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通道”的成功运转,如同为华北抗日战场注入了一股隐秘而强劲的活力,其战略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冀南根据地也因此受到了上级更高程度的重视和嘉奖。然而,战争的洪流从不因局部的胜利而停歇。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全球战局为之一变。日军为支撑其庞大的战争机器,加速了对东南亚资源的掠夺,并加强了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封锁与控制。
在此背景下,一道新的、绝密的命令,经由“幽灵通道”本身,传递到了冀南根据地核心领导层手中。命令要求,立即抽调一支精干的小分队,由对“特殊战术”有深入理解和实践经验的龙渊同志带队,火速南下,支援华南敌后游击战争。重点是利用其在冀南成功的“非对称”、“超常规”作战经验,帮助华南游击队应对日益严峻的围剿和封锁,尤其是在日军控制严密的粤北、桂东南山区和沿海地带打开局面。
命令来得突然,任务艰巨而光荣。
“龙兄弟,这……”老周拿着电文,心情复杂。他既为龙渊的能力得到上级如此重视而感到骄傲,又为即将到来的分别与前方未知的险阻而担忧。冀南的斗争刚刚打开新局面,龙渊和闹闹早已成为大家的主心骨。
马奎更是直接嚷道:“上级怎么想的?华南那边人生地不熟,气候、地形跟咱这儿完全两样!龙兄弟这一身本事,在咱冀南平原如鱼得水,到了那山高林密、湿气能拧出水的地方,万一……万一水土不服怎么办?”
龙渊心中同样波澜起伏。冀南的一草一木,并肩作战的战友,还有那些用生命掩护他们的乡亲,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下,意味着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面对全新的、充满未知的挑战。
他轻轻抚摸着胸前的葫芦,感受着闹闹传递来的、带着些许困惑但更多是依恋的意念。它似乎也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远行和分离。
“命令必须执行。”龙渊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不舍,目光恢复坚定,“华北华南,都是中国的土地,都是为了赶走鬼子。冀南的经验如果能帮助到华南的同志,减少牺牲,更快地打开局面,我义不容辞。”
他看向老周和马奎,脸上露出熟悉的、带着一丝沉稳笑意的表情:“老周,马队长,冀南的根基已经打下,‘幽灵通道’也运转良好。这里离不开你们。华南那边,情况可能更复杂,鬼子的手段也可能更毒辣,正需要我们去闯一闯。”
离别是仓促的。在一个清晨,龙渊带着一支由五名经验丰富、适应能力强的老队员组成的小分队,在战友们无声的、充满敬意的注视下,悄然离开了冀南,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路途漫长而艰险。他们需要穿越广袤的敌占区,越过无数道封锁线。所幸,凭借“幽灵通道”建立起来的部分关系和龙渊、闹闹日益精进的隐匿、干扰能力,他们有惊无险地一路向南。
当龙渊和小分队终于抵达粤北山区,与当地一支代号“南岭火种”的游击队取得联系时,第一个扑面而来的挑战,并非凶残的敌人,而是这片土地本身——那无边无际、闷热潮湿的亚热带丛林。
对于生长于北方的龙渊和队员们来说,这里的自然环境堪称严酷。空气仿佛能拧出水,黏稠地贴在皮肤上,让人透不过气。无处不在的蚊虫,如同轰炸机群般嗡嗡作响,叮咬一口便是一个红肿的包,奇痒难忍。密林深处,光线晦暗,藤蔓缠绕,毒蛇、蚂蟥、蜈蚣隐匿其间,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
更让他们不适的是饮食和语言。顿顿糙米、竹笋,少见面食,让北方汉子们的肠胃提出了抗议。而当地复杂的方言,更是如同天书,沟通起来障碍重重。
“南岭火种”的队长姓罗,是个皮肤黝黑、精瘦干练的客家人,大家都叫他罗队长。他热情地接待了龙渊一行,但眼神中也不乏审视。他对来自华北的“专家”充满期待,但也对这群明显不适应环境的北方同志能否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心存疑虑。
“龙同志,你们先适应两天。这鬼地方,别说鬼子,就是我们自己,刚来的时候也脱层皮。”罗队长操着生硬的普通话,递给龙渊一碗驱蚊防瘴的药草汤。
龙渊道谢接过,一饮而尽,苦涩的味道让他微微皱眉,但他神色不变:“罗队长,情况不等人。请尽快给我们介绍敌情和你们面临的困难。”
罗队长见他态度坚决,也不再客套,铺开一张简陋的手绘地图:“鬼子在粤北实行‘囚笼政策’,比华北还狠。他们依靠公路和碉堡,把山区切割成小块,频繁清乡扫荡。我们的活动范围被压缩得很厉害,补给极其困难。最头疼的是他们的无线电侦测和军犬……”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你们在华北搞的那些‘幽灵电台’、‘电子迷雾’,我们听说过,很佩服。但在这里,效果可能大打折扣。丛林对无线电信号衰减很厉害,我们的电台功率小,通讯距离短。而且,鬼子适应了丛林环境,他们的侦测设备也做了针对性改进。最麻烦的是军犬,丛林里气味复杂,但鬼子的狼青训练有素,我们好几次转移都被狗鼻子撵上了,牺牲了不少同志。”
龙渊仔细听着,心中默默分析。环境不同,敌人的手段也不同,过去在冀南无往不利的战术,在这里确实需要调整。
“还有,”罗队长补充道,“这里的伪军和汉奸,很多本身就是本地地痞、土匪出身,对山林比我们还熟,心狠手辣,非常难缠。”
初步了解情况后,龙渊决定立即开始行动,在实战中适应和摸索。第一次任务,是护送一批紧缺的盐巴和药品返回游击队驻地。
队伍在罗队长派出的向导带领下,钻入了茫茫林海。脚下是厚厚的腐殖层,松软湿滑,头顶是遮天蔽日的树冠,闷热如同蒸笼。队员们虽然都是精锐,但在这陌生的环境中,行进速度明显慢于当地的游击队员,不时有人被藤蔓绊倒,或者被树枝刮伤。
龙渊集中精神,与闹闹沟通,尝试将感知力扩展出去。然而,茂密的植被极大地阻碍了感知的延伸,反馈回来的信息变得模糊而杂乱,远不如在华北平原那般清晰辽阔。闹闹似乎也有些不适,传递来的意念带着一丝烦躁,仿佛不
在此背景下,一道新的、绝密的命令,经由“幽灵通道”本身,传递到了冀南根据地核心领导层手中。命令要求,立即抽调一支精干的小分队,由对“特殊战术”有深入理解和实践经验的龙渊同志带队,火速南下,支援华南敌后游击战争。重点是利用其在冀南成功的“非对称”、“超常规”作战经验,帮助华南游击队应对日益严峻的围剿和封锁,尤其是在日军控制严密的粤北、桂东南山区和沿海地带打开局面。
命令来得突然,任务艰巨而光荣。
“龙兄弟,这……”老周拿着电文,心情复杂。他既为龙渊的能力得到上级如此重视而感到骄傲,又为即将到来的分别与前方未知的险阻而担忧。冀南的斗争刚刚打开新局面,龙渊和闹闹早已成为大家的主心骨。
马奎更是直接嚷道:“上级怎么想的?华南那边人生地不熟,气候、地形跟咱这儿完全两样!龙兄弟这一身本事,在咱冀南平原如鱼得水,到了那山高林密、湿气能拧出水的地方,万一……万一水土不服怎么办?”
龙渊心中同样波澜起伏。冀南的一草一木,并肩作战的战友,还有那些用生命掩护他们的乡亲,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下,意味着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面对全新的、充满未知的挑战。
他轻轻抚摸着胸前的葫芦,感受着闹闹传递来的、带着些许困惑但更多是依恋的意念。它似乎也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远行和分离。
“命令必须执行。”龙渊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不舍,目光恢复坚定,“华北华南,都是中国的土地,都是为了赶走鬼子。冀南的经验如果能帮助到华南的同志,减少牺牲,更快地打开局面,我义不容辞。”
他看向老周和马奎,脸上露出熟悉的、带着一丝沉稳笑意的表情:“老周,马队长,冀南的根基已经打下,‘幽灵通道’也运转良好。这里离不开你们。华南那边,情况可能更复杂,鬼子的手段也可能更毒辣,正需要我们去闯一闯。”
离别是仓促的。在一个清晨,龙渊带着一支由五名经验丰富、适应能力强的老队员组成的小分队,在战友们无声的、充满敬意的注视下,悄然离开了冀南,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路途漫长而艰险。他们需要穿越广袤的敌占区,越过无数道封锁线。所幸,凭借“幽灵通道”建立起来的部分关系和龙渊、闹闹日益精进的隐匿、干扰能力,他们有惊无险地一路向南。
当龙渊和小分队终于抵达粤北山区,与当地一支代号“南岭火种”的游击队取得联系时,第一个扑面而来的挑战,并非凶残的敌人,而是这片土地本身——那无边无际、闷热潮湿的亚热带丛林。
对于生长于北方的龙渊和队员们来说,这里的自然环境堪称严酷。空气仿佛能拧出水,黏稠地贴在皮肤上,让人透不过气。无处不在的蚊虫,如同轰炸机群般嗡嗡作响,叮咬一口便是一个红肿的包,奇痒难忍。密林深处,光线晦暗,藤蔓缠绕,毒蛇、蚂蟥、蜈蚣隐匿其间,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
更让他们不适的是饮食和语言。顿顿糙米、竹笋,少见面食,让北方汉子们的肠胃提出了抗议。而当地复杂的方言,更是如同天书,沟通起来障碍重重。
“南岭火种”的队长姓罗,是个皮肤黝黑、精瘦干练的客家人,大家都叫他罗队长。他热情地接待了龙渊一行,但眼神中也不乏审视。他对来自华北的“专家”充满期待,但也对这群明显不适应环境的北方同志能否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心存疑虑。
“龙同志,你们先适应两天。这鬼地方,别说鬼子,就是我们自己,刚来的时候也脱层皮。”罗队长操着生硬的普通话,递给龙渊一碗驱蚊防瘴的药草汤。
龙渊道谢接过,一饮而尽,苦涩的味道让他微微皱眉,但他神色不变:“罗队长,情况不等人。请尽快给我们介绍敌情和你们面临的困难。”
罗队长见他态度坚决,也不再客套,铺开一张简陋的手绘地图:“鬼子在粤北实行‘囚笼政策’,比华北还狠。他们依靠公路和碉堡,把山区切割成小块,频繁清乡扫荡。我们的活动范围被压缩得很厉害,补给极其困难。最头疼的是他们的无线电侦测和军犬……”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你们在华北搞的那些‘幽灵电台’、‘电子迷雾’,我们听说过,很佩服。但在这里,效果可能大打折扣。丛林对无线电信号衰减很厉害,我们的电台功率小,通讯距离短。而且,鬼子适应了丛林环境,他们的侦测设备也做了针对性改进。最麻烦的是军犬,丛林里气味复杂,但鬼子的狼青训练有素,我们好几次转移都被狗鼻子撵上了,牺牲了不少同志。”
龙渊仔细听着,心中默默分析。环境不同,敌人的手段也不同,过去在冀南无往不利的战术,在这里确实需要调整。
“还有,”罗队长补充道,“这里的伪军和汉奸,很多本身就是本地地痞、土匪出身,对山林比我们还熟,心狠手辣,非常难缠。”
初步了解情况后,龙渊决定立即开始行动,在实战中适应和摸索。第一次任务,是护送一批紧缺的盐巴和药品返回游击队驻地。
队伍在罗队长派出的向导带领下,钻入了茫茫林海。脚下是厚厚的腐殖层,松软湿滑,头顶是遮天蔽日的树冠,闷热如同蒸笼。队员们虽然都是精锐,但在这陌生的环境中,行进速度明显慢于当地的游击队员,不时有人被藤蔓绊倒,或者被树枝刮伤。
龙渊集中精神,与闹闹沟通,尝试将感知力扩展出去。然而,茂密的植被极大地阻碍了感知的延伸,反馈回来的信息变得模糊而杂乱,远不如在华北平原那般清晰辽阔。闹闹似乎也有些不适,传递来的意念带着一丝烦躁,仿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