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子发现神秘洞穴后,果然如萧玦所料,将所有精力都投入了对洞穴的探索和封锁上。他亲自督阵,命人将洞口围得水泄不通,架设起木栅栏和警戒线,还调来精干护卫日夜巡逻,以防外人靠近。此举耗费巨大,赵公子连石疙瘩村迁址一事都抛之脑后,一心只想解开这神秘洞穴的谜团,暂时再无暇逼迫石疙瘩村迁址。
李老爷虽心有不甘,私下里常对管家抱怨迁村计划受阻,但显然不敢违逆这位请来的“大佛”,只能强忍不满,配合着调派人手。他吩咐家丁们轮班值守,将后山那片区域严密看守起来,寻常村民根本不得靠近,连采药砍柴的路径都被封死,引得村中议论纷纷,却无人敢出头。
石疙瘩村因此获得了一段难得的喘息之机。村民们松了口气,不再提心吊胆地防备迁村令,转而忙于田间劳作,村中气氛难得地平和起来。
井生不敢松懈,每日依旧通过老井小心窥探李家庄和后山的动静。他蹲在井边,手持竹筒,凝神屏息,只见赵公子调来了更多人手,其中不乏身怀武艺的高手,似乎还运来了许多专业的工具和物资,如绳索、火把、奇形怪状的探测器械,整日围着那洞口研究。赵公子时而皱眉沉思,时而指挥手下试探洞口边缘,却迟迟没有贸然进入,显然对洞内的危险极为忌惮,生怕引发不测之祸。
这给了井生和萧玦更多准备的时间。萧玦的伤势和消耗基本恢复,面色红润了些,开始更系统地指导井生修炼。他盘坐在柴房角落,目光锐利,不再是简单的吐纳,而是真正引导井生感受和调动体内那丝微弱的、因老井异能而衍生出的特殊“气感”。
过程依旧艰难。井生常常感觉不到所谓“气感”,或者感觉到了却无法引导,急得满头大汗,衣衫尽湿。萧玦却极有耐心,一遍遍讲解要领,声音低沉而清晰,甚至不惜耗费自身真气,引一缕微光入井生丹田,引导他去感知那玄而又玄的能量流动。
“意念集中,似守非守,呼吸绵绵,勿忘勿助…”萧玦清冷的声音在安静的柴房里回响,如同带着某种奇特的韵律,仿佛能穿透人心,令井生心神渐宁。
井生摒除杂念,努力跟随指引,闭目凝神间,汗水滴落在地。渐渐地,他感觉到丹田处似乎生起一丝极其微弱的暖意,随着呼吸微微颤动,如同初春的嫩芽破土而出。
“感觉到了!”井生惊喜地睁开眼,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嗯。”萧玦微微颔首,眼中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此乃入门之基。记住此感,勤加练习,日后运用异能,便可依此调息,减少消耗,降低反噬。”
接着,萧玦开始教他绘制那几个最简单的“宁神”、“固元”符文。井生没有朱砂黄纸,便以树枝在地上练习,反复勾勒符文的曲线。起初画得歪歪扭扭,毫无灵气可言,树枝划过泥土,留下杂乱痕迹。萧玦也不恼,蹲下身,握着他的手,引导他灌注那丝微弱的“气感”于笔尖,符纹顿时泛起淡淡光晕。
当井生第一次独立画出一个能微微引动气机、让他心神稍安的“宁神”符时,符纹在泥地上闪烁微光,他高兴得几乎跳起来,挥舞树枝如获至宝。
“虽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但已是进步。”萧玦客观地评价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鼓励,“日后施展异能前,可于心中观想此符,或有所助益。”
除了修炼,井生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监视。随着他对那丝“气感”的初步掌握,他发现自己窥探时,消耗似乎真的变小了一些。虽然投入寻常物品依旧模糊,影像如雾中看花,但维持的时间稍长,能坚持半盏茶工夫,且事后头晕目眩的感觉减轻了不少,只余轻微疲惫。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决心。这天,他尝试着在窥探时,于心中默默观想“宁神”符,符影在脑海浮现,心神如磐石般稳固。果然,竹筒内的景象似乎比往常更稳定清晰了些许,李家庄的庭院轮廓分明。他甚至能隐约听到赵公子与手下的几句对话,声音虽小却真切。
“…封印极古,强行破开恐引大变…需寻‘钥匙’或特定时辰…”
“…家里回信如何?那东西有线索了吗?…”
“…盯紧村里那书生和那个古怪小子,别让他们搅局…”
井生心中一惊,冷汗涔涔,连忙将听到的只言片语告诉萧玦,语气急促。
“‘钥匙’?特定时辰?”萧玦沉吟片刻,眼神微亮,嘴角勾起一丝冷笑,“看来他们暂时不敢硬来。这对我们是好事。至于盯紧我们…”他冷笑一声,袍袖微拂,“意料之中。那赵公子不是蠢人,迟早会回过味来。”
“那我们…”井生面露忧色,手指不自觉地攥紧。
“无妨。”萧玦摆摆手,神色淡然,“他既将重心放在洞府,我们便抓紧时间提升自己。你继续练习,若能自如控制窥探的消耗和范围,便是最大助益。”
在萧玦的严格指导和自己的刻苦练习下,井生对自身异能的掌控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着。每日天未亮,他便在柴房苦练,画符百遍,引气入体。他虽然依旧无法做到隔空投物那种惊天动地之事,但已能较清晰地选择窥探的大致方向和目标,不再像以前那样全凭运气,胡乱窥探常得无用碎片。
他甚至尝试了一次极小范围的“精准”窥探——只想看李老爷书房。那次他投入了颇多“气感”并观想符文,心神专注如针尖,果然成功看到了李老爷正对着账本发愁的景象,老头儿唉声叹气,账目凌乱,而消耗远小于之前胡乱看到的各种碎片信息,事后只略感乏力。
这种掌控自身力量的感觉,让井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和自信。他腰板挺直了些,眼神不再躲闪,仿佛握住了命运的缰绳。
然而,就在他逐渐入门,沉浸在修炼中时,柴房外忽传来一阵喧哗,李老爷的手下与村民因后山封锁起了争执,推搡间打翻农具,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冲突,再次将短暂的平静打破。
李老爷虽心有不甘,私下里常对管家抱怨迁村计划受阻,但显然不敢违逆这位请来的“大佛”,只能强忍不满,配合着调派人手。他吩咐家丁们轮班值守,将后山那片区域严密看守起来,寻常村民根本不得靠近,连采药砍柴的路径都被封死,引得村中议论纷纷,却无人敢出头。
石疙瘩村因此获得了一段难得的喘息之机。村民们松了口气,不再提心吊胆地防备迁村令,转而忙于田间劳作,村中气氛难得地平和起来。
井生不敢松懈,每日依旧通过老井小心窥探李家庄和后山的动静。他蹲在井边,手持竹筒,凝神屏息,只见赵公子调来了更多人手,其中不乏身怀武艺的高手,似乎还运来了许多专业的工具和物资,如绳索、火把、奇形怪状的探测器械,整日围着那洞口研究。赵公子时而皱眉沉思,时而指挥手下试探洞口边缘,却迟迟没有贸然进入,显然对洞内的危险极为忌惮,生怕引发不测之祸。
这给了井生和萧玦更多准备的时间。萧玦的伤势和消耗基本恢复,面色红润了些,开始更系统地指导井生修炼。他盘坐在柴房角落,目光锐利,不再是简单的吐纳,而是真正引导井生感受和调动体内那丝微弱的、因老井异能而衍生出的特殊“气感”。
过程依旧艰难。井生常常感觉不到所谓“气感”,或者感觉到了却无法引导,急得满头大汗,衣衫尽湿。萧玦却极有耐心,一遍遍讲解要领,声音低沉而清晰,甚至不惜耗费自身真气,引一缕微光入井生丹田,引导他去感知那玄而又玄的能量流动。
“意念集中,似守非守,呼吸绵绵,勿忘勿助…”萧玦清冷的声音在安静的柴房里回响,如同带着某种奇特的韵律,仿佛能穿透人心,令井生心神渐宁。
井生摒除杂念,努力跟随指引,闭目凝神间,汗水滴落在地。渐渐地,他感觉到丹田处似乎生起一丝极其微弱的暖意,随着呼吸微微颤动,如同初春的嫩芽破土而出。
“感觉到了!”井生惊喜地睁开眼,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嗯。”萧玦微微颔首,眼中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此乃入门之基。记住此感,勤加练习,日后运用异能,便可依此调息,减少消耗,降低反噬。”
接着,萧玦开始教他绘制那几个最简单的“宁神”、“固元”符文。井生没有朱砂黄纸,便以树枝在地上练习,反复勾勒符文的曲线。起初画得歪歪扭扭,毫无灵气可言,树枝划过泥土,留下杂乱痕迹。萧玦也不恼,蹲下身,握着他的手,引导他灌注那丝微弱的“气感”于笔尖,符纹顿时泛起淡淡光晕。
当井生第一次独立画出一个能微微引动气机、让他心神稍安的“宁神”符时,符纹在泥地上闪烁微光,他高兴得几乎跳起来,挥舞树枝如获至宝。
“虽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但已是进步。”萧玦客观地评价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鼓励,“日后施展异能前,可于心中观想此符,或有所助益。”
除了修炼,井生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监视。随着他对那丝“气感”的初步掌握,他发现自己窥探时,消耗似乎真的变小了一些。虽然投入寻常物品依旧模糊,影像如雾中看花,但维持的时间稍长,能坚持半盏茶工夫,且事后头晕目眩的感觉减轻了不少,只余轻微疲惫。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决心。这天,他尝试着在窥探时,于心中默默观想“宁神”符,符影在脑海浮现,心神如磐石般稳固。果然,竹筒内的景象似乎比往常更稳定清晰了些许,李家庄的庭院轮廓分明。他甚至能隐约听到赵公子与手下的几句对话,声音虽小却真切。
“…封印极古,强行破开恐引大变…需寻‘钥匙’或特定时辰…”
“…家里回信如何?那东西有线索了吗?…”
“…盯紧村里那书生和那个古怪小子,别让他们搅局…”
井生心中一惊,冷汗涔涔,连忙将听到的只言片语告诉萧玦,语气急促。
“‘钥匙’?特定时辰?”萧玦沉吟片刻,眼神微亮,嘴角勾起一丝冷笑,“看来他们暂时不敢硬来。这对我们是好事。至于盯紧我们…”他冷笑一声,袍袖微拂,“意料之中。那赵公子不是蠢人,迟早会回过味来。”
“那我们…”井生面露忧色,手指不自觉地攥紧。
“无妨。”萧玦摆摆手,神色淡然,“他既将重心放在洞府,我们便抓紧时间提升自己。你继续练习,若能自如控制窥探的消耗和范围,便是最大助益。”
在萧玦的严格指导和自己的刻苦练习下,井生对自身异能的掌控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着。每日天未亮,他便在柴房苦练,画符百遍,引气入体。他虽然依旧无法做到隔空投物那种惊天动地之事,但已能较清晰地选择窥探的大致方向和目标,不再像以前那样全凭运气,胡乱窥探常得无用碎片。
他甚至尝试了一次极小范围的“精准”窥探——只想看李老爷书房。那次他投入了颇多“气感”并观想符文,心神专注如针尖,果然成功看到了李老爷正对着账本发愁的景象,老头儿唉声叹气,账目凌乱,而消耗远小于之前胡乱看到的各种碎片信息,事后只略感乏力。
这种掌控自身力量的感觉,让井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和自信。他腰板挺直了些,眼神不再躲闪,仿佛握住了命运的缰绳。
然而,就在他逐渐入门,沉浸在修炼中时,柴房外忽传来一阵喧哗,李老爷的手下与村民因后山封锁起了争执,推搡间打翻农具,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冲突,再次将短暂的平静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