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晚晴基金医疗站!乡村健康-《继承千亿遗产后,我靠预知躺赢全》

  第112章:晚晴基金医疗站!乡村健康

  四月二十二下午3点,和煦的春风拂过青川村的万亩麦田,翻起层层翠绿色的波浪,麦叶间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碎钻般的光。田埂边的油菜花肆意绽放,铺成一片金灿灿的花毯,浓郁的花香随着风飘进村子中央——那里矗立着一栋崭新的白墙黛瓦小楼,正是晚晴基金援建的乡村医疗站,在翠绿的竹林掩映下,像一颗镶嵌在田野间的明珠。

  医疗站的屋顶整齐排列着二十块小型光伏板,是星辰公益基金配套捐赠的,银灰色的板面向着太阳,时刻储备电力,确保医疗设备24小时不间断供电;门口悬挂着一条红底黄字的横幅,“晚晴乡村医疗站——青川站启用仪式”的字迹由县书法协会会长题写,遒劲有力;横幅下方,村民们从自家菜园移栽来的两排一串红开得热烈,鲜红的花朵衬着翠绿的叶子,透着浓浓的喜庆。

  通透的玻璃门被擦得一尘不染,门上贴着几幅卡通医生画像——白大褂医生举着听诊器,护士姐姐捧着药瓶,都是城里来的志愿者特意为孩子们画的,引得几个背着花布书包的孩子扒着玻璃往里瞧,小手指在玻璃上轻轻点着,小声讨论着“里面有什么好玩的机器”。

  推开门走进站内,浅灰色的防滑地砖干净整洁,墙壁刷成柔和的淡蓝色,驱散了传统诊所的压抑感。大厅左侧是诊疗区,三张原木色诊桌整齐排列,桌面铺着白色的防水桌布,摆着崭新的听诊器、水银血压计、体温计,每样器械都用消毒布擦拭过,泛着干净的光泽;诊桌旁的金属药柜分层分类,“感冒清热类”“消炎抗菌类”“慢性病管理类”的标签用彩色卡纸打印,清晰醒目,柜门上还贴着药品保质期提示表。

  大厅右侧是检查区,心电图机、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便携式B超仪等设备整齐摆放,都罩着淡蓝色的防尘布,布角绣着小小的“晚”字;旁边的护士站里,25岁的护士晓梅正调试电子体温枪,她穿着白色护士服,胸前别着“晚晴基金”的银色徽章,徽章上的“晴”字由爱心图案组成,格外温馨。

  医疗站的小院子里早已排起了蜿蜒的长队,村民们手里攥着泛黄的病历本或写着症状的纸条,队伍里有拄着枣木拐杖的白发老人,有怀里抱着熟睡婴儿的年轻妇女,还有刚从田里赶来的中年人——裤腿上沾着泥土,肩上的竹篓还没来得及放下,却难掩脸上的期待。

  人群中,几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正忙着登记信息。头发花白的李医生是晚晴基金从县医院请来的退休内科专家,今年68岁,戴着一副金丝边老花镜,正耐心地询问一位佝偻着背的老人:“张大爷,您这膝盖疼有多少年了?阴雨天是不是更严重?”他的笔尖在病历本上快速记录,字迹工整,时不时抬头安抚老人的情绪。

  “林小姐来了!”人群后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呼喊,是村支书的孙女小雅。村民们纷纷转头,只见林晚在陆哲的搀扶下慢慢走近,两人的身影在花田背景下,格外和谐。林晚穿着一身宽松的米白色棉麻连衣裙,裙摆上绣着细碎的蒲公英图案,风一吹,仿佛要随风飞舞;头发松松挽成低髻,用一支简单的木簪固定,脸上未施粉黛,却透着孕期的柔和气色。

  陆哲一手稳稳扶着她的腰,一手拎着一把轻便的折叠凳,目光片刻不离她的脚步,生怕她被脚下的石子绊倒。两人身后跟着晚晴基金的两名工作人员,手里抱着装满儿童感冒药、退烧药的纸箱,纸箱上印着“儿童专用”的卡通图案。

  “林小姐,您怀着孕还特意跑这么远的路,太辛苦了!”村支书王大爷拄着拐杖快步迎上来,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粗糙的手掌轻轻握住林晚的手腕,力道轻得像触碰易碎的瓷器,“这医疗站能建成,全靠您的晚晴基金出钱出力,我们全村老老少少都记着这份大恩情呢!”

  林晚笑着摇摇头,被陆哲扶到院子里提前搭好的遮阳棚下坐下。遮阳棚的骨架是村民们用自家的竹竿搭的,棚顶盖着晒干的稻草,透着自然的清香,棚下摆着几张木凳,都铺着棉垫。“王大爷,您太客气了,”她的声音温柔却坚定,目光缓缓扫过排队的村民,眼神里满是真诚,“上次来村里考察,听您说村里老人看个普通感冒,要拄着拐杖走十里山路去镇上卫生院;有孩子半夜发烧,只能靠‘捂汗’‘喝姜汤’这些土方子,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建一座能实实在在帮到大家的医疗站——乡村健康是民生的基础,只有身体好了,日子才能过得踏实。”

  她顿了顿,侧身看向身旁正在整理药品的李医生,继续说道:“这次晚晴基金在周边10个乡镇共建了100个乡村医疗站,每个站都配备2名驻站医生、1名护士,还有基础的检查设备;药品由康泰医疗直接供应,省去了中间环节,价格比镇上卫生院便宜三成,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患者,还能享受每月一次的免费随访和用药指导。”

  话音刚落,院子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掌声混着孩子们的欢呼声,在田野间回荡。一位抱着三岁孙子的张奶奶抹了抹眼角的泪花,声音带着哽咽:“林小姐,您真是我们青川村的大恩人啊!去年冬天,我孙子半夜发烧到39度,下着瓢泼大雨,我和老伴轮流背着他走山路去镇上,泥路滑得很,好几次差点摔进路边的水沟里。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医疗站,孩子再不舒服,抬脚就能到,再也不用遭那份罪了!”

  张奶奶的话引起了不少村民的共鸣,大家纷纷点头附和:“是啊,以前去镇上看病,来回得大半天,耽误农活不说,还得花钱坐车”“有了这医疗站,以后老人孩子看病可方便太多了”。

  这时,诊疗区传来孩子的笑声。李医生正在给一个穿蓝色上衣的小男孩看诊,男孩怯生生地拉着妈妈的衣角,大眼睛里满是对医生的畏惧。李医生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一颗橘子味的水果糖,递到男孩手里,笑着说:“小朋友别怕,叔叔就是听听你的小肚子,看看里面的小火车有没有好好工作。”他一边用听诊器轻轻放在男孩的胸口,一边柔声询问男孩妈妈:“孩子是不是最近总咳嗽?有没有流鼻涕?”

  确诊是普通支气管炎后,李医生快速开好处方,叮嘱道:“这药每天吃三次,饭后半小时用温水送服,一次半袋就行。要是明天早上还咳嗽,就带他来做雾化,我们这儿的雾化机是新配的,孩子用着不难受。”男孩妈妈接过打印出来的处方单,紧紧攥在手里,连连向李医生道谢:“太谢谢李医生了!以前孩子生病,得坐半小时拖拉机去镇上,路颠得很,孩子总哭,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真是太方便了!”

  检查区里,护士晓梅正给一位70多岁的王爷爷测血压。电子血压计发出“滴滴”的提示音,屏幕上显示着“135/85Hg”的正常数值。晓梅笑着把结果写在王爷爷的健康档案上:“王爷爷,您的血压控制得不错,比上次在镇上测的好多了。以后每月15号,我们会上门给您和村里其他几位老人免费测血压,不用您特意跑过来。”王爷爷捋着下巴上的白胡须,笑得合不拢嘴:“好!好!有你们这些娃娃盯着,我这老高血压心里就有底了,也不用麻烦孩子们特意请假陪我去镇上了!”

  陆哲从车上取来温水,倒在保温杯里递给林晚,又细心地给她垫上一个柔软的靠垫:“累不累?要是觉得不舒服,我们就先回车上歇会儿,后面的仪式让工作人员盯着就行。”林晚接过水杯,温热的触感从掌心传到心里,她摇摇头,目光落在医疗站里忙碌的身影上,嘴角扬起欣慰的笑:“一点都不累,你看他们脸上的笑容多踏实、多真切,这比签下任何一个大项目都让我开心。”

  正说着,几个孩子捧着一束五颜六色的野花跑过来,花瓣上还沾着泥土和晶莹的露珠,领头的正是村支书的孙女小雅。她仰着红扑扑的脸蛋,把花束递到林晚面前,声音清脆得像山涧的泉水:“林阿姨,这是我们在山上采的小野花,有蒲公英、小雏菊,还有紫花地丁,送给你和肚子里的小宝宝!希望小宝宝像小花一样健康长大!”

  林晚小心翼翼地接过野花,清新的花香混着青草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她轻轻摸了摸小雅的头,发丝柔软顺滑:“谢谢你呀小雅,这束花真漂亮,阿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