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火车!《资治通鉴》!-《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李恪点头:“回父皇,此玉简所载,正是火车制造之完整技艺传承!”

  “从最原始的蒸汽机车,到成熟的内燃机车!”

  “全套技术资料与核心工艺,尽在于此!”

  “若能依此技艺,将火车与铁轨制造出来!”

  “届时,我大唐运输将发生天翻地覆之变!”

  “无需牛马!”

  “不惧风雨!”

  “此车可牵引万钧之重,日行千里之遥!”

  “无论百万大军调动,还是亿万粮草转运,亦或是南北货殖之流通……”

  “皆朝发夕至!”

  “畅通无阻矣!”

  “无需牛马……自行奔驰……牵引万钧……日行千里……大军狼草……”

  李世民喃喃地重复着这几个关键词,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激动。

  “好!好!好!此乃神器!镇国之神器啊!”

  “若此车真能制成,我大唐再无粮草转运之忧,再无疆域辽阔之困!”

  “届时,政令可达天涯,兵锋可指海角!这是足以奠定万世之基的伟业!”

  李世民死死盯着那枚玉简,语气坚决:

  “恪儿!此事,朕交给你!由你全权负责!”

  “朕会下旨,成立‘大唐铁路总局’,由你兼任总督,全权负责此事!”

  “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物给物!”

  “工部、将作监……朝廷所有资源,任你调派!”

  “务必立即着手!先给朕在长安城外,圈出一块地来,建立‘火车作坊’!”

  “集中天下能工巧匠,按照这玉简之法,先从最简单的……对,蒸汽机车!”

  “先给朕造出一台能跑的样车出来!”

  “朕要亲眼看看,这无需牛马拉拽的钢铁车驾,究竟是何等模样!”

  这一刻,什么修仙长生,什么太子琐事,都被李世民抛在了脑后。

  能够彻底改变帝国命运的火车技术,才是李世民心里最要紧的头等大事。

  敲定了火车这事,李恪又从储物袋中,取出了三本装帧古朴的线装书册。

  “父皇!”

  李恪将三本书册双手呈上,语气平和:

  “此乃儿臣近来抽空翻阅古籍,参详历代兴衰,随手撰写的一部史书,名为《资治通鉴》。”

  “意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只是此书涉及年代久远,史料浩繁!”

  “目前尚未完本,仅撰写出前三纪:《周纪》、《秦纪》、《汉纪》。”

  “儿臣才疏学浅,其中见解难免粗陋,特请父皇御览品评,加以指正。”

  “哦?你竟还有闲暇着书立说?还是史书?”

  李世民吃了一惊,接过书册,入手微沉,墨香犹存,显然是新成之作。

  他带着几分好奇,随手翻开第一本《周纪》。

  起初,还带着随意,但眼神很快就变了。

  这书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其编纂体例前所未见!

  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脉络清晰无比。

  更令人心惊的,是其中的史论与点评!

  对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根源的剖析,一针见血!

  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兴亡成败的总结,鞭辟入里,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李世民翻阅的速度越来越慢,脸色越来越凝重。

  时而拍案叫绝。

  时而蹙眉深思。

  时而掩卷长叹。

  透过这些文字。

  李世民看到了无数王朝兴替的缩影,听到了历史车轮碾过的隆隆巨响!

  这哪里是“随手撰写”、“才疏学浅”?

  这分明是一部帝王教科书!一部治国宝典!

  其价值,某种程度上,不亚于那火车技艺!

  火车强的是国之筋骨,而此书,强的却是国之魂魄,是统治之术!

  是长治久安之道!

  不知不觉,一个时辰过去了,李世民放下《周纪》,有些难以置信:

  “恪儿……此书,当真……是你所着?”

  不待李恪回答。

  李二随即重重一拍书册,斩钉截铁道:

  “好书!!!”

  “千古奇书!”

  “此书包罗万象,脉络清晰,史论精辟,切中要害!”

  “读之,可知兴替,明得失,省自身!其编纂之法,更是开史家之先河!”

  李世民激动站起身,手持书卷,在殿内疾走:

  “此《资治通鉴》,当为帝王必读之书!太子必读之书!乃至……天下有识之士,皆应研读之书!”

  李世民停下脚步,看向李恪,眼中充满激赏:

  “恪儿,你真是又一次让朕刮目相看!”

  “朕原以为你只会写诗词歌赋,精于格物、善于征伐,已是难得。”

  “未曾想,你于史学、于治国之道,竟有如此深邃的洞察与卓绝的才华!”

  “着史立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说到这里,李世民珍而重之地将三本书册收好,仿佛捧着无价之宝:

  “此书稿,朕要细细品读,反复揣摩!”

  “你务必抓紧时间,将后续纪传尽快完成!”

  “待全部成书,朕要下旨,命弘文馆精心刊印,颁行天下,使我大唐君臣,皆能以此镜鉴!”

  【叮!人前显圣成功!引发海啸级震撼!强烈震撼李世民!显圣值 2000!】

  ……

  是夜。

  立政殿。

  长孙皇后正就着灯烛翻阅书卷,见李世民踱步进来,温婉一笑:

  “陛下今日看起来心事重重,可是累了?”

  李世民挥退左右宫人,殿内只剩夫妻二人。

  他坐在长孙皇后身旁,握住她的手,沉吟良久,竟有些不知如何开口。

  “观音婢!”

  李世民终是开了口,声音带着几分试探:“今日,朕与恪儿深谈良久。”

  长孙皇后静静听着,目光柔和,并未打断。

  “朕……朕有意!”

  李世民顿了顿,观察着皇后的神色,难以启齿道:“立恪儿为太子!”

  他说完,小心翼翼看着妻子的反应,心里已预备好了解释与劝慰之词。

  然而,长孙皇后的反应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她脸上非但没有露出丝毫不悦或忧伤之色,反而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她反手握住李世民的手,声音依旧温柔,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肯定:

  “臣妾,恭喜陛下!”

  “嗯?”

  李世民愣住了,准备好的说辞全都堵在喉咙里:

  “观音婢,你……你不怪朕?不觉得……”

  “陛下是觉得,臣妾会因恪儿非己出,或因青雀、稚奴而心存芥蒂吗?”

  长孙皇后微微摇头,目光清澈而睿智:

  “陛下,臣妾是您的皇后,更是大唐皇后。”

  “换做之前,臣妾的确担心承乾的太子之位不稳,也焦急、担忧过!”

  “但现在,臣妾看开了!明白了!也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