已渐渐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所取代——不是同情,而是一种深沉的疲惫,以及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悚然。
“累了么?”温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沈云棠回过神,发现宋青书不知何时已走到身边,手中端着一杯刚沏好的热茶,递到她手中。茶水温热,透过瓷壁传来熨帖的暖意。
她接过茶盏,轻轻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唇角泛起一丝苦涩的弧度:“只是觉得……有些累。看着他那般模样,听着他那番话,忽然觉得,这些年执着于仇恨,费尽心机去争斗,似乎……也并不能让人真正轻松快乐。”
宋青书在她身旁坐下,目光沉静如水:“仇恨如同双刃剑,伤敌,亦伤己。执着于过去,便如同身负枷锁前行,自然步履沉重。”他望向窗外纷飞的雪花,缓声道,“医者治病,讲究祛邪扶正。邪气已去,便需调养自身,若一味沉溺于与邪气抗争的回忆,反而会损耗自身的正气。人心,亦是如此。”
“放下”二字,说来轻巧,做起来,却重若千钧。那意味着要与过去那个被仇恨、恐惧、委屈填充的自己告别,意味着要原谅那些曾经无法原谅的伤害,至少,是放过那个因此而被困住的自己。
“我知道,”沈云棠轻叹一声,目光落在手中那件即将完成的衣袍上,“只是……谈何容易。” 她想起父亲蒙冤时自己的无助,想起被迫离家、寄人篱下的辛酸,想起贾世清威逼联姻时的屈辱,想起芍药那最终凋零的命运……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刻在心上的伤痕,岂是轻易就能抹平的?
“并非要你忘记,”宋青书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温言道,“只是不必再让那些过往,成为今日的负累。你看这水仙,”他指了指那盆亭亭玉立的花,“它的根茎曾深埋于污泥之中,但最终开出的,却是清雅芬芳的花朵。过往如同根下的泥,是经历,是养分,却不应是束缚它绽放的枷锁。”
他的话语,总是这般通透,带着医者洞察世情又悲天悯人的智慧。沈云棠心中那团乱麻,似乎被这温和的力量,轻轻梳理开了一丝缝隙。
这时,门外传来些许喧哗。伙计引着一个人进来,竟是昔日贾府的一名老管家,姓福。福管家如今衣衫朴素,面容憔悴,见到沈云棠和宋青书,便要下跪,被宋青书急忙扶住。
“沈小姐,宋大夫,”老管家老泪纵横,“小人……小人是来替我家那不争气的侄儿,向宋大夫道谢的……多谢您前几日不计前嫌,救了他那苦命的孩儿……”
原来,这福管家的侄儿,曾是贾世清手下的一个管事,也仗着贾府的势,做过一些欺压良善的事情。贾府倒台后,他也受了牵连,丢了差事,家道中落。前几日他年幼的孩子突发急症,高热惊厥,请了几个大夫都摇头,走投无路之下,福管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求到了青囊阁。
当时宋青书并不知来人身份,只知是危急病患,立刻前往诊治,几番施针用药,终于将孩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事后福管家才嗫嚅着表明了身份,羞愧难当。
“贾府……是贾府对不住沈小姐,对不住许多人……”福管家抹着眼泪,“可宋大夫您……您竟肯出手相救……小人……小人真是无地自容……”
宋青书扶着他坐下,语气平和:“医者眼中,只有病患,无分贵贱恩怨。孩子是无辜的,能救则救,本是分内之事。老人家不必挂怀。”
福管家千恩万谢地走了,留下沈云棠久久沉默。宋青书此举,并非刻意示好,而是发自本心的仁善。这与贾世清那“冤冤相报”的诅咒,形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
“你看,”宋青书看向沈云棠,目光清澈,“若我们都执着于过去的恩怨,那孩子或许便救不回来了。放下,有时并非软弱,而是选择不再让过去的阴影,遮蔽今日的阳光,剥夺他人生存的权利。”
这一夜,沈云棠辗转难眠。贾世清疯狂的眼神,福管家感激的泪水,宋青书平和的话语,还有静慧师太(芍药)那古井无波的面容,在她脑海中交替浮现。
“冤冤相报何时了?”
“活的累不累呀?”
“放下过往恩怨,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这些话语反复叩问着她的心扉。是的,很累。背负着仇恨、算计、警惕前行,每一步都如同踩在荆棘之上,身心俱疲。她想起与宋青书初见时,他那句“姑娘心中似有块垒”,如今这块垒,真的到了该消解的时候了吗?
她起身,披衣走到窗边。雪已停了,皎洁的月光映照在雪地上,反射出一片清辉,天地间纯净得不染尘埃。远处传来隐约的更鼓声,已是子时。
她忽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话:“棠儿,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求问心无愧,顺势而为。莫要让怨恨,扭曲了你的本心。”
父亲一生清廉刚正,即便蒙冤受屈,临终前嘱托她的,也只是查明真相,还他清白,而非报复仇人。他所坚守的,始终是那份“问心无愧”。
自己如今,是否已在复仇的路上,偏离了父亲的期望?
接下来的几日,沈云棠做了一些在旁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的事情。
她通过一些渠道,将一笔足够维持生计的银钱,匿名送到了贾世清那个因受牵连而被贬为庶人、生活困顿的原配夫人手中。那位夫人,在贾世清得势时并未享受多少福分,失势后却要承担苦果,本身也是个可怜人。
她又去了一趟京郊的静心庵,没有去见静慧师太,只是远远地看着她在庭院中安静地扫雪。那寂寥却平和的身影,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另一种“放下”的方式——并非宽恕他人,而是彻底告别红尘,与过往一刀两断。
她还整理了许多父亲的旧物,那些曾经让她睹物思人、悲愤难抑的信札、文稿,如今再翻开,心中虽仍有酸楚,但那尖锐的痛,似乎渐渐化作了绵长的思念与释然。她将一些父亲关于医道、农桑的札记整理出来,交给了宋青书,或许能对他在医术和救助贫苦方面有所助益。
做这些事的时候,她的心,奇异地一点点变得轻松起来。仿佛那些沉重的、冰冷的、纠缠不清的过往,正在被一点点地剥离、化解。她不再去设想如何应对贾世清口中那可能存在的“门生故旧”的报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便是,为尚未发生的威胁而忧惧,不过是徒增烦恼。
腊月二十八,青囊阁提前歇业,准备过年。伙计学徒们都各自回家团聚,阁中只剩下沈云棠和宋青书。
两人一起贴窗花,挂桃符。红艳艳的剪纸映着雪光,格外喜庆。沈云棠踩着凳子,想去够门楣上方的地方,挂上一对宋青书亲手书写的“福”字斗方。
“我来。”宋青书在她身后轻声说,伸手稳稳地扶住了她的腰,另一只手轻松地将斗方贴好。
他的手臂温暖而有力,气息近在咫尺。沈云棠没有动,也没有回头,只是静静地感受着这一刻的安宁与依靠。窗外是冰天雪地,屋内却暖意融融。
“青书,”她轻声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又异常坚定,“等过了年,开春以后,我们……将父亲的灵柩送回江南老家安葬吧。然后,我想把京城的产业慢慢处置了,我们……我们回你的家乡看看,或者,找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开一间小小的医馆,可好?”
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规划他们的未来,一个与京城权贵、恩怨纷争彻底了断的未来。
宋青书扶着她的手微微一顿,随即,将她轻轻从凳子上抱了下来,让她面对着自己。他的眼中,有着难以掩饰的惊喜与动容。他深知,做出这个决定,对她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她真正挥动了那柄智慧的利剑,斩断了与过去所有恩怨情仇的纠缠丝线。
“好。”他握住她的手,只应了一个字,却重如承诺。
四目相对,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过往的苦难与挣扎,仿佛都成了此刻相知相守的铺垫。
年三十,守岁。
青囊阁小小的后院里,也摆了一桌简单的年夜饭。只有他们两人,却比任何喧闹的宴席都更觉圆满。雪后又开始零星地飘落,落在院中那株老梅树上,红梅映雪,暗香浮动。
子时将至,城中各处传来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噼里啪啦,连绵不绝,驱散了冬夜的沉寂,也仿佛将过去一年所有的阴霾、不幸、纷争都炸得烟消云散。
沈云棠和宋青书并肩站在廊下,望着被鞭炮和灯笼映得微红的夜空。
“又是一年了。”沈云棠轻声说。
“嗯,新的一年。”宋青书握紧了她的手。
所有的恩怨,所有的疲惫,所有的挣扎,在这一刻,似乎真的随着那震耳的鞭炮声远去了。心中那片被仇恨与悲伤笼罩许久的荒原,终于照进了温暖的阳光,冰雪消融,生机萌发。
慧剑斩情丝,斩断的是困住自己的枷锁,收获的是海阔天空的自由与安宁。
“试问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沈云棠在心中默默自问。她不知道答案。或许,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将在欲望与恩怨的泥沼中挣扎沉浮,无法自拔。
但她知道,她做到了。不是因为她比别人更豁达,更伟大,而是因为她选择了爱,选择了信任,选择了与一个能带给她光明与温暖的人同行,从而拥有了斩断过往阴霾的勇气和力量。
她抬头,对宋青书展颜一笑,那笑容清浅,却仿佛凝聚了所有的星光,明亮而温暖。
“新年安康,青书。”
“新年安康,云棠。”
新的篇章,已在漫天风雪与喜庆炮声中,悄然开启。前路或许仍有风雨,但心已有所依,无所畏惧。
青囊阁内却是一番不同的光景。药香依旧氤氲,但因着年节,宋青书特意吩咐伙计在檐下挂起了几盏崭新的红灯笼,又在厅堂的角落里摆了一盆水仙,嫩黄的花蕊在碧叶间悄然绽放,给这素来清静之地添上了几许温暖的生气。几个小学徒正手脚利落地擦拭着药柜,整理着药材,脸上带着对年节的期盼。
沈云棠坐在靠窗的暖榻上,手中是一件即将完工的青色棉袍,针脚细密匀称,是为宋青书赶制的新年衣裳。窗外雪花无声飘落,屋内炭盆烧得正旺,偶尔爆出一两声轻微的噼啪。她偶尔抬眼,看看在药柜前仔细核对药材账目的宋青书,他神情专注,偶尔蹙眉思索,那侧影在灯火下显得格外沉静安稳。一种久违的、近乎奢侈的宁静感,如同温暖的泉水,缓缓包裹着她。
然而,这份宁静之下,并非全无涟漪。
前几日,她去了京兆府衙门的监牢。不是去耀武扬威,也并非心存怜悯,只是一种连她自己都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冲动——她想亲眼看看,那个曾经权倾朝野、将她与父亲逼入绝境的贾世清,在失去一切之后,究竟是何等模样。
牢狱深处,气味污浊。曾经的吏部侍郎,如今穿着肮脏的囚服,蜷缩在铺着薄薄稻草的角落。头发蓬乱,花白了大半,面容浮肿憔悴,哪里还有半分昔日的气度。他被判了斩监候,秋后处决,如今不过是苟延残喘。听到脚步声,他缓缓抬起头,浑浊的目光在沈云棠身上停留了片刻,竟扯出一个扭曲的、近乎嘲讽的笑容。
“你……来看我笑话?”声音嘶哑,如同破旧的风箱。
沈云棠沉默着,没有回答。
贾世清却自顾自地说下去,眼神空洞地望着牢房湿冷的墙壁:“成王败寇……古今皆然。沈云棠,你莫要得意……你以为你赢了?呵呵……这京城,这官场,今日是我,明日……未必不是你那心爱的宋大夫……欲望之海,何人能真正脱身?仇恨的种子既已种下,便会生根发芽……你今日放过了我,他日,我的门生故旧,未必会放过你……冤冤相报,何时了?哈哈……何时了?!”
那笑声在阴森的牢狱中回荡,带着一种彻骨的寒意和疯狂。
沈云棠最终一言未发,转身离开了那里。但贾世清那“冤冤相报何时了”的诘问,却像一根冰冷的刺,扎在了她的心底。她真的赢了吗?看着仇人身陷囹圄,家破人亡,她心中最初那强烈的快意,不知何时,已渐渐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所取代——不是同情,而是一种深沉的疲惫,以及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悚然。
“累了么?”温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沈云棠回过神,发现宋青书不知何时已走到身边,手中端着一杯刚沏好的热茶,递到她手中。茶水温热,透过瓷壁传来熨帖的暖意。
她接过茶盏,轻轻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唇角泛起一丝苦涩的弧度:“只是觉得……有些累。看着他那般模样,听着他那番话,忽然觉得,这些年执着于仇恨,费尽心机去争斗,似乎……也并不能让人真正轻松快乐。”
宋青书在她身旁坐下,目光沉静如水:“仇恨如同双刃剑,伤敌,亦伤己。执着于过去,便如同身负枷锁前行,自然步履沉重。”他望向窗外纷飞的雪花,缓声道,“医者治病,讲究祛邪扶正。邪气已去,便需调养自身,若一味沉溺于与邪气抗争的回忆,反而会损耗自身的正气。人心,亦是如此。”
“放下”二字,说来轻巧,做起来,却重若千钧。那意味着要与过去那个被仇恨、恐惧、委屈填充的自己告别,意味着要原谅那些曾经无法原谅的伤害,至少,是放过那个因此而被困住的自己。
“我知道,”沈云棠轻叹一声,目光落在手中那件即将完成的衣袍上,“只是……谈何容易。” 她想起父亲蒙冤时自己的无助,想起被迫离家、寄人篱下的辛酸,想起贾世清威逼联姻时的屈辱,想起芍药那最终凋零的命运……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刻在心上的伤痕,岂是轻易就能抹平的?
“并非要你忘记,”宋青书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温言道,“只是不必再让那些过往,成为今日的负累。你看这水仙,”他指了指那盆亭亭玉立的花,“它的根茎曾深埋于污泥之中,但最终开出的,却是清雅芬芳的花朵。过往如同根下的泥,是经历,是养分,却不应是束缚它绽放的枷锁。”
他的话语,总是这般通透,带着医者洞察世情又悲天悯人的智慧。沈云棠心中那团乱麻,似乎被这温和的力量,轻轻梳理开了一丝缝隙。
这时,门外传来些许喧哗。伙计引着一个人进来,竟是昔日贾府的一名老管家,姓福。福管家如今衣衫朴素,面容憔悴,见到沈云棠和宋青书,便要下跪,被宋青书急忙扶住。
“沈小姐,宋大夫,”老管家老泪纵横,“小人……小人是来替我家那不争气的侄儿,向宋大夫道谢的……多谢您前几日不计前嫌,救了他那苦命的孩儿……”
原来,这福管家的侄儿,曾是贾世清手下的一个管事,也仗着贾府的势,做过一些欺压良善的事情。贾府倒台后,他也受了牵连,丢了差事,家道中落。前几日他年幼的孩子突发急症,高热惊厥,请了几个大夫都摇头,走投无路之下,福管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求到了青囊阁。
当时宋青书并不知来人身份,只知是危急病患,立刻前往诊治,几番施针用药,终于将孩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事后福管家才嗫嚅着表明了身份,羞愧难当。
“贾府……是贾府对不住沈小姐,对不住许多人……”福管家抹着眼泪,“可宋大夫您……您竟肯出手相救……小人……小人真是无地自容……”
宋青书扶着他坐下,语气平和:“医者眼中,只有病患,无分贵贱恩怨。孩子是无辜的,能救则救,本是分内之事。老人家不必挂怀。”
福管家千恩万谢地走了,留下沈云棠久久沉默。宋青书此举,并非刻意示好,而是发自本心的仁善。这与贾世清那“冤冤相报”的诅咒,形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
“你看,”宋青书看向沈云棠,目光清澈,“若我们都执着于过去的恩怨,那孩子或许便救不回来了。放下,有时并非软弱,而是选择不再让过去的阴影,遮蔽今日的阳光,剥夺他人生存的权利。”
这一夜,沈云棠辗转难眠。贾世清疯狂的眼神,福管家感激的泪水,宋青书平和的话语,还有静慧师太(芍药)那古井无波的面容,在她脑海中交替浮现。
“冤冤相报何时了?”
“活的累不累呀?”
“放下过往恩怨,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这些话语反复叩问着她的心扉。是的,很累。背负着仇恨、算计、警惕前行,每一步都如同踩在荆棘之上,身心俱疲。她想起与宋青书初见时,他那句“姑娘心中似有块垒”,如今这块垒,真的到了该消解的时候了吗?
她起身,披衣走到窗边。雪已停了,皎洁的月光映照在雪地上,反射出一片清辉,天地间纯净得不染尘埃。远处传来隐约的更鼓声,已是子时。
她忽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话:“棠儿,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求问心无愧,顺势而为。莫要让怨恨,扭曲了你的本心。”
父亲一生清廉刚正,即便蒙冤受屈,临终前嘱托她的,也只是查明真相,还他清白,而非报复仇人。他所坚守的,始终是那份“问心无愧”。
自己如今,是否已在复仇的路上,偏离了父亲的期望?
接下来的几日,沈云棠做了一些在旁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的事情。
她通过一些渠道,将一笔足够维持生计的银钱,匿名送到了贾世清那个因受牵连而被贬为庶人、生活困顿的原配夫人手中。那位夫人,在贾世清得势时并未享受多少福分,失势后却要承担苦果,本身也是个可怜人。
她又去了一趟京郊的静心庵,没有去见静慧师太,只是远远地看着她在庭院中安静地扫雪。那寂寥却平和的身影,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另一种“放下”的方式——并非宽恕他人,而是彻底告别红尘,与过往一刀两断。
她还整理了许多父亲的旧物,那些曾经让她睹物思人、悲愤难抑的信札、文稿,如今再翻开,心中虽仍有酸楚,但那尖锐的痛,似乎渐渐化作了绵长的思念与释然。她将一些父亲关于医道、农桑的札记整理出来,交给了宋青书,或许能对他在医术和救助贫苦方面有所助益。
做这些事的时候,她的心,奇异地一点点变得轻松起来。仿佛那些沉重的、冰冷的、纠缠不清的过往,正在被一点点地剥离、化解。她不再去设想如何应对贾世清口中那可能存在的“门生故旧”的报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便是,为尚未发生的威胁而忧惧,不过是徒增烦恼。
腊月二十八,青囊阁提前歇业,准备过年。伙计学徒们都各自回家团聚,阁中只剩下沈云棠和宋青书。
两人一起贴窗花,挂桃符。红艳艳的剪纸映着雪光,格外喜庆。沈云棠踩着凳子,想去够门楣上方的地方,挂上一对宋青书亲手书写的“福”字斗方。
“我来。”宋青书在她身后轻声说,伸手稳稳地扶住了她的腰,另一只手轻松地将斗方贴好。
他的手臂温暖而有力,气息近在咫尺。沈云棠没有动,也没有回头,只是静静地感受着这一刻的安宁与依靠。窗外是冰天雪地,屋内却暖意融融。
“青书,”她轻声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又异常坚定,“等过了年,开春以后,我们……将父亲的灵柩送回江南老家安葬吧。然后,我想把京城的产业慢慢处置了,我们……我们回你的家乡看看,或者,找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开一间小小的医馆,可好?”
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规划他们的未来,一个与京城权贵、恩怨纷争彻底了断的未来。
宋青书扶着她的手微微一顿,随即,将她轻轻从凳子上抱了下来,让她面对着自己。他的眼中,有着难以掩饰的惊喜与动容。他深知,做出这个决定,对她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她真正挥动了那柄智慧的利剑,斩断了与过去所有恩怨情仇的纠缠丝线。
“好。”他握住她的手,只应了一个字,却重如承诺。
四目相对,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过往的苦难与挣扎,仿佛都成了此刻相知相守的铺垫。
年三十,守岁。
青囊阁小小的后院里,也摆了一桌简单的年夜饭。只有他们两人,却比任何喧闹的宴席都更觉圆满。雪后又开始零星地飘落,落在院中那株老梅树上,红梅映雪,暗香浮动。
子时将至,城中各处传来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噼里啪啦,连绵不绝,驱散了冬夜的沉寂,也仿佛将过去一年所有的阴霾、不幸、纷争都炸得烟消云散。
沈云棠和宋青书并肩站在廊下,望着被鞭炮和灯笼映得微红的夜空。
“又是一年了。”沈云棠轻声说。
“嗯,新的一年。”宋青书握紧了她的手。
所有的恩怨,所有的疲惫,所有的挣扎,在这一刻,似乎真的随着那震耳的鞭炮声远去了。心中那片被仇恨与悲伤笼罩许久的荒原,终于照进了温暖的阳光,冰雪消融,生机萌发。
慧剑斩情丝,斩断的是困住自己的枷锁,收获的是海阔天空的自由与安宁。
“试问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沈云棠在心中默默自问。她不知道答案。或许,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将在欲望与恩怨的泥沼中挣扎沉浮,无法自拔。
但她知道,她做到了。不是因为她比别人更豁达,更伟大,而是因为她选择了爱,选择了信任,选择了与一个能带给她光明与温暖的人同行,从而拥有了斩断过往阴霾的勇气和力量。
她抬头,对宋青书展颜一笑,那笑容清浅,却仿佛凝聚了所有的星光,明亮而温暖。
“新年安康,青书。”
“新年安康,云棠。”
新的篇章,已在漫天风雪与喜庆炮声中,悄然开启。前路或许仍有风雨,但心已有所依,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