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雨后天晴-《天命双星:我的井通阴阳》

  影月之主终是形神俱灭,其所带来的滔天恐怖威压与笼罩皇城久久不散的寂灭气息,终于彻底烟消云散,仿佛从未存在。阳光重新洒落于饱受摧残的宫阙街巷,尽管满目疮痍、断壁残垣处处可见,却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宁静与平和。

  张道长怀抱着灵辉微弱、已陷入深度沉寂的镇龙碑,泪水无声地从眼角滑落。胜利的喜悦早已被心中翻涌的剧烈悲痛与深切担忧彻底淹没。井生最后燃烧灵体、决绝一击,几乎耗尽了星髓灵液所积攒的全部力量,他的真灵再次变得极度虚弱,状况甚至比当初在南疆初醒时还要糟糕。

  皇城侍卫与闻讯匆忙赶来的李相爷及一众朝臣,望着眼前一片狼藉的战场和那位悲痛欲绝的老道长,皆默然肃立,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无尽的感激与崇高的敬仰。他们清楚,是井真人再次牺牲自我,才换来了这最终的胜利与京城的安宁。

  “道长…井真人他…可还安好?”李相爷声音沙哑,几乎是小心翼翼地问道。

  张道长缓缓摇头,声音哽咽得几乎难以成言:“真灵耗损太过剧烈,已然陷入沉寂…必须尽快寻一处清净之地,悉心静养…”

  李相爷听罢,亦不禁悲从中来,郑重无比地承诺:“朝廷定当倾尽所有资源,竭力助井真人恢复!请道长务必放心!”

  大局初定,百废待兴。李相爷强忍内心悲痛,迅速组织人手清理皇城废墟、安抚受惊百姓,同时部署追剿蛮族残兵与影月余孽,以稳定动荡的朝局。

  在张道长的坚持之下,镇龙碑被众人小心翼翼、恭敬万分地重新安置回档案库广场的祭坛原址。此处龙气汇聚,又是净化大阵的核心所在,对温养井生微弱真灵最为适宜。

  朝廷特地颁下旨意,将这片区域划为禁地,派遣专人严密守护,并广召天下名医与奇人异士,寻求一切可能温养神魂、修复真灵的秘法。虽知希望渺茫,却无一人愿意放弃哪怕一丝一毫的机会。

  张道长则日夜不离地守候在碑旁,如同昔日在南疆时那样,以自身道元缓缓渡入,并以低沉而持续的诵经之声,耐心温润着那一缕微弱却坚韧的真灵。

  数日之后,京城秩序逐渐恢复,胜利的消息传遍天下,举国上下欢庆不止。然而祭坛四周的气氛,却依旧被沉重的悲伤与担忧所笼罩。

  就在众人心情压抑、几乎不敢喘息的时刻,那一直悬于碑侧、灵光也同样黯淡许久的龙魂守心尺,忽然发出了一声极轻微却清晰的嗡鸣,尺身随之泛起一层温润柔和的光泽,轻轻贴附在冰凉的碑身之上,仿佛是在默默陪伴。

  与此同时,已被朝廷册封为国师、入主钦天监的苏大学士,亲自带领众多官员与闻讯赶来的京城百姓,自发聚集于广场之外,众人焚香祈祷,万众一心。纯净而真挚的愿力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向祭坛中央。

  或许是感受到了这来自众生淳厚的愿力与守心尺的不离不弃,又或许是张道长持之以恒的温养终于起了效果,镇龙碑内那一点微弱的灵性光辉,忽然极其轻微地闪动了一下。

  那光芒虽依然微弱,却不再是完全的死寂,仿佛暗夜中终于亮起的一粒星火。

  张道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丝细微却至关重要的变化,顿时激动得浑身颤抖,老泪纵横:“有反应了!井生…你是否听到了我们的呼唤?”

  希望,就如同雨后天际初次透出的阳光,终于再次穿透了浓重的阴霾,虽然依旧微弱,却真实可见、触手可及。

  漫长的重生与温养之路,或许这才刚刚启程。但这一次,他们不再孤身前行。

  影月之主伏诛,蛮族大军败退,最大的威胁已然消除。然而这场持续日久的动乱,为天下苍生留下的创伤,仍需漫长时间细心抚平。朝廷在李相爷、苏大学士等忠臣良相的努力主持下,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进战後重建与秩序恢复。

  首当其冲的,便是彻底清算影月余孽与庆王党羽,拨乱反正,为所有蒙冤者平反昭雪。杨将军、赵主事等为国捐躯的忠烈之臣被追封爵位,家族得以厚恤抚慰。

  其次,则是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恢复农业生产,减免赋税徭役,助益饱经战乱的地区逐步恢复生机。朝廷上下从未如此高效与清廉,只因每个人都深知,这份安宁来之不易,乃是以鲜血与牺牲换来。

  与此同时,张道长虽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守护镇龙碑,但仍应朝廷恳请,带领钦天监官员与新招募的有道之士,组成“地脉巡抚使”,前往各地勘察因先前动乱而受损的地脉气运,并借助镇龙碑所存的微弱遥感知能(由井生那缕真灵悄然引导),逐一修复那些被影月势力破坏或自然失衡的灵脉节点。

  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井生真灵的一种温养与锻炼。透过同各地地脉的沟通与梳理,他那微弱的真灵仿佛也得到了来自大地深处的反哺,恢复的速度似乎略有提升,虽仍无法清晰交流,但那点灵性光辉却日渐趋于稳定、明亮。

  数月之后,天下渐渐安定,民生恢复,气象一新。由于归墟之眼被彻底镇压净化,天地之间的阴霾瘴气尽数消散,灵气反而较之以往愈发纯净盎然,颇有一种否极泰来、万物新生的蓬勃景象。

  这一日,苏大学士与李相爷一同来到祭坛,看望张道长与镇龙碑。

  望着碑身那一点虽微弱却持续亮着的灵辉,苏大学士面露欣慰:“山河重整,天下归心,井真人若有所知,亦当感到欣慰。”

  李相爷亦接口道:“陛下与太后已有旨意,欲于京城修建‘镇国真君祠’,永世供奉井真人金身,并将他的功绩详实载入史册,望千秋万代,永志不忘。”

  张道长却轻轻摇了摇头,苍老手掌温柔抚过碑身,缓声道:“井生他…未必在意这些浮名虚誉。他所求的,从始至终,不过是山河无恙,百姓安康。如今邪祟已除,地脉渐趋稳定,或许…待他再好一些,老道我便该带着他离开此处了。”

  “离开?”苏大学士闻言一怔,“道长欲往何处?如今朝廷正需您与圣物坐镇京畿…”

  张道长目光投向远方,眼神悠远而深邃:“京城虽好,却非久居之地。井生之灵,本与天地脉动相合,或许更适于在山川自然之间静心温养。老道我也早已习惯了云游四方、无拘无束的生活。况且,这苍茫天下…或许还藏着其他细微隐患,需我等慢慢寻访、细细梳理。”

  他顿了顿,复又笑道:“二位放心,天下若真有需要,老道与井生,绝不会袖手旁观。”

  李相爷与苏大学士对视一眼,虽心有不舍,却也知道无法强留。高人行事,自有其道理与深意。

  数日之后,张道长驾起那辆熟悉的简陋板车,载着光芒内蕴、灵辉趋于稳定的镇龙碑与守心尺,辞别了京城众人与依依不舍的百姓,再次踏上云游之路。

  这一次,没有具体的目的地,只是随缘而走,伴灵而行,意随心转,步逐云流。

  山河已平,吾道不孤。前路漫长,却终有星光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