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斋302的晨光总带着未名湖的湿润气息,混着窗外松柏的清芬,悄悄漫进宿舍的木质窗框。陈志鹏的大一生活,就从这栋始建于上世纪的红砖宿舍楼里,伴着三位室友的笑声与动静,缓缓铺陈开来。四个来自天南地北的少年,带着各自的乡音、习惯与憧憬,挤在三十平米的空间里,让不同的生活轨迹在此交织碰撞,酿成了独属于燕园的同窗情谊,也在百年文脉的浸润中,一步步褪去青涩,铺就了各自的成长轨迹。
北大的学习氛围,是自由与严谨的奇妙交织,初入其中的陈志鹏,最先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压力。作为中文系新生,他第一门核心课便撞上了漆永祥教授主编教材的《大学国文》,课程开篇便是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字句,在老师的解读下,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成了对每一位北大学子的期许。紧接着,从《诗经·豳风·七月》里“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的农耕图景,到《楚辞·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瑰丽想象与执着追求,老师始终强调“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要求他们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含义,更要走进古人的生活场景与文化语境,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起初,陈志鹏颇感吃力,高中时他凭借扎实的背诵与答题技巧,一直是班里的“语文尖子生”,但在北大的课堂上,同班同学的实力让他始料未及——有人能随口背诵《昭明文选》中的篇目,有人能对《左传》的纪年方式侃侃而谈,甚至有同学能即兴用古文创作短篇散文。第一次《现代汉语》小测,涉及语音学的国际音标、词汇学的词义演变、语法学的深层结构分析,陈志鹏对着试卷上的“舌面后高圆唇元音”“语义场分类”等知识点,只觉得头晕目眩,最终仅得65分的成绩单,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他初入名校的骄傲。拿着成绩单走出教学楼时,燕园的秋阳正好,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在青石板路上,斑驳陆离,可他却没心思欣赏,只觉得脚步沉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配得上“北大学子”这个身份。
那晚回到宿舍,陈志鹏把自己蒙在被子里,连晚饭都没去吃。王浩收拾书包从图书馆回来,看到他一动不动的背影,又瞥见桌角那张摊开的成绩单,立刻明白了原委。他放下书,泡了一碗热乎的番茄鸡蛋面放在陈志鹏桌前,把自己的《现代汉语》笔记递过去:“别急,这门课确实难,我第一次做课后题错了快一半。你看我把知识点按语音、词汇、语法分了类,还补了老师推荐的《现代汉语通论》重点,或许能帮你捋顺思路。”李哲正对着电脑敲代码,闻言转过头,推了推黑框眼镜:“别钻牛角尖啊,学习跟写代码一个道理,先搭好框架,再拆难点逐个突破。你把错题整理出来,咱们一起看看是知识点没吃透,还是解题思路不对。”赵阳刚打完球回来,满头大汗地冲进宿舍,看到气氛不对,凑过来拍了拍陈志鹏的肩膀:“多大点事儿!不就是一次小测嘛,下次考好不就行了?走,明天早上我陪你去未名湖跑步,运动完脑子清醒,背书都比平时快!”陈志鹏从被子里探出头,看着室友们关切的眼神,心里的阴霾瞬间散了大半,他坐起来端起面条,吸溜了一大口,含糊地说:“谢谢你们,我就是有点不甘心,高中语文从没这么差过。”王浩笑了:“北大藏龙卧虎,一时跟不上很正常,慢慢找对方法就好了。”李哲补充道:“我帮你做个知识点记忆小程序,输入题目和答案,能随机出题检测,比死记硬背管用。”赵阳拍着胸脯:“以后学习累了就喊我,我带你打球放松,劳逸结合效率才高!”
从那以后,图书馆成了陈志鹏的日常据点。北大图书馆的藏书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古籍部的善本、现代文学的珍本、海外汉学的译本应有尽有,一走进这里,浓郁的书香便让人静下心来。每天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陈志鹏就会跟着王浩起床,两人踩着露水去未名湖畔晨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王浩偏爱背诵《论语》《孟子》,抑扬顿挫的古文声在湖边回荡;陈志鹏则拿着《现代汉语》教材和古诗文选,一边朗读国际音标,一边默写古诗词。“‘ü’的发音总不对,”他皱着眉,“怎么才能准确找到舌面后高圆唇的位置?”王浩放下书,示范道:“你试试双唇拢圆,舌头后缩,舌尖离开下齿,舌面后对着软腭,气流从舌面和软腭间出来。”陈志鹏跟着模仿,反复练习了十几遍,才终于找到感觉:“终于对了!谢谢你,王浩。”白天的课程里,陈志鹏总坐在教室第一排,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遇到不懂的问题,哪怕是看似简单的知识点,他也会当场举手请教老师。《文学概论》课上,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里“叙事学”“文本细读”“隐含作者”等理论抽象难懂,老师在课堂上分析鲁迅《狂人日记》的叙事视角时,陈志鹏听得一头雾水。课后他特意留下来,跟着老师从小说的开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聊起:“老师,第一人称叙事虽然真实,但会不会限制读者的视角?鲁迅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写‘狂人’?”老师耐心解答:“‘狂人’的视角本身就是扭曲的,第一人称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他的精神状态,也能更好地传递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你可以看看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里面有相关的深入分析。”为了啃下这些硬骨头,陈志鹏每天晚上都会泡在图书馆到闭馆,他把《文学概论》的知识点做成思维导图,把《古代文学史》的朝代脉络、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整理成表格,把《现代汉语》的错题分类整理,反复琢磨。李哲果然兑现承诺,帮他做了一个知识点记忆小程序:“你把错题输进去,设置好复习间隔,它会自动提醒你,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得更牢。”陈志鹏试用了一下,惊喜地说:“太管用了!李哲,你这技术真没话说,以后我要是转专业学计算机,还得拜你为师。”李哲笑着摆手:“别客气,互相帮忙嘛,你要是文学上有不懂的,我还得请教你呢。”
期末复习周的燕园,堪称“灯火不夜天”。宿舍实行通宵供电,图书馆、教学楼、甚至食堂的角落,都坐满了埋头苦读的学生,有人抱着厚厚的专业书背诵,有人对着电脑敲写论文,有人三五成群互相提问,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又专注的气息。302宿舍也不例外,四人默契地调整了作息,把书桌拼在一起,组成了临时“自习室”。“李白的豪放到底是源于盛唐的时代精神,还是他自身的仕途坎坷?”陈志鹏翻着《全唐诗》,向王浩请教。王浩推了推眼镜:“我觉得两者都有。盛唐国力强盛,文人普遍有积极入世的心态,这是时代背景;但李白多次入仕失败,怀才不遇,这种苦闷也化作了诗歌中的豪放与洒脱。”李哲停下敲代码的手,插嘴道:“这不就像算法优化吗?时代是外部环境,个人经历是内部因素,两者结合才能得出最优解。”赵阳正对着体育理论教材昏昏欲睡,闻言忍不住笑了:“李哲,你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不过这么一说,我倒记住李白的特点了。”陈志鹏也笑了:“这个比喻好,一下子就懂了。”他们常常为了一个文学观点争论不休,翻出相关书籍和论文佐证自己的观点;李哲钻研《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时,遇到逻辑难题,也会跟大家讨论,陈志鹏和王浩虽然不懂编程,却会从文学的角度提供思路:“你可以试试类比叙事结构,先搭好主线,再补充支线。”赵阳还特意买了一大堆能量棒、巧克力和咖啡,放在宿舍的桌子上:“大家随便拿,复习消耗大,得多补充体力。”有一次,陈志鹏为了赶《大学国文》的课程论文,熬夜到凌晨三点,写得头晕眼花。王浩默默给了他一杯热咖啡:“别硬撑,实在不行就睡一会儿,明天再写。”李哲帮他检查了论文的格式排版:“摘要里有个错别字,参考文献的格式也有点问题,我帮你改过来了。”赵阳放弃了睡前刷手机的习惯,安静地陪着他:“我陪你,你写完咱们一起睡,不然你一个人多无聊。”当期末成绩出来,陈志鹏的《大学国文》考了90分,《现代汉语》82分,《文学概论》85分,所有课程都名列前茅时,他拿着成绩单冲进宿舍,兴奋地喊:“成绩出来了!都过了,还考得不错!”四个男生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围过来看成绩单,赵阳一把抱住他:“我就说你肯定行!走,今晚去校外的小馆子搓一顿,我请客!”王浩笑着说:“该庆祝,这阵子的努力没白费。”李哲也点点头:“确实该好好吃一顿,放松一下。”那天晚上,他们点了水煮鱼、宫保鸡丁,还叫了几瓶啤酒,聊起复习时的艰辛,聊起拿到成绩的喜悦。“还记得我第一次小测考65分,当时都快哭了,”陈志鹏举起杯子,“谢谢你们一直陪着我,帮我。”王浩碰了碰他的杯子:“都是室友,客气什么。”李哲说:“以后还有很多考试,咱们一起加油。”赵阳大声说:“对,302宿舍永远是最棒的!”笑声在小小的饭馆里回荡,那一刻,陈志鹏忽然懂了燕园里“追风赶月莫停留”的深意——所谓成长,就是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坚持中收获进步,而身边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便是最坚实的后盾。
302宿舍的相处,藏着最真实的少年意气,没有刻意的讨好,没有虚伪的客套,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包容。王浩是典型的“学霸书痴”,来自苏州的他,带着江南学子的温润内敛,书架上从《诗经》《楚辞》到《鲁迅全集》《围城》,再到海外汉学着作,排得整整齐齐,甚至连每本书的书脊都擦拭得一尘不染。他每天睡前都会读半小时古文,轻声吟诵的声音,成了宿舍独特的“催眠曲”。“王浩,你又在背古文啊?”陈志鹏躺在床上,听着他吟诵《离骚》,忍不住问。“嗯,睡前读一会儿,记得更牢,”王浩放下书,“你要不要一起?咱们可以互相监督。”陈志鹏摇摇头:“算了,我现在一听古文就头疼,还是你厉害。”王浩笑了:“慢慢就习惯了,古文里有很多智慧,读进去会觉得很有意思。”李哲来自陕北,性格爽朗直率,是计算机系的“技术大神”,从电脑装机、系统重装,到软件破解、图片修图、视频剪辑,他样样精通。有一次,陈志鹏的电脑突然蓝屏,里面存着刚写好的散文初稿,急得团团转:“完了,我还没备份,这可怎么办?”李哲接过电脑,检查了几分钟:“没事,是系统崩溃了,数据没丢。我帮你重装系统,顺便把数据导出来。”不到一小时,电脑就修好了,散文初稿完好无损。陈志鹏感激地说:“李哲,你真是我的救星!以后我电脑有任何问题,都找你了。”李哲摆摆手:“小意思,以后有文学方面的问题,你也得帮我。”他还总爱把编程课上的趣味知识点讲给大家听:“你们知道吗?‘二叉树’就像咱们宿舍的作息,有人早睡早起,有人熬夜修仙,分支明确。”“用‘算法优化’比喻复习方法,就是把时间花在刀刃上,重点攻克难点,而不是盲目刷题。”枯燥的专业知识经他一讲,变得生动有趣,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体育学院的赵阳来自山东,身材高大,性格外向热情,是宿舍的“气氛组组长”和“运动达人”。他每天雷打不动要去五四体育场训练,篮球、足球、田径样样拿手,身上总带着一股阳光开朗的气息。“兄弟们,下午没课,去打球啊?”每天吃完午饭,赵阳就会在宿舍里吆喝。陈志鹏和王浩都是“运动小白”,一开始总是推辞:“算了吧,我们不会打,去了也是拖后腿。”赵阳却不放弃:“不会才要学啊!我教你们,保证包教包会。”架不住他的热情,两人只好跟着去了五四体育场。赵阳耐心地教他们运球、传球、投篮:“陈志鹏,你投篮姿势不对,手腕要用力,手指拨球,这样球才能投得准。”“王浩,运球时眼睛别盯着球,要观察场上情况。”虽然两人经常摔得腰酸背痛,投篮也总不进,但在赵阳的鼓励下,渐渐找到了乐趣。“不错不错,陈志鹏,这次投得准多了!”“王浩,你运球比上次稳了,进步很大!”听到赵阳的夸奖,两人练得更起劲儿了。久而久之,每周去球场打两次球,成了302宿舍的固定活动。“打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缓解学习压力,”赵阳擦着汗说,“你们看,现在学习累了,是不是比以前有精神多了?”陈志鹏点点头:“确实,以前总坐着看书,脖子腰都不舒服,打球后浑身轻松。”王浩也说:“而且跟大家一起打球,很开心。”
周末时,四人会凑钱买些零食,围坐在书桌前分享家乡趣事。“我们陕北的红枣特别甜,秋天丰收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红彤彤的,”李哲一边吃着自己带的红枣,一边说,“还有羊肉泡馍,掰好馍,浇上滚烫的羊肉汤,撒上葱花、香菜,配上糖蒜,那味道绝了!”王浩笑着说:“我们苏州的桂花糖也很有名,秋天桂花盛开的时候,用桂花和白糖做桂花糖,甜而不腻,还带着桂花的香气。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做。”赵阳则聊起山东煎饼:“你们吃过正宗的山东煎饼吗?用杂粮面做的,薄如纸,卷上大葱、酱豆、油条,咬一口嘎嘣脆,特别香!我妈每次给我寄东西,都会寄一大包。”陈志鹏也说起南方小城的茶田:“我们家乡到处都是茶田,春天采茶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采茶女的身影。炒好的茶叶,用开水冲泡,清香扑鼻,喝起来特别爽口。”乡音混着笑声,成了宿舍最温暖的背景音。“以后放假,咱们互相串门,去对方家乡玩,”赵阳提议,“我带你们吃正宗的山东煎饼,看泰山日出。”李哲立刻响应:“好啊!我带你们去陕北看窑洞,吃羊肉泡馍。”王浩说:“苏州的园林也很有名,我带你们逛拙政园、留园。”陈志鹏笑着说:“我带你们去茶田采茶,喝最新鲜的茶叶。”四人约定,大学四年里,一定要去彼此的家乡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
宿舍里从不缺暖心的小细节。陈志鹏感冒发烧时,王浩主动帮他占图书馆座位,每天从食堂带热粥和清淡的饭菜:“多喝点粥,容易消化,按时吃药,好好休息。”李哲帮他下载了养生APP,设置了喝水提醒:“记得多喝热水,补充水分,好得快。”赵阳则把自己的厚外套给他穿上:“别着凉了,要是还不舒服,我带你去校医院。”李哲熬夜写代码,眼睛熬得通红,赵阳把自己的蒸汽眼罩给他:“戴上休息一会儿,对眼睛好。”王浩则放起了舒缓的古典音乐:“听点音乐放松一下,一直盯着电脑屏幕不好。”赵阳打球崴了脚,走路一瘸一拐,另外三人轮流扶他去校医院,帮他带饭、记笔记。“你们别总围着我转,我自己能行,”赵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陈志鹏说:“客气什么,你平时帮我们那么多,现在该我们照顾你了。”王浩补充道:“笔记我都帮你整理好了,重点都标出来了,你放心养伤。”偶尔也有小摩擦,比如李哲深夜敲键盘的声音太大,影响了大家休息。“李哲,能不能小点声?我明天早上还要早起晨读,”王浩轻声提醒。李哲立刻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太投入了,没注意。”说着就戴上了耳机,还特意调小了键盘的声音。赵阳运动后的球鞋味比较重,陈志鹏和王浩有些受不了。“赵阳,能不能把球鞋洗一下?味道有点大,”陈志鹏委婉地说。赵阳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好嘞,我这就去洗,以后一定注意。”几句玩笑、一个主动的让步,总能让矛盾烟消云散。因为他们知道,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成为室友,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值得好好珍惜。
除了日常相处的温情,302宿舍的卧谈会也是大一时光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天晚上关灯后,黑暗中总能响起此起彼伏的说话声,从学习难题聊到人生理想,从家乡趣事聊到校园八卦,无话不谈。“你们说,咱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一次,陈志鹏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王浩沉思片刻:“我想继续深造,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希望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李哲接着说:“我想开发出实用的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之前给你做的记忆小程序,要是能帮助更多人学习就好了。”赵阳则爽朗地说:“我想成为一名专业的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比赛,拿金牌!”陈志鹏听着室友们的理想,心里也有了方向:“我想成为一名作家,用文字记录生活,传递温暖和力量。”“那咱们以后都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谁也不许偷懒!”赵阳大声说。“好!”三人异口同声地回应。卧谈会的话题还常常跑偏,比如聊到校园里的美女,聊到哪个食堂的饭菜最好吃,聊到最近上映的电影。李哲会给大家科普最新的科技新闻,王浩则分享自己读到的有趣古籍故事,赵阳则吐槽训练的辛苦和教练的严格,陈志鹏则会讲自己在文学社听到的趣闻。黑暗中,四个少年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些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都在卧谈会中悄悄生根发芽。
大一的生活不止三点一线的学习与宿舍日常,燕园里丰富的校园活动,也让陈志鹏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十月的“百团大战”是北大最热闹的活动之一,186个社团的摊位摆满了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古琴声与街舞节奏交织,剑道表演与书画展示相映成趣,各种新奇的社团让人眼花缭乱。陈志鹏早就对校文学社和记者团充满了向往,他从小就
北大的学习氛围,是自由与严谨的奇妙交织,初入其中的陈志鹏,最先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压力。作为中文系新生,他第一门核心课便撞上了漆永祥教授主编教材的《大学国文》,课程开篇便是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字句,在老师的解读下,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成了对每一位北大学子的期许。紧接着,从《诗经·豳风·七月》里“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的农耕图景,到《楚辞·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瑰丽想象与执着追求,老师始终强调“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要求他们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含义,更要走进古人的生活场景与文化语境,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起初,陈志鹏颇感吃力,高中时他凭借扎实的背诵与答题技巧,一直是班里的“语文尖子生”,但在北大的课堂上,同班同学的实力让他始料未及——有人能随口背诵《昭明文选》中的篇目,有人能对《左传》的纪年方式侃侃而谈,甚至有同学能即兴用古文创作短篇散文。第一次《现代汉语》小测,涉及语音学的国际音标、词汇学的词义演变、语法学的深层结构分析,陈志鹏对着试卷上的“舌面后高圆唇元音”“语义场分类”等知识点,只觉得头晕目眩,最终仅得65分的成绩单,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他初入名校的骄傲。拿着成绩单走出教学楼时,燕园的秋阳正好,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在青石板路上,斑驳陆离,可他却没心思欣赏,只觉得脚步沉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配得上“北大学子”这个身份。
那晚回到宿舍,陈志鹏把自己蒙在被子里,连晚饭都没去吃。王浩收拾书包从图书馆回来,看到他一动不动的背影,又瞥见桌角那张摊开的成绩单,立刻明白了原委。他放下书,泡了一碗热乎的番茄鸡蛋面放在陈志鹏桌前,把自己的《现代汉语》笔记递过去:“别急,这门课确实难,我第一次做课后题错了快一半。你看我把知识点按语音、词汇、语法分了类,还补了老师推荐的《现代汉语通论》重点,或许能帮你捋顺思路。”李哲正对着电脑敲代码,闻言转过头,推了推黑框眼镜:“别钻牛角尖啊,学习跟写代码一个道理,先搭好框架,再拆难点逐个突破。你把错题整理出来,咱们一起看看是知识点没吃透,还是解题思路不对。”赵阳刚打完球回来,满头大汗地冲进宿舍,看到气氛不对,凑过来拍了拍陈志鹏的肩膀:“多大点事儿!不就是一次小测嘛,下次考好不就行了?走,明天早上我陪你去未名湖跑步,运动完脑子清醒,背书都比平时快!”陈志鹏从被子里探出头,看着室友们关切的眼神,心里的阴霾瞬间散了大半,他坐起来端起面条,吸溜了一大口,含糊地说:“谢谢你们,我就是有点不甘心,高中语文从没这么差过。”王浩笑了:“北大藏龙卧虎,一时跟不上很正常,慢慢找对方法就好了。”李哲补充道:“我帮你做个知识点记忆小程序,输入题目和答案,能随机出题检测,比死记硬背管用。”赵阳拍着胸脯:“以后学习累了就喊我,我带你打球放松,劳逸结合效率才高!”
从那以后,图书馆成了陈志鹏的日常据点。北大图书馆的藏书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古籍部的善本、现代文学的珍本、海外汉学的译本应有尽有,一走进这里,浓郁的书香便让人静下心来。每天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陈志鹏就会跟着王浩起床,两人踩着露水去未名湖畔晨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王浩偏爱背诵《论语》《孟子》,抑扬顿挫的古文声在湖边回荡;陈志鹏则拿着《现代汉语》教材和古诗文选,一边朗读国际音标,一边默写古诗词。“‘ü’的发音总不对,”他皱着眉,“怎么才能准确找到舌面后高圆唇的位置?”王浩放下书,示范道:“你试试双唇拢圆,舌头后缩,舌尖离开下齿,舌面后对着软腭,气流从舌面和软腭间出来。”陈志鹏跟着模仿,反复练习了十几遍,才终于找到感觉:“终于对了!谢谢你,王浩。”白天的课程里,陈志鹏总坐在教室第一排,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遇到不懂的问题,哪怕是看似简单的知识点,他也会当场举手请教老师。《文学概论》课上,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里“叙事学”“文本细读”“隐含作者”等理论抽象难懂,老师在课堂上分析鲁迅《狂人日记》的叙事视角时,陈志鹏听得一头雾水。课后他特意留下来,跟着老师从小说的开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聊起:“老师,第一人称叙事虽然真实,但会不会限制读者的视角?鲁迅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写‘狂人’?”老师耐心解答:“‘狂人’的视角本身就是扭曲的,第一人称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他的精神状态,也能更好地传递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你可以看看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里面有相关的深入分析。”为了啃下这些硬骨头,陈志鹏每天晚上都会泡在图书馆到闭馆,他把《文学概论》的知识点做成思维导图,把《古代文学史》的朝代脉络、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整理成表格,把《现代汉语》的错题分类整理,反复琢磨。李哲果然兑现承诺,帮他做了一个知识点记忆小程序:“你把错题输进去,设置好复习间隔,它会自动提醒你,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得更牢。”陈志鹏试用了一下,惊喜地说:“太管用了!李哲,你这技术真没话说,以后我要是转专业学计算机,还得拜你为师。”李哲笑着摆手:“别客气,互相帮忙嘛,你要是文学上有不懂的,我还得请教你呢。”
期末复习周的燕园,堪称“灯火不夜天”。宿舍实行通宵供电,图书馆、教学楼、甚至食堂的角落,都坐满了埋头苦读的学生,有人抱着厚厚的专业书背诵,有人对着电脑敲写论文,有人三五成群互相提问,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又专注的气息。302宿舍也不例外,四人默契地调整了作息,把书桌拼在一起,组成了临时“自习室”。“李白的豪放到底是源于盛唐的时代精神,还是他自身的仕途坎坷?”陈志鹏翻着《全唐诗》,向王浩请教。王浩推了推眼镜:“我觉得两者都有。盛唐国力强盛,文人普遍有积极入世的心态,这是时代背景;但李白多次入仕失败,怀才不遇,这种苦闷也化作了诗歌中的豪放与洒脱。”李哲停下敲代码的手,插嘴道:“这不就像算法优化吗?时代是外部环境,个人经历是内部因素,两者结合才能得出最优解。”赵阳正对着体育理论教材昏昏欲睡,闻言忍不住笑了:“李哲,你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不过这么一说,我倒记住李白的特点了。”陈志鹏也笑了:“这个比喻好,一下子就懂了。”他们常常为了一个文学观点争论不休,翻出相关书籍和论文佐证自己的观点;李哲钻研《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时,遇到逻辑难题,也会跟大家讨论,陈志鹏和王浩虽然不懂编程,却会从文学的角度提供思路:“你可以试试类比叙事结构,先搭好主线,再补充支线。”赵阳还特意买了一大堆能量棒、巧克力和咖啡,放在宿舍的桌子上:“大家随便拿,复习消耗大,得多补充体力。”有一次,陈志鹏为了赶《大学国文》的课程论文,熬夜到凌晨三点,写得头晕眼花。王浩默默给了他一杯热咖啡:“别硬撑,实在不行就睡一会儿,明天再写。”李哲帮他检查了论文的格式排版:“摘要里有个错别字,参考文献的格式也有点问题,我帮你改过来了。”赵阳放弃了睡前刷手机的习惯,安静地陪着他:“我陪你,你写完咱们一起睡,不然你一个人多无聊。”当期末成绩出来,陈志鹏的《大学国文》考了90分,《现代汉语》82分,《文学概论》85分,所有课程都名列前茅时,他拿着成绩单冲进宿舍,兴奋地喊:“成绩出来了!都过了,还考得不错!”四个男生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围过来看成绩单,赵阳一把抱住他:“我就说你肯定行!走,今晚去校外的小馆子搓一顿,我请客!”王浩笑着说:“该庆祝,这阵子的努力没白费。”李哲也点点头:“确实该好好吃一顿,放松一下。”那天晚上,他们点了水煮鱼、宫保鸡丁,还叫了几瓶啤酒,聊起复习时的艰辛,聊起拿到成绩的喜悦。“还记得我第一次小测考65分,当时都快哭了,”陈志鹏举起杯子,“谢谢你们一直陪着我,帮我。”王浩碰了碰他的杯子:“都是室友,客气什么。”李哲说:“以后还有很多考试,咱们一起加油。”赵阳大声说:“对,302宿舍永远是最棒的!”笑声在小小的饭馆里回荡,那一刻,陈志鹏忽然懂了燕园里“追风赶月莫停留”的深意——所谓成长,就是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坚持中收获进步,而身边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便是最坚实的后盾。
302宿舍的相处,藏着最真实的少年意气,没有刻意的讨好,没有虚伪的客套,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包容。王浩是典型的“学霸书痴”,来自苏州的他,带着江南学子的温润内敛,书架上从《诗经》《楚辞》到《鲁迅全集》《围城》,再到海外汉学着作,排得整整齐齐,甚至连每本书的书脊都擦拭得一尘不染。他每天睡前都会读半小时古文,轻声吟诵的声音,成了宿舍独特的“催眠曲”。“王浩,你又在背古文啊?”陈志鹏躺在床上,听着他吟诵《离骚》,忍不住问。“嗯,睡前读一会儿,记得更牢,”王浩放下书,“你要不要一起?咱们可以互相监督。”陈志鹏摇摇头:“算了,我现在一听古文就头疼,还是你厉害。”王浩笑了:“慢慢就习惯了,古文里有很多智慧,读进去会觉得很有意思。”李哲来自陕北,性格爽朗直率,是计算机系的“技术大神”,从电脑装机、系统重装,到软件破解、图片修图、视频剪辑,他样样精通。有一次,陈志鹏的电脑突然蓝屏,里面存着刚写好的散文初稿,急得团团转:“完了,我还没备份,这可怎么办?”李哲接过电脑,检查了几分钟:“没事,是系统崩溃了,数据没丢。我帮你重装系统,顺便把数据导出来。”不到一小时,电脑就修好了,散文初稿完好无损。陈志鹏感激地说:“李哲,你真是我的救星!以后我电脑有任何问题,都找你了。”李哲摆摆手:“小意思,以后有文学方面的问题,你也得帮我。”他还总爱把编程课上的趣味知识点讲给大家听:“你们知道吗?‘二叉树’就像咱们宿舍的作息,有人早睡早起,有人熬夜修仙,分支明确。”“用‘算法优化’比喻复习方法,就是把时间花在刀刃上,重点攻克难点,而不是盲目刷题。”枯燥的专业知识经他一讲,变得生动有趣,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体育学院的赵阳来自山东,身材高大,性格外向热情,是宿舍的“气氛组组长”和“运动达人”。他每天雷打不动要去五四体育场训练,篮球、足球、田径样样拿手,身上总带着一股阳光开朗的气息。“兄弟们,下午没课,去打球啊?”每天吃完午饭,赵阳就会在宿舍里吆喝。陈志鹏和王浩都是“运动小白”,一开始总是推辞:“算了吧,我们不会打,去了也是拖后腿。”赵阳却不放弃:“不会才要学啊!我教你们,保证包教包会。”架不住他的热情,两人只好跟着去了五四体育场。赵阳耐心地教他们运球、传球、投篮:“陈志鹏,你投篮姿势不对,手腕要用力,手指拨球,这样球才能投得准。”“王浩,运球时眼睛别盯着球,要观察场上情况。”虽然两人经常摔得腰酸背痛,投篮也总不进,但在赵阳的鼓励下,渐渐找到了乐趣。“不错不错,陈志鹏,这次投得准多了!”“王浩,你运球比上次稳了,进步很大!”听到赵阳的夸奖,两人练得更起劲儿了。久而久之,每周去球场打两次球,成了302宿舍的固定活动。“打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缓解学习压力,”赵阳擦着汗说,“你们看,现在学习累了,是不是比以前有精神多了?”陈志鹏点点头:“确实,以前总坐着看书,脖子腰都不舒服,打球后浑身轻松。”王浩也说:“而且跟大家一起打球,很开心。”
周末时,四人会凑钱买些零食,围坐在书桌前分享家乡趣事。“我们陕北的红枣特别甜,秋天丰收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红彤彤的,”李哲一边吃着自己带的红枣,一边说,“还有羊肉泡馍,掰好馍,浇上滚烫的羊肉汤,撒上葱花、香菜,配上糖蒜,那味道绝了!”王浩笑着说:“我们苏州的桂花糖也很有名,秋天桂花盛开的时候,用桂花和白糖做桂花糖,甜而不腻,还带着桂花的香气。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做。”赵阳则聊起山东煎饼:“你们吃过正宗的山东煎饼吗?用杂粮面做的,薄如纸,卷上大葱、酱豆、油条,咬一口嘎嘣脆,特别香!我妈每次给我寄东西,都会寄一大包。”陈志鹏也说起南方小城的茶田:“我们家乡到处都是茶田,春天采茶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采茶女的身影。炒好的茶叶,用开水冲泡,清香扑鼻,喝起来特别爽口。”乡音混着笑声,成了宿舍最温暖的背景音。“以后放假,咱们互相串门,去对方家乡玩,”赵阳提议,“我带你们吃正宗的山东煎饼,看泰山日出。”李哲立刻响应:“好啊!我带你们去陕北看窑洞,吃羊肉泡馍。”王浩说:“苏州的园林也很有名,我带你们逛拙政园、留园。”陈志鹏笑着说:“我带你们去茶田采茶,喝最新鲜的茶叶。”四人约定,大学四年里,一定要去彼此的家乡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
宿舍里从不缺暖心的小细节。陈志鹏感冒发烧时,王浩主动帮他占图书馆座位,每天从食堂带热粥和清淡的饭菜:“多喝点粥,容易消化,按时吃药,好好休息。”李哲帮他下载了养生APP,设置了喝水提醒:“记得多喝热水,补充水分,好得快。”赵阳则把自己的厚外套给他穿上:“别着凉了,要是还不舒服,我带你去校医院。”李哲熬夜写代码,眼睛熬得通红,赵阳把自己的蒸汽眼罩给他:“戴上休息一会儿,对眼睛好。”王浩则放起了舒缓的古典音乐:“听点音乐放松一下,一直盯着电脑屏幕不好。”赵阳打球崴了脚,走路一瘸一拐,另外三人轮流扶他去校医院,帮他带饭、记笔记。“你们别总围着我转,我自己能行,”赵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陈志鹏说:“客气什么,你平时帮我们那么多,现在该我们照顾你了。”王浩补充道:“笔记我都帮你整理好了,重点都标出来了,你放心养伤。”偶尔也有小摩擦,比如李哲深夜敲键盘的声音太大,影响了大家休息。“李哲,能不能小点声?我明天早上还要早起晨读,”王浩轻声提醒。李哲立刻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太投入了,没注意。”说着就戴上了耳机,还特意调小了键盘的声音。赵阳运动后的球鞋味比较重,陈志鹏和王浩有些受不了。“赵阳,能不能把球鞋洗一下?味道有点大,”陈志鹏委婉地说。赵阳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好嘞,我这就去洗,以后一定注意。”几句玩笑、一个主动的让步,总能让矛盾烟消云散。因为他们知道,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成为室友,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值得好好珍惜。
除了日常相处的温情,302宿舍的卧谈会也是大一时光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天晚上关灯后,黑暗中总能响起此起彼伏的说话声,从学习难题聊到人生理想,从家乡趣事聊到校园八卦,无话不谈。“你们说,咱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一次,陈志鹏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王浩沉思片刻:“我想继续深造,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希望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李哲接着说:“我想开发出实用的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之前给你做的记忆小程序,要是能帮助更多人学习就好了。”赵阳则爽朗地说:“我想成为一名专业的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比赛,拿金牌!”陈志鹏听着室友们的理想,心里也有了方向:“我想成为一名作家,用文字记录生活,传递温暖和力量。”“那咱们以后都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谁也不许偷懒!”赵阳大声说。“好!”三人异口同声地回应。卧谈会的话题还常常跑偏,比如聊到校园里的美女,聊到哪个食堂的饭菜最好吃,聊到最近上映的电影。李哲会给大家科普最新的科技新闻,王浩则分享自己读到的有趣古籍故事,赵阳则吐槽训练的辛苦和教练的严格,陈志鹏则会讲自己在文学社听到的趣闻。黑暗中,四个少年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些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都在卧谈会中悄悄生根发芽。
大一的生活不止三点一线的学习与宿舍日常,燕园里丰富的校园活动,也让陈志鹏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十月的“百团大战”是北大最热闹的活动之一,186个社团的摊位摆满了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古琴声与街舞节奏交织,剑道表演与书画展示相映成趣,各种新奇的社团让人眼花缭乱。陈志鹏早就对校文学社和记者团充满了向往,他从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