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深圳的九月,傍晚的风裹着暑气掠过巷口,林晚星骑着奶白色女士自行车停在老旧居民楼前时,车筐里的布包还带着银行的凉意——里面装着四张学费收据(合计两万四)和一张印着“元”的存折,那是学校一次性发放的四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她攥着布包往三楼走,脚步放得轻,心里早盘好了说辞:绝不能让母亲知道这一万二,只说每年有500元补助,毕业才发,眼下只能靠兼职给家里转钱。
打开出租屋门,墙皮卷边处贴的旧报纸被风吹得轻轻响。她先把存折塞进床垫最底层——那是她藏钱的老地方,再拿出缴费单铺平在折叠桌上,指尖反复摩挲着“已缴清”三个字,刚松口气,口袋里的BP机突然“嘀嘀”响了,屏幕跳着“妈,速回电”。
林晚星捏着BP机愣了两秒,转身往巷口公用电话亭跑,投了枚硬币拨号。“晚星啊,朝阳要买新球鞋,三百二,明天就得转过来!”王秀兰的声音透着不容商量的急促,“他校运会要穿,总不能让他穿破鞋丢人吧?你读大学拿补助,还能缺这点钱?”
林晚星靠在冰凉的玻璃上,指尖攥得发白:“妈,上周刚给他转了一百五买习题册,您忘了?我读大学哪有什么补助,就学校每年给500块,得毕业才一次性发。我现在手里只剩交完学费的几百块,还得交房租水电,只能等兼职发了工资再给朝阳转钱……”
“毕业才发?就500块?”王秀兰的声音拔高,“人家隔壁小芳读中专,每月都能给家里寄两百!你是不是藏钱了?我不管,三天之内必须转钱,不然我就找你们学校老师说去!”
电话“啪”地挂了,忙音嗡嗡响。林晚星站在电话亭里,胸口闷得发慌。她想起十五岁在东莞电子厂拧螺丝,手指被夹出红印也不敢停,月底工资全寄回家;想起十七岁抱着两万五存款逃去深圳时,父亲说“女孩子读大学没用”;现在要是说了一万二奖学金的事,母亲肯定会让她全寄回家,别说四年生活费,连读书的机会都保不住——瞒着,是她唯一的办法。
第二天一早,林晚星去邮局给弟弟汇了三百二十块。看着汇款单,她心里算得清楚:交完学费剩的一千元,汇完款只剩六百八十块,扣掉房租一百、水电五十,还剩五百三十块,得撑到月底发兼职工资。她没敢耽搁,骑着自行车往书店赶,车筐里的《教育学基础》夹着兼职时间表:
- 晨光书店:18:00-21:00,时薪12元,月入1080元
- 李姐家教:20:00-22:00,每小时40元,月入640元
- 惠民超市夜班:22:00-24:00,时薪10元,月入480元
- 商场发传单:周末9:00-12:00,日薪80元,月入640元
四份兼职加起来月入2840元,扣掉开支还能剩两千多,既能应付家里的索要,也不用动床垫下的一万二——那是她四年的“救命钱”,绝不能动。
到了书店,张叔正搬新到的教辅书,见她来了递过凉白开:“交完学费没缺钱吧?要不再给你多排点工时?”林晚星接过水笑了笑:“不用张叔,我兼职够花。”她没提家里催钱的事,挽起袖子就拆书箱,把高一语文教辅按版本分类,手指蹭到书角的毛刺也不在意——多干点活,就能早点挣够钱,不用再跟母亲磨嘴皮子。
接下来的日子,林晚星把时间掐得精准。早上六点啃着冷馒头去上课,下午下课后直奔书店,晚上做完家教赶去超市理货,凌晨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周末发传单时,汗水浸湿衬衫也不敢歇,手里的宣传单页递得飞快;书店加班整理旧书,她总能找出最快捷的分类办法,张叔总说“晚星比我还懂书店的活”。
累到睁不开眼时,她就摸出床垫下的存折,借着台灯看“元”的数字——这笔钱像后盾,提醒她再坚持一下。有次家教结束,学生家长塞给她一袋橘子:“姑娘,看你天天跑,补补维生素。”她只留两个,剩下的给张叔送去;超市组长见她理货认真,给她涨了时薪,说“这么勤快的姑娘该多拿点”。这些细碎的温暖,让她觉得日子没那么难。
月底发工资那天,林晚星拿着2840元现金,先交了房租水电,又买了够吃一个月的米面青菜,剩下的2390元放进铁皮盒。她给母亲打了电话:“妈,我发兼职工资了,给朝阳转两百块,剩下的我得留着当生活费。”王秀兰虽不满,但也没再多说,只催她下次多转点。
挂了电话,林晚星煮了碗西红柿鸡蛋面,加了个荷包蛋。热气里,她看着窗外的灯火,摸了摸床垫下的存折——瞒着母亲是无奈,但只要守住这一万二,靠兼职撑过四年,就能实现当老师的梦想。她知道,这条路难,但只要不放弃,总能走到底。
打开出租屋门,墙皮卷边处贴的旧报纸被风吹得轻轻响。她先把存折塞进床垫最底层——那是她藏钱的老地方,再拿出缴费单铺平在折叠桌上,指尖反复摩挲着“已缴清”三个字,刚松口气,口袋里的BP机突然“嘀嘀”响了,屏幕跳着“妈,速回电”。
林晚星捏着BP机愣了两秒,转身往巷口公用电话亭跑,投了枚硬币拨号。“晚星啊,朝阳要买新球鞋,三百二,明天就得转过来!”王秀兰的声音透着不容商量的急促,“他校运会要穿,总不能让他穿破鞋丢人吧?你读大学拿补助,还能缺这点钱?”
林晚星靠在冰凉的玻璃上,指尖攥得发白:“妈,上周刚给他转了一百五买习题册,您忘了?我读大学哪有什么补助,就学校每年给500块,得毕业才一次性发。我现在手里只剩交完学费的几百块,还得交房租水电,只能等兼职发了工资再给朝阳转钱……”
“毕业才发?就500块?”王秀兰的声音拔高,“人家隔壁小芳读中专,每月都能给家里寄两百!你是不是藏钱了?我不管,三天之内必须转钱,不然我就找你们学校老师说去!”
电话“啪”地挂了,忙音嗡嗡响。林晚星站在电话亭里,胸口闷得发慌。她想起十五岁在东莞电子厂拧螺丝,手指被夹出红印也不敢停,月底工资全寄回家;想起十七岁抱着两万五存款逃去深圳时,父亲说“女孩子读大学没用”;现在要是说了一万二奖学金的事,母亲肯定会让她全寄回家,别说四年生活费,连读书的机会都保不住——瞒着,是她唯一的办法。
第二天一早,林晚星去邮局给弟弟汇了三百二十块。看着汇款单,她心里算得清楚:交完学费剩的一千元,汇完款只剩六百八十块,扣掉房租一百、水电五十,还剩五百三十块,得撑到月底发兼职工资。她没敢耽搁,骑着自行车往书店赶,车筐里的《教育学基础》夹着兼职时间表:
- 晨光书店:18:00-21:00,时薪12元,月入1080元
- 李姐家教:20:00-22:00,每小时40元,月入640元
- 惠民超市夜班:22:00-24:00,时薪10元,月入480元
- 商场发传单:周末9:00-12:00,日薪80元,月入640元
四份兼职加起来月入2840元,扣掉开支还能剩两千多,既能应付家里的索要,也不用动床垫下的一万二——那是她四年的“救命钱”,绝不能动。
到了书店,张叔正搬新到的教辅书,见她来了递过凉白开:“交完学费没缺钱吧?要不再给你多排点工时?”林晚星接过水笑了笑:“不用张叔,我兼职够花。”她没提家里催钱的事,挽起袖子就拆书箱,把高一语文教辅按版本分类,手指蹭到书角的毛刺也不在意——多干点活,就能早点挣够钱,不用再跟母亲磨嘴皮子。
接下来的日子,林晚星把时间掐得精准。早上六点啃着冷馒头去上课,下午下课后直奔书店,晚上做完家教赶去超市理货,凌晨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周末发传单时,汗水浸湿衬衫也不敢歇,手里的宣传单页递得飞快;书店加班整理旧书,她总能找出最快捷的分类办法,张叔总说“晚星比我还懂书店的活”。
累到睁不开眼时,她就摸出床垫下的存折,借着台灯看“元”的数字——这笔钱像后盾,提醒她再坚持一下。有次家教结束,学生家长塞给她一袋橘子:“姑娘,看你天天跑,补补维生素。”她只留两个,剩下的给张叔送去;超市组长见她理货认真,给她涨了时薪,说“这么勤快的姑娘该多拿点”。这些细碎的温暖,让她觉得日子没那么难。
月底发工资那天,林晚星拿着2840元现金,先交了房租水电,又买了够吃一个月的米面青菜,剩下的2390元放进铁皮盒。她给母亲打了电话:“妈,我发兼职工资了,给朝阳转两百块,剩下的我得留着当生活费。”王秀兰虽不满,但也没再多说,只催她下次多转点。
挂了电话,林晚星煮了碗西红柿鸡蛋面,加了个荷包蛋。热气里,她看着窗外的灯火,摸了摸床垫下的存折——瞒着母亲是无奈,但只要守住这一万二,靠兼职撑过四年,就能实现当老师的梦想。她知道,这条路难,但只要不放弃,总能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