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渊感觉自己沉入了一片无边无际的黑暗与冰冷之中。意识如同风中的残烛,明灭不定。身体的痛苦已经变得遥远而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灵魂层面的极致疲惫和虚弱。他仿佛漂浮在虚空,感受不到时间,也感受不到空间,只有葫闹闹那微弱到几乎断绝的联系,像一根细细的丝线,勉强维系着他与现实的一丝牵连。
在这片意识的深海,一些破碎的画面不受控制地翻涌上来。
他看到了王翰冷静分析情报时紧锁的眉头,看到了赵大虎咧着嘴拍大腿的憨笑,看到了老顾在烟雾缭绕中传递消息时沉稳的眼神……上海滩的惊心动魄,外滩的“裸奔奇观”,四行仓库的隔江空投……那些并肩作战的片段,此刻变得无比清晰。
然后,画面陡然切换,变成了南京城血色的天空。倒塌的房屋,堆积如山的尸体,日军士兵狰狞的狂笑,同胞绝望的哭喊……安全区内那一张张惊恐而麻木的脸,青禾找到他时眼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小豆子被救出时那劫后余生的颤抖……还有那本日记上,用鲜血写下的控诉……
愤怒、悲恸、无力、以及最后炸开河床时那决绝的疯狂……种种情绪如同潮水般冲击着他脆弱的意识。他仿佛又听到了那响彻金陵夜空的哭嚎,闻到了那永远无法散去的血腥。
“闹闹……”他在意识深处无声地呼唤。
回应他的,只有一丝几不可察的、带着同样疲惫和悲伤的微弱悸动。葫闹闹似乎也耗尽了所有力量,与他一同沉沦在这片意识的黑暗里,默默舔舐着吸收了大量负面能量后留下的“创伤”。
他知道,自己还活着,但还能活多久,能否醒来,都是一个未知数。那份名单,那本日记,青禾和小豆子……他们能否安全抵达?
无尽的担忧和深深的无力感,如同最沉重的枷锁,拖拽着他的意识向着更深的黑暗沉去……
---
现实世界中,青禾背着昏迷不醒的龙渊,牵着小豆子,在黎明前的荒野中艰难跋涉。
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龙渊虽然不算特别沉重,但对于一个本就营养不良、又经历了一夜惊魂的女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她的双腿如同灌了铅,呼吸急促而灼热,汗水混合着泥水不断从额头滚落。
小豆子懂事地紧紧跟着姐姐,虽然又冷又怕,却咬着牙不哭不闹,偶尔还会用小手帮姐姐托一下龙渊下滑的身体。
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在荒草、田埂和树林间穿行。远处偶尔传来的日军摩托车引擎声或犬吠声,都会让他们心惊肉跳,立刻匍匐隐蔽。
天色渐亮,冬日惨白的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却带不来丝毫暖意。青禾找到一处废弃的砖窑,暂时将龙渊安置在角落里。她检查了一下龙渊的情况,呼吸依旧微弱,脸色苍白得吓人,但脉搏尚存。
她拿出贴身藏好的油布包,确认名单和日记完好无损,这才稍稍松了口气。她取出之前龙渊给她的、仅剩的几块压缩饼干,分给小豆子一小块,自己只掰了一小角,就着洼地里冰冷的积水勉强咽下。
看着昏迷的龙渊,青禾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感激,有无助,但更多的,是那份沉甸甸的承诺带来的责任。她不知道这个神秘的年轻人来自哪里,要去向何方,但她知道,他拼死守护的东西,一定至关重要。
她轻轻抚摸着那本浸水的日记,仿佛能感受到那位未曾谋面的女教师临死前的绝望与期盼。她又想起在安全区听到的关于“幽灵”的传说,那些凭空出现的食物药品,那些被惩戒得狼狈不堪的鬼子……这一切,似乎都与背上这个昏迷的年轻人有关。
他像一个守护神,却又如此脆弱地倒下了。
“龙先生,你一定要撑住……”青禾低声呢喃,像是在祈祷,又像是在给自己打气,“我们一定会找到人的,一定会把东西送到的。”
休息了片刻,恢复了一些体力,青禾再次背起龙渊,牵起小豆子,继续向着西南方向前行。那是她记忆中,可能还存在中国军队或游击队活动的方向。
沿途,他们遇到了几拨逃难的人群。从那些面黄肌瘦、眼神空洞的难民口中,他们听到了更多关于南京城的噩耗——持续不断的大屠杀、有组织的抢掠和纵火、国际安全区也日益频繁地遭到冲击……每一个消息,都像一把尖刀,刺痛着青禾的心,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脚下的路。
她不敢与难民队伍同行太久,担心人多眼杂,暴露行踪。更多的时候,他们依旧是孤独的三道身影,在荒凉的土地上踽踽独行。
夜晚降临,寒气刺骨。他们找到一处背风的山坳,青禾捡来一些枯枝,却不敢生火,只能三人紧紧靠在一起,用体温相互取暖。龙渊的身体冰冷,青禾不得不将他紧紧搂在怀里,生怕那微弱的生命之火在寒夜中熄灭。
小豆子蜷缩在姐姐身边,小声问道:“姐姐,龙先生是神仙吗?他会不会死?”
青禾搂紧弟弟,望着夜空中稀疏的寒星,摇了摇头,声音坚定而沙哑:“他不会死的。他是……是来救我们的。我们也要救他。”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远方的金陵城,依旧被死亡和黑暗笼罩。但在这片荒野中,却有一种无声的告别正在发生——告别那座地狱般的城市,告别那里正在承受的苦难。
同时,也有一种铭记,深深地刻在了青禾的心中。铭记这座城市的伤痛,铭记龙渊的牺牲,铭记那份必须送出去的名单和日记,铭记那本日记最后一页,用血写下的、对昭雪的期盼。
这份铭记,支撑着她早已疲惫不堪的身体,一步步向前,向着渺茫的希望,向着背负的承诺,艰难而行。
而在龙渊沉寂的意识深处,在那无尽的黑暗里,似乎也因为这份来自外界的执着坚守,而微微泛起了一丝涟漪。那维系着他与葫闹闹的细线,仿佛也坚韧了少许。
黎明,终将再次到来。而通往生路与责任的道路,依然漫长。
在这片意识的深海,一些破碎的画面不受控制地翻涌上来。
他看到了王翰冷静分析情报时紧锁的眉头,看到了赵大虎咧着嘴拍大腿的憨笑,看到了老顾在烟雾缭绕中传递消息时沉稳的眼神……上海滩的惊心动魄,外滩的“裸奔奇观”,四行仓库的隔江空投……那些并肩作战的片段,此刻变得无比清晰。
然后,画面陡然切换,变成了南京城血色的天空。倒塌的房屋,堆积如山的尸体,日军士兵狰狞的狂笑,同胞绝望的哭喊……安全区内那一张张惊恐而麻木的脸,青禾找到他时眼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小豆子被救出时那劫后余生的颤抖……还有那本日记上,用鲜血写下的控诉……
愤怒、悲恸、无力、以及最后炸开河床时那决绝的疯狂……种种情绪如同潮水般冲击着他脆弱的意识。他仿佛又听到了那响彻金陵夜空的哭嚎,闻到了那永远无法散去的血腥。
“闹闹……”他在意识深处无声地呼唤。
回应他的,只有一丝几不可察的、带着同样疲惫和悲伤的微弱悸动。葫闹闹似乎也耗尽了所有力量,与他一同沉沦在这片意识的黑暗里,默默舔舐着吸收了大量负面能量后留下的“创伤”。
他知道,自己还活着,但还能活多久,能否醒来,都是一个未知数。那份名单,那本日记,青禾和小豆子……他们能否安全抵达?
无尽的担忧和深深的无力感,如同最沉重的枷锁,拖拽着他的意识向着更深的黑暗沉去……
---
现实世界中,青禾背着昏迷不醒的龙渊,牵着小豆子,在黎明前的荒野中艰难跋涉。
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龙渊虽然不算特别沉重,但对于一个本就营养不良、又经历了一夜惊魂的女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她的双腿如同灌了铅,呼吸急促而灼热,汗水混合着泥水不断从额头滚落。
小豆子懂事地紧紧跟着姐姐,虽然又冷又怕,却咬着牙不哭不闹,偶尔还会用小手帮姐姐托一下龙渊下滑的身体。
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在荒草、田埂和树林间穿行。远处偶尔传来的日军摩托车引擎声或犬吠声,都会让他们心惊肉跳,立刻匍匐隐蔽。
天色渐亮,冬日惨白的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却带不来丝毫暖意。青禾找到一处废弃的砖窑,暂时将龙渊安置在角落里。她检查了一下龙渊的情况,呼吸依旧微弱,脸色苍白得吓人,但脉搏尚存。
她拿出贴身藏好的油布包,确认名单和日记完好无损,这才稍稍松了口气。她取出之前龙渊给她的、仅剩的几块压缩饼干,分给小豆子一小块,自己只掰了一小角,就着洼地里冰冷的积水勉强咽下。
看着昏迷的龙渊,青禾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感激,有无助,但更多的,是那份沉甸甸的承诺带来的责任。她不知道这个神秘的年轻人来自哪里,要去向何方,但她知道,他拼死守护的东西,一定至关重要。
她轻轻抚摸着那本浸水的日记,仿佛能感受到那位未曾谋面的女教师临死前的绝望与期盼。她又想起在安全区听到的关于“幽灵”的传说,那些凭空出现的食物药品,那些被惩戒得狼狈不堪的鬼子……这一切,似乎都与背上这个昏迷的年轻人有关。
他像一个守护神,却又如此脆弱地倒下了。
“龙先生,你一定要撑住……”青禾低声呢喃,像是在祈祷,又像是在给自己打气,“我们一定会找到人的,一定会把东西送到的。”
休息了片刻,恢复了一些体力,青禾再次背起龙渊,牵起小豆子,继续向着西南方向前行。那是她记忆中,可能还存在中国军队或游击队活动的方向。
沿途,他们遇到了几拨逃难的人群。从那些面黄肌瘦、眼神空洞的难民口中,他们听到了更多关于南京城的噩耗——持续不断的大屠杀、有组织的抢掠和纵火、国际安全区也日益频繁地遭到冲击……每一个消息,都像一把尖刀,刺痛着青禾的心,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脚下的路。
她不敢与难民队伍同行太久,担心人多眼杂,暴露行踪。更多的时候,他们依旧是孤独的三道身影,在荒凉的土地上踽踽独行。
夜晚降临,寒气刺骨。他们找到一处背风的山坳,青禾捡来一些枯枝,却不敢生火,只能三人紧紧靠在一起,用体温相互取暖。龙渊的身体冰冷,青禾不得不将他紧紧搂在怀里,生怕那微弱的生命之火在寒夜中熄灭。
小豆子蜷缩在姐姐身边,小声问道:“姐姐,龙先生是神仙吗?他会不会死?”
青禾搂紧弟弟,望着夜空中稀疏的寒星,摇了摇头,声音坚定而沙哑:“他不会死的。他是……是来救我们的。我们也要救他。”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远方的金陵城,依旧被死亡和黑暗笼罩。但在这片荒野中,却有一种无声的告别正在发生——告别那座地狱般的城市,告别那里正在承受的苦难。
同时,也有一种铭记,深深地刻在了青禾的心中。铭记这座城市的伤痛,铭记龙渊的牺牲,铭记那份必须送出去的名单和日记,铭记那本日记最后一页,用血写下的、对昭雪的期盼。
这份铭记,支撑着她早已疲惫不堪的身体,一步步向前,向着渺茫的希望,向着背负的承诺,艰难而行。
而在龙渊沉寂的意识深处,在那无尽的黑暗里,似乎也因为这份来自外界的执着坚守,而微微泛起了一丝涟漪。那维系着他与葫闹闹的细线,仿佛也坚韧了少许。
黎明,终将再次到来。而通往生路与责任的道路,依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