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生物钟准时把江念初唤醒。她睁开眼时,窗帘缝隙里漏进的第一缕晨光刚好落在床头柜那本深蓝色封皮的“三年计划”手册上,封皮边角被反复摩挲得发毛,“江念初”三个字的钢笔字迹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她三年前在推动女性科技就业项目启动会上亲手写下的名字,如今手册里密密麻麻填满了调研数据、会议纪要,还有些随手记下的细碎心事,比如“语安今天第一次自己拼好机器人”“志鹏说长大要帮妈妈做‘女孩科技营’”。
她轻手轻脚地起身,怕吵醒身边还在熟睡的陈屿。走到儿童房门口,虚掩的门缝里传来均匀的呼吸声,陈志鹏把胳膊搭在妹妹语安的腰上,语宁抱着毛绒兔子蜷缩在床角,三个孩子挤在一张大床上,脸上还带着昨晚为妈妈准备“加油小旗子”时沾的彩笔印。江念初忍不住弯起嘴角,指尖轻轻拂过陈志鹏额前的碎发——这孩子昨天特意跟她申请,今天要亲手抱着“三年计划”手册去会场,说“这样妈妈就能专心演讲,不用分心拿重东西”。
厨房传来轻微的声响,江念初走过去时,正看见陈屿系着围裙在煎蛋,平底锅里的蛋液滋滋作响,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怎么不多睡会儿?”陈屿回头看见她,眼底带着刚睡醒的惺忪,却还是熟练地把煎好的蛋盛进盘子里,“我查了今天会场附近的交通,七点半出发刚好,不会堵车。”他把牛奶倒进杯子,又从冰箱里拿出昨天苏敏送来的草莓,一颗一颗仔细洗干净,摆成小兔子的形状——江念初知道,他总是这样,看似不擅长表达,却会把所有关心藏在这些细节里。
七点十五分,孩子们被闹钟吵醒。陈志鹏一骨碌爬起来,第一反应就是冲到客厅去找那本“三年计划”手册,抱着手册坐在沙发上,小胳膊圈得紧紧的,像是守护什么稀世珍宝。语安和语宁则围着江念初转,叽叽喳喳地展示她们昨晚画的小旗子:粉白相间的旗面上,用蜡笔写着歪歪扭扭的“妈妈最棒”,旁边还画了个扎着马尾的小女孩,举着显微镜,脚下踩着云朵,旁边标注着“这是妈妈”。
“妈妈,你今天演讲会不会忘词呀?”语宁拉着江念初的衣角,仰着小脸问。江念初蹲下来,帮她理了理歪掉的蝴蝶结,笑着说:“如果宁宁在台下给妈妈加油,妈妈就不会忘词啦。”语安立刻举起小旗子晃了晃:“我和妹妹会一直举着旗子,让妈妈一眼就能看到我们!”
七点半,一家人准时出门。陈屿开车,江念初坐在副驾驶座上,最后一次核对演讲稿。后座上,陈志鹏把“三年计划”手册放在膝盖上,时不时翻开一页,小声念出上面的字:“女性科技从业者占比提升至35%……妈妈,这个目标快实现了吗?”江念初回头看他,眼里满是温柔:“快了,等这次联盟大会结束,我们就能启动下一个‘女孩科技启蒙计划’,到时候志鹏也可以帮妈妈一起做活动哦。”
车子驶进市区,路上的车辆渐渐多了起来。晨光把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染成金色,江念初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忽然想起三年前刚启动这个计划时的样子——那时候她每天跑企业、做调研,常常忙到深夜回家,陈志鹏还在上幼儿园,总是抱着她的腿问“妈妈什么时候能陪我玩”;语安和语宁还在襁褓里,苏敏每天帮她照顾孩子,让她能安心去开会。那时候她觉得,“三年计划”的重量,是密密麻麻的目标,是压在肩上的责任,可随着时间推移,她渐渐发现,这份重量里,藏着太多家人的牵挂。
八点十五分,车子抵达联盟大会会场。会场外早已挤满了人,红底白字的横幅“推动女性科技发展,共筑创新未来”在晨光里格外醒目。陈屿帮江念初拎过电脑包,又接过她手里的演讲稿,仔细折好放进她的口袋里:“别紧张,我和孩子们在第一排等你。”陈志鹏牵着语安和语宁的手,一步三回头地跟着爸爸往观众席走,走几步就举起怀里的“三年计划”手册挥一挥,像在给妈妈传递勇气。
江念初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西装外套,转身走向后台。后台里,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调试设备,其他参会的嘉宾们互相交流着,气氛热烈而紧张。她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再次翻开演讲稿,指尖落在某一页的批注上——那是去年冬天,她在外地调研时,陈屿半夜发来的消息,用红笔写着“别忘了下周三语安的家长会,老师说她在科技课上表现特别好”,后面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那一刻,所有的紧张都烟消云散,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九点整,联盟大会正式开始。主持人走上台,介绍了参会的嘉宾和会议议程,当念到“江念初”的名字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江念初深吸一口气,拿着“三年计划”手册走上演讲台。聚光灯落在她身上,她抬头看向台下,一眼就找到了坐在第一排的家人:陈志鹏把手册摊在膝盖上,小脑袋跟着她的脚步一点一点;语安和语宁举着小旗子,使劲儿地晃,小脸涨得通红;陈屿坐在中间,眼里的笑意比聚光灯还要明亮。
“各位来宾,大家好。”江念初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温和却充满力量,“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仅仅是一份‘三年计划’,更是一份关于‘重量’的故事。”她翻开手册,展示着里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和数据,“三年前,当我写下这份计划时,我以为它的重量,是要推动多少女性走进科技领域,是要完成多少场调研,是要达成多少个目标。那时候的我,总在计算着数字,追赶着进度,却忽略了这份计划背后,藏着更重的东西。”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落在陈屿身上:“去年夏天,我们团队在外地做调研,连续加班了一个星期。有天晚上,我接到陈屿的电话,他说志鹏发烧了,却一直不肯睡觉,抱着我的‘三年计划’手册说‘要等妈妈回来,给妈妈看我画的科技画’。那天我连夜赶回家,推开门时,看见志鹏趴在沙发上,手里还攥着这本手册,脸上满是汗水,却还在小声说‘妈妈的计划一定会成功’。”
说到这里,江念初的声音有些哽咽,台下也响起了轻轻的议论声。她吸了吸鼻子,继续说:“从那以后,我开始明白,这份计划的重量,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家人深夜留的那盏灯,是孩子手里攥着的那本手册,是爱人默默递来的那杯温牛奶。它承载着我们的期待,也承载着无数个像我一样的女性,对科技领域的热爱和向往。”
她翻到手册的最后几页,展示着上面贴着的照片——有语安在科技课上拼机器人的样子,有志鹏参加学校科技比赛的奖状,还有苏敏带着社区里的阿姨们参观科技馆的合影:“这三年里,我们不仅推动了女性科技从业者占比的提升,还在十所小学开展了‘女孩科技启蒙课’。就在上周,有个小女孩拉着我的手说‘江老师,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做科技领域的大英雄’。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的计划,正在悄悄改变着一些东西。”
演讲结束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江念初鞠躬致谢,走下台时,看见陈屿正朝她挥手,眼里满是骄傲。陈志鹏跑过来,抱着“三年计划”手册递给她:“妈妈,你讲得真好!刚才有个叔叔问我,这是不是你的计划,我跟他说‘这是我妈妈的计划,里面还有我画的画呢’!”
江念初接过手册,摸了摸陈志鹏的头,心里满是温暖。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浅蓝色连衣裙的女人走了过来,她手里抱着一摞作业本,脸上带着腼腆的笑:“江老师,您好,我是城郊小学的科技课老师,我叫李娟。”李娟有些紧张地攥着作业本的边角,“我刚才听了您的演讲,特别受触动。我们学校的女孩总说‘科技是男生的事’,上科技课时不敢举手,连实验器材都不敢碰。有次我让她们做简单的电路实验,有个小女孩甚至说‘老师,我怕触电,还是让男生来做吧’。”
说到这里,李娟的眼里泛起了泪光:“我看着特别着急,却不知道该怎么帮她们。今天听了您的演讲,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可以用更温柔的方式,让女孩们靠近科技。所以我想问问您,能不能帮我们学校设计一个科技活动,让孩子们敢动手、敢尝试,让她们知道,女生也可以在科技领域发光发热?”
江念初看着李娟眼里的期待,想起了语安第一次上科技课时的样子——那时候语安也不敢碰实验器材,总躲在后面,直到陈屿陪她在家做了无数次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她才慢慢鼓起勇气。江念初握住李娟的手,认真地说:“李老师,您放心,这个活动我一定帮您设计。不仅要让女孩们敢碰科技,还要让她们
她轻手轻脚地起身,怕吵醒身边还在熟睡的陈屿。走到儿童房门口,虚掩的门缝里传来均匀的呼吸声,陈志鹏把胳膊搭在妹妹语安的腰上,语宁抱着毛绒兔子蜷缩在床角,三个孩子挤在一张大床上,脸上还带着昨晚为妈妈准备“加油小旗子”时沾的彩笔印。江念初忍不住弯起嘴角,指尖轻轻拂过陈志鹏额前的碎发——这孩子昨天特意跟她申请,今天要亲手抱着“三年计划”手册去会场,说“这样妈妈就能专心演讲,不用分心拿重东西”。
厨房传来轻微的声响,江念初走过去时,正看见陈屿系着围裙在煎蛋,平底锅里的蛋液滋滋作响,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怎么不多睡会儿?”陈屿回头看见她,眼底带着刚睡醒的惺忪,却还是熟练地把煎好的蛋盛进盘子里,“我查了今天会场附近的交通,七点半出发刚好,不会堵车。”他把牛奶倒进杯子,又从冰箱里拿出昨天苏敏送来的草莓,一颗一颗仔细洗干净,摆成小兔子的形状——江念初知道,他总是这样,看似不擅长表达,却会把所有关心藏在这些细节里。
七点十五分,孩子们被闹钟吵醒。陈志鹏一骨碌爬起来,第一反应就是冲到客厅去找那本“三年计划”手册,抱着手册坐在沙发上,小胳膊圈得紧紧的,像是守护什么稀世珍宝。语安和语宁则围着江念初转,叽叽喳喳地展示她们昨晚画的小旗子:粉白相间的旗面上,用蜡笔写着歪歪扭扭的“妈妈最棒”,旁边还画了个扎着马尾的小女孩,举着显微镜,脚下踩着云朵,旁边标注着“这是妈妈”。
“妈妈,你今天演讲会不会忘词呀?”语宁拉着江念初的衣角,仰着小脸问。江念初蹲下来,帮她理了理歪掉的蝴蝶结,笑着说:“如果宁宁在台下给妈妈加油,妈妈就不会忘词啦。”语安立刻举起小旗子晃了晃:“我和妹妹会一直举着旗子,让妈妈一眼就能看到我们!”
七点半,一家人准时出门。陈屿开车,江念初坐在副驾驶座上,最后一次核对演讲稿。后座上,陈志鹏把“三年计划”手册放在膝盖上,时不时翻开一页,小声念出上面的字:“女性科技从业者占比提升至35%……妈妈,这个目标快实现了吗?”江念初回头看他,眼里满是温柔:“快了,等这次联盟大会结束,我们就能启动下一个‘女孩科技启蒙计划’,到时候志鹏也可以帮妈妈一起做活动哦。”
车子驶进市区,路上的车辆渐渐多了起来。晨光把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染成金色,江念初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忽然想起三年前刚启动这个计划时的样子——那时候她每天跑企业、做调研,常常忙到深夜回家,陈志鹏还在上幼儿园,总是抱着她的腿问“妈妈什么时候能陪我玩”;语安和语宁还在襁褓里,苏敏每天帮她照顾孩子,让她能安心去开会。那时候她觉得,“三年计划”的重量,是密密麻麻的目标,是压在肩上的责任,可随着时间推移,她渐渐发现,这份重量里,藏着太多家人的牵挂。
八点十五分,车子抵达联盟大会会场。会场外早已挤满了人,红底白字的横幅“推动女性科技发展,共筑创新未来”在晨光里格外醒目。陈屿帮江念初拎过电脑包,又接过她手里的演讲稿,仔细折好放进她的口袋里:“别紧张,我和孩子们在第一排等你。”陈志鹏牵着语安和语宁的手,一步三回头地跟着爸爸往观众席走,走几步就举起怀里的“三年计划”手册挥一挥,像在给妈妈传递勇气。
江念初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西装外套,转身走向后台。后台里,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调试设备,其他参会的嘉宾们互相交流着,气氛热烈而紧张。她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再次翻开演讲稿,指尖落在某一页的批注上——那是去年冬天,她在外地调研时,陈屿半夜发来的消息,用红笔写着“别忘了下周三语安的家长会,老师说她在科技课上表现特别好”,后面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那一刻,所有的紧张都烟消云散,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九点整,联盟大会正式开始。主持人走上台,介绍了参会的嘉宾和会议议程,当念到“江念初”的名字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江念初深吸一口气,拿着“三年计划”手册走上演讲台。聚光灯落在她身上,她抬头看向台下,一眼就找到了坐在第一排的家人:陈志鹏把手册摊在膝盖上,小脑袋跟着她的脚步一点一点;语安和语宁举着小旗子,使劲儿地晃,小脸涨得通红;陈屿坐在中间,眼里的笑意比聚光灯还要明亮。
“各位来宾,大家好。”江念初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温和却充满力量,“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仅仅是一份‘三年计划’,更是一份关于‘重量’的故事。”她翻开手册,展示着里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和数据,“三年前,当我写下这份计划时,我以为它的重量,是要推动多少女性走进科技领域,是要完成多少场调研,是要达成多少个目标。那时候的我,总在计算着数字,追赶着进度,却忽略了这份计划背后,藏着更重的东西。”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落在陈屿身上:“去年夏天,我们团队在外地做调研,连续加班了一个星期。有天晚上,我接到陈屿的电话,他说志鹏发烧了,却一直不肯睡觉,抱着我的‘三年计划’手册说‘要等妈妈回来,给妈妈看我画的科技画’。那天我连夜赶回家,推开门时,看见志鹏趴在沙发上,手里还攥着这本手册,脸上满是汗水,却还在小声说‘妈妈的计划一定会成功’。”
说到这里,江念初的声音有些哽咽,台下也响起了轻轻的议论声。她吸了吸鼻子,继续说:“从那以后,我开始明白,这份计划的重量,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家人深夜留的那盏灯,是孩子手里攥着的那本手册,是爱人默默递来的那杯温牛奶。它承载着我们的期待,也承载着无数个像我一样的女性,对科技领域的热爱和向往。”
她翻到手册的最后几页,展示着上面贴着的照片——有语安在科技课上拼机器人的样子,有志鹏参加学校科技比赛的奖状,还有苏敏带着社区里的阿姨们参观科技馆的合影:“这三年里,我们不仅推动了女性科技从业者占比的提升,还在十所小学开展了‘女孩科技启蒙课’。就在上周,有个小女孩拉着我的手说‘江老师,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做科技领域的大英雄’。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的计划,正在悄悄改变着一些东西。”
演讲结束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江念初鞠躬致谢,走下台时,看见陈屿正朝她挥手,眼里满是骄傲。陈志鹏跑过来,抱着“三年计划”手册递给她:“妈妈,你讲得真好!刚才有个叔叔问我,这是不是你的计划,我跟他说‘这是我妈妈的计划,里面还有我画的画呢’!”
江念初接过手册,摸了摸陈志鹏的头,心里满是温暖。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浅蓝色连衣裙的女人走了过来,她手里抱着一摞作业本,脸上带着腼腆的笑:“江老师,您好,我是城郊小学的科技课老师,我叫李娟。”李娟有些紧张地攥着作业本的边角,“我刚才听了您的演讲,特别受触动。我们学校的女孩总说‘科技是男生的事’,上科技课时不敢举手,连实验器材都不敢碰。有次我让她们做简单的电路实验,有个小女孩甚至说‘老师,我怕触电,还是让男生来做吧’。”
说到这里,李娟的眼里泛起了泪光:“我看着特别着急,却不知道该怎么帮她们。今天听了您的演讲,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可以用更温柔的方式,让女孩们靠近科技。所以我想问问您,能不能帮我们学校设计一个科技活动,让孩子们敢动手、敢尝试,让她们知道,女生也可以在科技领域发光发热?”
江念初看着李娟眼里的期待,想起了语安第一次上科技课时的样子——那时候语安也不敢碰实验器材,总躲在后面,直到陈屿陪她在家做了无数次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她才慢慢鼓起勇气。江念初握住李娟的手,认真地说:“李老师,您放心,这个活动我一定帮您设计。不仅要让女孩们敢碰科技,还要让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