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相互映照-《文豪:我什么都略懂一二》

  夜色渐深,云顶苑的书房却依旧亮着灯。

  斯语面前同时开着两个文档窗口,如同驾驭着两艘航向不同的船只,在思维的海洋里并行不悖。

  左边的窗口,是《神雕侠侣》。

  剧情已然推进到那场惊心动魄的“十六年之约”之后。

  杨过在绝情谷底未能寻得小龙女,万念俱灰,纵身跃下寒潭……

  斯语的笔触冷静而克制,将杨过那份深入骨髓的绝望与执着,以及其后带着雕兄浪迹天涯、行侠仗义,于狂放不羁中深藏刻骨相思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知道,读者们正屏息凝神,等待着那个最终的答案。

  他并不急于揭开谜底,而是细细打磨着杨过这十六年间的成长与沉淀,让那份历经磨难而愈发醇厚的深情,如同陈年佳酿,慢慢发酵。

  右边的窗口,则是全新的《封神演义》开篇。

  他并未拘泥于地球原着的商周背景,而是将其嫁接于蓝星大秦上古传说中一个名为“玄商”的末代王朝。

  君王“帝辛”被塑造为一位早期雄才大略、后期受蒙蔽而渐失民心的复杂君主,而非简单的暴君。

  对应的,“西周”也被一个名为“炎周”的部族联盟所替代。

  至于核心的阐教、截教之争,他巧妙地将其转化为“玉虚宫”与“碧游宫”两大超然势力对于“天道运行”与“万物截取一线生机”的理念之争。

  核心人物如姜子牙、申公豹、哪吒、杨戬等保留其核心人设与经典故事,但具体的神通法宝名称、部分情节发生地,则进行了贴合蓝星语境的微调。

  例如,“哪吒闹海”变成了“哪吒闹玄冥真水”,“风火轮”或许源自“毕方神鸟”的遗蜕。

  这些改动既保留了原着的精髓,又赋予了作品一丝新鲜的异界色彩,更容易被蓝星读者接受。

  同时创作两部风格迥异、体量庞大的作品,对精力的消耗是巨大的。

  即便是斯语,也感到了些许精神上的疲惫。

  这并非灵感枯竭,而是同时维系两个完整世界观和复杂人物关系网带来的天然负荷。

  但他并未放缓节奏。

  他的解决方法简单而高效:极致的专注与严格的时间划分。

  上午,他属于《神雕侠侣》,心随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一起,在江湖的恩怨情仇中沉浮。

  下午,他则沉浸于《封神演义》的玄奇世界,构思着玉虚宫门人下山辅佐炎周,与碧游宫群仙各显神通的宏大场面。

  夜晚,则留给音乐。

  有时是继续完善《卧虎藏龙》组曲的细节,有时是思考《洪荒》的音乐母题。

  偶尔也会拿起二胡,拉上一曲《赛马》片段活动手指,或是用古筝拨弄几下《渔舟唱晚》的旋律放松心神。

  这种高强度、多线程的创作状态,在外人看来近乎疯狂,但斯语却乐在其中。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掌控力,在这种交叉锤炼下,正变得愈发纯熟和深入。

  《神雕侠侣》的连载,在经历了“龙女失贞”的暴风骤雨后,随着杨过十六年的等待与成长,读者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最初的愤怒与不解,逐渐被一种更深沉的期待与心疼所取代。

  他们不再仅仅渴望一个完美的童话,而是开始品味这份残缺与等待中所蕴含的、超越世俗的爱情力量。

  评论区里,虽然依旧有为小龙女鸣不平的声音,但更多是讨论杨过性格的转变,以及猜测小龙女最终下落的帖子。

  而《封神演义》的横空出世,则在启航中文网掀起了另一股狂潮。

  开篇宏大的世界观设定、鲜明的人物登场(尤其是灵动非凡的哪吒)、以及“封神榜”这一贯穿始终的悬念,立刻抓住了无数读者的眼球。

  【卧槽!言吾大大又开新坑了!还是神话!】

  【这设定牛逼!玉虚宫、碧游宫,感觉比传统的道教体系更带感!】

  【哪吒太帅了!抽龙筋!毁分身!这才是我想象中的少年神只!】

  【所以姜子牙是带着任务下山的?封神榜到底是什么?好奇死了!】

  【双开!言吾大大这是要逆天啊!关键是两本都这么好看!】

  一时间,启航中文网的流量再创新高。

  言吾这个名字,几乎成为了质量和影响力的代名词。

  编辑部更是将斯语奉若神明,沫沫编辑每天的工作都充满了幸福的烦恼——

  催更哪一本好呢?

  顾磊则忙于处理因这两部作品而产生的衍生合作邀约。

  《神雕侠侣》的影视改编虽因前期争议略有波折,但在张黎的坚持和斯语围博发声后,反而吸引了更多有实力的投资方关注,认为其话题度和艺术潜力并存。

  《封神演义》更是因其宏大的场景和奇特的想象,刚一开篇就引来了多家顶级特效公司和游戏开发商的目光。

  斯语对于这些商业运作,依旧秉持着放手的态度,只把握大方向。

  他的核心,始终在于创作本身。

  这一夜,他刚刚写完《神雕侠侣》中,郭襄在风陵渡口初闻神雕侠事迹,那颗少女心悄然萌动的章节。

  笔触细腻,将郭襄的聪慧、天真与对那个传奇身影的朦胧憧憬写得极为动人。

  保存文档后,他切换到《封神演义》的界面。

  接下来,该写姜子牙垂钓渭水,等待明主了。

  他略微沉吟,指尖在键盘上敲下:

  “渭水汤汤,其流潺潺。一老者持直钩垂钓,离水三寸,口中念念有词:‘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非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

  目光扫过书房一角摆放的二胡和古筝。

  一个念头忽然闪过。

  无论是《神雕》的侠骨柔情,还是《封神》的玄奇壮阔,其背后,似乎都缺了一点什么……一种能够将其精神内核进一步升华,更直接地撞击人心的东西。

  或许,是时候为它们,也为自己心中积攒的情绪,寻找一个音乐上的出口了。

  不是《卧虎藏龙》那样的协奏组曲,也不是《洪荒》那般遥远的构想。

  而是一些更凝练、更炽热,能与文字相互映照的……歌曲?

  他的眼神微微亮起,一个新的创作方向,在脑海中悄然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