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星脉缠枝
夜幕如墨,泼洒在传习舍的青瓦上,檐角的铜铃被晚风拂得轻响,像是在数着叶面上流转的星子。星纹籽的小叶已舒展至巴掌大小,叶脉间的星图愈发清晰——中原的二十八宿如珠玉嵌在墨绿的叶肉里,西洋的十二宫符号似鎏金镶在叶缘,更奇的是,南疆的引星符纹路顺着叶脉蜿蜒,竟与西域星砂的光轨交织成网,将散落的星点连缀成河。
叶璃捧着那本《异域草木考》,指尖抚过“星纹籽,感七星而动”的字句,忽然听见小叶发出极轻的“啵”声。抬眼时,正见叶面上代表“北斗”的光点骤然明亮,斗柄当真如老药农所言转向西方,与窗外真实的星象分毫不差。她下意识将观星叶覆在小叶之上,两片叶的纹路瞬间咬合,观星叶上的外文星名如活过来般,顺着叶脉游向小叶中心,在那里凝成个极小的光斑——竟是“Polaris”(北极星)的字样,与中原“北辰”的光点重叠在一起,发出温润的光。
“原来星子从不论方言。”叶璃轻声叹道,将脸颊贴在微凉的窗棂上。窗外,西域少年正将星砂均匀地撒在传习舍周围,金沙落地的轻响像沙漏在计数,每一粒都映着颗星,铺成条通往天际的小径。少年抬头时,正与叶璃的目光撞个正着,他咧嘴一笑,举起手中的星砂罐晃了晃,罐口漏出的金粉落在他睫毛上,像落了把碎星。
老药农蹲在瓷盘旁,正往土里埋新采的“夜光苔”。这苔藓是他晌午从山涧石缝里挖的,夜里会泛着幽蓝的光,此刻铺在星纹籽的根部,像给它垫了层星河。“星纹籽的根须怯生,得用软光喂着。”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拨开苔藓,露出底下细密的白根——那些根须竟顺着星砂铺就的轨迹,悄悄往窗外探去,像是在触摸那片虚假的星空。
阿竹和阿荔挤在门槛边,手里各举着半块玉佩。阿竹的玉佩刻着“斗宿”,阿荔的雕着“牛宿”,都是从家里翻出来的旧物。她们将玉佩贴在小叶两侧,玉佩的凉意渗进叶肉,叶面上对应星宿的光点立刻亮了三分。“祖母说,这玉佩是当年观星台的匠人雕的,能引星气。”阿竹的声音压得极低,像是怕惊扰了什么,“你看你看,我的斗宿和叶上的斗星连上了!”
苏娘端来的昙花已完全绽放,洁白的花瓣捧着金黄的花蕊,香气清冽如月光。她将花盆往瓷盘边挪了挪,昙花的影子落在小叶上,竟与叶面上代表“太阴”的光斑重合。“昙花认月,星纹籽认星,倒是一对好伴。”苏娘说着,指尖轻轻碰了碰昙花瓣,花瓣颤了颤,落下滴露珠,正好打在“太阴”光斑上,漾开圈银晕。
传习舍的门被推开时,带着股松木香——是阿里扛着捆松枝进来了。他身后跟着个穿青布衫的汉子,是镇上“星算馆”的先生,手里捧着个黄铜星盘。“老药农让我来的,”汉子把星盘放在桌上,转动盘上的指针,“这星盘转一圈,抵得上咱们掐着指头数半个时辰。”星盘转动时,发出齿轮咬合的轻响,叶面上的星图竟跟着同步转动,像面被缩小的天镜。
“先生快看!”阿荔忽然指着小叶的新芽,那芽尖上顶着个米粒大的花苞,花苞上的纹路竟与星盘上的“紫微垣”完全吻合。星算馆的先生推了推鼻梁上的旧镜,仔细端详片刻,抚着胡须道:“怪哉,这花苞竟在应‘紫微正中’之象,怕不是要成精?”他这话逗得众人都笑了,笑声惊飞了檐下的夜鸟,鸟群振翅的声音里,叶面上的星图突然晃了晃,像是被逗乐了。
叶璃翻开《异域草木考》的下册,里面夹着张泛黄的图纸,画的是古人观星的“浑仪”。她将图纸铺在小叶旁,图纸上的刻度与叶面上的星轨慢慢对齐,像把钥匙插进了锁孔。“你看这里,”她指着图纸上的“天枢”刻度,又点了点叶上的北斗第一星,“连角度都分毫不差。”西域少年凑过来看,忽然指着图纸角落的小字:“这不是梵文吗?写的是‘星无定轨,因心而动’。”
老药农闻言,往土里又埋了把“忘忧草”的种子:“心?这草木哪来的心?”话虽如此,他却往星纹籽的叶片上洒了点自己酿的“桂花酿”,酒液顺着叶脉流淌,叶面上的星点竟泛起层红晕,像人脸颊发烫的模样。
夜渐深时,星算馆的先生开始拨动星盘测算时辰。当他将指针拨到“子正”的位置,传习舍外突然响起阵极轻的“簌簌”声——是那些被星砂吸引来的萤火虫,正沿着金沙小径往屋里飞。萤火虫的光绿莹莹的,落在小叶上,与叶面上的星点混在一处,竟分不清哪是虫光,哪是星光。
“快看根须!”阿竹突然低呼。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那些探向窗外的根须上,竟冒出了细小的吸盘,正一点点吸附着星砂的金粉。每吸一粒,叶面上就多一颗新的光点,不多时,竟在叶心攒出个小小的“银河”,与窗外真实的星河遥遥相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药农的账本又添了新页:“子正时,星砂入根,银河初生。”他写着,忽然抬头看向叶璃:“你说这星纹籽,到底是草木,还是片被缩成叶子的天?”
叶璃没回答,只是将观星叶又往小叶上贴了贴。观星叶的边缘与小叶的锯齿咬合得更紧,像是两瓣拼图终于找到彼此。她看着叶心那片新生的“银河”,忽然想起西域少年说过的话——他家乡的老人认为,人死了会变成星,星落了会变成草。那这星纹籽,是不是就是颗不愿离去的星,借着草木的模样,把牵挂的人、走过的路、看过的星,都缠进自己的枝蔓里了?
檐角的铜铃还在响,萤火虫的光在叶面上流淌,星盘的齿轮转了一圈又一圈。小叶上的花苞又鼓了些,花苞尖上的“紫微垣”纹路愈发清晰,像枚即将盖章的印。老药农往炉里添了块松炭,火星子跳起来,落在星砂铺就的小径上,竟点燃了几粒金粉,化作道极细的火线,顺着根须爬向小叶的根部——那火线烧过的地方,根须立刻冒出新的嫩芽,嫩芽上的纹路,是众人从未见过的星象。
“是新的星图。”星算馆的先生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颤,“这哪里是在长叶子,是在长一幅活的‘全天星图’啊。”
阿荔的手指轻轻碰了碰那道火线烧出的嫩芽,嫩芽竟轻轻蹭了蹭她的指尖,像在回应。她突然红了脸,抽回手时,指尖沾了点金粉,亮闪闪的,像沾了颗不会灭的星。
夜露降下时,叶璃起身关窗,却见窗外的西域少年正对着传习舍的方向许愿,他手里的星砂罐已经空了,双手合十的模样虔诚得像在朝圣。叶璃忽然想起白日里他说的,家乡的星砂是“星星的骨灰”,埋在土里能长出会发光的草。那此刻星纹籽根须上的金粉,是不是也算另一种“重生”?
她低头看向小叶,叶面上的星图正随着真实的星空缓缓转动,二十八宿与十二宫在叶心交汇,南疆的引星符闪着幽光,昙花的影子覆在“太阴”之上,松炭的火星落在“紫微垣”的花苞旁,像给那枚印盖好了火漆。根须吸饱了星砂,在夜光苔的蓝光里轻轻摇曳,像无数只手,正把散落的星光、人声、草木气,一点点拉进自己的生命里。
“或许它不是星,也不是草。”叶璃轻声说,像是在对自己,又像是对那片小叶,“它是段日子,是咱们凑在一块儿的,这些晚上。”
老药农闻言,往账本上补了句:“星纹籽,聚人之气,方生星脉。”写完,他将账本合上,往炉里添了块柴,火光跳了跳,映得满室温暖,连叶面上的星点,都像是沾了层暖意。
萤火虫还在飞,铜铃还在响,星盘的齿轮转至“丑时”,小叶上的花苞又鼓了些,仿佛下一刻就要绽开。而那些根须,已顺着星砂小径,悄悄爬过了门槛,将传习舍里的笑声、低语、星盘的轻响,都缠进了自己的脉络里——就像所有人的牵挂,终于找到了可以附着的枝蔓。
夜幕如墨,泼洒在传习舍的青瓦上,檐角的铜铃被晚风拂得轻响,像是在数着叶面上流转的星子。星纹籽的小叶已舒展至巴掌大小,叶脉间的星图愈发清晰——中原的二十八宿如珠玉嵌在墨绿的叶肉里,西洋的十二宫符号似鎏金镶在叶缘,更奇的是,南疆的引星符纹路顺着叶脉蜿蜒,竟与西域星砂的光轨交织成网,将散落的星点连缀成河。
叶璃捧着那本《异域草木考》,指尖抚过“星纹籽,感七星而动”的字句,忽然听见小叶发出极轻的“啵”声。抬眼时,正见叶面上代表“北斗”的光点骤然明亮,斗柄当真如老药农所言转向西方,与窗外真实的星象分毫不差。她下意识将观星叶覆在小叶之上,两片叶的纹路瞬间咬合,观星叶上的外文星名如活过来般,顺着叶脉游向小叶中心,在那里凝成个极小的光斑——竟是“Polaris”(北极星)的字样,与中原“北辰”的光点重叠在一起,发出温润的光。
“原来星子从不论方言。”叶璃轻声叹道,将脸颊贴在微凉的窗棂上。窗外,西域少年正将星砂均匀地撒在传习舍周围,金沙落地的轻响像沙漏在计数,每一粒都映着颗星,铺成条通往天际的小径。少年抬头时,正与叶璃的目光撞个正着,他咧嘴一笑,举起手中的星砂罐晃了晃,罐口漏出的金粉落在他睫毛上,像落了把碎星。
老药农蹲在瓷盘旁,正往土里埋新采的“夜光苔”。这苔藓是他晌午从山涧石缝里挖的,夜里会泛着幽蓝的光,此刻铺在星纹籽的根部,像给它垫了层星河。“星纹籽的根须怯生,得用软光喂着。”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拨开苔藓,露出底下细密的白根——那些根须竟顺着星砂铺就的轨迹,悄悄往窗外探去,像是在触摸那片虚假的星空。
阿竹和阿荔挤在门槛边,手里各举着半块玉佩。阿竹的玉佩刻着“斗宿”,阿荔的雕着“牛宿”,都是从家里翻出来的旧物。她们将玉佩贴在小叶两侧,玉佩的凉意渗进叶肉,叶面上对应星宿的光点立刻亮了三分。“祖母说,这玉佩是当年观星台的匠人雕的,能引星气。”阿竹的声音压得极低,像是怕惊扰了什么,“你看你看,我的斗宿和叶上的斗星连上了!”
苏娘端来的昙花已完全绽放,洁白的花瓣捧着金黄的花蕊,香气清冽如月光。她将花盆往瓷盘边挪了挪,昙花的影子落在小叶上,竟与叶面上代表“太阴”的光斑重合。“昙花认月,星纹籽认星,倒是一对好伴。”苏娘说着,指尖轻轻碰了碰昙花瓣,花瓣颤了颤,落下滴露珠,正好打在“太阴”光斑上,漾开圈银晕。
传习舍的门被推开时,带着股松木香——是阿里扛着捆松枝进来了。他身后跟着个穿青布衫的汉子,是镇上“星算馆”的先生,手里捧着个黄铜星盘。“老药农让我来的,”汉子把星盘放在桌上,转动盘上的指针,“这星盘转一圈,抵得上咱们掐着指头数半个时辰。”星盘转动时,发出齿轮咬合的轻响,叶面上的星图竟跟着同步转动,像面被缩小的天镜。
“先生快看!”阿荔忽然指着小叶的新芽,那芽尖上顶着个米粒大的花苞,花苞上的纹路竟与星盘上的“紫微垣”完全吻合。星算馆的先生推了推鼻梁上的旧镜,仔细端详片刻,抚着胡须道:“怪哉,这花苞竟在应‘紫微正中’之象,怕不是要成精?”他这话逗得众人都笑了,笑声惊飞了檐下的夜鸟,鸟群振翅的声音里,叶面上的星图突然晃了晃,像是被逗乐了。
叶璃翻开《异域草木考》的下册,里面夹着张泛黄的图纸,画的是古人观星的“浑仪”。她将图纸铺在小叶旁,图纸上的刻度与叶面上的星轨慢慢对齐,像把钥匙插进了锁孔。“你看这里,”她指着图纸上的“天枢”刻度,又点了点叶上的北斗第一星,“连角度都分毫不差。”西域少年凑过来看,忽然指着图纸角落的小字:“这不是梵文吗?写的是‘星无定轨,因心而动’。”
老药农闻言,往土里又埋了把“忘忧草”的种子:“心?这草木哪来的心?”话虽如此,他却往星纹籽的叶片上洒了点自己酿的“桂花酿”,酒液顺着叶脉流淌,叶面上的星点竟泛起层红晕,像人脸颊发烫的模样。
夜渐深时,星算馆的先生开始拨动星盘测算时辰。当他将指针拨到“子正”的位置,传习舍外突然响起阵极轻的“簌簌”声——是那些被星砂吸引来的萤火虫,正沿着金沙小径往屋里飞。萤火虫的光绿莹莹的,落在小叶上,与叶面上的星点混在一处,竟分不清哪是虫光,哪是星光。
“快看根须!”阿竹突然低呼。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那些探向窗外的根须上,竟冒出了细小的吸盘,正一点点吸附着星砂的金粉。每吸一粒,叶面上就多一颗新的光点,不多时,竟在叶心攒出个小小的“银河”,与窗外真实的星河遥遥相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药农的账本又添了新页:“子正时,星砂入根,银河初生。”他写着,忽然抬头看向叶璃:“你说这星纹籽,到底是草木,还是片被缩成叶子的天?”
叶璃没回答,只是将观星叶又往小叶上贴了贴。观星叶的边缘与小叶的锯齿咬合得更紧,像是两瓣拼图终于找到彼此。她看着叶心那片新生的“银河”,忽然想起西域少年说过的话——他家乡的老人认为,人死了会变成星,星落了会变成草。那这星纹籽,是不是就是颗不愿离去的星,借着草木的模样,把牵挂的人、走过的路、看过的星,都缠进自己的枝蔓里了?
檐角的铜铃还在响,萤火虫的光在叶面上流淌,星盘的齿轮转了一圈又一圈。小叶上的花苞又鼓了些,花苞尖上的“紫微垣”纹路愈发清晰,像枚即将盖章的印。老药农往炉里添了块松炭,火星子跳起来,落在星砂铺就的小径上,竟点燃了几粒金粉,化作道极细的火线,顺着根须爬向小叶的根部——那火线烧过的地方,根须立刻冒出新的嫩芽,嫩芽上的纹路,是众人从未见过的星象。
“是新的星图。”星算馆的先生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颤,“这哪里是在长叶子,是在长一幅活的‘全天星图’啊。”
阿荔的手指轻轻碰了碰那道火线烧出的嫩芽,嫩芽竟轻轻蹭了蹭她的指尖,像在回应。她突然红了脸,抽回手时,指尖沾了点金粉,亮闪闪的,像沾了颗不会灭的星。
夜露降下时,叶璃起身关窗,却见窗外的西域少年正对着传习舍的方向许愿,他手里的星砂罐已经空了,双手合十的模样虔诚得像在朝圣。叶璃忽然想起白日里他说的,家乡的星砂是“星星的骨灰”,埋在土里能长出会发光的草。那此刻星纹籽根须上的金粉,是不是也算另一种“重生”?
她低头看向小叶,叶面上的星图正随着真实的星空缓缓转动,二十八宿与十二宫在叶心交汇,南疆的引星符闪着幽光,昙花的影子覆在“太阴”之上,松炭的火星落在“紫微垣”的花苞旁,像给那枚印盖好了火漆。根须吸饱了星砂,在夜光苔的蓝光里轻轻摇曳,像无数只手,正把散落的星光、人声、草木气,一点点拉进自己的生命里。
“或许它不是星,也不是草。”叶璃轻声说,像是在对自己,又像是对那片小叶,“它是段日子,是咱们凑在一块儿的,这些晚上。”
老药农闻言,往账本上补了句:“星纹籽,聚人之气,方生星脉。”写完,他将账本合上,往炉里添了块柴,火光跳了跳,映得满室温暖,连叶面上的星点,都像是沾了层暖意。
萤火虫还在飞,铜铃还在响,星盘的齿轮转至“丑时”,小叶上的花苞又鼓了些,仿佛下一刻就要绽开。而那些根须,已顺着星砂小径,悄悄爬过了门槛,将传习舍里的笑声、低语、星盘的轻响,都缠进了自己的脉络里——就像所有人的牵挂,终于找到了可以附着的枝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