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群雄并起,抉择之路-《悍魏:从边军开始,朕一统天下!》

  讨董檄文如同巨石入水,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天下每一个角落,自然也猛烈地冲击着偏远的边郡。黑风岭山寨在经历了最初的震动后,并未盲目躁动,而是在刘昊的强令下,如同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更加紧迫地运转起来。

  练兵的口号变成了“匡扶汉室,讨伐国贼”,虽然许多士卒对董卓和皇帝的认知依旧模糊,但这面大义旗帜无疑给艰苦的训练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工坊的炉火燃烧得更加炽烈,打造修缮的已不仅仅是应对郡内冲突的装备,而是为可能到来的、规模更大的战争做准备。侯吉算盘珠子的声响里都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郑重,仿佛每一笔粮草核算都关乎天下大势。

  与此同时,刘昊派出的多路精干斥候,如同撒出去的鹰隼,拼命向着东方和北方振翅飞去,不惜代价地刺探着一切与讨董联军相关的消息。每一天,都有新的情报被快马加鞭送回黑风岭。

  议事厅内,那张粗糙的郡南地图旁,如今又挂起了一幅描绘更为广阔的中原乃至北方州郡的简略舆图。上面已被标注了许多新的符号和箭头。

  张诚、老王,以及几名新提拔、被认为忠诚可靠的军官,包括眼神锐利的赵大牛和机灵的孙狗剩,都被允许参与军议。熊山和侯吉照例站在末尾,一个努力做出凶悍的表情,一个则紧张地缩着脖子。

  张诚正根据汇集来的情报,向刘昊和众人汇报,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一丝凝重:

  “昊爷,各方消息已经汇总核实。曹操发檄后,响应者甚众!目前可知,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十余路诸侯均已起兵,宣称要会师酸枣,共讨董卓!总兵力恐不下数十万之众!”

  每报出一个名字,都让在场众人心跳加速几分。这些名字,无不是盘踞一方的封疆大吏或名动天下的世家俊杰!如此多的豪强联合起来,其声势可谓惊天动地。

  “袁本初四世三公,名望最盛,已被推举为联军盟主!”张诚继续道,“袁公路总督粮草。曹孟德虽首倡义举,但实力稍逊,暂为联军一部。”

  老王捻着胡须,面露忧色:“如此多的英雄豪杰聚在一起,固然声势浩大,但……龙多乃旱,人多嘴杂。各路诸侯兵马来源不一,号令能否统一?粮草调配能否及时?这……怕是隐患不小啊。”

  张诚点头,沉声道:“王老所虑极是。据报,联军虽众,但确已显露出各自为政的苗头。韩馥虽供应粮草,却心怀犹豫,恐袁绍坐大。袁术与袁绍兄弟似有龃龉。其余诸侯也多在观望,保存实力之意甚浓。”

  这时,赵大牛忍不住开口,他声音粗豪,带着边地汉子特有的直率:“昊爷!俺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这么多大官一起打董卓,肯定能赢!咱们也该去!跟着大军,杀进洛阳,宰了董卓那狗贼,可是天大的功劳!”

  不少军官闻言点头,面露向往之色。投身于这场天下瞩目的盛事,无疑是快速提升名望和实力的捷径。

  孙狗剩却眨巴着眼睛,小声补充道:“可是……牛哥,咱们离酸枣那么远,一路过去,粮草怎么运?路上会不会被其他势力刁难?到了那边,咱们人生地不熟,袁盟主会给咱们好地盘驻扎吗?会不会被当成炮灰使?”他问题一个接一个,显得颇为实际。

  熊山听得头大,挥着拳头嚷道:“管他那么多!谁敢刁难,揍他丫的!昊爷这么厉害,去了肯定当头儿!”

  侯吉在一旁偷偷拉他衣角:“山、山哥,小声点……那、那边都是大官……”

  刘昊听着众人议论,目光始终停留在地图上,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他并未急于表态。

  又过了几日,更为深入的情报陆续传回,逐渐描绘出一幅更清晰也更复杂的图景。

  联军虽云集数十万,但确实号令不一,进展缓慢,大多停留在酸枣一带筑营对峙,并未立刻西进。董卓则已挟持天子迁都长安,并派大将徐荣、吕布等人率精锐西凉军前出至荥阳、成皋一带布防,虎牢关天险更是固若金汤。一场大战似乎在所难免,但联军内部已是暗流涌动。

  而关于郡守赵汝成的动向,也有了回音。面对刘昊那封“请教”如何应对讨董大势的书信,赵汝成的回信显得冠冕堂皇又滑不溜手。信中大大赞扬了一番讨董义举乃忠臣所为,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命官,自然心向汉室,但因职责所在,需镇守边郡,防备胡虏,实在无法分身前往会盟,深感遗憾。话里话外,却只字不提对刘昊有何具体指令或支持,反而隐隐暗示刘昊既已暂摄郡南,便应安守本分,保境安民,勿要轻动。

  “老滑头!”张诚看完回信,冷哼一声,“他这是想坐山观虎斗!既不敢明着反对讨董,怕失了道义,又不想出力,更怕我们趁机坐大或者离开后郡南生乱!”

  老王皱眉道:“他让我们勿要轻动,恐怕也是怕我们一旦出兵,郡南空虚,他便可趁机收回权柄,或者……我们若在联军中得势,回来更不好制衡。”

  局势已然明朗。摆在刘昊面前的,是几条清晰却都布满荆棘的道路:

  其一,响应号召,率军前往酸枣会盟。好处是能第一时间投身天下大势,有机会结识天下英雄,博取巨大名望。但坏处也极明显:路途遥远,补给困难;联军内部复杂,极易被吞并或当枪使;根基所在的郡南可能被郡守或其他势力趁虚而入。

  其二,听从郡守“建议”,安守郡南,静观其变。好处是稳妥,可继续消化成果,巩固根基。但坏处是可能错失历史机遇,被视为无义之辈,且一旦联军胜了(即便只是名义上的胜利),所有参与者都将瓜分政治红利,届时刘昊恐被边缘化;若联军败了,董卓秋后算账,他也难逃干系。

  其三,另辟蹊径,寻找一条既能响应大义、又能保全和发展自身实力的独特道路。

  军议再次召开。刘昊将各方情报和自己的分析坦诚布公。

  这一次,众人沉默了许多。现实的复杂和残酷,稍稍冷却了最初的热血。赵大牛不再嚷嚷立刻出兵,孙狗剩的担忧则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

  “昊爷,如此看来,直接去酸枣,确非良策。”张诚沉吟道,“但我等岂能坐视?总需有个应对。”

  刘昊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大义,必须响应。否则便是自绝于天下。但如何响应,却需仔细斟酌。我军优势在于地处边陲,暂时无虞,且经整顿,兵力精悍。劣势则是偏于一隅,影响力弱,资源有限。”

  他站起身,走到大地图前,手指并未指向虎牢关,而是点在了并州、冀州北部乃至幽州的方向。

  “联军主力汇聚中原,与董卓相持于汜水、虎牢。此地必是尸山血海,胜负难料,即便胜也是惨胜。”他的手指缓缓移动,“然而,董卓迁都长安,其后方必然空虚。且并、凉一带,并非董卓嫡系根基,其统治未必稳固……”

  众人的目光随着他的手指移动,似乎隐隐捕捉到了什么,却又不太清晰。

  刘昊的声音沉稳而坚定:“我们需寻一条既能牵制董卓,响应大义,又能拓展我等实力和生存空间的路径。或许……我们的目光,不该只盯着中原。”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一个模糊而大胆的战略方向,已在他心中逐渐成型。这条路的尽头,或许是更大的风险,也或许是更广阔的天地。

  军议结束后,刘昊单独留下了张诚和老王。

  “联军情报,仍需持续打探,尤其是袁绍、曹操、孙坚等部的详细动向和战绩。”刘昊吩咐道,“此外,加派人手,重点侦察并州西河郡、上郡一带的布防、民心向背,以及……是否有匈奴、白波贼等势力活动的迹象。要快,要隐秘。”

  张诚和老王对视一眼,心中皆是一震。并州?西河?昊爷果然将目光投向了北方!那里是董卓势力的边缘地带,情况复杂,胡汉杂处,官军势力薄弱……

  “昊爷,您是想……”张诚试探着问。

  “未雨绸缪。”刘昊目光深邃,“既然中原之路难行,我们总得为自己,为这郡南的根基,找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甚至能奇兵突出的活路。立刻去办吧。”

  “诺!”两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领命而去。

  刘昊独自站在地图前,目光久久凝视着北方那片广袤而混乱的区域。讨董是天下大义,是时代潮流,不可逆之。但如何在这股潮流中既能扬名立万,又能保全壮大自身,则需要非凡的智慧和胆魄。

  群雄并起的时代,每一个抉择都至关重要。他的道路,注定与那些直奔酸枣的诸侯们,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