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夏,黑铁岭一带竟显出几分罕有的太平景象。匪患肃清,商路渐通,依附的村落提供了稳定的钱粮,黑风寨的名声随着商旅的足迹,悄然传向更远的地方。寨子本身,也如同滚雪球般壮大,战兵过百,辅兵逾两百,控制的田亩、山林不断扩大。但李铁崖深知,刀兵可夺地,却难以长久守成。若要真正在这乱世扎根,需要的不仅是能战的士卒,更是能耕、能匠、能医、能文的人才。寨子,不能永远只是个山寨。
这一日,寨门外新设了一处简陋的木棚,棚前立着一块粗糙的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几行大字:
“招贤纳士,以技艺换温饱。
流民溃兵,愿垦荒守土者,授田宅,保平安。
铁匠、郎中及其他手艺人,量才录用,厚给廪饩。
通文墨、晓算术者,尤重。”
木牌下,韩德让带着两个识字的辅兵,摆开桌案,负责登记。消息早已通过往来商队和依附的村落散播出去。起初几日,门可罗雀,只有零星几个走投无路的流民前来试探。韩德让耐心接待,问明情况,登记造册,安排食宿,分发简陋农具,划给荒地去开垦。消息渐渐传开,来投者便开始多了起来。
最先成规模到来的,是溃兵和流民。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拖家带口,眼中满是惶恐和麻木。登记时,问起来历,多是河东、宣武大战的溃兵,或是家园被焚、田地被占的逃难农户。韩德让按李铁崖的吩咐,仔细甄别,凡身家清白、愿安心垦荒者,皆予收录。寨子周边,新的窝棚区如同雨后的蘑菇般搭建起来,沉寂多年的荒地上,重新响起了垦荒的锄头声和疲惫却带着希望的号子。
几日后的一个傍晚,一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招贤棚前,显得格外不同。为首的是一老一少,老者约莫五十多岁,身材干瘦,双手布满老茧和烫疤,眼神却透着匠人的执拗;少年十五六岁,是他的徒弟,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装着些简陋的打铁家伙事。身后还跟着几个同样带着工具、面色愁苦的汉子。
“老丈是……”韩德让起身相迎。
“小老儿姓张,原是棣州军械坊的匠户。”老者声音沙哑,带着浓重的异地口音,“朝廷……没了音讯,坊也散了,带着徒弟和几个同乡逃难至此。听说贵寨招铁匠,特来投奔,但求一口饭吃,有个地方抡锤子。”他指了指身后的独轮车,“家伙式儿虽破,手艺还在。”
韩德让心中一动,军械坊的匠户!这可是宝贝!连忙道:“张师傅请稍候,我即刻禀报将军!”
李铁崖闻讯,亲自迎出寨门。见到张铁匠那双布满厚茧、指节粗大的手,他便知遇到了真行家。
“张师傅能来,是我黑风寨之幸!”李铁崖执礼甚恭,“寨中现有铁匠铺一座,物料虽不丰,但绝不短了师傅的用度!若师傅不弃,这铁匠作头便由您来担任,一应打造事宜,皆由您掌管!俸禄按寨中队正标准发放,如何?”
张铁匠本只求活命,见李铁崖如此礼遇,激动得老泪纵横,当下便带着徒弟和同乡入了寨。陈铁匠听闻来了老师傅,也欣喜异常。自此,黑风寨的铁匠铺炉火更旺,叮当之声不绝,不仅修复兵甲效率大增,更开始尝试打造更精良的器械和农具。
几乎就在张铁匠安顿下来的同时,小乙的斥候队从山外带回了一位郎中。郎中姓吴,四十余岁,原是汴州城内的坐堂医生,城破后家散人亡,孤身一人流落至此。他医术颇为精湛,尤擅金疮科和伤寒杂病。吴郎中的到来,让寨中的医护水平提升了一大截,伤员病患的愈后大大改善。
最让李铁崖惊喜的,是十日后的一次偶遇。那日他巡视新垦的坡田,见一老儒生带着个总角少年,在田埂边吃力地挖掘野菜,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但言行举止间却有一股掩不住的书卷气。李铁崖心下好奇,上前询问。
老儒生起初戒备,见李铁崖态度诚恳,才叹息道出身份。他姓郑,原是曹州一蒙馆先生,略通经史,尤善算术。黄巢乱军过境,学馆被焚,他带着幼孙逃难至此,已是山穷水尽。
“先生可愿留在寨中?”李铁崖心中一动,寨中正缺识字会算之人,“不需先生冲锋陷阵,只请先生教授寨中孩童识文断字,闲暇时帮韩老管理账目文书,可好?俸禄虽薄,必保先生祖孙温饱。”
郑先生看着李铁崖诚恳的目光,又看了看饿得瘦弱的孙子,长揖到地:“将军活命之恩,老朽敢不从命!”
于是,黑风寨破天荒地有了一位教书先生。李铁崖下令腾出一间静室作为蒙学,凡寨中适龄孩童,皆可入学识字。郑先生闲暇时,则协助韩德让整理日益繁杂的物资账目、人口册籍,使得寨务管理逐渐有了条理。
流民垦荒,铁匠治器,郎中治病,先生教书……黑风寨这片原本只充斥着刀兵与杀戮的土地上,渐渐生出了几分乱世中难得的烟火气与文明之光。虽然一切依旧简陋,但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正在悄然形成:安定吸引流民,流民开垦荒地,荒地生产粮食,粮食养活工匠医师,工匠医师保障战力与健康,强大的武力又维护着这份脆弱的安定。
李铁崖站在寨墙上,望着远处新开垦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禾苗,听着寨中传来的打铁声、孩童的读书声,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感。他知道,这条纳士安民的路走对了。唯有如此,黑风寨才能真正地扎根、生长,在这崩坏的世道中,为自己,也为依附于此的人们,挣得一线长久的生机。
当然,他并未忘记北面“一阵风”的威胁,巡弋与侦察一日未停。但寨子正在发生着更深层次的、关乎未来的蜕变。这蜕变,或许比多打一场胜仗,更为重要。
这一日,寨门外新设了一处简陋的木棚,棚前立着一块粗糙的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几行大字:
“招贤纳士,以技艺换温饱。
流民溃兵,愿垦荒守土者,授田宅,保平安。
铁匠、郎中及其他手艺人,量才录用,厚给廪饩。
通文墨、晓算术者,尤重。”
木牌下,韩德让带着两个识字的辅兵,摆开桌案,负责登记。消息早已通过往来商队和依附的村落散播出去。起初几日,门可罗雀,只有零星几个走投无路的流民前来试探。韩德让耐心接待,问明情况,登记造册,安排食宿,分发简陋农具,划给荒地去开垦。消息渐渐传开,来投者便开始多了起来。
最先成规模到来的,是溃兵和流民。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拖家带口,眼中满是惶恐和麻木。登记时,问起来历,多是河东、宣武大战的溃兵,或是家园被焚、田地被占的逃难农户。韩德让按李铁崖的吩咐,仔细甄别,凡身家清白、愿安心垦荒者,皆予收录。寨子周边,新的窝棚区如同雨后的蘑菇般搭建起来,沉寂多年的荒地上,重新响起了垦荒的锄头声和疲惫却带着希望的号子。
几日后的一个傍晚,一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招贤棚前,显得格外不同。为首的是一老一少,老者约莫五十多岁,身材干瘦,双手布满老茧和烫疤,眼神却透着匠人的执拗;少年十五六岁,是他的徒弟,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装着些简陋的打铁家伙事。身后还跟着几个同样带着工具、面色愁苦的汉子。
“老丈是……”韩德让起身相迎。
“小老儿姓张,原是棣州军械坊的匠户。”老者声音沙哑,带着浓重的异地口音,“朝廷……没了音讯,坊也散了,带着徒弟和几个同乡逃难至此。听说贵寨招铁匠,特来投奔,但求一口饭吃,有个地方抡锤子。”他指了指身后的独轮车,“家伙式儿虽破,手艺还在。”
韩德让心中一动,军械坊的匠户!这可是宝贝!连忙道:“张师傅请稍候,我即刻禀报将军!”
李铁崖闻讯,亲自迎出寨门。见到张铁匠那双布满厚茧、指节粗大的手,他便知遇到了真行家。
“张师傅能来,是我黑风寨之幸!”李铁崖执礼甚恭,“寨中现有铁匠铺一座,物料虽不丰,但绝不短了师傅的用度!若师傅不弃,这铁匠作头便由您来担任,一应打造事宜,皆由您掌管!俸禄按寨中队正标准发放,如何?”
张铁匠本只求活命,见李铁崖如此礼遇,激动得老泪纵横,当下便带着徒弟和同乡入了寨。陈铁匠听闻来了老师傅,也欣喜异常。自此,黑风寨的铁匠铺炉火更旺,叮当之声不绝,不仅修复兵甲效率大增,更开始尝试打造更精良的器械和农具。
几乎就在张铁匠安顿下来的同时,小乙的斥候队从山外带回了一位郎中。郎中姓吴,四十余岁,原是汴州城内的坐堂医生,城破后家散人亡,孤身一人流落至此。他医术颇为精湛,尤擅金疮科和伤寒杂病。吴郎中的到来,让寨中的医护水平提升了一大截,伤员病患的愈后大大改善。
最让李铁崖惊喜的,是十日后的一次偶遇。那日他巡视新垦的坡田,见一老儒生带着个总角少年,在田埂边吃力地挖掘野菜,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但言行举止间却有一股掩不住的书卷气。李铁崖心下好奇,上前询问。
老儒生起初戒备,见李铁崖态度诚恳,才叹息道出身份。他姓郑,原是曹州一蒙馆先生,略通经史,尤善算术。黄巢乱军过境,学馆被焚,他带着幼孙逃难至此,已是山穷水尽。
“先生可愿留在寨中?”李铁崖心中一动,寨中正缺识字会算之人,“不需先生冲锋陷阵,只请先生教授寨中孩童识文断字,闲暇时帮韩老管理账目文书,可好?俸禄虽薄,必保先生祖孙温饱。”
郑先生看着李铁崖诚恳的目光,又看了看饿得瘦弱的孙子,长揖到地:“将军活命之恩,老朽敢不从命!”
于是,黑风寨破天荒地有了一位教书先生。李铁崖下令腾出一间静室作为蒙学,凡寨中适龄孩童,皆可入学识字。郑先生闲暇时,则协助韩德让整理日益繁杂的物资账目、人口册籍,使得寨务管理逐渐有了条理。
流民垦荒,铁匠治器,郎中治病,先生教书……黑风寨这片原本只充斥着刀兵与杀戮的土地上,渐渐生出了几分乱世中难得的烟火气与文明之光。虽然一切依旧简陋,但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正在悄然形成:安定吸引流民,流民开垦荒地,荒地生产粮食,粮食养活工匠医师,工匠医师保障战力与健康,强大的武力又维护着这份脆弱的安定。
李铁崖站在寨墙上,望着远处新开垦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禾苗,听着寨中传来的打铁声、孩童的读书声,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感。他知道,这条纳士安民的路走对了。唯有如此,黑风寨才能真正地扎根、生长,在这崩坏的世道中,为自己,也为依附于此的人们,挣得一线长久的生机。
当然,他并未忘记北面“一阵风”的威胁,巡弋与侦察一日未停。但寨子正在发生着更深层次的、关乎未来的蜕变。这蜕变,或许比多打一场胜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