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江哲性别教育工作室”的玻璃窗,落在堆满书信的木桌上。22岁的江念初戴着银框眼镜,指尖轻轻拂过信封上稚嫩的字迹——这些来自乡村小学的回信,是她三个月前寄出“校园生活分享信”后,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信封上贴着五颜六色的贴纸,有的画着小太阳,有的写着“谢谢念初姐姐”,还有的印着歪歪扭扭的校徽,每一封都像带着乡村田野的清风,让整个工作室都变得温暖起来。
“念初姐,这些信终于到啦!”工作室的志愿者小林抱着一摞信封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我刚才翻了一封,有个叫小娟的女孩说,她从来没见过高中的实验室,特别想知道‘烧杯是不是像电视里一样亮晶晶的’!”
念初笑着接过信封,小心地拆开一封——信纸是泛黄的作业本纸,字迹却工整得像打印的:“念初姐姐,你说高中有‘性别平等课’,我们老师说‘女孩也要好好读书,才能去更远的地方’,我现在每天都背10个英语单词,想以后去你说的‘能自由选
“念初姐,这些信终于到啦!”工作室的志愿者小林抱着一摞信封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我刚才翻了一封,有个叫小娟的女孩说,她从来没见过高中的实验室,特别想知道‘烧杯是不是像电视里一样亮晶晶的’!”
念初笑着接过信封,小心地拆开一封——信纸是泛黄的作业本纸,字迹却工整得像打印的:“念初姐姐,你说高中有‘性别平等课’,我们老师说‘女孩也要好好读书,才能去更远的地方’,我现在每天都背10个英语单词,想以后去你说的‘能自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