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陆哲追求!温柔尊重
二月二十四上午11点,江城的春日阳光褪去了晨雾的微凉,变得像融化的蜂蜜般黏稠温润,透过江城美术馆标志性的穹顶玻璃倾泻而下。那玻璃是特制的防眩光材质,阳光穿过时被滤去了刺眼的锋芒,化作细密的金色光斑,洒在光洁如镜的米白色大理石地面上,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装满碎金的匣子。美术馆内静得能听见空气流动的声音,只有讲解员低柔的嗓音偶尔从展厅深处飘来,混着参观者驻足时轻缓的脚步声、衣料摩擦的窸窣声,织就出一片浸润着艺术气息的静谧。
林晚刚走到“现代主义油画特展”的入口处,就看见陆哲倚在走廊的雕花栏杆旁等她。他今日没穿往日商务场合的深色西装,换了一身浅卡其色的休闲西装,面料是柔软的亚麻混纺,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内搭一件米白色圆领针织衫,领口微松,露出一小片光洁的锁骨,少了几分商场上的锐利锋芒,多了几分温润雅致的松弛感。他手里拿着一杯温热的美式咖啡,见林晚走来,立刻直起身,脸上漾开一抹恰到好处的温和笑意——既不显得过分热络,也不会让人觉得疏离。他没有急于上前,只保持着一步半的礼貌间距,微微颔首:“林晚,上午好。上次聊天时,你提过很欣赏这位画家对‘城市与自然’主题的诠释,正好知道他的特展今天开幕,就冒昧发了邀请,不会觉得唐突吧?”
“不会,”林晚回以一抹浅淡的笑,抬手理了理风衣的领口——她穿了件燕麦色的长款风衣,内搭白色衬衫与深色阔腿裤,简洁又利落,“最近忙着工厂投产的事,正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一下,看画展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两人并肩踏入展厅,陆哲很自然地将手里的美式咖啡递到林晚面前:“猜你可能没来得及买咖啡,这家美术馆的咖啡豆是危地马拉的,口感偏醇厚,加了半糖,应该符合你的口味。”他记得上次在新能源论坛的茶歇上,林晚点的就是半糖美式,这种不经意的细心,比刻意的讨好更让人舒服。
林晚接过咖啡,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泛起一丝微妙的暖意:“谢谢,费心了。”
展厅内悬挂着数十幅油画,每幅画前都立着黑色的金属展签,标注着作品名称、创作年代与作者注解。陆哲的目光始终与画作保持平行,偶尔侧头与林晚交流时,声音会刻意压得很低,像羽毛拂过耳畔,生怕惊扰了这满室的艺术氛围:“你之前说过,这位画家最擅长用光影讲故事。他这次的特展主题是‘共生’,全是近两年的新作,你看这幅《破界》——”他抬手,指尖轻触展签边缘,指向不远处一幅两米多高的油画,“背景是江城的CBD建筑群,冷硬的灰色钢筋森林里,却从楼宇缝隙中疯长出大片翠绿的藤蔓,连玻璃幕墙上都爬满了苔藓,很有意思。”
林晚走近画作,停下脚步细细端详。画布上,冷灰色的建筑群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线条凌厉如刀刻;而从建筑的裂缝、窗台、屋顶上蔓延出的藤蔓,却带着鲜活的嫩绿色,叶片上还沾着仿佛能滴下来的露珠。阳光从画面右上方斜射而下,给藤蔓的边缘镀上一层金边,让那些绿色像是活的,正一点点吞噬着冰冷的建筑。她轻声感慨:“确实很有冲击力。很多画家会把城市与自然画成对立面,要么是自然被城市碾压,要么是自然报复城市,但他画的是‘共生’——城市的冰冷给了藤蔓扎根的缝隙,藤蔓的生机又给了城市温度,这种矛盾又和谐的感觉,被他抓得太准了。”
“我也这么觉得,”陆哲的目光没有停留在画上,而是落在林晚专注的侧脸上——阳光落在她的睫毛上,投下一小片扇形的阴影,鼻梁的弧度柔和,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整个人都褪去了商场上的强势,多了几分柔和的烟火气。他的眼神温柔得像展厅里的暖光,却没有丝毫越界的炽热,“你看作品的角度,总带着一种穿透表象的敏锐。这和你做投资、做公益时很像——别人看到新能源赛道拥挤,你却看到了‘高效 低成本’的突破口;别人做慈善只想着捐钱,你却能把光伏和助学结合起来,找到可持续的模式。这种‘不跟风、不盲从’的独立,很吸引人。”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安静地站在林晚身侧半步的距离,任由她不受干扰地沉浸在自己的欣赏节奏里。林晚在某幅描绘乡村光伏电站的油画前停留了足足十分钟,陆哲就耐心地等了十分钟,期间没有看一次手表,也没有用任何话题打断她;林晚偶尔转头问起某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他能清晰流畅地分享自己查过的资料,却从不过度解读,更不会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引导她的思考。两人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舒适的留白”,没有刻意的亲近,却因为对艺术的共同理解,悄然滋生出一丝无需言说的默契。
离开美术馆时已近正午,阳光变得更加热烈,透过街边梧桐树的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陆哲侧头看向林晚:“附近有条老巷,里面有家做创意融合菜的餐厅,叫‘巷里’,环境很安静,主厨是留法回来的,擅长把江城本地食材和西餐技法结合,比如用武昌鱼做的鱼排,用洪山菜苔做的沙拉,味道很特别。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去试试?”他的语气带着询问,没有丝毫强迫感,眼神里也全是尊重,仿佛只要林晚说“不”,他就会立刻换一个提议。
林晚看了眼手腕上的手表——离下午回公司处理文件还有一个多小时,时间正好。她颔首应允:“听起来不错,那就去尝尝。”
餐厅藏在一条蜿蜒的青石板巷弄深处,推开那扇挂着铜铃的古朴雕花木门,“叮铃”一声脆响后,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香薰味——混合了雪松与柑橘的气息,清新又安神。餐厅内部是原木风装修,深色的木质桌椅、墙上挂着的手绘巷景插画、角落里摆放的绿植,再配上舒缓的爵士乐,营造出一种温馨又私密的氛围。老板娘认得陆哲,笑着迎上来:“陆先生,还是老位置吗?”
“对,靠窗的那个卡座。”陆哲点头,侧身让林晚先走进来,“这里的卡座有隔断,比较安静,适合聊天。”
两人在靠窗的卡座坐下,陆哲将菜单先递给林晚,手指轻轻点了点菜单上的几处:“这几道菜是他们家的招牌——松露野菌意面用的是手工面条,野菌是本地山上采的;蔬果沙拉里加了腌制的酸梅,很解腻;还有一道焦糖布丁,用的是土鸡蛋,口感很绵密。你可以看看有没有
二月二十四上午11点,江城的春日阳光褪去了晨雾的微凉,变得像融化的蜂蜜般黏稠温润,透过江城美术馆标志性的穹顶玻璃倾泻而下。那玻璃是特制的防眩光材质,阳光穿过时被滤去了刺眼的锋芒,化作细密的金色光斑,洒在光洁如镜的米白色大理石地面上,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装满碎金的匣子。美术馆内静得能听见空气流动的声音,只有讲解员低柔的嗓音偶尔从展厅深处飘来,混着参观者驻足时轻缓的脚步声、衣料摩擦的窸窣声,织就出一片浸润着艺术气息的静谧。
林晚刚走到“现代主义油画特展”的入口处,就看见陆哲倚在走廊的雕花栏杆旁等她。他今日没穿往日商务场合的深色西装,换了一身浅卡其色的休闲西装,面料是柔软的亚麻混纺,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内搭一件米白色圆领针织衫,领口微松,露出一小片光洁的锁骨,少了几分商场上的锐利锋芒,多了几分温润雅致的松弛感。他手里拿着一杯温热的美式咖啡,见林晚走来,立刻直起身,脸上漾开一抹恰到好处的温和笑意——既不显得过分热络,也不会让人觉得疏离。他没有急于上前,只保持着一步半的礼貌间距,微微颔首:“林晚,上午好。上次聊天时,你提过很欣赏这位画家对‘城市与自然’主题的诠释,正好知道他的特展今天开幕,就冒昧发了邀请,不会觉得唐突吧?”
“不会,”林晚回以一抹浅淡的笑,抬手理了理风衣的领口——她穿了件燕麦色的长款风衣,内搭白色衬衫与深色阔腿裤,简洁又利落,“最近忙着工厂投产的事,正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一下,看画展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两人并肩踏入展厅,陆哲很自然地将手里的美式咖啡递到林晚面前:“猜你可能没来得及买咖啡,这家美术馆的咖啡豆是危地马拉的,口感偏醇厚,加了半糖,应该符合你的口味。”他记得上次在新能源论坛的茶歇上,林晚点的就是半糖美式,这种不经意的细心,比刻意的讨好更让人舒服。
林晚接过咖啡,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泛起一丝微妙的暖意:“谢谢,费心了。”
展厅内悬挂着数十幅油画,每幅画前都立着黑色的金属展签,标注着作品名称、创作年代与作者注解。陆哲的目光始终与画作保持平行,偶尔侧头与林晚交流时,声音会刻意压得很低,像羽毛拂过耳畔,生怕惊扰了这满室的艺术氛围:“你之前说过,这位画家最擅长用光影讲故事。他这次的特展主题是‘共生’,全是近两年的新作,你看这幅《破界》——”他抬手,指尖轻触展签边缘,指向不远处一幅两米多高的油画,“背景是江城的CBD建筑群,冷硬的灰色钢筋森林里,却从楼宇缝隙中疯长出大片翠绿的藤蔓,连玻璃幕墙上都爬满了苔藓,很有意思。”
林晚走近画作,停下脚步细细端详。画布上,冷灰色的建筑群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线条凌厉如刀刻;而从建筑的裂缝、窗台、屋顶上蔓延出的藤蔓,却带着鲜活的嫩绿色,叶片上还沾着仿佛能滴下来的露珠。阳光从画面右上方斜射而下,给藤蔓的边缘镀上一层金边,让那些绿色像是活的,正一点点吞噬着冰冷的建筑。她轻声感慨:“确实很有冲击力。很多画家会把城市与自然画成对立面,要么是自然被城市碾压,要么是自然报复城市,但他画的是‘共生’——城市的冰冷给了藤蔓扎根的缝隙,藤蔓的生机又给了城市温度,这种矛盾又和谐的感觉,被他抓得太准了。”
“我也这么觉得,”陆哲的目光没有停留在画上,而是落在林晚专注的侧脸上——阳光落在她的睫毛上,投下一小片扇形的阴影,鼻梁的弧度柔和,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整个人都褪去了商场上的强势,多了几分柔和的烟火气。他的眼神温柔得像展厅里的暖光,却没有丝毫越界的炽热,“你看作品的角度,总带着一种穿透表象的敏锐。这和你做投资、做公益时很像——别人看到新能源赛道拥挤,你却看到了‘高效 低成本’的突破口;别人做慈善只想着捐钱,你却能把光伏和助学结合起来,找到可持续的模式。这种‘不跟风、不盲从’的独立,很吸引人。”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安静地站在林晚身侧半步的距离,任由她不受干扰地沉浸在自己的欣赏节奏里。林晚在某幅描绘乡村光伏电站的油画前停留了足足十分钟,陆哲就耐心地等了十分钟,期间没有看一次手表,也没有用任何话题打断她;林晚偶尔转头问起某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他能清晰流畅地分享自己查过的资料,却从不过度解读,更不会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引导她的思考。两人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舒适的留白”,没有刻意的亲近,却因为对艺术的共同理解,悄然滋生出一丝无需言说的默契。
离开美术馆时已近正午,阳光变得更加热烈,透过街边梧桐树的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陆哲侧头看向林晚:“附近有条老巷,里面有家做创意融合菜的餐厅,叫‘巷里’,环境很安静,主厨是留法回来的,擅长把江城本地食材和西餐技法结合,比如用武昌鱼做的鱼排,用洪山菜苔做的沙拉,味道很特别。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去试试?”他的语气带着询问,没有丝毫强迫感,眼神里也全是尊重,仿佛只要林晚说“不”,他就会立刻换一个提议。
林晚看了眼手腕上的手表——离下午回公司处理文件还有一个多小时,时间正好。她颔首应允:“听起来不错,那就去尝尝。”
餐厅藏在一条蜿蜒的青石板巷弄深处,推开那扇挂着铜铃的古朴雕花木门,“叮铃”一声脆响后,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香薰味——混合了雪松与柑橘的气息,清新又安神。餐厅内部是原木风装修,深色的木质桌椅、墙上挂着的手绘巷景插画、角落里摆放的绿植,再配上舒缓的爵士乐,营造出一种温馨又私密的氛围。老板娘认得陆哲,笑着迎上来:“陆先生,还是老位置吗?”
“对,靠窗的那个卡座。”陆哲点头,侧身让林晚先走进来,“这里的卡座有隔断,比较安静,适合聊天。”
两人在靠窗的卡座坐下,陆哲将菜单先递给林晚,手指轻轻点了点菜单上的几处:“这几道菜是他们家的招牌——松露野菌意面用的是手工面条,野菌是本地山上采的;蔬果沙拉里加了腌制的酸梅,很解腻;还有一道焦糖布丁,用的是土鸡蛋,口感很绵密。你可以看看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