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风云再起,新局初开-《大宋:这个潘金莲不对劲》

  慕容府的倒台,如同一场八级地震,在汴京城这片看似繁华的土地上,引发了剧烈的震荡。

  曾经不可一世的慕容彦达,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那座象征着权势与富贵的府邸,如今门可罗雀,被开封府的封条贴得严严实实,只剩下秋风卷着落叶,在门前凄凉地打着旋儿。

  而高俅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慕容彦达那封鱼死网破的血书,就像一把尖刀,狠狠地扎进了他的软肋。虽然官家赵佶念及旧情,并未立刻将他革职查办,但朝堂之上,那些平日里敢怒不敢言的言官们,此刻仿佛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纷纷上书弹劾,奏章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一时间,整个大宋朝堂,风声鹤唳,暗流汹涌。

  “济世堂”的后院里,却是一片难得的宁静。

  萧明斜倚在躺椅上,手中把玩着周侗给的那块玄铁令牌,享受着午后温暖的阳光。潘金莲和林冲一左一右地坐在他身边,一个在剥着晶莹剔透的葡萄,一个在细心地擦拭着手中的长枪,画面和谐而美好。

  “夫君,你现在可真是威风八面了。”潘金莲将一颗剥好的葡萄塞进萧明嘴里,眼波流转,带着几分戏谑的笑意,“前脚才扳倒了慕容府,后脚又跟武学宗师周侗前辈结成了盟友。这汴京城里,怕是没人敢再小瞧我们了。”

  她凑到萧明耳边,吐气如兰,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魅惑的颤音:“你说,我们接下来,是不是该乘胜追击,直接把高俅那老贼也给……”

  她做了一个“咔嚓”的手势,眼神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萧明笑着握住她作怪的小手,感受着那份柔软与温热,心中一片安宁。他摇了摇头,说道:“高俅是官家心腹,根基深厚,想要一击致命,没那么容易。现在朝局混乱,正是我们积蓄力量,静观其变的好时机。周侗前辈那边,也需要时间来布局。”

  林冲抬起头,清冷的眸子里带着一丝赞同:“萧明说得对。高俅作恶多端,朝中恨他的人不在少数。我们现在若是急于出手,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不如坐山观虎斗。”

  她的声音依旧清冷,但望向萧明的眼神,却不自觉地柔和了许多。经历了这么多风雨,她对萧明的智慧和谋略,早已是心服口服。

  潘金莲娇嗔地白了萧明一眼,却也没有反驳。她将身子又往萧明身边贴了贴,几乎是半个身子都靠在了他的身上,用一种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在他耳边低语:“那……夫君今晚,可有力气‘乘胜追击’妾身么?白日里运筹帷幄,晚上,也该让妾身看看你的厉害……”

  温热的气息拂过耳垂,带来一阵酥麻的痒意。萧明只觉得小腹一紧,一股热流直冲而下。这个妖精,总是有办法在不经意间,就将他的火给点起来。

  他反手揽住潘金莲纤细的腰肢,将她更紧地拥入怀中,嘴角勾起一抹坏笑:“放心,为夫的厉害,你昨晚不是已经领教过了吗?今晚,定让你求饶都来不及。”

  两人的互动,自然没有逃过林冲的眼睛。她的脸颊微微一红,有些不自然地别过头去,继续擦拭着自己的长枪,只是那动作,却不免有些心不在焉。

  就在这温情与暧昧交织的时刻,燕青快步从前堂走了进来,神色间带着几分凝重。

  “萧大哥,樊楼的李师师姑娘派人传来消息,说有位大人物,想请您今晚去樊楼一叙。”

  “大人物?”萧明眉头微挑,“知道是谁吗?”

  燕青摇了摇头:“来人嘴很严,只说这位大人身份尊贵,对我们没有恶意,而且,是当朝的清流领袖,希望能与您联手,共扶社稷。”

  清流领袖?

  萧明的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名字——宿元景。

  在《水浒传》中,此人是少数能与蔡京、高俅等奸臣抗衡的正直官员。只是,他为何会突然找上自己?

  “看来,我们想坐山观虎斗,别人却不想让我们闲着啊。”萧明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知道,这潭水,远比他想象的要深。慕容府的倒台,只是一个开始。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樊楼,依旧是汴京城最璀璨的明珠,雕梁画栋,灯火辉煌,往来皆是达官显贵,文人骚客。

  萧明换上了一身儒雅的青衫,在李师师的亲自引领下,来到了一间雅致的包厢。

  包厢内,早已有一人等候。那人年约五旬,身着绯色官袍,面容清瘦,三缕长髯,眼神清亮而深邃,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上位者气度。

  “萧公子,这位便是当朝太宰,宿元景,宿大人。”李师师盈盈一拜,轻声介绍道。

  果然是他!

  萧明心中了然,面上却不动声色,拱手行礼:“草民萧明,见过宿大人。”

  “萧公子不必多礼,请坐。”宿元景微微一笑,伸手虚引,“今日冒昧相邀,还望公子海涵。”

  他的声音温润平和,听不出丝毫的官架子,让人如沐春风。

  待萧明落座,李师师亲自为两人斟上香茗,便悄然退下,顺手关上了房门。

  “萧公子以雷霆之势,扳倒慕容彦达,为汴京城除去一大害,实乃大快人心。”宿元景开门见山,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许,“老夫,佩服。”

  “大人谬赞了。”萧明谦逊道,“慕容彦达恶贯满盈,倒行逆施,乃是咎由自取,草民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好一个顺水推舟。”宿元景抚掌而笑,“若人人都能像公子这般,顺应天道民心,我大宋何愁不兴?”

  他话锋一转,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只是,慕容彦达虽倒,但其背后的高俅、蔡京之流,依旧盘根错节,权倾朝野。他们是我大宋的毒瘤,一日不除,国无宁日。”

  萧明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他知道,正题要来了。

  “不日,便是我大宋三年一度的春闱大比。”宿元景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科举,乃是为国取士之根本。但如今,却被蔡京等人把持,他们卖官鬻爵,将科举变成了自家的生意,堵死了天下寒门学子的晋升之路,动摇我大宋国本。老夫,痛心疾首!”

  他看着萧明,一字一句地说道:“老夫希望,萧公子能助我一臂之力,彻查此次科举舞弊案,搜集蔡京等人的罪证。只要能在此事上将他们重创,便能为我朝堂,换来一片清明!”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恳切和期盼。

  萧明沉默了片刻。他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一旦介入,就意味着要和蔡京这样的庞然大物正面为敌。

  但他,没有退路。

  无论是为了自己,为了身边的人,还是为了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都必须迎难而上。

  “承蒙大人看得起,晚辈,义不容辞。”萧明抬起头,迎上宿元景的目光,郑重地说道。

  “好!”宿元景的眼中,闪过一丝激动,“有公子相助,大事可成!”

  两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宿元景便起身告辞。

  在宿元景转身离去的那一刻,萧明忽然想起了什么,状似无意地问道:“宿大人,晚辈曾听闻,苏轼一脉,曾因‘乌台诗案’而获罪。不知,此事与蔡京,是否有关?”

  宿元景的身形,微不可察地一顿。

  他转过头,深深地看了萧明一眼,那眼神,复杂难明,既有欣赏,又有一丝警惕和……暧昧。

  “陈年旧案,早已尘埃落定。萧公子还是将精力,放在眼前的舞弊案上为好。”

  说完,他便推门而出,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萧明独自坐在包厢内,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水,已经微凉。

  他的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宿元景最后的反应,证实了他心中的猜测。这位看似光风霁月的清流领袖,对苏家旧案的态度,绝不简单!

  科举舞弊案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

  这盘棋,越来越有趣了。

  他放下茶杯,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管他什么牛鬼蛇神,局中有局,他萧明,奉陪到底!

  夜色,更深了。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汴京城的上空,悄然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