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的夏日,少了些酷暑,多了份山野间的清凉。但独立团团部里,却弥漫着一种与季节不符的凝重气氛。这种凝重,并非源于迫在眉睫的敌情,而是来自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彷徨。
扩编为独立团,获得总部嘉奖,副总指挥亲临肯定……一系列荣誉和实力的提升,像一剂强心针,让全团官兵士气高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经历了几次虽然获胜但过程艰苦、自身也付出不小代价的反扫荡作战后,一些不易察觉的情绪开始在某些干部战士心底滋生。
“参谋长,你说这仗,到底要打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一次下连队调研时,一个新提拔的排长,趁着周围没人,悄悄问我。他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眼神里却有了与年龄不符的疲惫和迷茫。“鬼子看着还是那么凶,咱们虽然能打胜仗,可……什么时候才能把他们彻底赶出去?”
类似的问题,我并非第一次听到。在野战医院,有伤员在换药时咬着牙问过;在炊事班,有老班长一边搅着大锅菜一边嘀咕过;甚至在团部作战会上,也有营连级干部在讨论长期防御部署时,语气中不自觉地带出对未来的不确定。
这是一种潜在的危机。高昂的士气若没有坚实的思想根基,如同沙上筑塔,经不起长期残酷斗争的消磨。尤其是在这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斗争愈发残酷,日军改变了初期猛打猛冲的策略,转而采取更加阴险、更具韧性的封锁、蚕食和扫荡,企图困死、饿死、拖垮我们。面对这种“钝刀子割肉”式的压力,部分同志产生迷茫、急躁甚至消极情绪,并不意外。
我发现,团长傅水恒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思潮的苗头。他变得比以往更加沉默,常常一个人对着地图发呆,或者翻阅那几本被他翻得起了毛边的、从现代带来的《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白话本。我知道,他不仅在思考下一仗怎么打,更在思考如何让这支他倾注了心血的队伍,在精神上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天傍晚,我和傅必元政委在团部外的山坡上散步,聊起了这个话题。
“老傅,部队的思想动态,你注意到了吧?”我开门见山。
傅必元叹了口气,眉头紧锁:“怎么会没注意?有些战士,特别是参军时间不长的新兵,看到鬼子还在我们土地上横行,根据地生活又这么艰苦,难免会产生疑问。甚至有些基层干部,也觉得光靠我们这样零敲碎打,什么时候才能把鬼子赶下海?这种情绪很危险,搞不好会动摇军心。”
“是啊,”我点头附和,“光是靠打几个胜仗鼓舞士气,治标不治本。我们需要一种理论,一种能够深刻阐明战争规律、指明胜利方向、统一全团思想的理论武器。”
傅必元停下脚步,看向我:“老陈,你有什么想法?”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见傅水恒从团部方向大步流星地走来,脸上带着一种罕见的、混合着兴奋与决然的神情。
“政委!参谋长!正好你们都在!”他走到我们面前,呼吸有些急促,显然是一路急行,“我决定了,要去一趟总部!”
“去总部?”傅必元有些诧异,“有什么事电话里不能说?或者派个通信员去?”
“不,这件事,我必须亲自去,当面见副总指挥!”傅水恒的语气异常坚定,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我们,“我要去总部,求一份文件——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听到这个名字,我心中猛地一震。作为穿越者,我太清楚这篇文章在抗战历史上的分量了!它如同迷雾中的灯塔,清晰洞见了战争的本质、进程和最终结局,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在这个时间点,这篇光辉着作应该已经问世,并在党内军内高层传达学习。但对于独立团这样的基层作战单位,恐怕还没有正式下发。
傅水恒,这个同样来自未来的灵魂,显然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论持久战》的价值。他之前的迷茫和沉思,正是在寻找一个能将未来先知与当下实际结合起来的契机,而《论持久战》无疑就是那把最关键的金钥匙。
“《论持久战》?”傅必元政委显然也听说过这篇文章,但了解不深,“主席的那篇重要文章?水恒,你的意思是……”
“政委,参谋长!”傅水恒的声音因为激动而略微提高,“我们现在不缺勇气,不缺战士,甚至不缺打胜仗的办法!但我们缺一种‘主心骨’,一种能让全团上下都明白我们为什么而战、战争将如何发展、我们为什么一定能赢的‘定盘星’!”
他挥舞着手臂,言辞恳切:“我……我以前就特别
扩编为独立团,获得总部嘉奖,副总指挥亲临肯定……一系列荣誉和实力的提升,像一剂强心针,让全团官兵士气高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经历了几次虽然获胜但过程艰苦、自身也付出不小代价的反扫荡作战后,一些不易察觉的情绪开始在某些干部战士心底滋生。
“参谋长,你说这仗,到底要打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一次下连队调研时,一个新提拔的排长,趁着周围没人,悄悄问我。他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眼神里却有了与年龄不符的疲惫和迷茫。“鬼子看着还是那么凶,咱们虽然能打胜仗,可……什么时候才能把他们彻底赶出去?”
类似的问题,我并非第一次听到。在野战医院,有伤员在换药时咬着牙问过;在炊事班,有老班长一边搅着大锅菜一边嘀咕过;甚至在团部作战会上,也有营连级干部在讨论长期防御部署时,语气中不自觉地带出对未来的不确定。
这是一种潜在的危机。高昂的士气若没有坚实的思想根基,如同沙上筑塔,经不起长期残酷斗争的消磨。尤其是在这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斗争愈发残酷,日军改变了初期猛打猛冲的策略,转而采取更加阴险、更具韧性的封锁、蚕食和扫荡,企图困死、饿死、拖垮我们。面对这种“钝刀子割肉”式的压力,部分同志产生迷茫、急躁甚至消极情绪,并不意外。
我发现,团长傅水恒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思潮的苗头。他变得比以往更加沉默,常常一个人对着地图发呆,或者翻阅那几本被他翻得起了毛边的、从现代带来的《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白话本。我知道,他不仅在思考下一仗怎么打,更在思考如何让这支他倾注了心血的队伍,在精神上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天傍晚,我和傅必元政委在团部外的山坡上散步,聊起了这个话题。
“老傅,部队的思想动态,你注意到了吧?”我开门见山。
傅必元叹了口气,眉头紧锁:“怎么会没注意?有些战士,特别是参军时间不长的新兵,看到鬼子还在我们土地上横行,根据地生活又这么艰苦,难免会产生疑问。甚至有些基层干部,也觉得光靠我们这样零敲碎打,什么时候才能把鬼子赶下海?这种情绪很危险,搞不好会动摇军心。”
“是啊,”我点头附和,“光是靠打几个胜仗鼓舞士气,治标不治本。我们需要一种理论,一种能够深刻阐明战争规律、指明胜利方向、统一全团思想的理论武器。”
傅必元停下脚步,看向我:“老陈,你有什么想法?”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见傅水恒从团部方向大步流星地走来,脸上带着一种罕见的、混合着兴奋与决然的神情。
“政委!参谋长!正好你们都在!”他走到我们面前,呼吸有些急促,显然是一路急行,“我决定了,要去一趟总部!”
“去总部?”傅必元有些诧异,“有什么事电话里不能说?或者派个通信员去?”
“不,这件事,我必须亲自去,当面见副总指挥!”傅水恒的语气异常坚定,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我们,“我要去总部,求一份文件——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听到这个名字,我心中猛地一震。作为穿越者,我太清楚这篇文章在抗战历史上的分量了!它如同迷雾中的灯塔,清晰洞见了战争的本质、进程和最终结局,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在这个时间点,这篇光辉着作应该已经问世,并在党内军内高层传达学习。但对于独立团这样的基层作战单位,恐怕还没有正式下发。
傅水恒,这个同样来自未来的灵魂,显然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论持久战》的价值。他之前的迷茫和沉思,正是在寻找一个能将未来先知与当下实际结合起来的契机,而《论持久战》无疑就是那把最关键的金钥匙。
“《论持久战》?”傅必元政委显然也听说过这篇文章,但了解不深,“主席的那篇重要文章?水恒,你的意思是……”
“政委,参谋长!”傅水恒的声音因为激动而略微提高,“我们现在不缺勇气,不缺战士,甚至不缺打胜仗的办法!但我们缺一种‘主心骨’,一种能让全团上下都明白我们为什么而战、战争将如何发展、我们为什么一定能赢的‘定盘星’!”
他挥舞着手臂,言辞恳切:“我……我以前就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