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天子门生!-《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殿内一片死寂!

  如果说糊名法让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

  那么这“誊录法”,让人头皮发麻,背脊生寒。

  这个计策太周密了!太狠辣了!简直滴水不漏!

  先糊名!

  再誊录!

  如此一来,彻底杜绝了通过身份、笔迹,而有可能发生的徇私舞弊!

  李世民张着嘴,愣了片刻,随即,猛地从御座上站起,快速踱着步子:

  “绝!太绝了!”

  “好一个‘誊录’!好一个‘绝请托之门’!”

  “恪儿,你连笔迹这一层都想到了!”

  “糊名加上誊录,简……直天衣无缝!”

  “朕看那些还想钻营舞弊之人,还有何手段可使!哈哈!好!好好!”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比的震撼和叹服。

  房玄龄长长舒了一口气,感慨道:“殿下思虑之缜密,已非常人可及!”

  “糊名断其名!”

  “誊录易其字。”

  “双管齐下,可谓将科举不公之弊,从根源上铲除了十之八九!佩服!”

  “陛下,殿下这两策,实乃为国选才的良法!”

  杜如晦对着李二深深一礼,赞道:“臣以为,当尽快详定章程,颁行天下!”

  李世民回到御座,目光灼灼如同烈日:

  “好!誊录法,大善!恪儿,最后的‘殿试’,又是何等画龙点睛之笔?”

  “父皇,前两策,旨在革除弊端,确保科举过程之公平,选得出真才。”

  李恪先做了个铺垫,随即话锋一转,石破天惊:

  “而这‘殿试制’,意在更高远处——旨在收心,在于定下名分大义!”

  “收心?”

  李世民眉头微蹙:“恪儿,此言又是何意?”

  李恪微微一笑:“依儿臣之策,此后科举,于礼部主持的‘省试’之后!”

  “所有被录取的贡士,不再像以往那般,直接由吏部依成绩铨选官职。”

  “而是需再过一关,由父皇您,于这太极殿之上,亲自临轩策问!”

  “父皇可亲拟时务策题,或国计民生,或边疆战略,或为政之道。”

  “让这些历经层层选拔的天下英才,于丹墀之下,直面天威,各抒己见,展现其才学、胆识与器量!”

  说到这里,李恪的声音陡然拔高,宏声说道:

  “而最终的名次高低,谁为状元,谁为榜眼,谁为探花,谁列二甲三甲,不再由礼部官员拟定!”

  “皆由父皇您,乾坤独断,亲自朱笔钦定!”

  李恪目光灼灼看着李世民,一字一句,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自此以后!”

  “天下所有进士,不再是某某考官的门生!”

  “而是另一个身份,那便是……天子门生!”

  “父皇!”

  李恪的声音带着一种煽动人心的感染力:

  “您想,这些士子,十年寒窗,历经州县试、省试重重磨难!”

  “最终得以鱼跃龙门,金榜题名,最终给予他们最高荣耀的,是谁?”

  “是父皇您!”

  “他们心中感念的知遇之恩,来自谁?”

  “是父皇您!”

  “他们效忠的对象,首先是谁?也是父皇您!”

  “这一策,将彻底斩断科举学子与座师、与地方豪强、与各方势力之间,过于紧密的私人纽带!”

  “将他们的人心、他们的忠诚,直接与帝王,与大唐国运绑定在一起!”

  “此策之要,在于收天下士子之心于帝王一身!”

  “让科举,不仅成为寒门子弟晋升的阶梯!”

  “更成为皇帝凝聚天下英才、巩固皇权、打造忠于皇室的不二利器!”

  天子门生!!!

  李恪这番话,尤其最后那句“收天下士子之心于帝王一身”,如同九天惊雷,在甘露殿内轰然炸响。

  如果说前两策,是技术层面的精妙革新。

  那么此策,是直指权力核心的战略级布局!

  李世民如同被定身法定住,僵在御座之上。

  一股难以言喻的狂喜、明悟,席卷他全身!

  作为帝王,李二当然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他一直在与门阀士族争夺人才,争夺人心。

  而“天子门生”这四个字,如神来之笔,直接将科举的意义,升华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不仅是选拔官员,更是在为皇权打造最忠诚、最核心的基本盘!

  是将天下英才的“名分”和“恩义”,都牢牢抓在他这个皇帝手中。

  “哈哈哈哈!好!好一个天子门生!好一个收天下士子之心于帝王一身!”

  李世民猛地爆发出一阵酣畅淋漓的大笑。

  “妙!此策简直是神来之笔!画龙点睛!”

  “恪儿,你……你真是朕的麒麟儿!”

  “此策……此策可定我大唐百年人才之基,可固我李唐万世皇权之本!”

  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臣,此刻也被镇住了!

  作为顶级政治家。

  他们瞬间就明白了“殿试制”所蕴含的可怕的、重塑权力格局的能量。

  这不是简单的科举改革,是一场政治革命!

  它将从根本上改变君臣关系,改变士大夫的权力来源!

  房玄龄长叹一声,心悦诚服地躬身:“陛下,殿下此三策,环环相扣,由技入道,由公平至收心!”

  “老臣,五体投地!此乃社稷之福,皇权之幸!”

  杜如晦也深深拜下:“糊名以断人情,誊录以绝请托,殿试以收人心!”

  “三策并举,科举方可称为至公至正,亦可成为陛下手中无上利器!”

  “臣,附议!”

  李世民停下脚步,面向群臣,声音威严:

  “传朕旨意:即命礼部、吏部,以秦王所献三策为核心,详定章程!”

  “朕要亲眼看着,这新的科举之制,如何为朕,为大唐,滤尽砂石,独取真金,收尽天下英才之心!”

  听到这话。

  殿内诸多官员,尤其是出身关陇军事贵族,与山东传统士族的臣子,此刻已是面色铁青,如坐针毡。

  这三策,刀刀都砍在了世家门阀的根基上!

  糊名!

  誊录!

  几乎断绝了他们利用影响力,通过科举扶持自家子弟、门生故旧的路径。

  殿试更狠!

  直接将天下英才的忠心,从他们这些“座师”、“世交”手中夺走,尽数归于皇帝一人!

  这已不是简单的制度改革,这是要掘他们的根!掘他们的祖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