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正名与号令-《铁槊镇唐末》

  黑风寨吞并“一阵风”、占据野狼山的消息,如同投入林间的石子,惊起了多方潜伏的鸟雀。潞州官府与昭义军节度使府的暗中谋划尚需时日发酵,但近在咫尺、同为刀口舔血的绿林同道,却已真切地感受到了那股迫近的压力与威胁。

  滁水河谷以北百余里,有一山名唤老鸦岭,地势险恶,易守难攻。岭上盘踞着一股悍匪,头领姓张,因性情凶悍、目光锐利而被江湖人称“坐山雕”,麾下亦有三百余能战之徒,控制着通往河东腹地的几条隐秘商道,往日与“一阵风”孙霸天井水不犯河水,偶有摩擦,却也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此刻,老鸦岭聚义厅内,气氛凝重。“坐山雕”张魁是个四十出头的黑壮汉子,一脸虬髯,此刻正拧着眉头,听着手下哨探的回报。

  “……那李铁崖,端了孙霸天的老窝,如今野狼山也插上了黑风寨的旗号。其麾下战兵已过四百,辅兵民壮更是不计,滁水河谷大半落入其手。势头……很猛。”哨探小心翼翼地说道。

  张魁猛地一拍桌子,震得碗碟乱跳:“他娘的!孙霸天也是个废物!这才几天功夫,就让一个外来户给连锅端了!”他站起身,烦躁地踱步,“这李铁崖,先占黑铁岭,再吞野狼山,下一步,是不是就该冲着老子这老鸦岭来了?”

  一旁的心腹二头领低声道:“大哥,听说那李铁崖颇讲规矩,占了地盘后,并不滥杀,还分田安民。或许……未必会立刻北犯?”

  “放屁!”张魁瞪了他一眼,“讲规矩?那是做给旁人看的!这世道,狼不吃肉,还能吃素不成?他现在根基未稳,自然要装装样子。等他把南边消化干净了,刀锋迟早指到咱们头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狠厉之色:“传令下去,各处隘口加派双倍哨卡,昼夜巡逻。所有商队经过,税加三成!告诉弟兄们,都把招子放亮点,家伙擦亮点!另外……”他压低了声音,“派人去摸摸东边过江星的底,看看有没有联手的可能。总不能等着黑风寨打上门来!”

  几乎与此同时,在黑风寨东面、毗邻泽州方向的落霞山,“过江星”赵霆也得到了消息。赵霆部众约两百,以行动迅捷、来去如风而得名,往日多活动在潞、泽两州交界山区,与“一阵风”少有往来。

  落霞山的寨子不如老鸦岭险峻,但更为隐蔽。赵霆年纪稍轻,约莫三十五六,面容精悍,此刻正对着一张简陋的舆图沉思。

  “李铁崖……黑风寨……”他手指点着图上野狼山的位置,喃喃自语,“好快的刀。孙霸天称雄多年,竟栽得如此彻底。”他抬头看向手下,“探子还说些什么?那李铁崖行事,有何特别之处?”

  “回大头领,探子回报,黑风寨占下野狼山后,并未大肆劫掠,反而在整编降卒,安抚流民,修建工事,操练兵马,一副……要长久经营的模样。”

  赵霆眼中精光一闪:“哦?不安于为寇,竟想坐地为王?所图非小啊。”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东边泽州的方向,“如此一来,潞州南部,怕是真要变天了。我等身处潞、泽之间,日后是敌是友,需早作打算。”

  他不同于张魁的暴躁,显得更为冷静:“传令,近期活动收敛些,莫要轻易越界,尤其不要靠近黑风寨的地盘。多派探马,盯紧野狼山的动向。另外,设法接触一下黑风寨外围的管事之人,探探口风,看看有无交易往来的可能。记住,暗中进行,勿要声张。”

  两股邻近的土匪势力,因黑风寨的急剧扩张,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北面的“坐山雕”如临大敌,积极备战,寻求联合;东面的“过天星”则谨慎观望,试图接触摸底。压力与机遇,同时向黑风寨涌来。

  外部的风声鹤唳,很快传到了野狼山和黑铁岭。李铁崖与韩德让、王琨、冯渊等核心人物商议后,意识到一个问题:如今控制两寨、地盘横跨百余里,人口数千,麾下战辅兵已超六百之众,再以“黑风寨”相称,已显得局促,难以涵盖现有格局,也缺乏号令一方的气势。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一日,砺锋堂内,李铁崖召集了所有队正以上头领。

  “诸位,”李铁崖目光扫过堂下济济一堂的将领,沉声道,“自黑铁岭起兵,至今已近三载。我等历经血战,始有今日两寨相连、军民数干之局面。然‘黑风寨’之名,起于微末,如今疆域已扩,将士已增,再沿用旧称,恐不合时宜,亦难振军威、聚民心。”

  众人闻言,皆点头称是。王琨嚷道:“将军说的是!咱们现在兵强马壮,还叫‘寨’,确实小家子气了!”

  冯渊趁机进言:“将军,古人云‘师出有名’。如今我等虽未公然割据,然保境安民,已有方镇之实。不若取一更显气度、更具号召力之名号,以正视听,统一思想,亦便于日后与各方周旋。”

  李铁崖颔首:“冯先生所言甚是。我与韩老、诸位商议,拟将我等队伍,正名为‘黑山军’!取‘黑铁岭’之‘黑’,‘野狼山’之‘山’,合为‘黑山’,既不忘根本,又显山峦连绵、根基深厚之意。‘军’者,行伍之正称,亦显我等非寻常草寇,乃有纪律、有抱负之师!诸位以为如何?”

  “黑山军……”众人低声念诵,只觉此名比“黑风寨”确实多了几分厚重与威严,纷纷赞同。

  “好!即日起,我等便为黑山军!我自领黑山军指挥使!王琨为前营指挥,赵横为左营指挥,刘黑闼为右营指挥,小乙为斥候都尉,韩德让总管后勤政务,冯渊为行军参军!”李铁崖正式宣布。

  “谨遵指挥使号令!”众将齐声应和,声震屋瓦。自此,“黑山军”的名号,开始取代“黑风寨”,成为这支队伍新的标识。

  名号既定,另一项紧迫的任务随之而来。地盘扩大,兵力增多,作战时各营分散行动,如何有效指挥、迅速识别,成为难题。以往小规模作战,靠的是将领呼喊和少数信物,如今已不适用。

  李铁崖下令:“即刻起,制作全军号旗,统一规制,以颜色和图案区分!”

  韩德让与冯渊领命,参照军中旧制,结合现有条件,迅速制定了旗号方案:

  黑山军主帅旗(李铁崖): 玄色(黑)大纛旗,居中绣金色“李”字,边缘缀红色火焰纹,旗杆高大,行军作战时由亲兵执掌,代表中军所在。

  前营旗(王琨): 赤色(红)方旗,绣黑色“前”字,配以狼头图案,象征攻坚锐气。

  左营旗(赵横): 青色方旗,绣白色“左”字,配以山峦图案,象征稳重侧翼。

  右营旗(刘黑闼): 白色方旗,绣黑色“右”字,配以闪电图案,象征机动迅捷。

  斥候营旗(小乙): 浅黄色三角探马旗,绣黑色“斥”字,轻便易携。

  辅兵营旗(韩德让): 赭色方旗,绣白色“辅”字,配以稻穗图案,象征后勤保障。

  旗号方案一出,立刻召集寨中会女红的妇人,选用结实布匹,加紧缝制。同时,李铁崖下令各营,组织士卒熟记旗语号令,如旗帜前进、后退、左右包抄、集结、警戒等简单信号,由冯渊负责教导。

  不过旬日,各色旗帜制作完毕。这一日,野狼山校场之上,旌旗招展。玄色主帅大纛迎风猎猎,红、青、白、黄、赭各营旗帜依序列阵,色彩分明,图案醒目。李铁崖立于点将台,看着台下军容整肃、依旗列队的将士,心中涌起一股豪情。有了这鲜明的旗号,指挥调度将更加顺畅,军队的凝聚力和辨识度也大大增强。

  “黑山军”的名号与崭新的旗帜,如同给这支脱胎于草莽的队伍注入了新的灵魂。它标志着李铁崖的势力,正从一个啸聚山林的土匪集团,向着一个更有组织、更有目标的地方军事集团蜕变。虽然前路依然布满荆棘,但至少,他们有了更明确的身份和更有效的指挥工具,去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