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雨总落得缠绵,像江南女子指尖织了一半的云锦,带着三分羞怯、七分温柔,轻轻垂在人间的檐角。雨丝细得近乎透明,若不仔细看,竟会以为是晨雾未散,只在风过时,才看得见它们斜斜掠过青瓦的轨迹——不慌不忙地吻过瓦上的青苔,那青苔是巷子里老时光的见证,深绿中泛着墨色,被雨水浸润后,更显鲜活;又顺着瓦当的弧度滑下来,瓦当是古旧的兽面纹,边角已被岁月磨得圆润,水珠落在上面,叮咚作响,像谁在弹一支无字的曲,最后在窗下积成一汪小小的水洼。
水洼不大,刚能映出檐角垂落的绿萝。那绿萝是去年春天从邻居家剪来的枝,如今已爬满了半个窗台,叶片碧绿肥厚,边缘带着浅浅的波浪纹,水珠在叶片上滚来滚去,时而聚成小团,时而散成碎星,晃出朦胧的绿影,像把整个春天的温柔都揉进了这方不足盈尺的小天地里。偶有一只灰雀掠过,翅膀沾了雨丝,落在绿萝的枝条上,抖了抖羽毛,水珠落在水洼里,漾开一圈圈涟漪,把绿萝的影子揉成了流动的绿绸。
妮妮小姐姐坐在窗前的藤编摇椅上,这把椅子是祖父年轻时亲手编的,藤条取自南方的深山,如今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呈出淡淡的琥珀色。轻轻晃动时,会发出“吱呀、吱呀”的轻响,不吵不闹,像时光在耳边低声絮语,诉说着祖父当年坐在院子里,一边编椅一边给她讲山海经的旧事。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棉麻长裙,裙摆垂落在椅边,沾了点从窗缝溜进来的雨丝,凉丝丝的,却不觉得冷,只像被春天轻轻碰了一下。
她指尖捏着半盏冷透的碧螺春,茶盏是汝窑的天青色,釉色温润如玉,在窗边微光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乳白,釉面里藏着细密的开片,像被月光吻过的裂纹,每一道纹路都透着岁月的沉淀。杯沿沾着的水珠,晶莹得像揉碎的月光,轻轻一碰,就顺着杯壁滑下来,滴在案上的棉麻桌布上——桌布是她自己织的,浅灰色的底,上面绣着几株兰草,针脚细密,兰草的叶片舒展,像在风中轻摇,水珠落在兰草的绣纹上,晕开一小片浅淡的水渍,倒像是给兰草浇了水,让它活了过来。
她没有立刻去续茶,只是望着窗外的雨。雨丝落在青石板上,青石板是巷子里的老物件,被行人的脚步磨得光滑,雨水落在上面,溅起细碎的水花,像撒了把碎银,又迅速融进湿润的地面,只留下一点浅浅的痕迹;落在院中的老梧桐上,梧桐的树干粗壮,树皮上布满了深深的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叶片被洗得发亮,绿得能滴出水来,叶脉清晰可见,雨水顺着叶脉滑下来,落在地上,汇成小小的溪流,流向墙角的排水口;落在墙角的野蔷薇上,野蔷薇是去年自己长出来的,没有精心照料,却开得热烈,粉色的花瓣微微颤动,像在低声啜泣,却又透着倔强的鲜活,哪怕花瓣被雨水打湿,也不肯低下头。
这雨没有盛夏的狂烈,不会让人觉得压抑;也没有深秋的寒凉,不会让人觉得萧瑟,只有暮春独有的温软,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过人心头的褶皱。妮妮小姐姐的目光跟着雨丝移动,从青瓦到绿萝,从梧桐到蔷薇,心里静得像一潭湖水,没有波澜,只有淡淡的平和——就像这雨,不疾不徐,却能把整个院子都润得鲜活。
案上摊着本线装旧词集,是她去年深秋在巷尾的旧书店淘来的。书店的老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店里堆满了旧书,阳光透过木窗洒进来,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油墨的香气。当时她在一堆旧书里翻到这本词集,封面是暗红色的布面,边角已经有些磨损,布面上的金线绣纹也褪了色,却透着岁月沉淀的雅致,像一位历经沧桑却依旧温柔的老者。她翻开扉页,看到上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丙午年春,赠阿妹”,字迹娟秀,带着旧时女子的温婉,想来这本词集曾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此刻,书页恰好停在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墨迹是淡淡的墨蓝色,被时光晕得浅淡,有些笔画已经模糊,像谁藏在纸里的旧心事,想说又没说尽,只留下一点余韵,让人遐想。她指尖轻轻拂过纸页,纸张的触感粗糙却温暖,带着岁月的温度,仿佛能触到当年抄录这首词的人——或许是那位“阿妹”,或许是赠书的人,落笔时的温柔与怅惘,都透过这薄薄的纸页,传到了她的指尖。
忽然,一阵风从半开的窗缝里溜进来,带着雨的清润与草木的芬芳——有梧桐叶的清香,有蔷薇花的甜香,还有泥土的腥气,混在一起,是春天独有的味道。风吹得词集的书页轻轻颤动,“哗啦、哗啦”的声音,像蝴蝶振翅,也像谁在轻轻翻书。她的思绪也跟着这阵风飘远,穿过雨幕,回到了昨天下午,回到了整理旧物时的那个瞬间。
昨天下午,阳光很好,她把祖父留下的樟木箱子从阁楼里搬了下来。樟木箱子带着淡淡的樟香,能防虫蛀,里面装着祖父祖母的旧物——有祖母的绣花鞋,有祖父的旧怀表,还有一些旧照片和书信。她蹲在地上,慢慢翻着,忽然摸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是个信封,藏在一件祖母的蓝布衫里。
那是个米白色的信封,纸页早已被岁月染成浅黄,像秋天的银杏叶,边角卷得像被揉过的云絮,轻轻一碰,仿佛就要碎掉。信封上没有邮票,也没有地址,只有他的字迹,清隽得像初春抽芽的柳丝,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没有丝毫潦草,写着“妮妮亲启”。她认得他的字,他是她大学时的学长,也是她心里偷偷
水洼不大,刚能映出檐角垂落的绿萝。那绿萝是去年春天从邻居家剪来的枝,如今已爬满了半个窗台,叶片碧绿肥厚,边缘带着浅浅的波浪纹,水珠在叶片上滚来滚去,时而聚成小团,时而散成碎星,晃出朦胧的绿影,像把整个春天的温柔都揉进了这方不足盈尺的小天地里。偶有一只灰雀掠过,翅膀沾了雨丝,落在绿萝的枝条上,抖了抖羽毛,水珠落在水洼里,漾开一圈圈涟漪,把绿萝的影子揉成了流动的绿绸。
妮妮小姐姐坐在窗前的藤编摇椅上,这把椅子是祖父年轻时亲手编的,藤条取自南方的深山,如今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呈出淡淡的琥珀色。轻轻晃动时,会发出“吱呀、吱呀”的轻响,不吵不闹,像时光在耳边低声絮语,诉说着祖父当年坐在院子里,一边编椅一边给她讲山海经的旧事。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棉麻长裙,裙摆垂落在椅边,沾了点从窗缝溜进来的雨丝,凉丝丝的,却不觉得冷,只像被春天轻轻碰了一下。
她指尖捏着半盏冷透的碧螺春,茶盏是汝窑的天青色,釉色温润如玉,在窗边微光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乳白,釉面里藏着细密的开片,像被月光吻过的裂纹,每一道纹路都透着岁月的沉淀。杯沿沾着的水珠,晶莹得像揉碎的月光,轻轻一碰,就顺着杯壁滑下来,滴在案上的棉麻桌布上——桌布是她自己织的,浅灰色的底,上面绣着几株兰草,针脚细密,兰草的叶片舒展,像在风中轻摇,水珠落在兰草的绣纹上,晕开一小片浅淡的水渍,倒像是给兰草浇了水,让它活了过来。
她没有立刻去续茶,只是望着窗外的雨。雨丝落在青石板上,青石板是巷子里的老物件,被行人的脚步磨得光滑,雨水落在上面,溅起细碎的水花,像撒了把碎银,又迅速融进湿润的地面,只留下一点浅浅的痕迹;落在院中的老梧桐上,梧桐的树干粗壮,树皮上布满了深深的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叶片被洗得发亮,绿得能滴出水来,叶脉清晰可见,雨水顺着叶脉滑下来,落在地上,汇成小小的溪流,流向墙角的排水口;落在墙角的野蔷薇上,野蔷薇是去年自己长出来的,没有精心照料,却开得热烈,粉色的花瓣微微颤动,像在低声啜泣,却又透着倔强的鲜活,哪怕花瓣被雨水打湿,也不肯低下头。
这雨没有盛夏的狂烈,不会让人觉得压抑;也没有深秋的寒凉,不会让人觉得萧瑟,只有暮春独有的温软,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过人心头的褶皱。妮妮小姐姐的目光跟着雨丝移动,从青瓦到绿萝,从梧桐到蔷薇,心里静得像一潭湖水,没有波澜,只有淡淡的平和——就像这雨,不疾不徐,却能把整个院子都润得鲜活。
案上摊着本线装旧词集,是她去年深秋在巷尾的旧书店淘来的。书店的老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店里堆满了旧书,阳光透过木窗洒进来,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油墨的香气。当时她在一堆旧书里翻到这本词集,封面是暗红色的布面,边角已经有些磨损,布面上的金线绣纹也褪了色,却透着岁月沉淀的雅致,像一位历经沧桑却依旧温柔的老者。她翻开扉页,看到上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丙午年春,赠阿妹”,字迹娟秀,带着旧时女子的温婉,想来这本词集曾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此刻,书页恰好停在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墨迹是淡淡的墨蓝色,被时光晕得浅淡,有些笔画已经模糊,像谁藏在纸里的旧心事,想说又没说尽,只留下一点余韵,让人遐想。她指尖轻轻拂过纸页,纸张的触感粗糙却温暖,带着岁月的温度,仿佛能触到当年抄录这首词的人——或许是那位“阿妹”,或许是赠书的人,落笔时的温柔与怅惘,都透过这薄薄的纸页,传到了她的指尖。
忽然,一阵风从半开的窗缝里溜进来,带着雨的清润与草木的芬芳——有梧桐叶的清香,有蔷薇花的甜香,还有泥土的腥气,混在一起,是春天独有的味道。风吹得词集的书页轻轻颤动,“哗啦、哗啦”的声音,像蝴蝶振翅,也像谁在轻轻翻书。她的思绪也跟着这阵风飘远,穿过雨幕,回到了昨天下午,回到了整理旧物时的那个瞬间。
昨天下午,阳光很好,她把祖父留下的樟木箱子从阁楼里搬了下来。樟木箱子带着淡淡的樟香,能防虫蛀,里面装着祖父祖母的旧物——有祖母的绣花鞋,有祖父的旧怀表,还有一些旧照片和书信。她蹲在地上,慢慢翻着,忽然摸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是个信封,藏在一件祖母的蓝布衫里。
那是个米白色的信封,纸页早已被岁月染成浅黄,像秋天的银杏叶,边角卷得像被揉过的云絮,轻轻一碰,仿佛就要碎掉。信封上没有邮票,也没有地址,只有他的字迹,清隽得像初春抽芽的柳丝,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没有丝毫潦草,写着“妮妮亲启”。她认得他的字,他是她大学时的学长,也是她心里偷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