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放心!” 七王爷连忙保证。
“边境有王将军镇守,麾下有五万精兵,且粮草充足,足以应对突发情况。”
“反观明教,就在中原腹地,离大都不过千里,若是不及时清除,一旦他们与江南反贼勾结,直接威胁大都粮道,后果更不堪设想!”
元顺帝思索良久,终于点头:“也罢,就依你所言。朕给你调三万精兵,再配两百名火铳手。”
“记住,不只生擒张无忌、杨逍,还要把那铸炮的匠人也抓回来,绝不能让火炮技术流传出去!”
七王爷闻言,连忙叩首:“谢陛下!臣定不辱使命,早日将明教余孽一网打尽,把火炮匠人带回大都!”
走出御书房时,七王爷抬头望向天空,嘴角勾起一抹狠笑:“杨逍、张无忌,明教,这次你们插翅难飞!”
而此时的张无忌,正带着韦一笑和成昆,骑着快马往少林方向赶去。
成昆被绑在马背上,穿着洗干净的僧袍,却依旧掩不住满脸的狼狈。
韦一笑策马走在旁边,看着成昆的样子,笑着对张无忌说:“苏王,你看这老东西,穿了僧袍也像个丧家之犬。”
“到了少林,保管让那些和尚都羞得抬不起头!”
张无忌目视前方,语气冰冷:“不止要让他们羞愧,还要让他们为包庇成昆付出代价。”
“而且杨教主在光明顶肯定也收到消息了,七王爷迟早会请兵来犯。” 张无忌顿了顿,眼底多了几分算计。
“这次去少林,也是探探他们的口风。”
“若是少林识相,承认包庇之错,日后朝廷来攻,他们至少不会帮着朝廷;若是他们护短,咱们就借这事让江湖人看看少林的真面目,断了他们拉拢其他门派的可能。”
“等解决了少林的事,我们再回光明顶,和杨教主一起应对朝廷的大军。”
“七王爷想灭明教,也得看看他有没有那个本事!”
风吹过草原,卷起阵阵尘土,三匹快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
光明顶的议事厅里,杨逍正和众长老围着沙盘,讨论火炮铸造的进度,桌案上还摊着各地教众联络的书信。
“匠人说,再有半个月,第一批火炮就能试射。” 杨逍手指点在沙盘上的光明顶位置,“到时候把炮架在两侧山口,就算有小股官兵来犯,也能守住。”
话音刚落,门外就冲进一名斥候,手里攥着染了尘土的密报,额头上满是汗珠:“教主!大事!各地明教分舵传来消息,咱们的人…… 在十几处地方同时举旗起义了!”
杨逍连忙放下沙盘上的木片,接过密报展开,目光快速扫过,脸上露出几分意外,又掺着振奋:“濠州、滁州、徐州…… 这么多地方一起动?怎么事先没收到消息?”
站在一旁的常遇春往前一步,声音带着难掩的激动:“教主,这都是各地教众自发的!这几年天灾多,官府赋税又重,百姓早就活不下去了,教众们看不过去,索性就揭竿而起,想给百姓找条活路!”
殷天正捻着胡须,眉头微微蹙起:“自发起义虽是好事,可这么多支队伍分散在各处,没人统筹调度,万一被官府各个击破,损失就大了。”
“说起统筹,倒有个人得提一提。” 常遇春笑着补充,语气里满是赞许,“濠州分舵的朱元璋,您还有印象吗?之前负责给光明顶送过粮草,脑子活,还懂些带兵的门道,这次濠州的起义,就是他领头的。”
杨逍抬眼看向他,回忆了片刻:“朱元璋?我记得他,做事踏实,不冒进。他这次起义,手下有多少人?”
“刚起来的时候只有几百人,现在已经招了三千多青壮了!” 常遇春声音更亮了,“他还把分舵存的粮食拿出来接济流民,打下了濠州城外两个官府驿站,截了不少粮车,现在周边百姓都愿意跟着他,连江湖上的好汉都来投奔!”
旁边的彭莹玉也接口道:“我派去濠州的探子说,朱元璋待人宽厚,打下驿站后没动百姓一针一线,截来的粮食除了留够队伍用的,全部分给了附近村子。现在濠州一带提起他的名字,百姓都竖大拇指。”
杨逍手指轻轻叩着桌沿,若有所思:“这么看,他倒是个能担事的。明教虽没提前谋划起义,但既然教众已经动了,咱们不能不管。”
“传令下去,给各地起义军送些兵器和粮草,尤其是朱元璋那边,多派几个懂兵法的教众去帮他,教他怎么练兵、怎么布防。” 杨逍顿了顿,语气多了几分谨慎,“另外,让探子盯着他的动向,不是信不过他,是怕他年轻,经验不足,走了弯路。”
常遇春连忙躬身应下:“属下明白!我这就去安排,保证物资和人手都尽快到位,探子也会把各地起义军的动静,一日一报给教主!”
殷天正看着杨逍,又想起远在少林的张无忌,问道:“无忌去少林还没消息,要不要把起义军的事告诉他?让他心里有个数,也好早点处理完少林的事回来。”
“先不用急着说。” 杨逍摇了摇头,“他去少林是为了成昆和少林的事,心思得专。起义军刚起来,还不稳定,等他回来,咱们再一起商量怎么帮衬,怎么让这些队伍拧成一股劲。”
他目光扫过厅中众人,声音带着坚定:“官府现在怕是还没反应过来,咱们得抓住这个机会,让起义军站稳脚跟。只要各地义军能撑住,就算官府后续派兵镇压,也得掂量掂量 。
毕竟他们要对付的,不只是光明顶,还有遍布中原的明教力量!”
此时的濠州城外,朱元璋正站在新搭建的营寨前,看着手下将士操练,身后跟着两名明教分舵的教众。
“朱头领,光明顶传来消息了!” 一名教众递上书信,脸上带着喜色,“教主说会给咱们送五百把刀和两千石粮食,还派了三个懂兵法的兄弟来帮咱们!”
朱元璋接过书信,快速看完,嘴角勾起一抹沉稳的笑意,把书信递给身边的副将,对教众道:“替我谢过教主!告诉教主,我朱元璋绝不让明教失望,定能在濠州站稳脚跟,不让官府轻易欺负百姓!”
副将看完书信,问道:“头领,现在粮食和兵器要来了,咱们下一步是不是该接着打官府的据点?”
“先不着急打据点。” 朱元璋摇了摇头,目光望向营寨外的田野,“现在官府还没注意到咱们的规模,正好趁机巩固营寨,再招些青壮。等咱们手下有五千人,把队伍练熟了,再去打濠州城。
到时候有了城池做根基,才能和其他地方的起义军呼应,官府也更难对付咱们。”
明教教众看着他条理清晰的样子,心里更踏实了:“头领想得长远!有您带着,咱们肯定能成事!”
朱元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诚恳:“不是我一个人的本事,是明教给的支持,是百姓愿意信我。咱们起义不是为了争地盘、当大官,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不用再受官府的欺负。这点,咱们得一直记着。”
“边境有王将军镇守,麾下有五万精兵,且粮草充足,足以应对突发情况。”
“反观明教,就在中原腹地,离大都不过千里,若是不及时清除,一旦他们与江南反贼勾结,直接威胁大都粮道,后果更不堪设想!”
元顺帝思索良久,终于点头:“也罢,就依你所言。朕给你调三万精兵,再配两百名火铳手。”
“记住,不只生擒张无忌、杨逍,还要把那铸炮的匠人也抓回来,绝不能让火炮技术流传出去!”
七王爷闻言,连忙叩首:“谢陛下!臣定不辱使命,早日将明教余孽一网打尽,把火炮匠人带回大都!”
走出御书房时,七王爷抬头望向天空,嘴角勾起一抹狠笑:“杨逍、张无忌,明教,这次你们插翅难飞!”
而此时的张无忌,正带着韦一笑和成昆,骑着快马往少林方向赶去。
成昆被绑在马背上,穿着洗干净的僧袍,却依旧掩不住满脸的狼狈。
韦一笑策马走在旁边,看着成昆的样子,笑着对张无忌说:“苏王,你看这老东西,穿了僧袍也像个丧家之犬。”
“到了少林,保管让那些和尚都羞得抬不起头!”
张无忌目视前方,语气冰冷:“不止要让他们羞愧,还要让他们为包庇成昆付出代价。”
“而且杨教主在光明顶肯定也收到消息了,七王爷迟早会请兵来犯。” 张无忌顿了顿,眼底多了几分算计。
“这次去少林,也是探探他们的口风。”
“若是少林识相,承认包庇之错,日后朝廷来攻,他们至少不会帮着朝廷;若是他们护短,咱们就借这事让江湖人看看少林的真面目,断了他们拉拢其他门派的可能。”
“等解决了少林的事,我们再回光明顶,和杨教主一起应对朝廷的大军。”
“七王爷想灭明教,也得看看他有没有那个本事!”
风吹过草原,卷起阵阵尘土,三匹快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
光明顶的议事厅里,杨逍正和众长老围着沙盘,讨论火炮铸造的进度,桌案上还摊着各地教众联络的书信。
“匠人说,再有半个月,第一批火炮就能试射。” 杨逍手指点在沙盘上的光明顶位置,“到时候把炮架在两侧山口,就算有小股官兵来犯,也能守住。”
话音刚落,门外就冲进一名斥候,手里攥着染了尘土的密报,额头上满是汗珠:“教主!大事!各地明教分舵传来消息,咱们的人…… 在十几处地方同时举旗起义了!”
杨逍连忙放下沙盘上的木片,接过密报展开,目光快速扫过,脸上露出几分意外,又掺着振奋:“濠州、滁州、徐州…… 这么多地方一起动?怎么事先没收到消息?”
站在一旁的常遇春往前一步,声音带着难掩的激动:“教主,这都是各地教众自发的!这几年天灾多,官府赋税又重,百姓早就活不下去了,教众们看不过去,索性就揭竿而起,想给百姓找条活路!”
殷天正捻着胡须,眉头微微蹙起:“自发起义虽是好事,可这么多支队伍分散在各处,没人统筹调度,万一被官府各个击破,损失就大了。”
“说起统筹,倒有个人得提一提。” 常遇春笑着补充,语气里满是赞许,“濠州分舵的朱元璋,您还有印象吗?之前负责给光明顶送过粮草,脑子活,还懂些带兵的门道,这次濠州的起义,就是他领头的。”
杨逍抬眼看向他,回忆了片刻:“朱元璋?我记得他,做事踏实,不冒进。他这次起义,手下有多少人?”
“刚起来的时候只有几百人,现在已经招了三千多青壮了!” 常遇春声音更亮了,“他还把分舵存的粮食拿出来接济流民,打下了濠州城外两个官府驿站,截了不少粮车,现在周边百姓都愿意跟着他,连江湖上的好汉都来投奔!”
旁边的彭莹玉也接口道:“我派去濠州的探子说,朱元璋待人宽厚,打下驿站后没动百姓一针一线,截来的粮食除了留够队伍用的,全部分给了附近村子。现在濠州一带提起他的名字,百姓都竖大拇指。”
杨逍手指轻轻叩着桌沿,若有所思:“这么看,他倒是个能担事的。明教虽没提前谋划起义,但既然教众已经动了,咱们不能不管。”
“传令下去,给各地起义军送些兵器和粮草,尤其是朱元璋那边,多派几个懂兵法的教众去帮他,教他怎么练兵、怎么布防。” 杨逍顿了顿,语气多了几分谨慎,“另外,让探子盯着他的动向,不是信不过他,是怕他年轻,经验不足,走了弯路。”
常遇春连忙躬身应下:“属下明白!我这就去安排,保证物资和人手都尽快到位,探子也会把各地起义军的动静,一日一报给教主!”
殷天正看着杨逍,又想起远在少林的张无忌,问道:“无忌去少林还没消息,要不要把起义军的事告诉他?让他心里有个数,也好早点处理完少林的事回来。”
“先不用急着说。” 杨逍摇了摇头,“他去少林是为了成昆和少林的事,心思得专。起义军刚起来,还不稳定,等他回来,咱们再一起商量怎么帮衬,怎么让这些队伍拧成一股劲。”
他目光扫过厅中众人,声音带着坚定:“官府现在怕是还没反应过来,咱们得抓住这个机会,让起义军站稳脚跟。只要各地义军能撑住,就算官府后续派兵镇压,也得掂量掂量 。
毕竟他们要对付的,不只是光明顶,还有遍布中原的明教力量!”
此时的濠州城外,朱元璋正站在新搭建的营寨前,看着手下将士操练,身后跟着两名明教分舵的教众。
“朱头领,光明顶传来消息了!” 一名教众递上书信,脸上带着喜色,“教主说会给咱们送五百把刀和两千石粮食,还派了三个懂兵法的兄弟来帮咱们!”
朱元璋接过书信,快速看完,嘴角勾起一抹沉稳的笑意,把书信递给身边的副将,对教众道:“替我谢过教主!告诉教主,我朱元璋绝不让明教失望,定能在濠州站稳脚跟,不让官府轻易欺负百姓!”
副将看完书信,问道:“头领,现在粮食和兵器要来了,咱们下一步是不是该接着打官府的据点?”
“先不着急打据点。” 朱元璋摇了摇头,目光望向营寨外的田野,“现在官府还没注意到咱们的规模,正好趁机巩固营寨,再招些青壮。等咱们手下有五千人,把队伍练熟了,再去打濠州城。
到时候有了城池做根基,才能和其他地方的起义军呼应,官府也更难对付咱们。”
明教教众看着他条理清晰的样子,心里更踏实了:“头领想得长远!有您带着,咱们肯定能成事!”
朱元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诚恳:“不是我一个人的本事,是明教给的支持,是百姓愿意信我。咱们起义不是为了争地盘、当大官,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不用再受官府的欺负。这点,咱们得一直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