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冬夜总带着恰到好处的凉,晚风裹着远处海边的湿润气息,轻轻拂过阳台的落地窗。林晚星把洗好的草莓放在玻璃盘里,刚转身,就看到江哲正抱着江念初的速写本,指尖轻轻拂过画纸上的线条——那是白天念初刚画完的《掌心的刺》短片场景,林晓燕站在乡村学校的操场上,身后是满树的樱花,身前围满了捧着课本的孩子。
“画得越来越好了,”江哲抬头,眼里带着笑意,“你看这光影,把乡村的傍晚画得这么温暖,跟你写故事的风格一模一样。”林晚星走过去,靠在他肩上,目光落在画本上:“随她爸,心思细,能看到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两人正说着,就听到脚步声从客厅传来,江念初抱着一个厚厚的坐垫,快步走到阳台:“爸,妈,你们快坐,我把坐垫拿来了,阳台瓷砖凉。”
江哲接过坐垫,铺在阳台的藤椅上,林晚星则把草莓盘放在小茶几上,笑着说:“刚洗好的草莓,甜得很,你尝尝。”江念初拿起一颗,咬了一口,红色的果汁沾在嘴角,像颗小小的朱砂痣:“真甜!比上次外婆寄来的冻梨还甜。”她坐在藤椅上,抬头看向天空——深圳的夜空虽然没有哈尔滨那么多星星,但 tonight 天气格外好,几颗亮闪闪的星星挂在天上,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
“妈,你看那颗星星,是不是北极星?”江念初指着北边的一颗亮星,眼里满是好奇。林晚星顺着她的手指看去,笑着点头:“应该是,以前在哈尔滨老家,你外公教我认过,说顺着北极星,就能找到回家的路。”江哲也凑过来,指着另一处星星:“你们看那边,是猎户座,有三颗连在一起的星星,像猎户的腰带,小时候我爸常跟我说,看到猎户座,就知道冬天要来了。”
一家三口围坐在阳台的藤椅上,话题从星星聊到哈尔滨的冬天——江念初说起去年在老家堆雪人的事,说江逸晨把雪人堆成了“恐龙”的样子,结果第二天雪人化了,逸晨还哭了好久;林晚星想起母亲王秀兰冬天做的粘豆包,蒸好后冒着热气,咬一口甜糯可口;江哲则提到和林建国在松花江钓鱼的场景,说钓上来的鲫鱼炖成汤,孩子们都抢着喝。
“对了妈,”江念初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递给林晚星,“今天学校老师给我们看了《掌心的刺》的公益短片,还让我们写观后感,我写了这个,你帮我看看好不好?”林晚星接过纸,展开——纸上是江念初娟秀的字迹,开头写着“看完《掌心的刺》,我想起了妈妈说过的话:每个女孩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后面写着她对林晓燕故事的理解,还提到了在哈尔滨拍摄时遇到的小花,说“小花眼里的渴望,让我知道,我们能做的,不只是同情,还有帮助”。
林晚星读完,眼眶微微发热,她摸了摸江念初的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写得真好,念初,你能明白这些,妈妈特别开心。”江哲也凑过来,读完后笑着说:“咱们念初真的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还知道要帮助别人,比爸爸小时候强多了。”江念初有点不好意思,低下头,手指轻轻抠着坐垫的边缘:“其实我也是受妈妈影响,你写《掌心的刺》,帮助了那么多乡村女孩,还发起‘掌心的光’公益项目,我觉得特别厉害。”
晚风轻轻吹过,把江念初的头发吹到耳边,林晚星帮她把头发别到耳后,轻声问:“那念初以后想做什么呢?像妈妈一样写故事,还是像爸爸一样做公益?”江念初抬起头,眼里闪着光,认真地说:“妈妈,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帮更多人。”她顿了顿,继续说:“我想先好好读书,考上师范大学,以后去乡村当老师,就像《掌心的刺》续篇里写的林晓燕一样,教乡村的女孩读书,让她们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
林晚星和江哲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慰。江哲握住江念初的手,轻声说:“念初,爸爸支持你。去乡村当老师很有意义,但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条件可能没那么好,孩子们可能因为家庭原因不想上学,你怕不怕?”江念初摇摇头,坚定地说:“不怕,妈妈写的林晓燕,遇到那么多困难都没放弃,我也不会放弃。而且我可以跟妈妈学,用故事鼓励孩子们,跟爸爸学,帮孩子们争取更多的资源。”
林晚星看着女儿认真的样子,想起自己14岁的时候——那时候她还在哈尔滨的乡村小学读书,每天背着洗得发白的书包,走在乡间小路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走出村子。那时候的她,从来没想过,多年后,自己的女儿会在14岁的年纪,立下“去乡村当老师,帮助更多人”的志向。
“妈妈以前在乡村读书的时候,条件比现在差很多,”林晚星轻声说起自己的童年,“冬天教室里没有暖气,要生炉子,课间还要去柴房抱柴火;夏天教室里没有风扇,热得满头大汗,只能用书本扇风。但就算这样,我还是
“画得越来越好了,”江哲抬头,眼里带着笑意,“你看这光影,把乡村的傍晚画得这么温暖,跟你写故事的风格一模一样。”林晚星走过去,靠在他肩上,目光落在画本上:“随她爸,心思细,能看到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两人正说着,就听到脚步声从客厅传来,江念初抱着一个厚厚的坐垫,快步走到阳台:“爸,妈,你们快坐,我把坐垫拿来了,阳台瓷砖凉。”
江哲接过坐垫,铺在阳台的藤椅上,林晚星则把草莓盘放在小茶几上,笑着说:“刚洗好的草莓,甜得很,你尝尝。”江念初拿起一颗,咬了一口,红色的果汁沾在嘴角,像颗小小的朱砂痣:“真甜!比上次外婆寄来的冻梨还甜。”她坐在藤椅上,抬头看向天空——深圳的夜空虽然没有哈尔滨那么多星星,但 tonight 天气格外好,几颗亮闪闪的星星挂在天上,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
“妈,你看那颗星星,是不是北极星?”江念初指着北边的一颗亮星,眼里满是好奇。林晚星顺着她的手指看去,笑着点头:“应该是,以前在哈尔滨老家,你外公教我认过,说顺着北极星,就能找到回家的路。”江哲也凑过来,指着另一处星星:“你们看那边,是猎户座,有三颗连在一起的星星,像猎户的腰带,小时候我爸常跟我说,看到猎户座,就知道冬天要来了。”
一家三口围坐在阳台的藤椅上,话题从星星聊到哈尔滨的冬天——江念初说起去年在老家堆雪人的事,说江逸晨把雪人堆成了“恐龙”的样子,结果第二天雪人化了,逸晨还哭了好久;林晚星想起母亲王秀兰冬天做的粘豆包,蒸好后冒着热气,咬一口甜糯可口;江哲则提到和林建国在松花江钓鱼的场景,说钓上来的鲫鱼炖成汤,孩子们都抢着喝。
“对了妈,”江念初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递给林晚星,“今天学校老师给我们看了《掌心的刺》的公益短片,还让我们写观后感,我写了这个,你帮我看看好不好?”林晚星接过纸,展开——纸上是江念初娟秀的字迹,开头写着“看完《掌心的刺》,我想起了妈妈说过的话:每个女孩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后面写着她对林晓燕故事的理解,还提到了在哈尔滨拍摄时遇到的小花,说“小花眼里的渴望,让我知道,我们能做的,不只是同情,还有帮助”。
林晚星读完,眼眶微微发热,她摸了摸江念初的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写得真好,念初,你能明白这些,妈妈特别开心。”江哲也凑过来,读完后笑着说:“咱们念初真的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还知道要帮助别人,比爸爸小时候强多了。”江念初有点不好意思,低下头,手指轻轻抠着坐垫的边缘:“其实我也是受妈妈影响,你写《掌心的刺》,帮助了那么多乡村女孩,还发起‘掌心的光’公益项目,我觉得特别厉害。”
晚风轻轻吹过,把江念初的头发吹到耳边,林晚星帮她把头发别到耳后,轻声问:“那念初以后想做什么呢?像妈妈一样写故事,还是像爸爸一样做公益?”江念初抬起头,眼里闪着光,认真地说:“妈妈,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帮更多人。”她顿了顿,继续说:“我想先好好读书,考上师范大学,以后去乡村当老师,就像《掌心的刺》续篇里写的林晓燕一样,教乡村的女孩读书,让她们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
林晚星和江哲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慰。江哲握住江念初的手,轻声说:“念初,爸爸支持你。去乡村当老师很有意义,但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条件可能没那么好,孩子们可能因为家庭原因不想上学,你怕不怕?”江念初摇摇头,坚定地说:“不怕,妈妈写的林晓燕,遇到那么多困难都没放弃,我也不会放弃。而且我可以跟妈妈学,用故事鼓励孩子们,跟爸爸学,帮孩子们争取更多的资源。”
林晚星看着女儿认真的样子,想起自己14岁的时候——那时候她还在哈尔滨的乡村小学读书,每天背着洗得发白的书包,走在乡间小路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走出村子。那时候的她,从来没想过,多年后,自己的女儿会在14岁的年纪,立下“去乡村当老师,帮助更多人”的志向。
“妈妈以前在乡村读书的时候,条件比现在差很多,”林晚星轻声说起自己的童年,“冬天教室里没有暖气,要生炉子,课间还要去柴房抱柴火;夏天教室里没有风扇,热得满头大汗,只能用书本扇风。但就算这样,我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