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欲与天公试比高-《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轰!”

  这两句诗仿佛带着魔力,在众人脑海炸开。

  将严寒的雪景,比作一夜春风吹开千万树梨花!

  这是何等瑰丽的想象?何等浪漫的笔触?

  既写出了雪景的壮美,更透出一股在绝境中,迸发的豪迈与乐观!

  妙!

  太妙了!

  简直神来之笔!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雪花飘入营帐,打湿了罗幕,即便身穿狐裘,盖着锦被,也感到寒冷。

  将军的兽角弓,冻得无法拉开,都护的铁甲,冷得难以穿在身上。

  这番描写,将边塞的奇寒刻画得入木三分。

  李世民、程咬金等经历过沙场苦寒的老将感同身受,顿觉一阵寒冷,下意识地紧了紧身上的裘衣。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浩瀚沙海覆盖着纵横交错的百丈寒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昏黄的愁云。

  短短十四个字,将天地间的酷寒与苍凉渲染到了极致,压抑壮阔,令人窒息。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帐中设宴,为即将归京的友人饯行,胡琴、琵琶等异域乐器奏响欢快的乐章。

  这热烈的气氛,与帐外的酷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战友之情的真挚可贵。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暮雪纷飞,落在辕门之上,寒风拉扯着红旗,红旗却因冻僵无法飘扬。

  在轮台东门外送别友人,离去时,白雪已然覆盖了茫茫的天山道路。

  冻不翻的红旗,成了这苦寒之地最醒目的标志。

  雪漫的天山路,寄托着别情与对前路的担忧。

  随着李恪吟完最后一句,声音落下,整个莲花山顶,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仿佛跟随着他的诗句,亲身去那苦寒壮丽的边塞走了一遭。

  感受那刺骨的寒风,目睹那千树万树的梨花,体会了那军营中的苦乐。

  最终凝望友人,消失在雪漫的天山路尽头。

  李世民望着苍茫雪原,口中反复咀嚼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眼中充满震撼与激赏。

  萧文心、程莹莹等人或许感触不深,他们这些沙场宿将,感受可太深了!

  这首诗……

  不仅仅是写雪!

  更是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风雪图,交织着苦寒、豪迈、友情与离愁!

  意境之雄奇!

  想象之瑰丽!

  情感之真挚!

  笔力之深厚!

  已然超出了他们对“雪诗”的认知范畴!

  山巅陷入了长达数息的寂静,唯有山风卷着雪沫,掠过松枝的簌簌声响。

  所有人都被诗句中,蕴含的磅礴画卷,攫住了心神,一时难以自拔。

  良久。

  李世民深吸口气,眼中爆发出精光,抚掌长叹:

  “好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奇思妙想,化酷寒为绚烂,亘古未有之喻!仅此一句,足以名垂诗史!”

  “更有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尽边塞苦寒之极致,非亲身经历者不能道也!”

  “此诗格局宏大,笔力千钧,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非止于咏雪,实乃边塞诗之绝唱!”

  房玄龄从诗的意境中缓缓回神,捻须赞叹:“殿下此诗,前无古人!”

  “老臣读之,恍若亲临朔漠,感受那刺骨寒风,亦见那冰雪覆盖下的壮美与军中同袍之情。”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此等气象,非胸怀乾坤者不能书写。殿下之才,老臣佩服!”

  杜如晦亦是连连点头:“更难得的是收放自如!”

  “于极寒中见梨花之烂漫,于别离中闻羌笛之喧闹,悲壮而不失豪迈,苍凉而内含温情。”

  “殿下驾驭文字与情感之功力,已入化境。”

  连一向严谨的魏征,此刻也面容肃然:

  “殿下此诗,情真意切,格高境远,非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之作可比!”

  程咬金虽然对诗词的精妙处理解不深。

  但“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的描写,却让他感同身受:

  “对对对!殿下写得太他娘的对了!当年在北边打仗,就是这鬼样子!”

  “弓都拉不开,铁甲沾肉就撕一层皮下来!”

  “殿下您没去过,咋能写得这么真?神了!”

  秦琼、尉迟恭等武将也纷纷附和,他们或许品不出“梨花”的妙处。

  但军营生活的真实刻画,足以让他们对李恪的见识,佩服得五体投地。

  另一边。

  李恪的一众妻妾,此刻早已是美眸溢彩,崇拜之情几乎要满溢出来。

  萧文心痴痴望着李恪,纤手不自觉捂住心口。

  她饱读诗书,更能体会这首诗的卓绝之处。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一句真的太美了!

  程莹莹、苏妙卿等人满满都是崇拜与自豪。

  看向自家殿下的目光中,充满了无尽的爱慕,与与有荣焉的欣喜。

  此生能侍奉这样的奇男子,是何等之幸运!

  【叮!人前显圣成功!强烈震撼李世民等人及众妻妾!显圣值 !】

  李世民有些意犹未尽,抚掌大笑后,对李恪道:

  “妙!绝妙!恪儿此诗,已将边塞风雪写尽,朕心激荡,难以平复!”

  “然如此诗情,一首焉能尽兴?朕欲再闻佳篇!”

  “今日这雪,当有更宏大之篇章以记之!”

  “恪儿,你可不能藏私,当再赋一首,让朕与诸公,再开眼界!”

  皇帝陛下亲自开口相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虽觉陛下有些强人所难。

  毕竟刚刚那首诗已是巅峰之作,短时间内再出一首同等水准的,何其难也!

  但他们内心深处,同样也是抱有期待的。

  品千古名篇,如饮甘露,令人欲罢不能啊!

  萧文心、程莹莹、苏妙卿等一众妻妾,更是美眸放光,满满都是期待。

  见众人满是期待,李恪微微一笑:“既然父皇还想一听,那便再来一首!”

  略一沉吟,李恪开口,声音不高,徐徐吟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上阕一出,众人只觉得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壮丽画卷!

  “千里”、“万里”,极言其广袤。

  “冰封”、“雪飘”静动结合,气势磅礴。

  “望”字领起,将长城、黄河尽收眼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比喻,不仅形象,更赋予山水动态生命力。

  而“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更是将自然景观,与人的豪迈融为一体!

  待到雪霁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那“妖娆”之美,令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