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风裹着毕业季的蝉鸣,掠过明德中学的红砖墙。16岁的江念熙抱着刚签完名的毕业册,却没像其他同学一样去操场合影,反而脚步轻快地走向教学楼一楼的图书角——这是她初中三年最常来的地方,从初一抱着《小王子》坐在窗边阅读,到初三帮学弟学妹找复习资料,这里藏着她无数个安静的午后。可今天,她的目光却没落在熟悉的文学书架上,而是直直投向了“成长教育”区域。
书架上的书籍被阳光晒得泛着暖光,《男孩的冒险图鉴》《男生领导力培养》《少年科学探索指南》整齐地排在中层,封面崭新得像是刚上架不久;而关于女性成长、性别平等的书,只在最底层的角落挤着两本——《青春期女孩健康手册》的封面被磨出了毛边,《女生礼仪规范》的书脊还贴着透明胶带,书页间偶尔露出的笔记,字迹已经泛黄,一看就是被翻读了很多年。
“念熙,你怎么躲在这儿?大家都在老樟树下拍毕业合照呢,就差你了!”同班的林晓跑过来,手里还举着彩色气球,见她蹲在书架前,忍不住拽了拽她的衣角。念熙却没动,指着书架最底层问:“晓晓,你之前想找‘女生怎么选理科’的书,是不是在这里没找到?”
林晓愣了愣,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无奈地点点头:“可不是嘛!当时我妈让我多了解理科专业,我在这儿翻了半天,全是男生怎么学理科的书,最后还是我姐从大学寄了本《女性科学家故事》给我。”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上次班会聊‘性别平等’,我想找本书当素材,结果只找到这本《女生自我保护》,根本不够用。”
林晓的话像一颗小石子,在念熙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她想起初一那年,哥哥江逸晨跟她聊起“中性校服”设计时说的话:“真正的平等,是让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可能性。”当时她还似懂非懂,可此刻看着书架上失衡的书籍,突然明白了——如果图书角里只有“男生该有的样子”“女生该学的东西”,那同学们看到的,永远是被定义的成长,而不是自由的选择。
“我想给学校提个提案,在图书角加一些性别类书籍!”念熙突然站起来,眼睛亮得像有星光,“比如《女性成长简史》《无性别育儿》,还有那些讲女性科学家、女性创业者的书,让大家知道,女生也能搞科研、闯事业,男生也能温柔、爱表达。”
林晓眼睛一瞪,立刻举双手赞成:“我支持你!要是真能加这些书,以后学弟学妹就不用像我一样到处找资料了!”她还拉着念熙,一起回忆起初中三年里那些“性别刻板印象”的小事:比如运动会时,老师默认男生要报1000米,女生只能报跳绳;比如手工课上,同学会说“男生做木工才厉害,女生只能叠纸鹤”;还有一次选班干部,有同学说“女生心思细,只能当文艺委员,班长得让男生当”。
“这些事看着小,可慢慢就会让大家觉得‘有些事我不能做’。”念熙认真地说,从书包里拿出毕业册,翻到空白页,飞快地写下“图书角提案”几个字,“我得先统计一下,现在图书角里性别类书籍到底有多少,大家真正需要的又是哪些书。”
接下来的两天,念熙放弃了毕业季的聚会,一头扎进了图书角的调研里。她抱着笔记本,蹲在书架前一本本记录:“成长教育区共32本书,男性相关18本,女性相关4本,性别平等类0本”“文学区里,主角为男性的小说有25本,主角为女性且非‘言情类’的只有7本”“科普区里,介绍男性科学家的书籍12本,介绍女性科学家的仅3本”。每记一个数字,她心里的想法就更坚定一分——必须让这些空白的地方,填满能给同学们带来力量的书籍。
为了弄清楚大家真正需要什么书,念熙还设计了一份“校园图书角需求调查问卷”,打印了200份,在毕业季的间隙发给了初一到初三的同学。问卷里除了“你是否在图书角找不到想看的性别类书籍”“你希望增加哪些主题的书”这样的选择题,还有一道开放性问题:“如果有一本关于性别平等的书,你最想从书里看到什么?”
回收问卷的那天,念熙抱着厚厚的一沓纸,在图书角的窗边整理到天黑。她发现,85%的同学表示“在图书角找不到关于女性成长的书”,72%的同学希望增加“女性职业选择”“性别平等案例”相关书籍;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更是让她心头一暖——有初一的小同学写“想知道女生能不能当宇航员”,有初三的学姐写“想看看女性创业者是怎么克服困难的”,还有男生写“想知道怎么才能像女生一样,温柔地跟朋友沟通,而不是总被说‘男生要坚强,不能哭’”。
最让念熙印象深刻的,是一张没有署名的问卷,上面写着:“我妈妈总说‘女生不用学太多理科,以后找个稳定工作就行’,我想找本书给她看,告诉她女生也能学好理科,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看着这句话,念熙想起自己当初选理科时,也有亲戚说“女生学理科太吃力”,是哥哥逸晨给她看了《居里夫人传》,才让她坚定了选择。她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让更多同学能在图书角找到这样的“力量之书”。
调研结束后,念熙开始撰写正式的提案。她坐在书桌前,台灯下摊着问卷数据、书籍清单,还有从哥哥那里借来的《性别平等教育手册》。提案里,她详细列出了现有图书角的问题:“性别类书籍数量失衡,女性成长、性别平等主题缺失,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元成长的认知需求”;然后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新增‘性别平等与多元成长’书架,购入《女性成长简史》《无性别育儿》《女性科学家的故事》《男生也可以温柔》等书籍,每季度根据学生反馈更新书单”;最后还附上了详细的书籍推荐理由,比如《无性别育儿》能帮助家长和同学打破“男生该怎么样、女生该怎么样”的刻板印象,《女性成长简史》能让大家看到不同时代女性的奋斗与选择。
为了让提案更有说服力,念熙还特意去找了初中时的班主任李老师。李老师看着她手里厚厚的提案和调研数据,忍不住感慨:“念熙,你比我想象中更细心、更有想法。其实我早就发现图书角的书籍有些单一,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调整,你的提案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李老师还帮她修改了提案的措辞,让建议更具体,比如“建议首批购入30本性别类书籍,其中15本面向学生,10本面向家长,5本面向教师”,这样能让学校更容易落实。
提交提案的那天,正好是初中毕业典礼的前一天。念熙抱着装订好的提案,刚走出行政楼,就看到哥哥江逸晨站在不远处的老樟树下,手里拿着相机,显然是在等她拍毕业合照。“哥!”念熙眼睛一亮,抱着提案跑过去,迫不及待地分享,“我刚把图书角的提案交给王主任了!他说会跟校领导开会讨论,还夸我的调研做得详细!”
江逸晨看着妹妹眼里的光,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突然一把将她抱了起来——16岁的念熙已经不算矮,可在身高近一米八的逸晨怀里,还是像小时候一样轻盈。“这么厉害?”逸晨的声音里满是骄傲,转了个小小的圈,“我就知道你能做成!当初你帮我收集校服反馈时就特别认真,现在做提案也这么用心,比我当年强多了。”
念熙被哥哥抱得微微晃了晃,却没挣扎,反而搂着他的脖子,笑得更开心了:“还不是跟你学的!你当初设计校服,不也是跑遍全校收集反馈,改了一版又一版吗?我这次调研,还借鉴了你整理数据的方法呢!”阳光透过樟树叶的缝隙,落在两人身上,斑驳的光影里,满是兄妹间的温暖。
逸晨把念熙放下来,接过她手里的提案翻了翻,看到“新增书籍清单”里列着《女性科学家的故事》,忍不住笑着说:“这本我初中时也看过,当时还跟你说‘居里夫人太厉害了’,没想到你现在要把它放进图书角,让更多人看到。”他指着提案里的“季度反馈”计划,“这个想法好,书籍不是放进去就完了,得知道大家喜不
书架上的书籍被阳光晒得泛着暖光,《男孩的冒险图鉴》《男生领导力培养》《少年科学探索指南》整齐地排在中层,封面崭新得像是刚上架不久;而关于女性成长、性别平等的书,只在最底层的角落挤着两本——《青春期女孩健康手册》的封面被磨出了毛边,《女生礼仪规范》的书脊还贴着透明胶带,书页间偶尔露出的笔记,字迹已经泛黄,一看就是被翻读了很多年。
“念熙,你怎么躲在这儿?大家都在老樟树下拍毕业合照呢,就差你了!”同班的林晓跑过来,手里还举着彩色气球,见她蹲在书架前,忍不住拽了拽她的衣角。念熙却没动,指着书架最底层问:“晓晓,你之前想找‘女生怎么选理科’的书,是不是在这里没找到?”
林晓愣了愣,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无奈地点点头:“可不是嘛!当时我妈让我多了解理科专业,我在这儿翻了半天,全是男生怎么学理科的书,最后还是我姐从大学寄了本《女性科学家故事》给我。”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上次班会聊‘性别平等’,我想找本书当素材,结果只找到这本《女生自我保护》,根本不够用。”
林晓的话像一颗小石子,在念熙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她想起初一那年,哥哥江逸晨跟她聊起“中性校服”设计时说的话:“真正的平等,是让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可能性。”当时她还似懂非懂,可此刻看着书架上失衡的书籍,突然明白了——如果图书角里只有“男生该有的样子”“女生该学的东西”,那同学们看到的,永远是被定义的成长,而不是自由的选择。
“我想给学校提个提案,在图书角加一些性别类书籍!”念熙突然站起来,眼睛亮得像有星光,“比如《女性成长简史》《无性别育儿》,还有那些讲女性科学家、女性创业者的书,让大家知道,女生也能搞科研、闯事业,男生也能温柔、爱表达。”
林晓眼睛一瞪,立刻举双手赞成:“我支持你!要是真能加这些书,以后学弟学妹就不用像我一样到处找资料了!”她还拉着念熙,一起回忆起初中三年里那些“性别刻板印象”的小事:比如运动会时,老师默认男生要报1000米,女生只能报跳绳;比如手工课上,同学会说“男生做木工才厉害,女生只能叠纸鹤”;还有一次选班干部,有同学说“女生心思细,只能当文艺委员,班长得让男生当”。
“这些事看着小,可慢慢就会让大家觉得‘有些事我不能做’。”念熙认真地说,从书包里拿出毕业册,翻到空白页,飞快地写下“图书角提案”几个字,“我得先统计一下,现在图书角里性别类书籍到底有多少,大家真正需要的又是哪些书。”
接下来的两天,念熙放弃了毕业季的聚会,一头扎进了图书角的调研里。她抱着笔记本,蹲在书架前一本本记录:“成长教育区共32本书,男性相关18本,女性相关4本,性别平等类0本”“文学区里,主角为男性的小说有25本,主角为女性且非‘言情类’的只有7本”“科普区里,介绍男性科学家的书籍12本,介绍女性科学家的仅3本”。每记一个数字,她心里的想法就更坚定一分——必须让这些空白的地方,填满能给同学们带来力量的书籍。
为了弄清楚大家真正需要什么书,念熙还设计了一份“校园图书角需求调查问卷”,打印了200份,在毕业季的间隙发给了初一到初三的同学。问卷里除了“你是否在图书角找不到想看的性别类书籍”“你希望增加哪些主题的书”这样的选择题,还有一道开放性问题:“如果有一本关于性别平等的书,你最想从书里看到什么?”
回收问卷的那天,念熙抱着厚厚的一沓纸,在图书角的窗边整理到天黑。她发现,85%的同学表示“在图书角找不到关于女性成长的书”,72%的同学希望增加“女性职业选择”“性别平等案例”相关书籍;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更是让她心头一暖——有初一的小同学写“想知道女生能不能当宇航员”,有初三的学姐写“想看看女性创业者是怎么克服困难的”,还有男生写“想知道怎么才能像女生一样,温柔地跟朋友沟通,而不是总被说‘男生要坚强,不能哭’”。
最让念熙印象深刻的,是一张没有署名的问卷,上面写着:“我妈妈总说‘女生不用学太多理科,以后找个稳定工作就行’,我想找本书给她看,告诉她女生也能学好理科,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看着这句话,念熙想起自己当初选理科时,也有亲戚说“女生学理科太吃力”,是哥哥逸晨给她看了《居里夫人传》,才让她坚定了选择。她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让更多同学能在图书角找到这样的“力量之书”。
调研结束后,念熙开始撰写正式的提案。她坐在书桌前,台灯下摊着问卷数据、书籍清单,还有从哥哥那里借来的《性别平等教育手册》。提案里,她详细列出了现有图书角的问题:“性别类书籍数量失衡,女性成长、性别平等主题缺失,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元成长的认知需求”;然后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新增‘性别平等与多元成长’书架,购入《女性成长简史》《无性别育儿》《女性科学家的故事》《男生也可以温柔》等书籍,每季度根据学生反馈更新书单”;最后还附上了详细的书籍推荐理由,比如《无性别育儿》能帮助家长和同学打破“男生该怎么样、女生该怎么样”的刻板印象,《女性成长简史》能让大家看到不同时代女性的奋斗与选择。
为了让提案更有说服力,念熙还特意去找了初中时的班主任李老师。李老师看着她手里厚厚的提案和调研数据,忍不住感慨:“念熙,你比我想象中更细心、更有想法。其实我早就发现图书角的书籍有些单一,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调整,你的提案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李老师还帮她修改了提案的措辞,让建议更具体,比如“建议首批购入30本性别类书籍,其中15本面向学生,10本面向家长,5本面向教师”,这样能让学校更容易落实。
提交提案的那天,正好是初中毕业典礼的前一天。念熙抱着装订好的提案,刚走出行政楼,就看到哥哥江逸晨站在不远处的老樟树下,手里拿着相机,显然是在等她拍毕业合照。“哥!”念熙眼睛一亮,抱着提案跑过去,迫不及待地分享,“我刚把图书角的提案交给王主任了!他说会跟校领导开会讨论,还夸我的调研做得详细!”
江逸晨看着妹妹眼里的光,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突然一把将她抱了起来——16岁的念熙已经不算矮,可在身高近一米八的逸晨怀里,还是像小时候一样轻盈。“这么厉害?”逸晨的声音里满是骄傲,转了个小小的圈,“我就知道你能做成!当初你帮我收集校服反馈时就特别认真,现在做提案也这么用心,比我当年强多了。”
念熙被哥哥抱得微微晃了晃,却没挣扎,反而搂着他的脖子,笑得更开心了:“还不是跟你学的!你当初设计校服,不也是跑遍全校收集反馈,改了一版又一版吗?我这次调研,还借鉴了你整理数据的方法呢!”阳光透过樟树叶的缝隙,落在两人身上,斑驳的光影里,满是兄妹间的温暖。
逸晨把念熙放下来,接过她手里的提案翻了翻,看到“新增书籍清单”里列着《女性科学家的故事》,忍不住笑着说:“这本我初中时也看过,当时还跟你说‘居里夫人太厉害了’,没想到你现在要把它放进图书角,让更多人看到。”他指着提案里的“季度反馈”计划,“这个想法好,书籍不是放进去就完了,得知道大家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