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诗会-《文豪:我什么都略懂一二》

  随着转发越来越多,这篇帖子火了!

  【看哭了!兄弟,加油!我们都在岸边等你!】

  【我也是!听了治愈版,感觉黑暗里真的有光了!】

  【音乐的力量……有时候真的能超越语言,直击灵魂。】

  【谢谢你的分享,也让我更有力量了。】

  【斯语这波,我吹爆!这才是音乐应该有的样子!】

  无数温暖的留言涌向那个匿名帖子的楼主。

  人们在他的故事里,看到了音乐那超越娱乐、直抵生命层面的独特力量。

  它无法解决具体的失业或失恋问题,但它能在你最绝望的时候,给你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一个被理解的瞬间,一个看向光明的可能。

  斯语和《海底》(治愈版),也因此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不再仅仅是一首“好听”或“治愈”的歌,更成为了许多在黑暗中挣扎的人,心中一个象征性的“灯塔”和“援手”。

  有媒体将这一事件称为“《海底》拯救事件”,并再次引发了关于艺术的社会责任与疗愈功能的广泛讨论。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斯语,在顾磊将这件事汇报给他时,只是微微怔了一下,随即恢复了平静。

  他看向窗外,阳光正好。

  他知道,音乐、文学……所有艺术形式,其最本质的价值,或许就在于这一个个微小的、却能照亮某个角落的瞬间。

  他做的,不过是恰好点亮了那根火柴。

  而真正赋予光明的,是那些在黑暗中,依然愿意抬头寻找的眼睛。

  盛夏七月,蝉鸣聒噪,暑气蒸腾。

  就在这炎炎夏日,大秦联邦诗词协会发出了一则引人注目的通告——

  将于七月中旬,在素有“江南文薮”之称的临安城,举办一场全国性的“乙未盛夏诗会”。

  此次诗会规格极高,由总会牵头,联合江南、中原、西北、岭南、巴蜀等五大地方分会共同举办,旨在交流诗艺,切磋才学,弘扬国粹。

  而最受瞩目的,无疑是刚刚加入协会便以一首《春江花月夜》震动文坛的斯语,也在受邀之列,并且将作为帝都总会的代表之一出席。

  消息传出,文坛内外议论纷纷。

  “斯语也去?这下有好戏看了!”

  “《春江花月夜》珠玉在前,这次诗会压力不小啊!”

  “各地分会都有耆老名宿和新锐才俊,斯语虽惊才绝艳,但毕竟年轻,又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正式的诗会活动……”

  “听说这次不仅有诗词比拼,还有对联、即景赋诗等环节,考验的是综合功底和急智。”

  网络上,斯语的粉丝们既兴奋又有些担心,毕竟这种传统文人的聚会,与斯语平时展现出的跨界天才形象似乎有些距离。

  顾磊将邀请函送到斯语手中时,补充道:“老板,这次诗会算是协会内部比较重要的活动,五大分会都会派出精锐,相互之间……嗯,难免有些较劲的意思。您看……”

  斯语扫了一眼邀请函上古雅的印花和地点“临安城·曲苑”,“知道了。安排行程。”

  对他而言,这既是履行协会成员的义务,也是一个观察这个平行世界传统文人生态和顶尖诗词水准的窗口。

  七月中,临安城。

  “曲苑”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荷香阵阵,与帝都的恢弘大气截然不同,充满了婉约灵秀之气。

  诗会便设在水榭环绕的主厅“流觞阁”内。

  斯语一袭简约的深色夏装,出现在会场时,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场的有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有意气风发、眼神锐利的年轻才俊。

  他们来自不同地域,带着各自的文化烙印和些许不易察觉的审视。

  总会会长沈钧儒老先生亲自将斯语引荐给各地分会的代表。

  “这位便是斯语小友,想必他的《春江花月夜》,诸位都已拜读过了。”沈老笑容和煦。

  江南分会的会长,一位清癯的老者抚须笑道:“‘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如此佳句,出自如此年轻的俊杰之手,实令我江南文坛既感欣喜,又觉汗颜啊。”

  语气温和,但话语间也隐隐点出了江南文坛的底蕴。

  中原分会的一位壮硕老者声若洪钟,“斯语小友的《归嵩山作》亦是气度不凡,颇有我中原山河之雄浑!好!”话语间带着北地的豪爽与认同。

  其他几地的代表也纷纷上前寒暄,言辞客气,但目光中的探究之意却丝毫未减。

  斯语只是从容应对,话不多,却滴水不漏。

  诗会正式开始。

  “流觞阁”内,香茗氤氲,文气汇聚。

  当沈钧儒会长宣布第一项为“对联比拼”时,在场所有文人的精神都不由为之一振。

  这既是才学的较量,亦是急智与底蕴的试金石。五大分会的代表们,眼神中或流露出跃跃欲试的锋芒,或藏着沉稳内敛的自信。

  沈老目光扫过窗外满池碧荷,略一沉吟,朗声道:“老夫这上联是——‘池中荷叶鱼儿伞’。”

  上联一出,满座皆微微颔首。

  此联看似信手拈来,描绘夏日常见景致,实则巧妙地将“荷叶”比喻为“鱼儿”的“伞”。

  既生动形象,又平添几分童趣与雅致,平仄和谐,是个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对得精妙的好上联。

  西北分会的代表,一位身材魁梧、面容粗犷的中年学者赵擎岳率先开口。

  他性格如西北风沙般直接,急于为分会拔得头筹,略一思索,便洪声道:“我对 ‘梁上蛛丝燕子帘’ !”

  他对仗尚算工整,“蛛丝”对“荷叶”,“燕子帘”对“鱼儿伞”。

  话音落下,他环视四周,脸上带着几分自得,认为此联捕捉了檐下细微景致,与上联的池中景象形成呼应。

  然而,几位老成者却微微蹙眉。江南分会那位气质温婉的女先生苏芷柔轻轻摇头,心道:

  “赵兄此联虽巧,然‘蛛丝’之意象,终嫌纤弱阴郁,与这盛夏荷塘的明朗生机不甚相合,格局稍逊。”

  她并未直言,只是端起茶盏,掩去眸中思量。

  岭南分会的年轻才子陈逸风,素以才思敏捷着称,见赵擎岳被隐晦否定,心中暗喜,自觉机会来了。

  他折扇轻摇,朗声道:“在下对 ‘院里梧桐凤凰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