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上)-《权巅,深渊代言人》

  代偿履新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没有举行盛大的就职仪式,而是带着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潜水式”调研。

  他不要陪同,不让提前通知,随机走访园区内的企业、实验室、孵化器,甚至和门卫、食堂阿姨聊天。

  【情感觉醒系统】全开,捕捉着最真实的情绪和诉求。

  他看到的,远非表面文章那般光鲜。

  园区内企业两极分化严重,几家头部企业占据大部分资源,众多中小科技企业却在为资金、场地、政策兑现而挣扎。

  官僚习气仍有残留,部分管委会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

  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缺乏真正的协同效应,更像是一盘散沙。

  代偿的第一把火,烧向了“体制机制”。

  调研结束后的第一次全体干部大会上,代偿没有念稿子,直接抛出了一系列重磅改革方案:

  “项目经理人”制度:取消处室壁垒,针对重点产业方向设立“项目经理人”,全权负责该领域的政策定制、企业服务和资源对接,绩效与企业发展直接挂钩。

  “高新区创新券”:

  面向中小科技企业发放,可用于购买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直接降低创新成本。

  “末位淘汰与竞聘上岗”:

  对管委会内部实行严格的KPI考核,连续末位者调离岗位,空缺岗位全部公开竞聘。

  方案一出,全场哗然!这简直是颠覆性的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奶酪。

  一些资历老的干部面露不满,私下议论代偿“年轻气盛”、“瞎折腾”。

  代偿早有预料,他态度坚决:

  “高新区不是养老院,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不想打仗、不能打仗的,现在就可以申请调离!愿意留下的,就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改革方案立即执行,我亲自督办!”

  他利用新获得的职权,迅速推动了改革落地。

  一批有干劲的年轻干部通过竞聘走上关键岗位,而几个混日子的“老油条”被果断调整。

  园区的办事效率和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虽然阵痛难免,但改革的锐气打了出去。

  第二把火,烧向了“产业生态”。

  代偿敏锐地发现,园区内几家头部企业虽然技术领先,但产业链条短,本地配套率低。

  他亲自出面,牵线搭桥,推动龙头企业开放部分供应链,举办多场“上下游对接会”,硬是在短时间内,催生了几十个围绕核心产品的小型配套企业集群,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生态。

  同时,他力排众议,将园区最好的地段和资源,倾斜给那些拥有核心技术但规模尚小的“专精特新”企业。

  他对手下说:

  “不要只看企业今天有多大,要看它明天能长多高!

  今天的幼苗,可能就是明天的参天大树!”

  然而,最棘手的问题还是资金。

  许多中小企业有技术、有市场,却卡在融资难上。

  传统的银行信贷门槛高、流程慢。

  代偿的第三把火,便瞄准了“科技金融”创新。

  他没有简单地要求银行放贷,而是策划了一个更宏大的方案:

  由高新区财政出资,联合林枫的投资公司(以第三方身份)、以及几家有实力的本土民营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一支“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

  基金专门投资于园区内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以股权投资为主,破解融资难题。

  这个方案的精妙之处在于: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避免了纯行政干预,引入了专业投资机构(林枫)和民间资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判断专业性。

  利益绑定:

  林枫的投资公司能获得合法收益和优质项目源;

  参与的本土企业能分享科技红利;

  高新区则能做大赛道,培育税源。

  代偿隐身:

  代偿通过复杂的股权设计和个人代持协议,确保自己与林枫公司的关联绝不会被查到,他依然是那个清廉务实的“代主任”。

  基金方案一经提出,得到了企业和市里的高度认可,迅速进入筹备阶段。

  林枫调动资源,积极推动。代偿的资本暗棋,终于以一种合法、阳光的方式,深度融入了高新区的发展命脉之中。

  三把火烧过,高新区气象一新。

  企业活力被激发,干部队伍有了战斗力,一个新的科技金融引擎开始启动。代偿的威望在园区内迅速树立起来。

  但代偿清楚,这仅仅是内部整顿和基础布局。

  真正的挑战,来自外部。

  顾倾城对基金的设立表示了“浓厚兴趣”,希望倾城集团也能参与其中,并再次提出了大数据产业园核心区建设的主导权问题。语气比以往更加迫切。

  而省里的高世昌副省长,虽然暂时沉默,但代偿通过三清会渠道了解到,他正在积极活动,争取分管更重要的经济口工作,显然贼心不死。

  更让代偿警惕的是,老周从工地传来消息:

  之前消失的那股暗黑势力,似乎换了马甲,又开始在园区周边蠢蠢欲动,目标可能指向即将入驻的几家高价值企业。

  风雨欲来。

  代偿站在管委会大楼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日渐繁忙的园区。

  内部刚稳住,外部的狼群已经环伺。

  他的下一步,必须更快,更准,更狠。

  他要主动设一个局,将内外的威胁,一并引出来,彻底解决。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成形。

  这个计划,需要林枫的资本配合,需要三清会的信息支持,甚至……

  需要利用一下顾倾城的“迫切”。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顾倾城的号码,语气平和:

  “顾总,关于基金和核心区建设,我觉得我们可以更深度的合作。

  不如,我们找个时间,详细谈谈‘共赢’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