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抵港-《九两金》

  甲板上,黑压压的人群挤得连根手指都插不进去。海风裹挟着蒸汽的热浪,把他们的蓝布衫吹得鼓胀。也有少部分看着落魄些的番鬼夹杂在中间,不知道是哪国人前来金山讨饭吃。

  陈九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着船上。

  靠近船舷的一侧稍显空荡,那里是一群白人旅客。

  他们三三两两倚在栏杆旁,与甲板上拥挤的中国人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穿着考究,男的多是笔挺的御寒大衣,深蓝色或灰色的面料。有的还套着双排扣的羊毛外套。

  女人们更显精致,及地的连衣裙身,裙摆上绣着繁复的花纹。她们戴着宽檐草帽,帽檐上别着羽毛或绢花,有的甚至戴着蕾丝面纱,遮住半张脸,只露出一双好奇或冷漠的眼睛。

  这些白人旅客的表情各异,有的充满激动。有的交谈时露出轻蔑的微笑,时不时看向另一侧的华人群体。有的则举着望远镜,居高临下地打量着码头。

  “这船怕是连烟囱都塞满了。”王二狗扯着黄阿贵的衣袖,“我数数,光那上面怕不止几百丁?”

  “别数了....”黄阿贵咬着牙关,像是勾起了什么不好的回忆,“你数到一半,他们就该把你也塞进舱里了。”

  这些新客脑袋刮得泛青,辫梢直垂到大腿处。

  数不清多少条辫子在太平洋咸风里荡成黑浪。

  后脑的发辫随转颈张望的动作扫过棉布衫。

  有个后生仔的辫梢甚至系着半截红绸,许是离乡时相好硬塞的念想。

  海风掀开某个少年的短打下摆,露出腰间缠了一圈又一圈的粗布腰带。

  一眼望过去,在蒸汽和煤烟之间,但见满目簇新蓝布衣。

  许是临行前族老凑钱买的,许是老母亲手缝的,这些人身上的“过番衫”,针脚密得能兜住脸面。

  秉着最朴素的愿望,别刚下船就叫人看轻。

  这年月,出海来金山已经是难得的好生路,是要抢着去的...

  这些人在老家有个专属的名字,叫“金山客”,这称呼里不见贬义,全是羡慕。

  新客们颤悠悠挑着家当,被褥用草绳捆作一团,裹着些生活杂物。

  十七八岁的后生仔肩扛半人高的藤箱;四十上下的老把式背着樟木医箱,铜锁头用红布条缠了又缠。

  前头蓝印花布包袱露出鞋尖,后头草席卷筒插着油纸伞,恨不得把一切能带的都带上。

  忽地刮起阵海风,掀翻个少年的宽檐草帽。远远瞧着他不过十四五岁光景,靛蓝短打簇新得发硬,还带着叠衣服的褶子。

  少年慌慌张张追帽子时,怀里跌出柄刨刀,正巧滚到身边穿灰棉袍的木匠脚下。

  “你啊,金山地界要藏好吃饭家伙。”木匠忍不住叮嘱了几句。

  他说完环视四周,即便是上了年纪也难掩心中的激动与慌张,

  周遭二十来岁的汉子们多是这样:指节粗大如老树根,指甲缝嵌着洗不净的乌青,却把靠着吃饭的家伙什贴身藏着,像揣着祖宗牌位。

  金山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

  “叼!鬼佬的楼高过白云山!”

  倚着舷窗的后生突然用土话惊呼,引得整片甲板泛起骚动。二十岁上下的面孔们齐刷刷贴向铁栏。

  年轻人最是按捺不住。

  有个惠州仔把辫子缠在脖颈上,半个身子都探出船舷冲着同伴欢呼:“阿公讲金山地界连水都淌金沙!”

  他大声用英语喊:“哈啰!哈啰!”

  甲板上,所有人都抬着头,望着眼前这个期待又陌生的城市。

  “看他们的年纪,”昌叔吐出口浊气,“都是年轻力壮的,二十多岁。”

  陈九点点头,目光扫过那些人的脸庞。他们的平均年龄确实在二十五岁上下,很少有人在十五岁以下,更没有人超过四十岁。身材不算高大,但看着还算结实有力,不是苦哈哈。

  这些人的穿着虽然粗糙,却很干净。崭新的蓝布长衫或短打,布料粗粝,却抚得整齐。

  陈九突然明白了这一船为什么能惹得这么多商人、掮客,会馆的人来抢,原来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人才…..远不是他这种犯了事或者被绑出海的,是踏踏实实来挣钱的。

  这种人更好拿捏,都是背负了多少人的生计来的。

  ____________

  铁板舷梯搭上了岸。

  足足等了一个时辰后,日头都爬到头顶。

  买了更高等次船票的白人旅客,在亲属的陪同下坐上马车离去后,终于轮到华人下船。

  戴鸟毛帽的洋婆子上车前正好跟陈九对视,绢帕掩着口鼻,活似见了瘟神。

  陈九刚才从身旁的华人商人口中得知,这艘远洋巨轮足足拉了五千吨的货物和一千三百个华人旅客。

  他的目光追随着这群人,直到他们消失在舷梯的尽头。他知道,这些人的到来,将会在这片新大陆上掀起一阵涟漪,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新安县的!新宁的!这边落船!

  “四邑兄弟在哪里!

  “有没有广州府的?”

  “福建的,福建的!”

  “新宁黄氏宗亲举个手!

  穿长衫的掮客在拥挤的人群中甩着铜铃铛大喊。

  十来个后生仔听见喊声从人堆里钻出来,他们都穿着一样的衣服,领头的汉子从怀里掏出张盖着印的契,冲着那掮客客客气气地说,“黄氏廿三代孙十六人,烦请引路。”

  那掮客点点头应了。

  没走出去几步,身边又炸开声喊叫:“新安客属过来!”,

  三十几个戴竹笠的汉子肩扛扁担凑在一起。

  人群如开闸的珠江水轰然漫开,又很快分成小队伍聚在一起,这些大都是提前有了着落的。

  其他人则在领头的组织下,按照籍贯自发聚集在一起,等待着海关的检查。

  这才是警察放任这些商人、掮客进场的理由,要不乱哄哄的不知道几时能下班。

  ——————————————————

  陈九打量得仔细,那边会馆的人也分成小队散开。

  阿彪正一把拉住个想拉客的福建掮客,冷哼一声:“漳州仔也跑来我这里食水?”

  “滚一边去!”

  那掮客连声道歉,躬着身子走远去了。

  陈九身边的几个小老板都没动,看着会馆那蛮横劲儿,眼睛里却有隐约的羡慕。

  “九哥不去?”

  周福在一旁发问,经过刚才那一遭,他默认陈九也是这群大爷中的一员,却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赊单工,这群人里,默认最值钱的就是抵押了自己收入过来的“猪仔”。

  就是自己用不上,契纸一转手就是最少十美元的收入。

  这些人往往都是穷光蛋,又抵押了自己的收入,工作可以死死克扣,最少能白使唤一两年,敢跑就打断腿。就是需要提前和广州、香港或者澳门的猪仔馆打通关节,商量好一个人头分多少钱。

  他见陈九摇了摇头,眼神却冷冰冰想要剜下他心头肉,吓得不敢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