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课堂里的种子-《掌心的刺》

  初秋的阳光透过“启智教育”培训机构的玻璃窗,在语文教室的课桌上洒下细碎的光斑。江念初站在讲台上,手里捧着一本线装版《乐府诗集》,指尖停在“木兰诗”的篇目上,台下二十多个初高中学生的目光,像聚光灯一样落在她身上——这些孩子里,有刚上初一、还带着稚气的女生,也有面临文理分科、正纠结未来方向的高二学生。

  “今天我们不讲新的文言知识点,先跟大家聊个故事。”江念初把书轻轻放在讲台上,声音温和却有力量,“大家都知道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一千多年?不是因为它写得多精彩,是因为木兰打破了所有人的‘固有想法’——在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打仗是男人的事’,可她偏要穿上铠甲,走上战场,最后还成了将军。”

  话音刚落,初一的男生陈阳就举起了手,声音清脆:“老师,我觉得是因为木兰勇敢!要是我,肯定不敢替爸爸去打仗。”

  江念初笑着点头,又看向后排的女生:“那有没有女生想说说,听了木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高二的女生林溪慢慢举起手,手指攥着笔杆,声音有点小:“我觉得……木兰很厉害。以前我妈妈总说,‘女生学理科太吃力,以后考个师范当老师就好’,我有时候也会想,是不是女生真的不适合做需要‘硬实力’的事。”

  她的话刚说完,几个女生纷纷点头。初二的苏晓也小声补充:“我想学编程,可班里的男生都说‘编程是男生的强项,女生逻辑思维不行’,上次我参加学校的编程比赛,他们还笑我‘肯定拿不到奖’。”

  江念初的心轻轻一沉——这正是她要讲这堂课的原因。在培训机构任教的这几年,她见过太多孩子被“性别标签”束缚:男生被说“不能学文科,没出息”,女生被劝“别碰理科,太辛苦”;男生想当护士,会被调侃“没骨气”,女生想做建筑设计师,会被质疑“扛不动图纸”。而《木兰诗》,恰好是打破这些标签最好的“钥匙”。

  “大家先看课本里的这两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江念初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写下这几句诗,“木兰在战场上,要骑马、要打仗、要忍受严寒,这些事在当时被认为是‘男人才能扛下来的苦’,可她不仅做到了,还做得很好。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人能不能做成一件事,看的是能力,不是性别。”

  她转身从讲台下拿出一个文件夹,里面装着打印好的资料:“我给大家找了几个‘现代木兰’的故事。这位是王亚平,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她要在太空中完成复杂的科学实验,还要承受超重训练的痛苦,这些难度一点都不亚于当年木兰打仗;这位是屠呦呦,她带领团队研发出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而在她之前,很多人觉得‘女性搞科研难以坚持’;还有这位是张弥曼,中国科学院院士,她是世界着名的古生物学家,一辈子都在和化石打交道,打破了‘古生物学是男性领域’的偏见。”

  资料分发给学生们,教室里响起了细碎的翻页声。林溪看着王亚平在空间站里工作的照片,眼睛慢慢亮了——她一直想考航天工程专业,却总被妈妈说“女生不适合搞航天,太危险”,现在看到王亚平的故事,心里的犹豫少了几分。

  “老师,那男生是不是也可以做别人觉得‘只有女生能做的事’?”初一的男生赵宇突然问,他的声音有点犹豫,“我想当幼儿园老师,可我爸爸说‘男生当幼师太娘了,会被人笑话’。”

  江念初立刻点头,语气坚定:“当然可以!我认识一位幼儿园男老师,他特别会陪孩子玩科学小游戏,还会教孩子们修玩具,孩子们都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