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敲打着红砖楼的玻璃窗,像无数只手在焦急叩门。林夏攥着褪色的租房合同,踩着积水走进楼道,霉味混杂着雨水的腥气扑面而来。三楼302室的门虚掩着,房东只在电话里说“前任租客走得急,东西没清完”,却没提这屋子的灯是坏的,只有客厅天花板上悬着的老式吊扇,在穿堂风里吱呀作响。
她摸索着打开手机手电筒,光束扫过墙角堆着的纸箱,上面写着“苏晚”的名字。林夏是来城市找工作的应届生,预算有限,这套月租八百的房子是她能找到的最优解。收拾纸箱时,一本硬壳笔记本从缝隙里滑落,封面烫金的“实验日志”四个字已经氧化发黑。
翻开第一页,字迹娟秀却带着仓促:“第7天,对照组出现异常反应,心跳频率超出阈值30%。”林夏皱眉,苏晚看起来像个学生,难道是医学院的?她继续往后翻,内容越来越诡异——“他们在监听,墙体里有电流声”“镜子里的倒影比我慢半拍”“不能相信穿灰色外套的人”。最后一页的字迹被泪水晕开,只有一行清晰的话:“如果有人看到这本笔记,立刻离开302,别回头。”
突然,卫生间传来滴水声。林夏的手电筒光束晃过去,看到水龙头在自主开合,水珠落在陶瓷盆里,溅起细碎的水花。她壮着胆子走过去拧紧龙头,转身时却瞥见镜子里的自己,嘴角勾起一个陌生的笑容。
“错觉。”林夏按住狂跳的心脏,安慰自己是太累了。但接下来的几天,怪事接连发生。她放在桌上的简历会莫名移位,夜里总能听到天花板传来弹珠滚落的声音,更诡异的是,每次她想联系房东退租,手机都会突然没信号。
周五晚上,林夏加班到十点,暴雨仍未停歇。走进楼道时,她看到一个穿灰色外套的男人站在302门口,背影佝偻。“你是谁?”她握紧伞柄,声音发颤。男人缓缓转身,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手里拿着一串钥匙:“我是房东的弟弟,来看看房子。”
“房东从没提过你。”林夏警惕地后退一步,想起笔记里“不能相信穿灰色外套的人”的警告。男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苏晚走后,我哥就把钥匙交给我了。这姑娘有点奇怪,租了半年,几乎不出门,还总说楼里有声音。”
他的话让林夏心头一紧:“苏晚去哪了?”
“说是回老家了,”男人眼神闪烁,“但她的快递还堆在楼下收发室,三个月没人取。”
林夏借口倒垃圾,直奔收发室。管理员翻出一摞寄给苏晚的快递,大多是实验器材和试剂,收件地址除了302室,还有一个模糊的研究所名称。她记下地址,回到房间时,发现笔记本被翻开在某一页,上面用红笔批注着:“穿灰色外套的人,是他们的眼线。”
深夜,林夏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门外传来女人的哭声:“帮帮我,他们在追我。”她透过猫眼望去,看到一个和自己长得有七分相似的女人,浑身湿透,正是笔记的主人苏晚。
“你还活着?”林夏打开门,苏晚踉跄着扑进来,反手锁上门,捂住她的嘴:“别出声,他们能通过声音定位。
苏晚的头发还在滴水,脸色苍白如纸:“我是生物研究所的实习生,半年前参与了一个‘情绪传导’实验,就是通过声波和药物,让受试者感知他人的情绪。但实验出了意外,对照组的人开始出现精神紊乱,研究所为了掩盖真相,把我们这些知情者都软禁了。”
“这里的302室,其实是研究所的观察点,”苏晚指着墙角的插座,“里面藏着监听设备,镜子是单向玻璃。我假装精神失常,才趁机逃出去,却发现他们找了和我长相相似的人来替代我,继续完成实验。”
林夏浑身冰凉,想起自己面试时,面试官正是穿灰色外套的男人。当时他问的“是否能接受长期独居”“对噪音是否敏感”,现在想来全是陷阱。
“那本笔记是我故意留下的,”苏晚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微型U盘,“里面有实验数据和他们软禁受试者的证据。我需要你帮我把它交给记者,我已经被他们盯上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灰色外套的男人带着两个穿黑西装的人闯进来,手里拿着注射器:“苏晚,你以为换了个人就能瞒天过海?”
苏晚猛地推开林夏,大喊:“从通风管道走!笔记本里有路线!”林夏回头,看到苏晚扑向男人,注射器掉在地上,液体溅起白色的泡沫。她咬咬牙,钻进客厅的通风管道,管道里布满灰尘,果然有笔记上标记的红色箭头。
爬了十分钟,林夏从楼顶的通风口钻出来,暴雨依旧。她掏出手机,终于有了信号,立刻拨通了苏晚留下的记者电话。挂掉电话后,她看到楼下停着两辆黑色轿车,穿黑西装的人正抬着一个麻袋往车上装,麻袋里似乎有挣扎的动静。
林夏屏住呼吸,用手机拍下照片。突然,楼顶的铁门被推开,灰色外套的男人站在雨中,眼神阴鸷:“跑得了吗?”
她后退一步,身后是万丈深渊。就在男人扑过来的瞬间,远处传来警笛声,越来越近。男人脸色大变,转身想跑,却被及时赶到的警察拦住。
警察从黑色轿车的麻袋里救出了苏晚,她虽然虚弱,但意识清醒。研究所的非法实验被曝光,相关人员全部被捕。林夏站在警戒线外,看着被查封的红砖楼,雨水冲刷着墙面,仿佛要洗去所有隐秘的罪恶。
一周后,林夏收到了苏晚寄来的感谢信,里面夹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302室的前任租客们,个个面带微笑,却眼神空洞。背面写着:“有些黑暗,需要有人勇敢地掀开。
林夏把照片压在书桌下,窗外的阳光穿透云层。她知道,有些回声不会消失,它们会留在旧楼的墙壁里,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不要轻易忽视那些隐藏在平静之下的异常,因为真相往往就藏在最诡异的细节里。而她,也在这场惊心动魄的遭遇中,明白了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即便心怀恐惧,依然选择直面黑暗。
她摸索着打开手机手电筒,光束扫过墙角堆着的纸箱,上面写着“苏晚”的名字。林夏是来城市找工作的应届生,预算有限,这套月租八百的房子是她能找到的最优解。收拾纸箱时,一本硬壳笔记本从缝隙里滑落,封面烫金的“实验日志”四个字已经氧化发黑。
翻开第一页,字迹娟秀却带着仓促:“第7天,对照组出现异常反应,心跳频率超出阈值30%。”林夏皱眉,苏晚看起来像个学生,难道是医学院的?她继续往后翻,内容越来越诡异——“他们在监听,墙体里有电流声”“镜子里的倒影比我慢半拍”“不能相信穿灰色外套的人”。最后一页的字迹被泪水晕开,只有一行清晰的话:“如果有人看到这本笔记,立刻离开302,别回头。”
突然,卫生间传来滴水声。林夏的手电筒光束晃过去,看到水龙头在自主开合,水珠落在陶瓷盆里,溅起细碎的水花。她壮着胆子走过去拧紧龙头,转身时却瞥见镜子里的自己,嘴角勾起一个陌生的笑容。
“错觉。”林夏按住狂跳的心脏,安慰自己是太累了。但接下来的几天,怪事接连发生。她放在桌上的简历会莫名移位,夜里总能听到天花板传来弹珠滚落的声音,更诡异的是,每次她想联系房东退租,手机都会突然没信号。
周五晚上,林夏加班到十点,暴雨仍未停歇。走进楼道时,她看到一个穿灰色外套的男人站在302门口,背影佝偻。“你是谁?”她握紧伞柄,声音发颤。男人缓缓转身,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手里拿着一串钥匙:“我是房东的弟弟,来看看房子。”
“房东从没提过你。”林夏警惕地后退一步,想起笔记里“不能相信穿灰色外套的人”的警告。男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苏晚走后,我哥就把钥匙交给我了。这姑娘有点奇怪,租了半年,几乎不出门,还总说楼里有声音。”
他的话让林夏心头一紧:“苏晚去哪了?”
“说是回老家了,”男人眼神闪烁,“但她的快递还堆在楼下收发室,三个月没人取。”
林夏借口倒垃圾,直奔收发室。管理员翻出一摞寄给苏晚的快递,大多是实验器材和试剂,收件地址除了302室,还有一个模糊的研究所名称。她记下地址,回到房间时,发现笔记本被翻开在某一页,上面用红笔批注着:“穿灰色外套的人,是他们的眼线。”
深夜,林夏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门外传来女人的哭声:“帮帮我,他们在追我。”她透过猫眼望去,看到一个和自己长得有七分相似的女人,浑身湿透,正是笔记的主人苏晚。
“你还活着?”林夏打开门,苏晚踉跄着扑进来,反手锁上门,捂住她的嘴:“别出声,他们能通过声音定位。
苏晚的头发还在滴水,脸色苍白如纸:“我是生物研究所的实习生,半年前参与了一个‘情绪传导’实验,就是通过声波和药物,让受试者感知他人的情绪。但实验出了意外,对照组的人开始出现精神紊乱,研究所为了掩盖真相,把我们这些知情者都软禁了。”
“这里的302室,其实是研究所的观察点,”苏晚指着墙角的插座,“里面藏着监听设备,镜子是单向玻璃。我假装精神失常,才趁机逃出去,却发现他们找了和我长相相似的人来替代我,继续完成实验。”
林夏浑身冰凉,想起自己面试时,面试官正是穿灰色外套的男人。当时他问的“是否能接受长期独居”“对噪音是否敏感”,现在想来全是陷阱。
“那本笔记是我故意留下的,”苏晚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微型U盘,“里面有实验数据和他们软禁受试者的证据。我需要你帮我把它交给记者,我已经被他们盯上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灰色外套的男人带着两个穿黑西装的人闯进来,手里拿着注射器:“苏晚,你以为换了个人就能瞒天过海?”
苏晚猛地推开林夏,大喊:“从通风管道走!笔记本里有路线!”林夏回头,看到苏晚扑向男人,注射器掉在地上,液体溅起白色的泡沫。她咬咬牙,钻进客厅的通风管道,管道里布满灰尘,果然有笔记上标记的红色箭头。
爬了十分钟,林夏从楼顶的通风口钻出来,暴雨依旧。她掏出手机,终于有了信号,立刻拨通了苏晚留下的记者电话。挂掉电话后,她看到楼下停着两辆黑色轿车,穿黑西装的人正抬着一个麻袋往车上装,麻袋里似乎有挣扎的动静。
林夏屏住呼吸,用手机拍下照片。突然,楼顶的铁门被推开,灰色外套的男人站在雨中,眼神阴鸷:“跑得了吗?”
她后退一步,身后是万丈深渊。就在男人扑过来的瞬间,远处传来警笛声,越来越近。男人脸色大变,转身想跑,却被及时赶到的警察拦住。
警察从黑色轿车的麻袋里救出了苏晚,她虽然虚弱,但意识清醒。研究所的非法实验被曝光,相关人员全部被捕。林夏站在警戒线外,看着被查封的红砖楼,雨水冲刷着墙面,仿佛要洗去所有隐秘的罪恶。
一周后,林夏收到了苏晚寄来的感谢信,里面夹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302室的前任租客们,个个面带微笑,却眼神空洞。背面写着:“有些黑暗,需要有人勇敢地掀开。
林夏把照片压在书桌下,窗外的阳光穿透云层。她知道,有些回声不会消失,它们会留在旧楼的墙壁里,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不要轻易忽视那些隐藏在平静之下的异常,因为真相往往就藏在最诡异的细节里。而她,也在这场惊心动魄的遭遇中,明白了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即便心怀恐惧,依然选择直面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