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跨海来的“小信使”
显微镜带来的新奇还未褪去,码头传来消息——布朗先生临走前托人送来一个木箱,说是给叶璃的“回礼”。
楚逸尘跟着学徒们去码头搬箱子时,差点被那沉甸甸的分量压弯了腰。“这里面装的怕不是石头?”他擦着汗,看着木箱上印着的陌生文字,“西洋的字倒也奇怪,弯弯绕绕像蚯蚓。”
叶璃用布朗留下的铜钥匙打开锁扣,掀开盖板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混着松木香气飘了出来。箱子里垫着厚厚的绒布,整齐码着几样物件:一台比先前更小巧的显微镜,附带十几个玻璃载玻片;一本硬壳画册,封面上画着人体的骨骼与脏器;还有一个巴掌大的金属盒子,打开后竟是两排细细的针管,针尖闪着冷光。
“这画册……”楚逸尘翻了两页,忽然指着一幅心脏解剖图,“你看这血管分布,和咱们《洗冤录》里画的竟有几分相似,只是更细更密。”
叶璃拿起那本画册,指尖拂过印刷清晰的脏器图谱:“布朗说过,他们通过解剖研究人体,这册子怕是能补咱们‘望闻问切’之外的盲区。”她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对学徒们道,“把上次那例‘气郁胸痛’的患者请过来,我想再看看他的脉象。”
患者是个常年伏案的账房先生,总说胸口像压着块石头,却查不出病因。叶璃让他伸出手腕,指尖搭脉的同时,示意楚逸尘用新显微镜观察患者的血液。
“镜下有许多不规则的红细胞,边缘发皱。”楚逸尘盯着目镜,声音有些发紧,“像被揉过的纸团。”
叶璃沉吟片刻,翻开画册,指着一页“血液循环图”道:“你看,血液在血管里流得不畅快,红细胞就会‘皱’起来。这账房先生久坐不动,气血瘀滞,怕是血管里积了‘垢’。”她提笔开方,在常规理气药里加了两味活血的丹参、红花,又对患者道,“每日按这图上的姿势活动半个时辰——你看,这样扩胸、转身,能让气血活起来。”
三日后,账房先生复诊时,果然说胸痛轻了大半。楚逸尘再用显微镜一看,红细胞的形态舒展了不少,忍不住感叹:“这画册和镜子凑在一起,竟比单用脉诊更清楚症结!”
而那盒针管,起初让学徒们吓得直躲——“用这尖东西扎进血管?怕不是要出人命!”直到叶璃想起布朗提过的“输血救命”,才小心翼翼地留着。转机出现在一场意外:城西的铁匠铺发生爆炸,三个铁匠被烧伤,其中一个失血过多,眼看就要不行。
“试试这个。”叶璃盯着针管,咬了咬牙,“布朗说,同血型的血能救命。”她让学徒取来患者的血,与几个亲属的血分别滴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果然,有的血滴混在一起后凝结成块,有的却依旧清亮。
“就用他儿子的血。”叶璃定了定神,按照画册上的步骤,将针管消毒,一头扎进儿子的血管,一头连接父亲的手臂。当鲜红的血液顺着透明的管子缓缓流动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半个时辰后,原本气若游丝的铁匠忽然咳嗽了一声,眼睛微微睁开。
“成了!”楚逸尘激动得声音发颤,“这西洋法子,真能续命!”
叶璃松了口气,指尖冰凉——她方才赌对了。转头看向那本解剖画册,忽然明白布朗送这份“回礼”的用意:不是要取代谁,而是多一种能抓住生机的手段。
傍晚时分,码头的风带着海水的咸味吹来。叶璃坐在诊室里,翻着画册,身边的显微镜旁摆着刚磨好的草药。夕阳透过窗棂,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将“气血”与“细胞”的字迹重叠在一起。
楚逸尘端来一碗热茶,看着她手边的画册笑道:“现在总算明白,布朗先生说的‘医学不分中西’是什么意思了。”
叶璃抬眼,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嘴角扬起一抹浅淡的笑意:“是不分彼此,只分有用没用。”
她拿起笔,在画册的空白处写下:“镜下观微,脉上察气,皆为救人。”笔尖落下时,仿佛有细碎的光在墨迹上跳动——那是不同智慧碰撞出的星火,正慢慢汇聚成照亮前路的光河。
显微镜带来的新奇还未褪去,码头传来消息——布朗先生临走前托人送来一个木箱,说是给叶璃的“回礼”。
楚逸尘跟着学徒们去码头搬箱子时,差点被那沉甸甸的分量压弯了腰。“这里面装的怕不是石头?”他擦着汗,看着木箱上印着的陌生文字,“西洋的字倒也奇怪,弯弯绕绕像蚯蚓。”
叶璃用布朗留下的铜钥匙打开锁扣,掀开盖板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混着松木香气飘了出来。箱子里垫着厚厚的绒布,整齐码着几样物件:一台比先前更小巧的显微镜,附带十几个玻璃载玻片;一本硬壳画册,封面上画着人体的骨骼与脏器;还有一个巴掌大的金属盒子,打开后竟是两排细细的针管,针尖闪着冷光。
“这画册……”楚逸尘翻了两页,忽然指着一幅心脏解剖图,“你看这血管分布,和咱们《洗冤录》里画的竟有几分相似,只是更细更密。”
叶璃拿起那本画册,指尖拂过印刷清晰的脏器图谱:“布朗说过,他们通过解剖研究人体,这册子怕是能补咱们‘望闻问切’之外的盲区。”她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对学徒们道,“把上次那例‘气郁胸痛’的患者请过来,我想再看看他的脉象。”
患者是个常年伏案的账房先生,总说胸口像压着块石头,却查不出病因。叶璃让他伸出手腕,指尖搭脉的同时,示意楚逸尘用新显微镜观察患者的血液。
“镜下有许多不规则的红细胞,边缘发皱。”楚逸尘盯着目镜,声音有些发紧,“像被揉过的纸团。”
叶璃沉吟片刻,翻开画册,指着一页“血液循环图”道:“你看,血液在血管里流得不畅快,红细胞就会‘皱’起来。这账房先生久坐不动,气血瘀滞,怕是血管里积了‘垢’。”她提笔开方,在常规理气药里加了两味活血的丹参、红花,又对患者道,“每日按这图上的姿势活动半个时辰——你看,这样扩胸、转身,能让气血活起来。”
三日后,账房先生复诊时,果然说胸痛轻了大半。楚逸尘再用显微镜一看,红细胞的形态舒展了不少,忍不住感叹:“这画册和镜子凑在一起,竟比单用脉诊更清楚症结!”
而那盒针管,起初让学徒们吓得直躲——“用这尖东西扎进血管?怕不是要出人命!”直到叶璃想起布朗提过的“输血救命”,才小心翼翼地留着。转机出现在一场意外:城西的铁匠铺发生爆炸,三个铁匠被烧伤,其中一个失血过多,眼看就要不行。
“试试这个。”叶璃盯着针管,咬了咬牙,“布朗说,同血型的血能救命。”她让学徒取来患者的血,与几个亲属的血分别滴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果然,有的血滴混在一起后凝结成块,有的却依旧清亮。
“就用他儿子的血。”叶璃定了定神,按照画册上的步骤,将针管消毒,一头扎进儿子的血管,一头连接父亲的手臂。当鲜红的血液顺着透明的管子缓缓流动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半个时辰后,原本气若游丝的铁匠忽然咳嗽了一声,眼睛微微睁开。
“成了!”楚逸尘激动得声音发颤,“这西洋法子,真能续命!”
叶璃松了口气,指尖冰凉——她方才赌对了。转头看向那本解剖画册,忽然明白布朗送这份“回礼”的用意:不是要取代谁,而是多一种能抓住生机的手段。
傍晚时分,码头的风带着海水的咸味吹来。叶璃坐在诊室里,翻着画册,身边的显微镜旁摆着刚磨好的草药。夕阳透过窗棂,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将“气血”与“细胞”的字迹重叠在一起。
楚逸尘端来一碗热茶,看着她手边的画册笑道:“现在总算明白,布朗先生说的‘医学不分中西’是什么意思了。”
叶璃抬眼,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嘴角扬起一抹浅淡的笑意:“是不分彼此,只分有用没用。”
她拿起笔,在画册的空白处写下:“镜下观微,脉上察气,皆为救人。”笔尖落下时,仿佛有细碎的光在墨迹上跳动——那是不同智慧碰撞出的星火,正慢慢汇聚成照亮前路的光河。