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龙华高中的宿舍楼已经熄了灯。江念初躲在被窝里,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上是B站投稿界面,标题栏里“校园性别观察日记”七个字已经反复修改了五遍,而草稿箱里躺着的,是她写了整整三天的文案——首条视频,她想讲妈妈林晚星15岁打工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念初,高二学生,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有点沉重但很重要的话题——我妈妈15岁时的故事。”念初对着手机麦克风,轻声念出第一句台词,又赶紧停下。被窝里的空气有点闷,她悄悄把被子掀开一条缝,借着微弱的光看了眼床头的合照:照片里妈妈穿着高中校服,笑得眼睛弯弯,和现在站在讲台上自信从容的样子几乎没差,可只有念初知道,妈妈的15岁,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苦。
念初第一次知道妈妈的过去,是去年暑假整理旧物时。她在衣柜最底层翻到一个褪色的蓝色布袋,里面装着一沓泛黄的信纸和一本破旧的笔记本。信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是外婆写给妈妈的,开头总离不开“家里没钱,你再忍忍”;而笔记本里,记满了妈妈15岁在电子厂打工的日子——每天工作12小时,手指被机器磨得出血,宿舍里挤着8个人,冬天没有暖气,晚上冻得睡不着,只能裹着薄被子想家。
“那时候妈妈刚上初三,因为外婆生了重病,家里欠了好多钱,她只能辍学去打工。”念初对着麦克风,声音有点发颤,“她跟我说,当时工厂里大多是和她一样的女孩,最小的只有14岁,大家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不敢请假,不敢生病,因为一旦停下,就可能被开除,就没钱给家里寄药费。”
为了让视频更真实,念初翻出了妈妈珍藏的旧物:一张模糊的工厂工作证,照片上的妈妈留着短发,眼神里满是怯生生的光;一枚生锈的顶针,是妈妈当时缝补衣服时用的;还有一本写满数学公式的练习册,扉页上写着“林晚星,一定要回去上学”——那是妈妈打工时偷偷捡来的旧课本,每天睡前都会翻几页。
“妈妈说,她当时最羡慕的,是工厂里偶尔来送货的男工。”念初把练习册举到镜头前,镜头有点晃,她赶紧调整手机支架,“不是因为男工工资高,而是因为他们不用被组长说‘女孩不用读那么多书,早点嫁人算了’,不用在加班到凌晨时,被要求‘女孩子更细心,多干会儿没关系’。”
视频拍摄花了整整两个晚上。白天要上课,念初只能利用晚自习后的时间,躲在宿舍走廊的路灯下剪辑。她没有专业的剪辑软件,只用手机上的免费APP,一点一点调整画面顺序:先放妈妈的旧照片,再切到现在妈妈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视频,中间穿插着自己画的漫画——一个扎着马尾的女孩,在昏暗的工厂里举着课本,窗外是学校的教学楼。
“很多人会说,‘那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不一样了’。”念初对着镜头,眼神变得坚定,“可我想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女孩因为家庭、因为性别,被迫放弃学业。我做这个系列视频,不是想卖惨,而是想让大家看到,性别偏见从来不是抽象的词,它藏在‘女孩不用读那么多书’的话语里,藏在‘家里只能供弟弟上学’的选择里,藏在无数像我妈妈一样,被迫中断青春的故事里。”
投稿成功的那一刻,已经是凌晨两点。念初盯着屏幕上“投稿成功”的提示,心里又紧张又期待。她知道自己没有粉丝,视频可能没人看,可一想到妈妈当年在工厂里偷偷读书的样子,又觉得不管有没有人看,她都要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第二天早上,念初刚睡醒就赶紧打开手机。B站通知栏里,“100播放量”的提示让她瞬间清醒。她激动地从床上坐起来,赶紧点开视频——评论区里已经有了几条留言:“原来老师还有这样的过去,太不容易了”“我妈妈也是早年辍学打工的,看哭了”“up主加油,期待下一期”。
课间的时候,念初把视频分享到了班级群。同学们都很惊讶,纷纷留言支持。饰演短剧里“辍学女孩”的张雨薇,特意私信念初:“念初,你妈妈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我表姐,她也是因为家里重男轻女,初中没读完就去打工了。你做的这个视频,真的很有意义。”
到了下午,播放量已经涨到了5000。念初的心跳越来越快,她忍不住把视频发给了妈妈。没过多久,妈妈回复了一条语音,声音里带着哭腔:“念初,妈妈从来没跟你说过这些细节,谢谢你愿意把我的故事讲出来,也谢谢你让更多人看到,女孩的梦想不该被轻易放弃。”
晚上放学回家,念初刚进门就被妈妈抱住。妈妈手里拿着那个褪色的蓝色布袋,笑着说:“我把这些旧东西找出来了,如果你想拍后续,妈妈可以跟你讲更多故事。”念初靠在妈妈怀里,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她知道,妈妈不是想回忆过去的辛苦,而是想借着这个故事,给更多女孩力量。
视频发布后的第三天,播放量突破了1万。评论区里已经有了几百条留言,有人分享自己或家人的经历,有人讨论性别偏见对女孩教育的影响,还有人问念初下一期要讲什么。念初看着这些留言,心里暖暖的:“原来只要勇敢发声,真的能让更多人看到那些被忽略的故事。”
她在评论区里回复:“谢谢大家的支持,下一期我想聊校园里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女孩学不好理科’‘男生不能哭’。如果你有相关的经历,欢迎私信我,我们一起把这些故事讲出来。”
当天晚上,念初收到了几十条私信。有女生说自己因为
“大家好,我是念初,高二学生,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有点沉重但很重要的话题——我妈妈15岁时的故事。”念初对着手机麦克风,轻声念出第一句台词,又赶紧停下。被窝里的空气有点闷,她悄悄把被子掀开一条缝,借着微弱的光看了眼床头的合照:照片里妈妈穿着高中校服,笑得眼睛弯弯,和现在站在讲台上自信从容的样子几乎没差,可只有念初知道,妈妈的15岁,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苦。
念初第一次知道妈妈的过去,是去年暑假整理旧物时。她在衣柜最底层翻到一个褪色的蓝色布袋,里面装着一沓泛黄的信纸和一本破旧的笔记本。信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是外婆写给妈妈的,开头总离不开“家里没钱,你再忍忍”;而笔记本里,记满了妈妈15岁在电子厂打工的日子——每天工作12小时,手指被机器磨得出血,宿舍里挤着8个人,冬天没有暖气,晚上冻得睡不着,只能裹着薄被子想家。
“那时候妈妈刚上初三,因为外婆生了重病,家里欠了好多钱,她只能辍学去打工。”念初对着麦克风,声音有点发颤,“她跟我说,当时工厂里大多是和她一样的女孩,最小的只有14岁,大家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不敢请假,不敢生病,因为一旦停下,就可能被开除,就没钱给家里寄药费。”
为了让视频更真实,念初翻出了妈妈珍藏的旧物:一张模糊的工厂工作证,照片上的妈妈留着短发,眼神里满是怯生生的光;一枚生锈的顶针,是妈妈当时缝补衣服时用的;还有一本写满数学公式的练习册,扉页上写着“林晚星,一定要回去上学”——那是妈妈打工时偷偷捡来的旧课本,每天睡前都会翻几页。
“妈妈说,她当时最羡慕的,是工厂里偶尔来送货的男工。”念初把练习册举到镜头前,镜头有点晃,她赶紧调整手机支架,“不是因为男工工资高,而是因为他们不用被组长说‘女孩不用读那么多书,早点嫁人算了’,不用在加班到凌晨时,被要求‘女孩子更细心,多干会儿没关系’。”
视频拍摄花了整整两个晚上。白天要上课,念初只能利用晚自习后的时间,躲在宿舍走廊的路灯下剪辑。她没有专业的剪辑软件,只用手机上的免费APP,一点一点调整画面顺序:先放妈妈的旧照片,再切到现在妈妈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视频,中间穿插着自己画的漫画——一个扎着马尾的女孩,在昏暗的工厂里举着课本,窗外是学校的教学楼。
“很多人会说,‘那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不一样了’。”念初对着镜头,眼神变得坚定,“可我想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女孩因为家庭、因为性别,被迫放弃学业。我做这个系列视频,不是想卖惨,而是想让大家看到,性别偏见从来不是抽象的词,它藏在‘女孩不用读那么多书’的话语里,藏在‘家里只能供弟弟上学’的选择里,藏在无数像我妈妈一样,被迫中断青春的故事里。”
投稿成功的那一刻,已经是凌晨两点。念初盯着屏幕上“投稿成功”的提示,心里又紧张又期待。她知道自己没有粉丝,视频可能没人看,可一想到妈妈当年在工厂里偷偷读书的样子,又觉得不管有没有人看,她都要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第二天早上,念初刚睡醒就赶紧打开手机。B站通知栏里,“100播放量”的提示让她瞬间清醒。她激动地从床上坐起来,赶紧点开视频——评论区里已经有了几条留言:“原来老师还有这样的过去,太不容易了”“我妈妈也是早年辍学打工的,看哭了”“up主加油,期待下一期”。
课间的时候,念初把视频分享到了班级群。同学们都很惊讶,纷纷留言支持。饰演短剧里“辍学女孩”的张雨薇,特意私信念初:“念初,你妈妈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我表姐,她也是因为家里重男轻女,初中没读完就去打工了。你做的这个视频,真的很有意义。”
到了下午,播放量已经涨到了5000。念初的心跳越来越快,她忍不住把视频发给了妈妈。没过多久,妈妈回复了一条语音,声音里带着哭腔:“念初,妈妈从来没跟你说过这些细节,谢谢你愿意把我的故事讲出来,也谢谢你让更多人看到,女孩的梦想不该被轻易放弃。”
晚上放学回家,念初刚进门就被妈妈抱住。妈妈手里拿着那个褪色的蓝色布袋,笑着说:“我把这些旧东西找出来了,如果你想拍后续,妈妈可以跟你讲更多故事。”念初靠在妈妈怀里,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她知道,妈妈不是想回忆过去的辛苦,而是想借着这个故事,给更多女孩力量。
视频发布后的第三天,播放量突破了1万。评论区里已经有了几百条留言,有人分享自己或家人的经历,有人讨论性别偏见对女孩教育的影响,还有人问念初下一期要讲什么。念初看着这些留言,心里暖暖的:“原来只要勇敢发声,真的能让更多人看到那些被忽略的故事。”
她在评论区里回复:“谢谢大家的支持,下一期我想聊校园里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女孩学不好理科’‘男生不能哭’。如果你有相关的经历,欢迎私信我,我们一起把这些故事讲出来。”
当天晚上,念初收到了几十条私信。有女生说自己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