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贾诩蛰伏-《汉祚永固:少帝刘辩逆袭录》

  金城,韩遂府邸。

  年近五旬的韩遂,身材不高,但眼神锐利如鹰,脸上带着常年征战留下的风霜和一丝挥之不去的精明与猜疑。

  他拿着那份由朝廷使者秘密送来的绢帛,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脸上神色变幻不定。

  “文约兄,朝廷这是什么意思?”坐在下首的,是他的女婿兼得力部将阎行,不解地问道,

  “一边明发诏书痛斥李傕、郭汜,一边又给我们密旨,虽未明说,但这意思……是让我们动手?”

  韩遂将密旨放在案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半晌才缓缓道:“这位少年天子,不简单啊。这是驱虎吞狼之计,想借你我之手,替他清理门户。”

  阎行皱眉:“那我们还替他卖命?李傕、郭汜好歹也是西凉旧部,若收留他们,或许能增强我们的实力……”

  “增强实力?”韩遂嗤笑一声,打断了他,“彦明(阎行字),你太天真了!李傕、郭汜是什么人?董卓的死忠!他们来了,是听我的,还是想夺我的权?

  如今董卓已死,朝廷大势已成,我们若收留这两个丧家之犬,岂不是公然与朝廷为敌?吕布、孙坚的兵锋,你以为是说着玩的?”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萧瑟的庭院,冷声道:“朝廷现在给我们密旨,是给我们面子,也是给我们机会。

  谁先拿到李傕、郭汜的人头,谁就能在陛下那里占得先机!马寿成(马腾字)那个家伙,肯定也接到了同样的旨意,说不定已经动手了!”

  阎行恍然:“岳父的意思是……我们不仅要抓,还要抢在马腾前面?”

  “没错!”韩遂眼中闪过一丝狠辣,“立刻派出我们最精锐的斥候和羌人向导,封锁所有进入凉州的要道,特别是通往马腾地盘的路线!

  发现李傕、郭汜的踪迹,格杀勿论!把人头给我带回来!”

  “是!”阎行领命,立刻转身出去安排。

  与此同时,陇西,马腾营地。

  马腾身材魁梧,相貌雄毅,与韩遂的阴鸷不同,他更显豪迈,但同样不是易于之辈。他看着手中的密旨,浓眉紧锁。

  “父亲,朝廷此举,分明是要我们自相残杀!”马腾的长子马超,年方弱冠,却已英气逼人,此刻脸上满是不忿,

  “李傕、郭汜虽败,亦是我西凉一脉,何故要赶尽杀绝?不如我们暗中接应他们,收为己用……”

  “糊涂!”马腾呵斥道,声音洪亮,“超儿,你勇武有余,却不知人心险恶!韩文约那老狐狸,此刻恐怕已经布下天罗地网了!

  我们若慢一步,不仅功劳被他抢去,说不定还会被他反咬一口,说我们包庇国贼余孽!到那时,朝廷震怒,我们如何自处?”

  他看着年轻气盛的儿子,语气放缓了些,解释道:“如今形势比人强。陛下在洛阳站稳脚跟,吕布、孙坚皆虎狼之将,朝廷兵锋正盛。

  我们地处西陲,若不能得到朝廷认可,名不正言不顺,如何统御诸部?李傕、郭汜的人头,就是我们最好的进身之阶!”

  马超虽然心中不服,但也知道父亲说得在理,闷声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立刻派人!”马腾决断道,“让你庞德叔叔亲自带队,带上咱们最熟悉地形的老卒和羌人朋友,沿着边境线给老子搜!重点是通往韩遂地盘的路线!

  记住,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绝不能落在韩遂后面!”

  “是!父亲!”马超领命,虽然觉得此举有些不够仗义,但形势所迫,也只能遵命而行。

  随着韩遂、马腾这两头地头蛇的全力发动,一张针对李傕、郭汜的、更加严密和致命的搜捕网,在凉州边境迅速张开。

  无数熟悉地形、身手矫健的斥候、猎户、甚至羌人部落的勇士被动员起来,他们得到的命令简单而残酷——找到那两个朝廷钦犯,死活不论!

  而这一切,尚未踏入凉州地界的李傕和郭汜,还茫然不知。

  他们以为自己逃出了朝廷大军的追捕,即将回到熟悉的“家”,却不知道,这个“家”已经变成了更加危险的猎场。

  ……

  就在凉州风起云涌,各方势力因为朝廷一纸密旨而暗流涌动之际,一个看似与这一切毫无关联的人,正在武威郡姑臧城外的一处简陋庄园里,悠闲地修剪着花草。

  此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瘦,三缕长须,眼神平静深邃,仿佛世间万事万物都难以在他心中激起波澜。

  他穿着普通的文士长衫,动作不疾不徐,与周围略显荒凉的景致形成一种奇异的和谐。

  他便是贾诩,贾文和。

  曾经在董卓麾下担任讨虏校尉,但并不受十分重用,更多时候是作为李傕、郭汜等将领的参谋存在。

  他智计深远,却深藏不露,深知董卓非明主,故一直韬光养晦。

  董卓败亡前,他便敏锐地察觉到局势不妙,以家中老母病重为由,早早辞官,带着家人返回了故乡武威,在这城外置办了一处小庄园,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

  “先生,外面风大,回屋歇息吧。”一名老仆走过来,低声劝道。

  贾诩放下手中的剪刀,看了看被修剪得整齐了不少的花枝,满意地点点头,随口问道:“近日城中可有什么消息?”

  老仆恭敬地回答:“回先生,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听说……金城的韩将军和陇西的马将军,最近派出了不少人马,在边境一带活动,像是在找什么人。

  市井间有些流言,说是跟之前垮台的董太师……哦不,是国贼董卓的部下有关。”

  贾诩闻言,修剪花枝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哦,是吗。”他淡淡地应了一句,仿佛听到的只是邻家丢了一只鸡般寻常的消息。

  他缓步走回书房,在窗前的案几后坐下,目光投向窗外远方的祁连山雪峰,沉默不语。

  李傕、郭汜……韩遂、马腾……朝廷密旨……

  这些零碎的信息在他脑海中迅速组合、推演,几乎瞬间就勾勒出了整个事件的轮廓和背后的博弈。

  “驱虎吞狼,好手段。”贾诩低声自语,嘴角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不知是赞赏还是讥讽,“这位少年天子身边,有高人呐。”

  他很清楚,李傕、郭汜完了。无论他们能否逃回凉州,都难逃一死。

  韩遂和马腾为了向朝廷表忠心,为了压倒对方,绝不会放过他们。

  凉州,即将因为这两颗人头,掀起一阵腥风血雨,而朝廷,则坐山观虎斗。

  “先生,我们……要不要做点什么?”老仆似乎看出贾诩有心事,小心翼翼地问道。

  他知道自家先生并非寻常文人,昔日也在董卓军中任职,与李傕、郭汜等人也算相识。

  贾诩收回目光,看向老仆,平静地摇了摇头:“做什么?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没听见。如今,我们是武威的平民,种花养草,读书度日,外面的事情,与我们何干?”

  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乱世求生,最重要的是审时度势,明哲保身。

  董卓这艘破船已经沉了,他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再去蹚李傕、郭汜这摊浑水。

  韩遂、马腾乃至朝廷的博弈,都与他这个“隐退”之人无关。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蛰伏,等待。等待真正的明主出现,或者,等待这纷乱的世道,出现一个清晰的走向。

  “去把门关好,近日若无要紧事,谢绝访客。”贾诩对老仆吩咐道,随即拿起案头的一卷《孙子兵法》,重新沉浸了进去,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隔绝开来。

  只不过,他那双平静的眼眸深处,偶尔掠过的一丝精光,表明他并非真的完全置身事外。

  他只是在等待,一个最适合他这柄“毒匕”出鞘的时机。

  ……

  潼关行营。

  刘辩接到了王韧送来的第一份关于凉州动向的密报。

  “陛下,韩遂、马腾均已大规模调动人手,封锁边境,搜捕李傕、郭汜。双方似乎还在暗中较劲,争夺可能的路线和区域。”王韧禀报道。

  “果然不出奉孝所料。”刘辩脸上露出了笑容,对陈宫道,“让他们争去吧。我们只需静候佳音即可。”

  陈宫抚须微笑:“奉孝此计,确是妙着。韩遂与马腾本就互不统属,素有嫌隙,经此一事,猜忌必然更深。无论最后谁得手,另一方都不会甘心。这凉州的水,已经被我们搅浑了。”

  刘辩点了点头,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解决了李傕、郭汜的潜在威胁,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

  袁绍、袁术、曹操、刘表、公孙瓒……这些名字,每一个都代表着一方势力和潜在的挑战。

  “传朕旨意,三日后,移驾长安。”刘辩沉声道,“是时候,去亲眼看看那座曾经的帝都,并在那里,迎接新的挑战了。”

  他站起身,走到行营门口,望着西方。那里是长安的方向,也是未来更多风云际会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